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7.河豚诗话

河豚,鱼类,产于我国沿海水域,在一定季节随涨潮入淡水江河。《辞海》说河豚“肉鲜美,唯肝脏、生殖腺及血液含有毒素,经处理后,可食或制成冻鱼片和罐头品”,“卵巢可制河豚毒,供医药用;皮可制鱼皮胶;肝可提取豚肝油,精巢可制鱼精蛋白;骨可制鱼粉。”可谓浑身是宝。这是在今天,人们掌握了科学,才对河豚有了这样的认识,并安全而有效地利用它。在古代,人们却没有这么幸运,如神农尝百草,知道河豚味美,想吃就要冒极大的风险。有的人明知河豚有“大毒,肝与卵,人食必死”(《倦游杂录》),还是贪吃不餍(不知足),由于烹调不当,也往往赔上性命。但是,河豚,水族之奇味,细嫩、肥鲜、滑脆,江淮一带的人视为时珍,从古至今,不仅自己吃,而且是招待贵客的佳肴,吃河豚已成千年习俗。

宋仁宗景祐二年(年),梅尧臣将从建德(今属浙江)离任,范仲淹当时是饶州(今江西波阳)知府,约梅尧臣同游庐山。在一次酒宴上,有客大谈吃河豚:“诸位,河豚肉鲜嫩无比,在每年腊尽春来,河豚刚上市,肉质最美,一尾鱼价值千金,非富贵人家,不能享此口福!喷!啧!现在又正是吃河豚的好时候,可惜范公吝啬,不让我等染指!”

范仲淹笑着说:“并非本官吝啬,是怕日后没法向各位夫人交代!”“是啊,每年都有人因吃豚中毒,顷刻头肿如斗,浑身抽搐,倒地气绝。

近日我进城,闻一家哭声震天,一问,是吃了河豚,连死四人,好惨啊!”“此真杀人鱼也!不过,听说也有法可解毒。”

“什么解法?”

“啊,我等正在宴饮,不说也罢,说出来可要大煞风景了。”“是啊,是啊,世间美味至多,何必非吃河豚?”

“你这就不知了,吃了河豚,什么鱼呀虾呀,你就都不要吃了。”苏东坡就说过,为吃河豚而死,也值那一死!“这诱惑实在太大了!”

“诸位切莫轻信苏东坡此等豪言!苏东坡本是美食家,众人尽知他最爱吃河豚,又擅长烹饪,听说他用河豚同蒌蒿、荻芽、菘菜三物一起,用秘法烹制,了然无事。”

席上座客谈得津津有味,梅尧臣听得惊心动魄。梅尧臣本是苦吟诗人,一向作诗耗时费神,今天不知怎么,即席就赋成十四韵长诗,题目就叫《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诗如下:

春洲生获芽,春岸飞杨花。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其状已可怪,其毒亦莫加。忿腹若封豕,怒目犹吴蛙。庖煎苟失所,入喉为镆铘。若丧此躯体,何须资齿牙。持问南方人,党护复矜夸。皆言美无度,谁谓死如麻!我语不能屈,自思空咄嗟。退之来潮阳,始惮飧笼蛇。子厚居柳州,而甘食虾蟆。二物虽可憎,性命无舛差。斯味曾不比,中藏祸无涯。甚美恶亦称,此言诚可嘉。

