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版序

荐读《资本论》

《资本论》是值得一读的。事实上要读《资本论》并非易事。比如单从第一卷的厚度(德语原文有800多页)来看就已经让人望而生畏了。自称读过《资本论》的人很多,但真正完整读过全书的人又有多少呢?而且它的语言晦涩难懂,即使能看懂专业术语的我,读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在晦涩难懂的内容旁边加一些注解说明,虽说也能够帮助读者理解,但德语版《资本论》里那些附注的说明文字,使用的也不是简单易懂的术语。

而且,人们常常会抱有这样的疑问:“19世纪写的《资本论》,现在还有阅读它的意义吗?这本书对现在的我们有什么价值呢?”哦,原来人们已经把《资本论》当作“已经过时的古典价值观”了!

在这里,我想强调的不是《资本论》所谓的古典学术价值,更不是如一些奉行经济学原理的人们一样把《资本论》当作是解读资本主义社会构成的理论,我无意抱着这样的想法去解读它。我认为,阅读《资本论》恰恰是为了更好地了解现在这个时代,就这一点来说,每个人都应该去读它。当然,这是一本解读《资本论》的书,为了全面理解《资本论》,首先我阅读了德语和法语的原著。的确,如何通俗易懂地解说它,是本书主要的着眼点。当然,只是阅读马克思的文章并不能实际了解现代社会的问题,所以我们有必要重新去读《资本论》。

《资本论》是站在劳动者立场上的一本书

那么,所谓现代社会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呢?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是资本积累的规则,还是国家权力的问题,抑或是剥削的理论……确实会有很多疑问。可以说《资本论》所涉及的无论是对象还是内容都非常广泛。如果全面思考这些争议内容,反而无法把握《资本论》的整体思路。所谓的整体思路,不是说马克思作为一名大学经济学教授的讲课思路,而是作为一位革命导师创作这本著作的意图。

的确,革命导师马克思提出要客观分析资本主义规律,并不是为了客观地探究资本主义机制,而是为了解救资本主义社会中被剥削被压迫的人民。

这么说,在日本一定会遭到反对和质疑。因为站在劳动者或资本家这样特定的立场上,理论就不能成为学问,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种“宗教学说”。但马克思对这种质疑早已了然于胸,他对这些国民经济学家们所主张的看似客观、实际上却很随性的分析一一进行了驳斥。我们知道,斗争分为表面斗争和内在斗争:对科学体系中的表面性状进行说明,是马克思采取的表面斗争;接受科学体系,并从科学体系入手对社会进行深入批判与剖析,这是内在斗争。而这内在斗争的基础,是由在资本主义社会没有得到一个拥护者的弱者来发动的。

《资本论》是一本关于阶级斗争的书

我们谈起马克思主义时常常会用“阶级斗争”这个词,但不幸的是,阶级斗争与经济学领域并没有直接关联性,所以经济学家们也从不关心这类问题。可是,所谓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规律在很多方面都与国家权力、法律、政治之类的问题密切相关,而这些问题与经济学理论也没有直接关系,这类问题仅会出现在具有激烈阶级对立的领域。

如果非要把资本主义社会当作一种超越历史的社会制度,那么国家、法律、政治这类非经济类问题则可以忽略不计。从这个角度来说,历史这个概念对马克思的学说而言是非常关键的。

因此,马克思经常把资本主义时期和以前的历史时期做对比,找出隐藏在经济学体系中的非经济因素。有人主张这些因素在经济学中从未出现过,也有人主张这是自然规律,马克思分别对这些观点进行了批判。

阅读《资本论》后我们会发现,人类是一种利己主义动物的观点中出现了人类是一种群居动物的观点,勤劳能够致富的观点中出现了掠夺能够带来财富的观点,工人通过自己的劳动能够获得相应报酬的观点中出现了工人被剥削榨取的历史事实——它们之间都显示出互为矛盾的关系。

历史和理论

看上去理所应当的自然规律背后,贯穿着这个时代特有的规律,但是很少会有人意识到这一点。无论哪个时代,人们都会觉得自己所处的时代会永远存续,因此发生的所有事情都是正常现象。这种想法的结果就是人们会被具有不可预测性的历史发展给冲击到。当然,一定会有人批判说这是历史主义思想。如果把所有发生过的事还原到历史中,就能发现世界是不断变化的。由于过去的变化导致了现在的变化。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可能会迎来历史的终结,但每个人都有美化自己所处时代的意识,所以都不愿接受历史主义的诠释。

