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4 华盛顿制胜的战略和机遇

到此为止,乔治·华盛顿和他率领的北美大陆军得到了四样东西:远在英国的乔治国王提供的仇恨的种子,大陆议会给的将军的头衔和权力,潘恩运来的精神食粮,杰斐逊拿出的一份口号和生死状。那么,拥有了这四样东西的华盛顿将军这时候在干什么?很可惜,他在领着军队四处逃跑,而且跑得还很狼狈。

诚实地讲,某些方面,比如说训练士兵、知人善用,华盛顿干得相当出色,但问题有两个:

第一,他的部队装备实在是太差了,最初组建的时候,大陆军连一门炮都没有。

第二,他本人的战术指挥水平比较平庸,华盛顿在开始的许多战役中犯下了大大小小的错误。北美大陆军在开始的阶段,只有一次可以称为胜利,那就是趁英军不备夺取了40门火炮,将英军赶出了波士顿。可是等到英国开始大举增援之后,北美大陆军就开始节节败退。

横渡特拉华河,法国参战

对于华盛顿他们来说,幸运的是,英国因为英伦三岛上的兵力不多,所以派到美洲的很多都是雇佣军。雇佣军的特点是拿钱干活,在开始一帆风顺的时候还可以,后来随着战线拉长,这些家伙就叫苦连天了,士气低落,战斗力“唰唰”地往下降。

更加幸运的是,华盛顿虽然战术不怎样,可是战略眼光相当不错。

在败退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发现了英国雇佣军的这个弱点,终于决定不跑了,或者说没按照英国人预想的那样逃跑。1776年12月25日,他突然率领部队横渡特拉华河,吃掉了英国的黑森雇佣兵,并在1777年1月3日击溃了普林斯顿的三个英军整装团。

这两次鼓舞人心的胜利,让双方的脚步都停了下来,英军不敢深入,华盛顿则开始采用千百年来无数弱小军队都使用的一个战略:游击战术。

实话实说,在那种情况下,能让北美大陆军存活下来,一直等到法国人来支援并且参战,那就是相当了不起的成就,从这一点上来说,华盛顿是无愧于“战斗英雄”这个称号的。

那么,法国人为什么会来支援并且参战呢?实际上,当时在几千里之外的欧洲,还有另外一场战争也正在悄悄地进行。

远在法国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和战火纷飞中的华盛顿,英雄所见略同,他们都意识到,北美的独立不可能仅仅依靠美国那几个民兵完成,必须要找到外援。所以,富兰克林一直在法国游说,希望和法国结盟。

对于美国的独立,富兰克林的贡献可以说是巨大而无可替代的。

中国的汉高祖刘邦曾经这样评价萧何:“镇国家,抚百姓,使粮草不绝于道,我不如萧何。”在当上皇帝之后,刘邦把萧何列为所有功臣之首。可见,稳定的后方和充足的后勤保障,永远都是胜利的第一要素。富兰克林就相当于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萧何,他在那段时间,干的就是对外联络、结盟的事情。他留在欧洲购买军火,筹措军费,商谈借款,筹备那些出发到美国的物资等等,可以说居功至伟。

那么,法国人愿意和弱小的美国结盟吗?坦白地讲,当时法国人最愿意看到的事情,就是有人去打英国。别忘了在不久之前结束的七年战争中,法国人败在英国人手里,丢掉了很多殖民地,算得上法国的奇耻大辱,他们时刻想着报仇雪恨。

不过呢,既然美国人主动过来求自己,那就不妨再看看。这里面除了抬高身价、待价而沽的意思,最重要的是,法国人也有所顾忌,不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连续两次败给英国。所以,如果美军看起来没有胜利的意思,那就按兵不动,让他们和英国先打个筋疲力尽再说。

关键时刻到了。1777年8月,英军将领伯戈因率7000多名主力从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南下,由于行动迟缓,路上不断被骚扰,最后只好在10月份退入纽约附近的萨拉托加防守。很不巧的是,附近恰好有两支美军,分别由盖茨和阿诺德率领,两人的兵力都超过了伯戈因,合起来有3万多人,两支美军几乎是不约而同地赶过来,一下子就把伯戈因包围在了这个弹丸之地。

几天之后,伯戈因无法再战,被逼于10月17日率领5700名英军投降,这就是美国人歌颂过无数次的萨拉托加大捷。

萨拉托加战役是美国独立战争中一次重要的战役,也是一场关键的胜利,它不仅改变了北美大陆军到处逃窜、被动挨打的局面,让整个战争形势从战略防御转变为战略相持。更加重要的是,它证明了美军是有战斗力的。这种结果是大陆议会和3000公里之外的法国人,都愿意看到并翘首期待的事情。

既然新生的美利坚合众国已经证明了他们的能力,法国也就不再等待。1778年2月6日,美法两国正式签订《联盟条约》以及《和睦及商业条约》,这也是美国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双边条约,表明法国正式承认了美国政府,两国结成军事同盟。

驱动法国和新生美国政府建交,并且在后来给了美国大量财政援助的,正是前面提到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六。

