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统一战争的作战经过

秦灭六国的统一战争,共经历四个阶段。

一、攻赵灭韩

自从李斯诱降韩王安未成,秦王政便决计首先对赵用兵。先后历时9年,发动5次进攻,才取得灭赵的最后胜利。并在灭赵的过程中灭了韩。

第一次攻赵,在秦王政十一年(赵悼襄王九年,前236年)。当时赵军主力正在攻燕,秦军乘机从南、北两路发起进攻。南路在桓崎、杨端和的率领下,顺利地攻占安阳(今河南安阳西南)和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北路在王翦的率领下,顺利地攻占撩阳(今山西左权)和阏与(今山西和顺)。两路秦军共夺取9座城邑,取得了初战的胜利。南路准备越漳水(今漳河)而上,北路准备越太行山而下,企图南北夹击邯郸,一举亡赵。这时,赵国的形势很危急,赵悼襄王突然病死,赵王迁即位,立即停止了对燕国的战争,把赵军主力调回。赵军南据漳水沿岸之赵长城,西据太行山之险,顽强固守,同秦军形成僵持局面。接着,秦国连续发生两大内政、外交问题,使对赵作战停止下来。一是进一步处理吕不韦的问题。正当秦军大举攻赵之时,关东各国纷纷同已经免去相位的吕不韦频繁往来,此事引起秦王政的警觉和怀疑,遂于秦王政十一年下令吕不韦全家迁徙至蜀,次年吕不韦自杀,余党被清除。二是发关东四郡兵助魏伐楚的问题。当时秦、魏已经结盟,对秦攻赵甚为有利。但魏企图借助秦的威势割取楚的土地,秦也有人主张借魏的力量伐楚,因而转移了战略打击目标。这两件事严重地影响了第一次攻赵作战,未能及时增兵扩大初战的胜利,以致秦、赵双方休战一年之久。

第二次攻赵,在秦王政十三年(赵王迁二年,前234年)。当时秦国上层集团否定了秦、魏联合攻楚的行动,遂决心再次攻赵。这次继上次初战的胜利,秦军集中兵力加强了南线的攻势。由桓崎任统帅,同赵军主力会战于平阳(今河北临漳西南),杀其主将扈辄,歼敌10万,取得一次重大的胜利。接着,桓崎率兵一部乘胜“东击”,继而北上,远出邯郸之后,企图阻击赵国北防匈奴的李牧部队南下回救邯郸。赵军主力被歼后,赵王迁果然急调李牧回师。李牧乃赵国的名将,久战于匈奴,其所率部队皆精锐骑兵,很擅长于机动野战。他接到命令后,即率部自代郡(郡治代,今河北蔚县东北)驰归,途中与桓崎遭遇。双方先战于肥下(今河北葉城西南),次战于宜安(今河北石家庄市东南)。李牧连续重创秦军,桓崎大败而归。秦军此次攻赵,显然部署不当、兵力不足,在北线没有事先安排策应和阻援部队,遂以先胜后败而告终。赵国取得防御的胜利,李牧被晋封为武安君。

第三次攻赵,在秦王政十四年(赵王迁三年,前233年)。这次仍由桓崎任统帅,经补充兵力,调整部署,重新发起进攻。当时赵将李牧已经率兵返回代郡,去防御匈奴,因而秦军顺利地攻占了武城(今河北磁县西南)、平阳、宜安,其目的仍然是南攻邯郸、北阻李牧。不久,即发生韩非入秦同李斯争论战略思想的问题,秦国上层集团在攻韩或攻赵问题上意见不一,遂致第三次攻赵被搁置,未能取得进一步的战果。

第四次攻赵,在秦王政十五年(赵王迁四年,前232年)。当时韩非已死,“韩王请为臣”,秦王政对韩非之死颇为懊悔,遂大举兴师攻赵。这一次兵分两路,南路集中于邺城,北路集中于太原(今山西太原市西南),准备南、北夹击邯郸。北路军自太原出发后,夺取了狼孟(今山西阳曲),越过太行山,进占番吾(今河北平山南)。这时,赵王迁一面加强南线的防御,一面调李牧南下。李牧南下后,再次获胜,击退了秦北路军。秦南路军也被阻于漳水和长城之南,没有取得什么进展,后闻北路军被击退,南路亦即罢兵。这次罢兵除军事上的失利外,更重要的原因是秦国上层集团开始认真考虑灭韩的问题,再次转移战略目标,灭赵问题自此被搁置两年。