马克思对于这种意识是非常了解的,因此他不仅强调了社会制度历史性的一面,同时对其非历史性的一面在世界中的各种不同变化因素展开了分析和论证。

将历史带入理论世界,的确会造成理论体系的不完善。比如,在剥削的过程中,像高利贷资本这种过去被明确定性为欺诈的交易,如今在资本主义社会却取得了合法的地位,就这一点来说无法从理论上进行解释。

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产生了利润,利润的产生又是有一定原因的。为了解释一个原因,又会引入另一个现象,看上去就像由嵌套式思维方式所产生的牵强附会的说法。为了避免过于突兀,马克思对剩余价值的产生原因并没有直接说明,而是反复对商品进行论述,对其所有的可能性进行分析。

首先要了解商品世界存在的矛盾

马克思为《资本论》第一卷写的序言中曾提到“为什么要从商品开始分析资本主义”,那部分内容正对应着以上这个问题。如果主张“不等价交换是工人被剥削的根源”,就会被简单地归类为“也有人主张这种说法”,即忠诚地追随普通经济学者们的做法,进而遵循他们的理论。最终结果就是,即使接受他们的理论,得出的结论也是:如果没有对工人的剥削,就无法建立这个世界。

这种做法被马克思称为“上向法”。也就是说研究的过程要分析一个个现实问题,但是如果只分析现实问题,就只能看到问题真实的动向而已。把现实问题抽象化,找到一种可以代表这个时代的东西,以此进行分析才有意义。

从这个角度来说,商品就是这个时代最好的代表。商品无处不在,可怎么看也看不出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就是这样的表象下隐藏了所有的问题。

把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加以区分的并不是马克思,他只是采用了古典派经济学者的分析方法对商品进行了分析。也就是说,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只是沿袭了他们的学说而已。

但是,商品中出现了货币,继而商品中又出现了特殊商品。如果特殊商品也和商品一样的话,那么作为特殊商品的劳动力也应该具有和商品同样的特征。可是,这个商品中包含的活生生的人所产生的各种生活需求该如何解决?古典派经济学者对此束手无策。马克思为了寻求完整的说明而进行了研究,结果劳动力商品具有二重性的问题就显露了出来。

如果把劳动力商品和一般商品作为同样的事物进行说明,就会出现难以解释的矛盾。也就是说,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没有差别的话,劳动力商品就难以成立。这个差值就成为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展现出来。这就是“给工人支付的劳动报酬”和“没有支付给工人的剩余价值”之间的差值。理论本身是古典派经济学者的理论,但依据他们的理论,劳动力商品中存在无法解释的矛盾。

如何描绘现实社会?

那么,为什么这些矛盾会隐藏在资本主义社会等价交换的世界中呢?这完全是一些内在的逻辑理论。如果一味遵循这些内在的逻辑理论,资本主义就会成为单纯的理论体系。资本主义的发展虽然存在矛盾,但总会因为经济景气或不景气的循环而摆脱这个矛盾。

通过历史分析现实世界,了解各种各样的具体问题,大大丰富了平淡无奇又依据薄弱的理论性争论的内容。马克思《资本论》的伟大之处,正是他的理论支撑产自这个现实世界。它不仅仅是一本经济学著作或者统计学书籍,更是马克思在体验和观察社会实际后所写的书。马克思不仅文笔卓越,还曾在法国巴黎与英国伦敦居住时亲身体会了历史的进程,了解了社会发展的趋势,他更曾用亲身体验到的历史与统计依据薄弱的数据展开了比较。

马克思拾起被国会抛弃的议事记录。暂且不谈仔细阅读国会议事记录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马克思在阅读过程中意识到,其中所写的内容与现实问题之间有很大出入,他的阅读由此成为一种批判式的阅读。马克思不是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理论家,他是一个革命家。也正由此,成就了他的伟大。

