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起义军里的一方霸主

朱元璋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深得郭子兴赏识。朱元璋果然不负郭子兴的众望,更加苦练武艺,并且处事沉稳,计虑周详,仗打得漂亮,且能独当一面,是个难得的人才。由此,郭子兴就把他当作知己,时常把他叫到内宅议事,信宠有加。不久,他就娶了郭子兴的养女。

1355年春,朱元璋率军攻下和州(今安徽和县)后,郭子兴任命他为总兵官,统率和州诸将兵马。当时和州的诸将成分复杂,多为郭子兴的部下,纪律松弛,为所欲为,很不得人心。朱元璋上任后,不被他们所看重,每次议事,都把最末的一个座位留给他。朱元璋决心改变这种状况。不久,他创议修建城池,规定每人负责一段,限定三天完工。届时只有朱元璋负责的一段修完。于是,他拿出郭子兴的金牌,厉声说:我这个总兵官是郭元帅任命的,家理应服从。修建城池已有约在先,家不能按时完工,万一敌人来犯,我们怎么对付?此事既往不咎,今后再有违抗命令者,一律依法严惩!众将从此听命于朱元璋,再也没有违纪现象发生。

同年三月,郭子兴因病故去。此时,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被拥立为明王,国号宋。明王任命朱元璋为左副元帅。不久,其两副帅又先后战死,朱元璋遂被升任为元帅。至此,他的岳丈郭子兴所创建的起义军旧部已全部归他指挥了。

朱元璋成了一军之主后,感到自己掌管的地盘狭,兵马太少,难以实现自己的宏图业,必须打过长江去,才能求得进一步的发展。于是,他特别注意瓦解敌人,壮自己;同时,又采取措施,鼓舞士气,使他们勇猛作战,一往无前。至正十六年(1356)三月,朱元璋亲统水陆军,进攻集庆(今南京),三天内就攻破了城外的陈兆先军营,陈部36000人投降。朱元璋看到投降过来的将士顾虑重重,恐惧万分,就从挑选出500名勇士当自己的亲军,让他们在夜里当自己的守卫,而自己平时的卫士则一个不留,全部打发走。朱元璋独自脱下战甲,酣然入梦,一觉到天亮。3万多降兵知道了这件事,为感动,便赤胆忠心地为朱元璋效力,甘心情愿地跟随朱元璋打天下。

很快朱元璋就攻下了集庆。第二天,朱元璋带领徐达等巡视全城,看到它的雄伟、它的富庶和繁华,恍惚如在梦,那种激动与兴奋简直无法按捺,遂对徐达等人说:金陵枕山带江,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块宝地,难怪古人称之为长江天堑。况且仓廪实,人民足,今天终为我有。再加上诸位同心协力相助,还有什么样的功业不能建立!徐达附和道:元帅建功立业绝非偶然。今天能够得到它,实在是上天所授!听到这话,元璋更是喜欢。于是,改集庆为应天府,设置元帅府,朱元璋自任元帅。从此,朱元璋有了一个为将来打天下而积蓄力量的可以立足的基地。

朱元璋以应天府为根据地,经过了几年的努力,拥有集庆路、太平路、镇江路、广德路等江南地盘、十几万军队,成为江南很有势力的割据政权。此时,他的上游有义军徐寿辉,下游有张士诚,今天的浙江宁波、临海沿海一带有方国珍,其他江南地区仍为元朝所占有。江北则有韩林儿的部队牵制着元朝主力,做了南方农民军的屏障,使他们得以任意地蚕食元属领地,并彼此之间展开厮杀与拼搏。此时的朱元璋,已不是早先的和尚了,已成长为一名驰骋疆场的将帅、一个称雄一方的霸主。

