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交换过程

商品交换背后存在的人

《资本论》第二章“交换过程”内容非常短。在这一章中,马克思关注的是商品背后的人,也就是商品所有者。到目前为止,探讨的商品交换议题,都只涉及商品而没有其他。这里提出“商品所有者”,是为了对产生商品交换的原因进行说明。商品所有者自身不打算使用自己拥有的商品,希望以此换得其他商品,才有了交换行为。

虽说如此,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因为其他商品所有者也都有这样的想法。正因为如此,商品所有者要满足自己的愿望就必须先获得一般等价物——货币。

从一个商品所有者的观点看,每一他种商品,对于自己所有的商品,都是特殊的等价;自己所有的商品,对于其他一切的商品,则是一般的等价。但一切商品所有者所处的地位都是一样的。这情形,实等于没有一种商品,当作一般的等价,从而,也没有一般的相对价值形态,使商品能以价值的资格来相等,并以价值量的资格来互相比较。

商品所有者为了出售自己的商品,就把剩余产品拿到市场上,由此就产生了商品。但在一些共同体内部(如古印度诸国)是不存在商品的。因为共同体内部的交换是直接的物物交换。那么商品是在哪里产生的呢?“商品的交换,是在共同体的尽头处,在一共同体与其他共同体,或与其他共同体的成员们接触的地方开始的。”

这句话是《资本论》中非常有名的一句话,这句话指出了商品生产社会和非商品生产社会的界线。一旦有过一次越界的行为,共同体内部就会渐渐出现商品生产。

货币在历史上是怎样演变而成的?

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商品就是货币。马克思在这部分内容中,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理论的角度对货币进行了说明。从理论上来说,无论货币是什么,都没有太大的影响,因为存在偶然性。然而,实际上是以下两种情况决定了货币的产生。第一点是共同体外部存在需要交换的重要物品,第二点就是它必须是游牧民主要流通的生产物,如家畜等(有时也会是奴隶)产品。这是历史上存在的发展阶段,那时的交换是和理论是有区别的。

实际上,并不是任何商品都能成为货币。就如被当作神圣之物的海螺那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在商品交换产生之前就从商品中被分离出来。接下来在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中会有具体分析:货币已经被逐渐地固定为金、银等商品。为什么只能是金或银,不可以是其他商品?因为目前金和银这样的商品满足了这样的条件:从材质来说能够进行分割、合成,从质地来说不会发生变化。

成为货币的金、银,作为商品也体现了在开采地被投入的劳动价值。但是劳动的价值不是能够轻易就看得到的。所以金、银的价值根源在于劳动这一点无法展现出来,也正因如此,人们就会认为,用来计量商品价值的金、银有多重,这个商品的价值就有多少。

这就是产生货币的原因。 +6FNRFcTrH10twHLueh1zbVFJjKcBNlOGEXAR5qsVJD2pyqSvtPgy7DsmjxS1oz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