马克思是一位改变现代社会的革命家

回归正题,马克思是一位革命家。作为革命家,他抓住了资本主义的核心问题,并试图通过阶级斗争构筑一个未来社会。这个未来社会是通过无产阶级的眼睛看到的世界,当然这是出于对无产者的同情。但马克思并不是用同情来支持无产阶级的,因为他预测到这个社会中蕴藏着推动历史进程的巨大客观动力。

从这点来看,马克思并不是因为同情而成为一个社会主义者的。他是意识到无产阶级的存在是未来世界发展的必然,才成为社会主义者。从这里回过头再看之前提到的,把马克思的理论作为阶级斗争理论来看,会成为一种持特定立场的宗教学说——这种说法是多么可笑。他的学说之所以站在工人的立场,不是因为工人悲惨,而是因为历史车轮转到了这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并不需要成为一名工人。

不是工人为何能写出一本站在工人立场的书?

这是一个一直以来都比较有争议的问题,一个资产阶级的人为何能够成为无产阶级的代言人?过着富足生活的人一般都会对劳动人民的生活唯恐避之不及,但为什么马克思能够为工人发声?其实确切地说,正因为他不是工人,才能够客观地分析工人的社会。如果拥有工人的身份,反倒很难看清他们的权利中所暗藏的陷阱。工人们认同的想法很难使工人以外的人群所接受。从理论的建立上来说,这不仅是很大的不利因素,更无法使该理论获得社会的认同。因此,马克思在现实面前进行冷静的思考,其结果就是确认了工人们的想法具有合理性。只有确认了这一点,马克思才能在直面资本家的同时,更坚定地提出自己的理论。

马克思的《资本论》涵盖哲学、数学、美学、文学、统计学、卫生学等多种学科的内容,而这些学科的内容和工人并没有直接关系。尽管用工人阶层的语言完成这本著作可能会更好,但是工人的学说即使能在工人的世界被认同、被理解,在资产阶级的世界也不会被认可。资产阶级的世界有其特有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他们接受和推崇的就是《资本论》所涉及学科的学问。如果不了解这两个世界的差异就展开社会批判,最终也只能是被嗤之以鼻。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英国之所以为资本家们所畏惧,正是因为他们在这些领域的深厚修养,而且讽刺的是,他们本身就是资产阶级,是在资产阶级世界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

虽然有些讽刺,但要承认《资本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那个时代富含资产阶级教养学识的一本书。然而,这本书最终被推上了批判的高台,被资本家们驳斥。在《资本论》的很多引用中出现了大量作家的言论,这些言论无外乎是那个时代资产阶级的一些陈词滥调。马克思对此毫不畏惧,一一进行了严厉的驳斥,他犀利的批判风格让对手感到恐慌和畏惧。

并非是你们的责任

阅读《资本论》就要适应它的修辞风格,换句话说它并非一本浅显易懂的书。即使读起来有些困难,马克思还是迫切希望劳动人民能够去阅读它。

因此,马克思在写作这本书时尽力避开晦涩的理论和哲学语言,通过详细引用那些汇报社会底层艰苦悲惨现状的报告书,希望劳动人民去了解他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特别是后半部分更加体现出这一特点。后半部分的内容对知识分子来说反而更加难以理解,因为这部分内容不是理论体系内的知识,而是有关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一无所知的人是无法理解的。

就这样,这本难懂的书被资产阶级彻头彻尾地解读成一本关于阶级斗争的书籍。也正因为如此,这本书至少能让大家和自己所处的现实世界进行对比:“我们为什么会被解雇?”“为什么说我们是无用的人?”读了这本书,我想劳动人民会不由地发出这样的怒吼。但是,资本家们当然会为这些剥削和压迫找到相应的理由。

马克思并没有直接对劳动人民说,“你们是被剥削的阶层,你们的主张是正确的”。如果大家能够坚持读下去,就会发现,他在书中明确论述了导致工人被剥削、被压迫的责任并不在他们自身。最初可能看上去都是些晦涩难懂的论述,只要耐心去读,就会体会到“哦,原来是这样,这里说的还是关于我们的问题”。 eyyrIVU+SXX0pD0TLNeQ+PNRb6AxBjEK+ha3nAjOG6ZiD9UjpVCrrDUyrDBqW6Q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