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降生于乱世之秋

1360年4月,朱棣出生于当时称作应天府的南京。那时正是元末的战乱时期,群雄并起,互相征伐。应天,是顺应天命的意思。4年前(1356),朱元璋攻下集庆(南京),将集庆改名为应天。他要顺应天命,推翻元朝,削平群雄,自己当皇帝。现在他又有了第四个儿子,照理应该好好庆祝一下。但几乎与朱棣呱呱坠地的同时,前线传来了陈友谅进攻太平(今安徽涂县)的告急文书。陈友谅如果攻陷了太平,并要接着进攻应天。但军情紧急,他甚至对自己的这个儿子都来不及看上一眼,便又到前线指挥打仗去了。至于怎么样为这个孩子取个吉祥名字,他就更没有工夫去琢磨了。

1367年旧历年底,朱元璋准备转过年头就要正式登基做皇帝了,看到自己已经有了7个儿子,自然是满心高兴。这时形势已经粗安,他决心要为儿子们正式取名了。十二月二十四日。他祭告太庙,把自己渡江后生了7个儿子归因于祖上的阴德:仰承先德,自举兵以来,渡江生子七人。今长子命名目标,……曰棣。这时朱棣已经7周岁,他这才和众兄弟一样有了自己的名字。

朱棣的生母是谁,居然还是个谜,这在常人看来似乎不可思议。但这个谜确实存在,数百年来一直扑朔迷离。因为朱棣的生母问题,不只是关系到他的身世,而且深刻地影响到他一生的行为。古代正妻生的儿子称嫡子,非正妻生的儿子称庶子。正妻被称为嫡母,其他的妾被称为庶母。对帝王家来说,嫡子和庶子在名分上有重大差别。按照封建宗法制度,皇帝死了,皇位要由嫡长子继承。即使嫡长子死得早,如果嫡长子有儿子,也要由嫡长子的嫡长子来继承,其他庶子则不得觊觎。

朱棣自称是马皇后所生,自然也就是所谓嫡子了。其实,经历代学者考证,朱棣的生母不是马皇后,实际上他的生母是个贵妃,为此演绎出许多的野史和传说。有人说贵妃是高丽人,也有人称她是元顺帝的妃子,抑或高丽人而成了元顺帝妃子。还有人说,朱棣生母是蒙古人洪吉喇氏。洪吉喇氏是元顺帝的第三福晋,是太师洪吉喇特托克托的女儿。元顺帝败,朱元璋入都见洪吉喇氏貌美,就留在身边。然而她入明宫时就已经怀孕,所生的就是明成祖朱棣,所以朱棣即元顺帝的遗腹子。其实这只是民间的传说而已。

明朝建立时,朱棣已是一个八九岁的儿童。那时全国仍很凋敝,满目疮痍。这一切都在朱棣的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朱棣在宫廷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期。

朱元璋一生都为自己文化水平低而遗憾。因此,他十分重视对孩子们的教育。朱元璋称帝的第一年,就在宫修建了本堂。作为太子和诸弟学习的场所。堂藏有大量历代图籍,供他弟兄们观览。征聘各地名儒,轮班授课,教育太子和诸王。师傅都是满腹经纶的儒,其如宋濂等。他前后十几年,向太子和诸王讲四书五经,讲封建礼法,一举一动都要合封建礼仪。

朱棣从他父皇那里接受的完全是封建正统教育。对此,朱元璋曾有一段明确的自白:朕于诸子常切谕之:一、举动戒其轻;二、言笑厌其妄;三、饮食教之节;四、服用教之俭。怨其不知民之饥寒也,尝使之少忍饥寒;怨其不知民之勤劳也,尝使之少服务事。

可以看出,朱棣弟兄们不只是要学书本,而且平时一言一行都要合乎封建规范。这对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年来说,并不是一件惬意的事。

朱元璋不希望他的儿子们成为文弱书生,就让他们经常做些强健筋骨的活动。他当吴王不久,看到7个儿子渐渐长了,宜习劳,令内侍制麻履行滕。凡诸子出城稍远,马行十七,步行十三。所谓麻履,就是麻鞋,行縢是指缠腿。这里是说,让朱棣兄弟7人都穿着麻鞋,裹上缠腿,像士兵那样到城外远足,十分之七的路骑马,十分之三的路要步行。这对长期住在深宫院的皇子们来说,虽说劳累点,但还是饶有兴味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还要不时地在演武场上练习武备,以健体强志。