上述四次攻赵,秦军虽然没有达到灭亡赵国的目的,但给了赵军以严重的打击,使赵国进一步削弱而濒临灭亡。对于这四次攻赵,当时就有人评价说:“秦赵战于河漳之上,再战而再胜秦;战于番吾之下,再战而再胜秦。四战之后,赵亡卒数十万,邯郸仅存,虽有胜秦之名,而国破矣。”由此可知,秦军四次攻赵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秦军东进的主要对手已被削弱,为下步灭韩、灭魏、灭赵等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李牧虽然连挫秦军,但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局势,其自身的力量已消耗殆尽,赵国的灭亡只是时间而已。正是在这种形势下,秦王政终于采纳李斯等人的意见,在第四次攻赵之后,决定首先灭韩。

灭韩,在秦王政十七年(韩王安九年,前230年)。当时,随着秦军对赵国的攻势不断扩大,韩、魏两国皆为震恐,处境更加孤危,不断地被迫就范。秦王政十四年(前233年),韩王安“纳地效玺,请为藩臣”。秦王政十六年(前231年),“韩献南阳地”,“魏人献地”。同年九月,即秦军第四次攻赵失利后,秦王政决定乘韩王安献地之机发兵灭韩,遂命内史腾为南阳假守,率兵到韩国去接受其所献南阳地区,实际上是叫内史腾暗暗做灭韩的军事准备。次年,秦王政即命内史腾向韩国发起突然进攻。韩王安长期以来奉行割地求和的投降政策,没有料到秦军会突然袭击,既无准备,又无实力,完全失去了抵抗能力。这时,赵国在秦军的四次打击下自顾不暇,再也不能像从前那样发兵救韩;魏、齐、燕等国也同样没有力量救韩;楚国虽有实力,但已来不及救韩,也无意救韩。因此,秦军顺利地攻入韩都阳翟,俘虏了韩王安,占领韩国全部土地。就这样,秦在四次攻赵的基础上顺手牵羊地灭掉了七雄之一的韩国,把统一事业向前推进很大一步。灭韩之后,接着便对赵国发动了最后一次攻击。

第五次攻赵,在秦王政十八年(赵王迁七年,前229年)。当时赵国已连续两年发生地震、干旱和饥荒,人心浮动,形势危急,民间广泛流传着“赵为号,秦为笑。以为不信,视地之生毛”的流言。秦军乘机从北、南两路发起进攻,北路以王翦为主将,率领驻守上地(即上郡之地,在今陕西绥德至延安一带)的秦军,由井陉(今河北井陉西)进攻邯郸之北;南路以杨端和为主将,将军羌瘪配合,率领河内(今河南新乡一带)的秦军,由邺城进攻邯郸之南。赵国以李牧为大将、司马尚为将军,率兵分别阻击秦军,依靠太行山和漳水、长城等有利地形条件,同秦军相持一年之久。这期间,秦国利用长期潜伏在赵国的间谍顿弱等人,以重金收买了赵王迁的嬖臣郭开。郭开向赵王迁诋毁李牧和司马尚,说他们企图谋反,要夺取赵国的政权。赵王迁听信谗言,改派将军赵葱和颜聚代替李牧和司马尚。李牧在大敌当前的形势下拒不交出兵权,后被赵王迁派人逮捕杀害;司马尚被罢免。次年(秦王政十九年,赵王迁八年,前228年),秦军展开猛烈进攻,赵军由于易将而造成指挥失误、士气挫伤,遂遭惨败,赵葱战死,颜聚逃亡。秦军乘胜攻占太行山东麓地区,南北夹击,进克邯郸,俘虏了赵王迁,赵国灭亡。赵国灭亡后,赵公子嘉(赵悼襄王嫡子)率领赵氏宗族数百人逃往代郡,自立为代王,并和燕军联合屯驻在上谷(今河北怀来西北),企图阻止秦军的进一步北上。

