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5.大禹治水

在尧帝统治的时代,黄河流域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洪水。这场洪水导致庄稼被淹没,房屋被摧毁,百姓们不得不迁往地势较高的地区避难。然而,这些高地也并非安全之地,许多地方充斥着毒蛇和猛兽,它们对人和牲畜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使得人们的生活陷入了极度的困境。

面对这一严峻的形势,尧帝召集了部落联盟会议,共同商讨如何应对这场洪水灾害。在会议上,尧帝征求了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询问他们应该派遣哪位能人去治理这场洪水。部落首领们一致推荐了鲧,认为他是最合适的人选。尽管尧帝对鲧的能力并不完全信任,但在首领们的强烈推荐下,他还是勉强同意了。

鲧接受了治水的任务,开始了长达九年的治水工作。然而,他采取的方法仅仅是筑堤坝来阻挡洪水,这种简单粗暴的方法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结果,洪水冲垮了堤坝,反而使得水灾更加严重,百姓们的生活更加艰难。

舜接替尧帝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后,他亲自前往治水现场进行实地考察。经过一番调查,舜发现鲧的治水方法并不奏效,于是决定将他处死,并任命鲧的儿子禹来接替治水的任务。

禹吸取了父亲的教训,改变了治水策略。他不再单纯依靠筑堤坝,而是采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方法,将洪水引向大海。禹亲自带领百姓们一起劳动,头戴箬帽,手持锹子,与大家一起挖土、挑土,辛勤的劳动使得他小腿上的毛都被磨光了。

经过十三年的艰苦努力,禹终于成功地将洪水引入了大海,使得地面重新变得适合种植庄稼。在这期间,禹新婚不久,为了治水事业,他四处奔波,多次经过自己的家门,却始终没有进去探望。有一次,他的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启,婴儿在家中哭泣,禹在门外听到哭声,却狠下心来,没有进去探望。

与此同时,黄河中游有一座名为龙门山的大山(位于今天的山西河津县西北),它阻挡了河水的去路,使得河水变得十分狭窄。奔腾的河水在龙门山的阻挡下,常常溢出河道,引发水灾。禹来到这里,仔细观察地形,带领人们开凿龙门,最终在大山上凿开了一个巨大的口子。这样一来,河水得以畅通无阻地流向下游,从而彻底解决了这一地区的水患问题。后代的人都称颂禹治水的功绩,尊称他是大禹。

舜年老以后,也像尧一样,物色继承人。因为禹治水有功,大家都推选禹。到舜一死,禹就继任了部落联盟首领。

这时候,已到了氏族公社后期。生产力发展了,一个人生产的东西,除了维持自己的生活,还有了剩余。氏族、部落的首领们利用自己的地位,把剩余产品作为自己的私人财产,变成氏族的贵族。有了剩余的产品,部落和部落之间发生战争,捉住了俘虏,不再把他们杀掉,而把他们变成奴隶,为贵族劳动。这样,就渐渐形成奴隶和奴隶主两个阶级,氏族公社开始瓦解。

由于禹在治水中的功绩,提高了部落联盟首领的威信和权力。传说禹年老的时候,曾经到东方视察,并且在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一带)召集许多部落的首领。去朝见禹的人手里都拿着玉帛,仪式十分隆重。有一个叫做防风氏的部落首领,到会最晚。禹认为怠慢了他的命令,把防风氏斩了。这说明,那时候的禹已经从部落联盟首领变成名副其实的国王了。禹原来有个助手叫做皋陶(音gāoyáo),曾经帮助禹治理政事。皋陶死后,皋陶的儿子伯益也做过禹的助手。按照禅让的制度,本来是应该让伯益做禹的继承人的。但是,禹死以后,禹所在的夏部落的贵族却拥戴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位子。

这样一来,氏族公社时期的部落联盟的选举制度正式被废除,变为王位世袭的制度。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出现了。 SQ4mCUybmSbCGURcgVYSDorWL+86uIhZiRSeWgpDrj+iumAiYOALsNwrbPY4eLv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