他11岁的时候被封为燕王。洪武九年(1376),朱棣已是17岁的英俊青年,他的父皇准备让他们到外地去当藩王了,感到有必要让皇子们体验一下民间的生活。就在这一年,朱棣兄弟们一起来到安徽凤阳老家,那时被称为都。这里埋葬着他们的祖父母,也是他们的父皇时候为户人们放牛放羊的地方。这里也是十年倒有九年荒的穷乡,老百姓的生活都很困苦。在这里,朱棣仿佛看到,他的父皇时候是怎么样受苦受难,创业是多么的艰难。他在这里住了三四年,民间生活对他的思想意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朱棣是个有心人,民间细事,无不究知。他当皇帝以后,还经常对儿子们说起他这段生活。认为自己能南北征战,不畏塞外风寒,就得益于这段经历。朱棣在凤阳的这段生活可看作是宫廷教育的实习阶段,他回去就要准备到外地去当藩王了。

朱棣的长兄朱标,即南京一带所习称的头太子,在朱元璋称吴王时就被立为世子。洪武元年(1368)正月初四日,朱元璋祭天地于南郊,在郊坛南边正式登基称帝。他连赠祖上四代,册封马氏为皇后,立朱标为皇太子。

在朱元璋看来,元朝之所以经常发生宫廷政变,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早立太子,因此他一称帝就要解决这个问题。他还看到当元末农民起义四处爆发的时候,元王朝在各地缺少强有力的藩卫。有鉴于此,洪武三年(1370)他就做了封藩的安排,即把各个儿子封到各地当藩王。他为了不使天下人感到他私心太重,在封藩前还特意做了一番表白:

天下之,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朕非私其亲,乃遵古先哲王之制,为久安长治之计。

封诸子为王的这件事也就定下来了。按照明制,皇子封为亲王都授予金册金宝,年食禄米万石。其护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万九千人。但这只是就一般情况而言,像北边防御蒙古的几个藩王,所统兵上都超过此数。例如在宁的宁王带甲八万,革车六千。这些藩王的府第、服饰和车旗等,下天子一等,公侯臣见了他们都要伏而拜谒。

藩王的嫡长子立为世子,即藩王的未来接班人,10岁时就授予金册金宝。其他诸子则授予涂金的银册银宝,封为郡王。以后各世子孙都有封爵,自六世孙以下都封为奉国尉。他们生的时候要向宗人府请名,年龄了要请婚。但他们不能从事士农工商之类的行当,只是坐糜俸禄。时期以后,皇室成员的俸禄成了国家沉重的包袱。

本来朱元璋把自己的子侄分到各处,称作亲王,目的是监视各地带兵将军的动静,以防他们叛乱。藩王虽没有行政权,但有军事权。朝廷调地方军队,地方守镇官还要得到当地藩王令旨后才能调动。遇有战事,即使元勋宿将也要听藩王节制。当燕王朱棣率军征讨乃儿不花时,像傅友德那样的将也要受他调遣。这样,许多藩王就拥有了重兵。朱元璋感到他这套制度比以往历代都严密,明江山可以长治久安了。但他万万没有想到,他刚死,就爆发了朱棣与建文皇帝争夺皇位的靖难之役。

对这种分封的弊端,一些有远见的臣早就看出来了,只是很少有人敢公开说。著名的文士解缙率直敢言,他数上封事,所言分封势重,万一不幸,必有厉长、吴潞濞之虞。说得最直率的大概就是那个平遥县的训导叶伯巨了。洪武九年(137),叶伯巨上书言事,说明太祖太过者三,第一条就是分封太侈:诸王各有分地,盖惩宋、元孤立,宗室不竞之弊。而秦、晋、燕、齐、梁、楚、吴、蜀诸国,无不连邑数十,城郭宫室亚于天子之都,优之以甲兵卫士之盛。臣恐数世之后,尾不掉,然则削其地而夺之权,则必生觖望,甚者缘间而起,防之无及矣。议者曰,诸王皆天子骨肉,分地虽广,立法虽侈,岂有抗衡之理?臣窃以为不然。何不现于汉、晋之事乎?孝景,高帝之孙也,七国诸王,皆景帝之同祖父兄弟子孙也,一削基地,则遽构兵西向。晋之诸王,皆武帝亲子孙也,易世之后,互相攻伐,遂成刘、石之患。由此言之,分封逾制,祸患立生,援古证今,昭昭然矣。