至此,秦国终于实现了灭赵的战略目标,但经历了一个曲折而持久的过程。其原因并不在于赵国的强大,更不在于秦国的力量不足,早在长平之战时秦国就已经具备了一举亡赵的条件。事实上,除了李牧的部队比较精锐,太行山、漳水、长城有利于赵军防守等客观条件外,残赵是难抗强秦的。战事久拖的最根本原因是秦国上层集团在灭赵、灭韩以及伐楚问题上长期摇摆不定,以致每次攻赵时都显得决心不大、兵力不足,并造成军事部署和指挥上某些不当和失利,从而使灭赵作战前后延续9年之久。但从全局上看,基本上坚持了“举赵亡韩”的方针,从而取得统一战争前期的巨大胜利。

二、攻燕灭魏

灭赵之后,秦在统一战争中取得了极大的战略主动权,既可以乘势灭魏,也可以北上灭燕,又可以南下灭楚,或者东进灭齐。因为赵、楚两大对手已消灭一个,剩下的主要是对楚作战问题,魏、燕、齐等国无足轻重,所以秦军已不甚顾忌两面同时作战。因此,自灭赵之后,形势对秦国特别有利,大大加速了统一战争的进程。

正当秦国考虑和选择下一步战略进攻的方向时,发生了燕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政的事件。秦王政早年曾随其父母生活在赵国,当时燕太子丹质于赵,两人相处得很好。秦王政即位后,燕太子丹又质于秦,没料到秦王政对他的态度很冷漠,太子丹因而十分气愤,于秦王政十五年私自逃跑回燕国。从此,秦、燕两国绝交,嬴政和太子丹之间由朋友变为仇敌。秦军灭赵后,王翦驻军中山(今河北正定东北),兵临燕境,但是否进攻燕国,秦王政还没有做出最后决定。这时,燕国一片恐慌,燕王喜无计可施,听凭太子丹谋划。太子丹的师傅鞠武提出“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媾匈奴以图秦”的建议。这个建议显然已不现实,所谓“三晋”,其实只剩一个朝夕难保的魏国,韩、赵已经灭亡;齐国长期以来袖手旁观,同秦国交往密切;楚国正在内乱之中(秦王政十九年楚幽王死,其弟、兄争立);匈奴更不会为燕国的利益去战斗。

因此,太子丹否定了鞠武的建议。他认为:“赵不能支秦,则祸必至于燕。燕小弱,数困于兵,何足以当秦!诸侯服秦,莫敢合从。……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不可,则因而刺杀之。”这显然是冒险行动,但太子丹在走投无路的窘境中无可奈何地选择了这一行动,决定派人劫刺秦王政来挽救危局。秦王政二十年(燕王喜二十八年,前227年),太子丹派出刺客荆轲和秦舞阳,带上燕国督亢(今河北固安、新城、涿县一带)地区的地图和秦国流亡将军樊於期的人头,伪装割地献图,出使秦国,企图乘机劫刺秦王政。结果图穷匕首现,劫刺未成,荆轲当场被杀。

太子丹的上述冒险行动,极大地激怒了秦王政。秦王政立即决定把下一步的进攻矛头指向燕国,进一步增兵入赵,命王翦、辛胜由中山进击燕国。这时,燕军主力与赵国残余势力代王嘉的部队,联合在易水(今河北雄县西北)以西设防。秦王政二十年,秦军发起攻击,大破燕、代联军于易水之西,继而北上进逼燕都蓟城。次年(秦王政二十一年,燕王喜二十九年,前226年)十月,王翦率兵攻克燕都,燕王喜与太子丹率残部逃往辽东郡(郡治在今辽宁辽阳),代王嘉逃回上谷。秦将李信率兵数千追至辽东,在衍水(今辽宁浑河)再败太子丹军。燕王喜出于无奈,在代王嘉致书建议下,忍痛杀了太子丹,向秦求和。秦王政虽未允和,但鉴于燕、代残部已无碍大局,不足为患,便下令调转兵力,乘势灭魏,并准备大举攻楚。