取得了初步胜利后,如何发展今后的事业,是摆在朱元璋面前的首要问题。1357年在攻占了徽州后,朱元璋亲自到了石门山拜访老儒朱升,请教夺取天下的计策。朱升高瞻远瞩地送给他三句话: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所谓高筑墙,广积粮就是筑好防御工事,多存粮草,暂取守势,不要出击,多保存自己的实力,坐山观虎斗。等到别人实力耗尽,再出来收拾残局。所谓缓称王,是指对付元廷的策略,即不图虚名,暂不称王。许多友军称帝称王,成了元兵打击的目标,太不合算,不如先做缩头乌龟,在别人招摇之时,深藏不露,设法自保;等到时机成熟,再一鸣惊人。朱元璋认为朱升的话很有道理,心领神会,于是制定了一个在两淮、江南地区积粮训兵,待时而动的行动计划。他还在《菊花诗》这样写道:百花发时我不发,我一发时都吓杀;要与西风战一场,满身披的黄金甲。

兴国之本,在于强兵足食。按照朱升的提示,朱元璋首先抓紧军队建设,提高军队的作战本领,尤其重视军事纪律的训练和整顿,强调惠爱加于民,法度行于军。同时,朱元璋抓农业生产。他设置营田司,任命营田使,负责兴修水利,并且还抽出一部分将士,在战事之余开荒屯田;推行民兵制度,组织农村丁壮,一面练武,一面耕种。这样一来,所生产的粮食不仅能自给自足,还能支援贫苦的百姓,改变了军队历来吃粮靠百姓的习惯,深受农民的欢迎。

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朱元璋还礼贤下士,广揽人才。刘基、叶琛、宋濂、章溢四名士被应聘至应天,朱元璋称他们为四先生,特筑礼贤馆,给他们居住。

此外,朱元璋为了避免树招风、过早地暴露自己,以防止在自己力量脆弱的时候被吃掉,他在形式上一直对明王保持臣属关系,用的还是宋政权的龙凤年号,打的还是红巾军的红色战旗,连斗争的口号也不改变。直到朱元璋改称吴王后,发布文告,第一句话仍是皇帝圣旨,吴王降旨,表示自己仍是明王的臣属。朱元璋经过这十几年的卧薪尝胆,韬光养晦,积蓄力量,开拓疆土,其所辖的根据地终于巩固地建立起来了,在人们不知不觉拔地崛起一支足以与元军相匹敌的强军事力量。

朱元璋尽管一直把抗原的口号喊得震天响,却在后方蚕食友军,耐心等待元廷主力的溃败和各路友军实力的耗尽。时机成熟,他才下手,不仅摘了许多桃子,而且坐得民族英雄的美名。

随着朱元璋势力的一天比一天强起来,原先的盟友,为了争得利益,也逐渐变成了对头,变成了朱元璋改朝换代的强阻力。于是,朱元璋在同元军进行殊死搏斗的同时,不得不对盘踞在周围的敌对势力进行清除。四周的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陈友定部,以陈友谅部的势力最大,他也是朱元璋占领应天后所遇到的第一个劲敌。

1360年5月,陈友谅以派人祝贺胜利的名义去江州(今九江)杀死徐寿辉。他估计应天指日可下,野心勃发,就以采石五通庙为行殿,草草即了皇帝位,改国号为汉。随后盛食厉兵,约张士诚夹攻朱元璋。

陈友谅当时的势力相当强,光战舰就有百余艘,且兵众士广,杀气腾腾。驻守应天城的朱元璋的文官武将,风闻陈友谅部已顺江而下,旌旗指向应天,都吓得惊慌失措。一时间,众将领议论纷纷,有的主张投降,有的主张放弃应天,也有的主张抵抗,各执一词,乱成一团。唯有谋臣刘基成竹在胸,静坐不语。朱元璋问计刘基,刘基答道:张士诚目光短浅,胸无志,只满足于割据一方,没有什么可怕的。陈友谅占据上流,拥有精兵利舰,来势凶猛,是一支不可视的队伍,我们必须集中力量打败他们。这样,张士诚便不敢出兵,应天城就没有什么忧患了。我们再北向原,必定可成王业。朱元璋又问他:如何打败陈友谅呢?刘基说:陈友谅自恃人多势众、装备精良,骄傲轻敌。诱敌深入,用伏兵截击,定能取胜。朱元璋觉得刘基的分析非常深刻,入木三分,便采纳了他的意见,遂决定伏兵智取陈友谅。