从外交层面上来说,法国确实是第一个和美国正式建交的国家,但如果说口头上承认美国的,它还真不是第一个。就在美法两国签订合约之前的两个月,非洲小国摩洛哥的国王——穆罕默德三世就承认了美利坚合众国,将美国列入摩洛哥港口向外国开放的名单之中。

后来在1786年,两国补签了一个友好条约,这就是《美摩友好条约》,这份条约也是美国历史上连续不断、有效期最长的条约。

形势逆转,约克镇大捷

美国和法国签订条约之后,乔治和英国议会终于看出来了,北美是一块硬骨头,真的不那么好啃。和大多数色厉内荏的家伙一样,硬的不行,他们就开始来软的。于是乎,乔治发表行政命令,废除对北美殖民地的《强制条例》和茶叶税,并马上派遣和平使者前往费城,要和殖民地人谈判。

殖民地的代表们对他的回答还是那个简洁有力的英文单词:“NO!”

1778年的6月,法国对英国宣战。有道是墙倒众人推,欧洲的其他列强们一看,大英帝国在北美洲有翻船的可能,那自然是一个个挽起袖子,要上前去推一把,加速这个翻船的过程,顺便捞点儿油水。

就这样,1779年6月,西班牙与法国缔结联盟,以法国同盟者的身份在大西洋上参加反英战争,等于是也和美国站到了一个战壕里。

1780年12月,荷兰也加入战争,不过它不和任何国家结盟,直接对英宣战。

乔治这下彻底傻眼了,本来就是想收几个税钱,补偿一下七年战争的损失,顺便宣示一下皇权的威严,可是谁能想到,最后搞这么大动静。

形势渐趋明朗,无论怎样,英国看起来都不可能在这场战争中赢得全面胜利,换句话说,只要美、法、西、荷四国的同盟存在,那英国基本上就没戏了。

同一时间,英国国内放弃北美殖民地的说法也甚嚣尘上,当时很多英国本土的居民都觉得,为了远在3000公里之外的蛮荒之地,和一群野蛮人打得你死我活,那实在是太不划算了。

这很自然地就导致了英国在北美大陆上作战的士兵们开始士气低落,一个个思乡心切。

从1781年4月开始,随着北美大陆军和法国军队的节节胜利,英国军队开始全面的战略收缩,最后只能沿着海岸线死守。

这一年的9月,华盛顿率领的大陆军和法国罗尚博伯爵率领的法国军队,一共17000人进抵弗吉尼亚的约克镇。同时,增援的法国舰队也在法国海军司令德格拉斯伯爵率领下,由西印度群岛调来,进入切萨皮克湾,封锁了约克镇城外的海面,并且击退了增援的英国舰队,掌握制海权。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合围在约克镇里面的英国军队主力——由康瓦利斯率领的8000名英国士兵。

1781年的10月17日,在无数次突围失败之后,英军统帅康瓦利斯彻底绝望了,他开始和美法联军进行投降谈判,10月19日,康瓦利斯率领剩余的英军正式投降,这就是著名的约克镇大捷,后来成为华盛顿最光辉的战绩之一。

从战略层面上,这场战争完全是法国人主导的,华盛顿的本意是想去打纽约城的,只不过法国的将军们都不同意,这才改为攻打约克镇,最后阴差阳错促成了这场美国独立战争的“最后一战”。美国作家约瑟夫·埃利斯写的《华盛顿传》一书中也清晰地说明了这一点,他说:“华盛顿虽然是名义上的总指挥,但实际上约克镇之围完全是一次法军的行动。”

在约克镇战役之后,英国基本放弃了对美国独立的武装压制。

1782年11月,大英帝国议会在经过很多次讨论之后,决定承认美国的独立地位。

11月30日,英美两国在法国巴黎签署了《巴黎和约》的草案,在随后的细节谈判中,富兰克林和亚当斯展示了高超的技巧和无比的坚韧性。

最终,1783年9月3日,合约正式签署,美国获得了前面说过的13个州,边界北至五大湖,西到密西西比河,南至北纬31度。美利坚合众国,就此成为美洲第一个真正独立的国家。

两年之后,约翰·亚当斯被任命为第一位美国驻英国大使,面对这位“野蛮人”大使,失败者乔治国王说了这么一段话,他说:“坦白地讲,我是最后一个承认这个分离的,但既然已经发生,而且不可避免,我现在要说,我将第一个接受美利坚合众国作为一个独立国家的友谊。”他最终还是接受了这个结果,堂堂大英帝国的国王,这点风度总是要有的。

有一点这里要交代清楚:美国正式建国,获得了英国的承认,并不代表大英帝国就彻底地被赶出了北美洲。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实际上,英国当时在北美还保有很多殖民地,比如说整个加拿大地区,还有密西西比河以西的很多地区,都还是英国的地盘。

不仅仅是英国,法国、西班牙、荷兰在北美都有自己的势力范围,初生美国的疆域实际上只是阿巴拉契亚山脉以东,大概占今天美国面积五分之一大小的地方。 Sz8u1oAgNRLltJpysUlewhLBkFvb0r0kZTTDU8Gr13tmRcdUvhJNK1ZwNIUwHr2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