自灭赵之后,秦王政即已把楚国定为主要攻击目标,加紧从各方面谋划准备。在破燕的同时,秦王政即已发兵攻楚。但在赵、楚之间尚有一个残存的魏国,对于调转兵力攻楚颇有不便之处。因此,在破燕之后大举攻楚的同时,秦王政决定抽出一部分兵力,去消灭孤立无援的魏国。秦王政二十二年(魏王假三年,前225年),秦将王贲率兵一部攻魏,魏国无力全面抵抗,放弃了大梁以外的全部地区,退守于大梁孤城之内,以苟延时日。大梁城坚,秦军一时难以强攻,便将大梁紧紧包围,并掘开黄河堤岸,引水灌城。经过3个月围困,大梁城被河水冲坏,秦军乘势攻入城中,魏王假被迫投降,随即被杀,魏国灭亡。

三、南下灭楚

楚为南方大国,是秦统一战争中最重要的对手。秦王政对灭楚作战做过精心的准备和安排,前后历时5年,经历了序战、初战、决战和深入江南作战等四个阶段。

序战秦王政二十一年(楚王负刍二年,前266年),在王翦大举攻燕的同时,嬴政即派大将王贲率兵一部南下攻楚。王贲击败楚军,夺取10余座城邑,取得了序战的胜利。对于这次攻楚,秦王政的目的非常明确,即属战略侦察和试探的性质,以便分析楚国的反应和实力,确定灭楚所需的兵力。因此,当王翦破燕之后,秦王政即把王贲从攻楚的前线调回,命其率兵去灭魏,而把灭楚的任务赋予了攻燕的部队。

初战自王贲取得序战的胜利,秦王政便颇有轻楚之心。他决定将攻燕的部队用于灭楚后,便问李信:“我欲攻取荆,於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回答说:“不过用二十万人。”又问王翦,王翦回答说:“非六十万人不可!”李信是个年轻的将军,在破燕作战中表现很勇敢,深得秦王政的赏识。于是,秦王政认为王翦老朽怯战,没有采纳他的意见,而决定任命李信为灭楚的统帅,让李信和将军蒙武率兵20万伐楚。秦王政二十二年(楚王负刍三年,前225年),李信、蒙武兵分两路攻入楚境,李信进攻平舆(今河南平舆北),蒙武进攻寝(今安徽临泉),“大破楚军”,接连获胜。这时,楚国以项燕为统帅,率领全国的兵力来抵抗秦军。项燕是楚国的名将,颇多智略,英勇善战。他见秦军来势很猛而兵力不多,即抽出一部分兵力西向进攻秦国的南郡(郡治江陵,今湖北江陵),以调动秦军。李信、蒙武攻取了平舆和寝之后,正欲进军楚都寿春,忽闻南郡危急,遂改变原定计划,皆引兵而西,拟会师于城父(今河南襄城西),去解南郡之围。项燕见战机到来,亲率楚军主力紧紧尾随李信的部队,马不停蹄地跟踪三天三夜,乘秦军宿营休息无备之时,突然发起攻击,攻破秦军两个壁垒,杀死秦军7个都尉,取得很大的胜利。李信大败逃回,蒙武亦随即撤军。秦、楚双方的初战,以楚胜秦败而告终。这是灭楚作战中一次重大的挫折。