朱元璋见疏怒,认为这是离间他们一家骨肉,要亲手射杀他。叶伯巨终于为此事死在狱。不幸的是,叶伯巨所言果然成了事实。

洪武十三年(1380)春天,朱棣从凤阳回到南京,受命就藩北平。这时的燕王已是21岁的英俊青年。他没有留恋风光旖旎的南国春色,而毅然甘冒雪花如席的北国风寒。他出发了,率领着数千护卫,浩浩荡荡地奔赴北平,满怀着信心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他知道,这是他一生道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

他的府邸就是元朝的旧宫,其规制如同天子。按照规定,藩王的府邸亚天子一等,其他诸王都是如此。为了这件事,朱元璋还曾特地告谕诸王,要他们不要与燕王攀比,因燕王府邸是元朝旧宫,不需要新建,他们新建的府邸则都要按规定办事。不难看出,朱元璋对燕王寄望殊深。

北平是元朝都城,位置险要,燕王的二哥和三哥分别就藩西安和太原,就藩时间还早于燕王两年,都没让他们去北平,而是把北平留给了燕王,其似乎有深意存焉。本来在朱元璋的众多儿子,只有朱棣为人沉鸷老辣,很像朱元璋。他身材魁梧,天资聪颖,武艺高强,智勇有略,能推诚任人,在镇守边关、打击残元势力方面立了功。朱元璋将朱棣分封在北京,就是希望自己的儿子能代替功臣宿将掌握兵权,从而使明朝的政权更加稳固。

不过,朱棣也是朱元璋最担心的人。据说,朱元璋曾和众多王公臣一起登上南京城外的紫金山俯瞰皇宫,在一片赞誉声,朱元璋龙颜悦。这时年少的朱棣却口无遮拦,一语道破天机:紫金山上架个炮,就能炮轰紫禁城!朱元璋惊,心里顿时后悔不已,以致后来他又命令修建更广的外城,把包括紫金山在内的一些重要地方围起来以加强防御。从这件事上,朱元璋看出朱棣将来很有可能是皇太子的威胁。

太子朱标从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为人好学勤政,宽厚仁慈,非常适合做个宽仁皇帝。可惜,洪武二十五年四月,朱标不幸英年早逝,年仅38岁。朱元璋伤心之余,竟一时找不到合适的继承人选。这时有人推荐朱元璋最倚重的朱棣作为皇储。朱元璋同意了,但许多臣表示反对,理由有二:一是如立朱棣为太子,对朱棣的兄弟则无法交代,一是不合正统习惯。朱元璋经过再三考虑,终于决定立朱标之子--皇孙朱允炆为继承人,为此,朱棣耿耿于怀。

朱棣在就藩燕京以前,朱元璋还为他完了婚,妻子就是明王朝第一功臣山王徐达的长女。朱元璋听说她贞静,好读书,被人称为女诸生,就把徐达找来说:你我是布衣之交。古代君臣相契的常结为婚姻,你的长女就嫁给我的四子朱棣吧。徐达自然是满口答应。徐氏于洪武九年(1376)被册封为燕王妃,第二年就成了亲。这时朱棣18岁,徐妃16岁。就是这位看来贤淑贞静的徐妃,后来成了朱棣夺天下、治天下的得力内助。这种婚姻实质上是一种政治行为,在这点上其他诸子也是比不上的。这对朱棣以后的发展都是很重要的因素。 N2Z4IY/wg3HqpBhpWCo6Wv4xVv8hdSbQDffYGqHz+7AbWfwHL0daJdwzUs/OwCS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