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5.北筑长城南戍五岭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战国时期,北方居住着少数民族匈奴人。匈奴已经进入了奴隶制社会,他们占有今内蒙古、宁夏一带的广大草原。匈奴人常常袭掠与其接壤的秦、赵、燕三国北部边地。

秦朝统一以后,匈奴人仍然南下侵扰。为了保证中原地区的安定,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兵30万,镇守北疆。经过几次英勇战斗,蒙恬终于攻取了河南地(今内蒙古马加河以南及伊克昭盟地区)、高阙(今内蒙古狼山中部到兰山口)、阳山(今内蒙古马加河以北的狼山、阴山)、北假(今内蒙古马加河以南夹山带河地区)等地,还在这里设置了34个县,分别筑有县城。公元前211年,秦始皇从中原地区迁徙3万多户人家到这里落户。接着,秦始皇便开始大规模修筑长城,把战国时秦、赵、燕三国修建的长城连接起来,再修筑了一部分,修筑后的长城西起陇西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鸭绿江,长达1万余里,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万里长城,是古代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之一,是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和智慧的结晶。它的建成,对于北防匈奴,保卫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华夏儿女的骄傲。

秦朝初年,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南部及两广地区,居住着一个古老的民族——越族。当时,他们还处于氏族社会时期,各个部落和部落联盟大小不一,居住分散,时人称为百越。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北击匈奴的同时,又派大将屠雎率50万部队对百越地区采取了重大的军事行动。秦很快征服了闽越,但在进攻南越和西越时,秦军遭到了顽强抵抗,加之岭南地区交通不便,军需供应困难,战争相持不下。为了支援战争,秦始皇一面在中原征发兵马,一面命令监御史禄率兵在今广西兴安县北开挖灵渠,把湘江和桂江支流——漓江之间的交通贯通起来,灵渠建成后大大方便了军需供应和兵员运输。经过八年征战,终于平定了百越,统一了岭南地区,并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

战争期间和战争之后,先后有50万中原人,戍五岭,与越杂处,他们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经验,客观上促进了这一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从此,越族人民就永远成为祖国大家庭中的一员,百越地区也从此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全国统一之后,领土骤然扩大,在当时交通设施简陋的情况下,一旦有战事发生,局面很难迅速得到控制。为了调发士卒和转运粮草方便,秦始皇在统一全国的第二年,开始在国内修筑驰道。

驰道以咸阳为中心,东到燕、齐,南至吴、楚,北达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西到甘肃东部,南北东西,四面贯通,全长达数千公里。驰道宽达50步,路面用锤夯打,平坦坚实,道路两旁每隔3丈植树1棵。此外,在今四川、云南、贵州等偏僻地区的崇山峻岭之中,又修筑五尺道,以适应这些地区战争的需要。

驰道的修筑,对于秦王朝有效地控制全国,镇守边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驰道战时便于调兵、运粮,平时便于驿传。

秦始皇在统一全国后的11年中,曾5次到全国各地巡视民情,察看防务,平均每两年1次。所到之处,都要刻立石碑、伸张秦法、歌颂统一,宣扬皇帝的威德,以巩固国家的统一。秦始皇的每次巡游,基本上都是沿驰道进行的。

秦始皇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实力横扫六国,一霸天下。六国虽然被消灭了,但还有大量六国的旧贵族、官吏、士人,隐名埋姓,潜藏在各地;他们甚至还掌握着大量的兵器,另外秦国在与六国的交战过程中有许多兵器流散于民间,这是一种不可低估的潜在的危险因素。因为这些兵器很可能会被六国的旧贵族们利用起来,进行反秦的军事活动,构成对秦政权的严重威胁。于是,秦始皇下令,全国各地,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私藏兵器,违者严惩。各郡、县官吏必须采取强制手段,收缴流散于民间和旧贵族手中的兵器。最后,这些收缴的兵器集中在咸阳加以销毁,改铸成12个大铜人,各重24万斤。秦始皇这种兵器不藏于民间的做法,为以后历代封建帝王所效仿。

与此同时,为了防止原有六国的军事设施如城郭、险塞等,被各国贵族用来作为反秦的据点或屏障,秦始皇命令各地,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消除各种军事上的隐患,同时也方便了交通和水利的建设。 V/RtzilABd4V78m7ZPB8tmZWs977h3EwgWcipDqXjUE4TRXNLRvaKAXOZaK5LFo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