决战李信伐楚失败后,秦王政十分生气,当即把李信免职,并发兵解了南郡之围。他认识到,伐楚失败的主要责任是自己决策的错误,没有采纳王翦的正确建议,而倾听了李信的轻敌之言。于是,秦王政亲赴频阳(今陕西富平东北),来到已经退休的王翦家中,向其赔礼道歉,答应其“非六十万人不可”的条件,令其担任灭楚的统帅。秦王政二十三年(楚王负刍四年,前224年),以王翦为统帅,蒙武为副将,“空国中之甲士”,发兵60万伐楚。楚“悉国中兵以御之”,以项燕为统帅,景骐为副将,率兵40万同秦军相对抗。遂展开统一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决战。王翦老谋深算,善于料敌制胜,他占领陈至平舆一线之后,便停止进攻,不再深入,转攻为守,反客为主,等待楚军来反击。项燕本来擅长于机动作战,但秦军采取守势,且兵力雄厚,无隙可乘,不得不多次挑战,企图同秦军一决胜负。王翦则抱定养精蓄锐、以逸待劳的方针,日夜抚循士卒,抓紧练兵和休整部队,坚持等待战机,不肯出战。双方相持很久,楚军求战不得,项燕无计可施,深恐师老兵疲,为秦军所乘,遂引兵东归,欲另谋他策。王翦见战机到来,立即下令全线出击。楚军正在撤退移动,队形混乱而斗志不坚,被迫应战后无法抵抗优势秦军的猛烈进攻,因而大败,全军溃逃。秦军乘势发起追击,连战皆捷,一直追到蕲(今安徽宿县南),全歼楚军,杀死项燕,景骐自杀,从而取得决战的胜利。次年(秦王政二十四年,楚王负刍五年,前223年),秦军乘胜攻入楚都寿春,俘虏楚王负刍,楚国灭亡。同年,有人“假名项燕立昌平君反秦于淮南。为王翦、蒙武所击破”。至此,秦军完全占领了楚国的江北地区,获得了灭楚的决定性胜利。

深入江南作战楚国虽已灭亡,但在江南地区尚有广大的残余势力。王翦、蒙武经过几个月的休整和准备,于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率兵渡江,整整经过一年的苦战,陆续消灭了楚国在江南各地的残余势力,并降服了越君(指百越中于越人部分),彻底灭亡了楚国。

灭楚作战,是秦统一战争中继破赵之后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作战。开始时,秦王政颇有轻敌之意,没有看到楚国地广兵多,难以速胜的客观情况,轻信李信之言,一度遭受挫折。但嬴政很快即从失败中吸取了教训,主动承认错误,采纳王翦的正确建议,从而奠定了胜利的基础。王翦在作战中老谋深算,善于知彼知己,调动敌人,反客为主,以逸待劳,表现出很高的指挥艺术,这是取得灭楚决战胜利的关键。总的看,灭楚作战兵力集中,目标明确,决心坚定,在战略和战役指挥上都比灭赵作战提高了很大一步。

四、扫除燕、代残余势力,东进灭齐,完成统一大业

秦灭楚之后,天下大势已定,统一战争接近尾声,进一步平灭燕、代残余势力和消灭齐国,已如同秋风扫落叶一般。秦王政二十五年(燕王喜三十三年,代王嘉六年,前222年),正当王翦、蒙武进军江南之时,嬴政以王贲、李信为将,率兵进入辽东,迅速击败燕军,俘虏燕王喜,燕国灭亡。旋即回师击代,代王嘉兵败被俘,代亡。不到半年,全部消灭了燕、代残余势力,只剩下一个孤立无援的齐国。

这时齐国面临着随时被击灭的危险,其统治集团内部仍然混乱不堪,民心涣散,人无斗志。在秦军旦夕且至的情况下,齐王建想亲自到秦国去入朝,被守城门的司马劝阻,不得已还车而返。有人提出建议,把齐国全部动员、武装起来,把逃亡在齐国的楚、赵、燕、魏、韩的贵族都利用起来,主动出击秦国。齐王建感到没有什么希望,没有采纳这一建议。最后,齐王建和齐相后胜决定,把齐军主力集结在齐国的西部地区,准备抵抗秦军的进攻。这种单纯在边界某一个方向集中主要兵力设防的做法,恰恰造成了其他方向的薄弱和国内的空虚,给了秦军在其他方向突袭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东北)的可乘之隙。

秦王政二十六年(齐王建四十四年,前221年),嬴政命王责、李信、蒙恬等率兵攻齐。秦军避开齐军的正面防御,从燕国的南部进军,由齐国的北部突入,直插临淄。齐军几乎没有采取什么抵抗行动,“民莫敢格者”。长期潜伏在齐国的陈驰等人,乘机向齐王建施加压力,“约与五百里之地”,诱其投降。齐王建投降后,被押送到共(今河南辉县),放到一片松柏林中,活活饿死。

至此,秦统一中原的战争宣告胜利结束,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空前的大统一。 Eoc42xkiPSLqMSVSMJv0J2xkw1gzhxoICLaDbwbXijh8FK1++j/nGsiws7Uf1qe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