如何诱使陈友谅迅速东下、进入伏击圈呢?这使朱元璋颇费思量。突然,他想起了一个人,这就是他早年攻打集庆时招降的元水军元帅康茂才。康本是陈友谅的好友,但归顺朱元璋后,深得器重和宠信。他早有报答朱元璋之意,只是没有机会。此时,朱元璋将他找来,如此这般地告知了他这次行动的计划,他非常痛快地接受了任务,遵照朱元璋的指令,康茂才派一个亲信将其亲笔信秘密送给老友陈友谅,约陈及早来攻应天,由他做内应,里应外合,一举拿下应天城。陈友谅见信后,喜,忙问来人:康将军现驻在何处?来人答称在龙江(应天附近)。陈友谅深信不疑,迫不及待地率主力直奔龙江,没有见到康茂才的踪影,方知受骗计,急令舟师转移。但此时为时已晚,朱元璋的伏兵早把陈友谅部团团围住,插翅难逃。只见朱元璋站在高高的卢龙山上擂鼓助战,顿时杀声四起,水陆并进,把个陈友谅苦心经营的精锐部队打得丢盔弃甲,死伤无数,落荒而逃。张士诚见状,果然未敢轻举妄动。接着,朱元璋又挥师攻下安徽,收复江西等许多州县,扩、巩固了胜利成果。

三年后,陈友谅倾其全力,统兵60万包围洪都(今南昌),以报龙江之仇。朱元璋亲率20万军救援洪都,逼陈友谅退至鄱阳湖。陈军几百艘战舰用铁索联结起来,有十几里长,在兵力上占了显著优势。朱元璋利用敌舰高、联舟布阵所带来的行驶不灵活的弱点,就决定采取火攻的战术。他派出敢死队,用轻舟装满火药和芦苇,乘机点火,借着风势,冲入敌舰阵。刹那间,火借风势,风助火势,火焰冲天,湖水皆赤。陈部官兵围困在转移不得的战舰上,冲不上,逃不走,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被火吞没。眼看这场战斗是无法再继续打下去了,陈友谅只好带兵突围。他刚冲出湖口,不料又遇伏兵拦截,陈友谅被一支飞箭射穿了头颅,而一命归天。

消灭了势力最强、野心最大的陈友谅后,朱元璋又挥师东进,整旗直指雄踞东方、自称吴王的张士诚。

张士诚本是个盐贩子,其手下也多是一些盐贩子、盐丁、地主和部分贫苦农民。他们由于不堪忍受元朝统治者的压迫凌辱,而趁元末乱时聚众起兵,作战也十分勇敢。但其领导集团却非常腐败,自称吴王的张士诚,胸无志,只图保住一块地盘尽情地享乐。他终日不理政事,与一批地主文人谈古论今,舞文弄墨。其属下的将军也争相修花园,玩古董,养戏班子,整日寻欢作乐,甚至打仗时还带着舞女做伴解闷,完全丧失了战斗力。

对于张士诚,朱元璋不急于一下子将他消灭掉,而是分三个阶段对其围攻:首先,攻苏北和淮河下游地区;然后,取湖州、杭州;最后,南北夹击,攻破平江。

朱元璋在围攻张士诚的同时,派将廖永安去滁州假意迎接明王至应天,从瓜州(今江苏六合东南)渡江时,廖乘机把船弄翻,使明王溺死江。这样,又为以后的登基,扫清了一个绊脚石。

与此同时,朱元璋还制服了浙江的方国珍,平定了福建的陈友定,又乘胜南进攻克了广东、广西。在实现了整个南部国除四川、云南外的统一后,不失时机地调集精锐部队实施北伐,同元朝政权展开了最后的决战。

元朝政权虽然依靠地主武装,于至正十九年(1359)攻陷了宋政权都城汴梁(今开封),后又拔掉了宋最后一个据点安丰(今安徽),把北方红巾军也镇压下去。但它的统治基础,也在各支起义军,特别是北方红巾军的沉重打击下趋于瓦解。此时,它仅仅依靠几支地主武装支撑残局,且内部派系林立,矛盾重重,已是摇摇欲坠、不堪一击了。

1367年10月,朱元璋派徐达、常遇春率25万军北伐,军出发前,他亲自制定了一个周密的作战计划:先取山东,撤除部的屏障;再回师河南,剪掉它的羽翼;夺取潼关,占据它的门槛。如此一来,天下形势为我所掌握,然后进兵都,元朝势孤援绝,可不战而胜。

北伐战争按照朱元璋的计划顺利实施了。当年十月,徐达就率军推进到山东,平定了山东全境;继而兵分两路,又胜利进军河南,所向披靡,元朝将领纷纷归附。至第二年三四月间,北伐军包围元都的战略已告完成。

元朝最后的一个皇帝--元顺帝眼看援军无望,孤城难守,慌忙带后妃、太子北逃。八月,徐达率领军攻进都,统治近百年的元朝政权宣告被推翻。明朝呼之即出。

虽然朱元璋从骨子里就想登基做皇帝,但不好由自己提出来,好在有一批贴心的下属早已看出了他的心思。

早在七月间,在朱元璋兴致勃勃地与熊鼎等文臣研究庆典雅乐时,李善长便率群臣上表,劝元璋即皇帝位。朱元璋认为时机尚不成熟,一统之势未成,四方之途尚便,而没有采纳。到了十二月,在战场上南北局已定时,李善长又率文武百官奉表劝进。朱元璋自谦说:自己功德浅薄,自愧弗如,还不足以当此造福万民的皇帝重任,而再一次推辞不就。第二天,李善长再率百官恳请,说道:殿下谦让之德,已经著于四方,感于神明。愿为生民百姓的利益着想,答应群臣的要求。朱元璋终于同意登基做皇帝了。

经过多日的准备,1368年正月,在北伐胜利攻克山东的凯歌声,40岁的朱元璋在文武百官的欢呼声于应天城的奉天殿内正式登上皇位,改国号为明,年号为洪武,应天今为南京。至此,一个出身农家、横笛牛背的牧童,经过奋斗,终于成了我国历史上继刘邦之后的又一位出身布衣的开国君主。

凡事冷静,是朱元璋成功的一大秘诀。越是打了胜仗,越是办事顺利,他的头脑就越清醒,就越是能捕捉到可能发生的隐忧隐患。现在衮冕登极,实现了多年的愿望,他自然处在极度的兴奋当,不过他很快就从激动的情绪平静下来。即位第二天,他就告诉身边侍臣,说:你们知道,创业之初是怎样的困难,而不知道守成会更加困难。第三天,在奉天殿内外宴群臣时,他又专门讲了保持忧患意识的重要性,说:处天下者,当以天下为忧;处一国者,当以一国为忧;处一家者,当以一家为忧。身担天下国家之重,不可顷刻忘却警畏。

朱元璋的成功印证了这样的真理:成功绝非朝夕之功,而是日积月累,辛勤劳动的结晶。世上有一个恒定的法则:你付出的越多,上帝给你的馈赠就越多;尤其是对于想获得荣誉和成绩的人来说,更是没有什么别的选择,只有不懈地努力,不断地学习,不停地付出,才能得到常人得不到的成就。

伟大的成功从来不是偶然的,它永远属于那些用一生的血汗乃至生命去拼搏的人。人们往往容易过多地祈求成功的辉煌结果而忽视奋斗的艰辛过程,其实,世界上没有白捡的便宜,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分汗水,一分收获。正如成龙那首《真心英雄》所唱到的: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成功不会自动送上门,也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冰心老人有一段关于成功的名言: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成功是要付出代价的,它只属于默默为它辛勤耕耘,努力付出的人!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成功需要时间的锤炼,不要期盼自己比别人幸运,也不要指望自己比别人更聪明或者更勤奋,从智力或机遇上说,自己和别人是差不了多少的。 Ty+jSfMFaVh/FC60RZqDlR75b6vSh4NtD+PJGWAP1smbbqx7IU3d0RVibpGnxB7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