据说,暮春时节,河豚食杨花(柳絮)而肥美,荻芽也最嫩,所以正是吃河豚最好的时候,这时河豚十分昂贵,河豚一上市,别的鱼虾就都一文不值了。这是这首诗的第一,二联,是全诗的开篇。欧阳修说:“故知诗者谓只破题两句,已道尽河豚好处。”(《六一诗话》)以下八句,写河豚形状可怕,鼓腹大如猪,怒目大如蛙,食之如镆铘(古代名剑)封喉,为此丧生,实在不值得。接下来六句,写诗人问南方人为什么拼死吃河豚,南方人不仅百般辩护,而且反复夸耀河豚味美无比,哪怕人死如麻,也在所不惜,诗人为不能说服南方人,而深深叹息。最后五联,是诗人由此事而生的感慨,想当年,韩愈(退之)被贬潮州,柳宗元(子厚)被贬柳州,曾不得已吃过蛇、蛤蟆,这两种东西虽然看起来可怕,吃了还不至于送命,不像江淮的人吃河豚;诗人由此又想起《左传》的一句名言:“甚美必有甚恶”,“美无度”与“祸无涯”,两个极端往往集于一体,这话实在说得太好了,人们不能不深思啊!这首诗,几经转折,极有层次,诗人以理为诗,以学问为诗,又写得通俗晓畅,形象鲜明,情致摇曳,与梅圣俞诗的总体风格迥异。所以欧阳修说:“圣俞平生苦于吟咏,以闲远古淡为意,故其构思极艰。”此诗作于樽俎(宴席)之间,笔力雄瞻(雄健富丽),顷刻而成,遂为绝唱。(《六一诗话》)因为这首诗,梅圣俞有“梅河豚”之称。

宋神宗元丰八年(年),苏轼在京城汴京(今河南开封)观赏僧人惠崇的画,作了《惠崇春江晓景二首》。惠崇工画山水花鸟,“尤工小景,善为寒汀远渚、潇洒虚旷之象”(《图画见闻志》),世所谓“惠崇小景”者。苏轼诗所咏惠崇春江晓景,画已不存,但从苏轼诗可知,一幅是飞雁图,一幅是鸭戏图。下面这一首,便是咏春江鸭戏图的: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从这首诗可知,惠崇这幅春江鸭戏图,画了六样景物:翠竹、翠竹外点缀的三两枝桃花、春江、水中鸭、蒌蒿和新生的芦苇芽。“水暖鸭先知”和“河豚欲上”则是画上所无。钱钟书先生在评苏轼这首诗时说:“盖东坡此首前后半分言所画风物,错落有致,关合生情。然鸭在画中,而河豚乃在东坡意中:‘水暖先知’是设身处地之体会,即实推虚,画中禽欲活而羽衣拍拍;河豚欲上则见景生情之联想,凭空生有,画外人如馋而口角津津。诗与画亦即亦离,机趣灵妙。”一首好的题画诗,必是不即不离,亦即亦离,读诗如见画,而且因为苏轼把画上景物写得“错落有致,关合生情”,所以尽管惠崇画已失传,我们仍然想象得出春江鸭戏图的画境,这就是“即”。题画诗又不能局限于画面,须画外见意,言外生情。人不知春江已水暖,是水中鸭先知,这是诗人“设身处地”由“鸭”“羽衣拍拍”欲活“体会”出来的;画面上本无河豚,但诗人说“河豚欲上”,这是诗人从画面上的春景特别是“萎蒿、芦芽”联想到的,这个时候,正是河豚沿江而上的时候。诗人这一联想,使观画读诗的人,凭空生有,想到河豚美味,而口角生津,馋涎欲滴,这就是“离”。苏轼这首题画诗,画境和意境两相映发,自成一首独立的好诗,读来“机趣灵妙”,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最喜爱的名篇。

但也有书呆子,好像缺少想象和联想,读不懂苏轼这首诗。清康熙朝大经学家毛奇龄生平不喜欢苏轼诗,一日在京城同汪蛟门(懋麟)论诗,又谈到苏轼,毛奇龄言辞激烈,把苏诗说得一无是处,汪蛟门举出苏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说:“如此诗,难道也不是好诗吗?”毛奇龄似乎被激怒了,愤愤地说:“鹅也先知,为什么只说鸭先知?”汪蛟门也不退让,说:“你这话没道理。照你这么说,那么《诗经》三百篇,句句不是。首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雎》)就无理,在河之洲,鸠可鸣叫,雁就不能叫?‘交交黄鸟止于棘’(《黄鸟》),在荆棘丛中只有黄鸟可止息吗?白鸟黑鸟都可止息,何必是黄鸟?”毛奇龄自然哑口无言,士林无不捧腹!

苏轼诗没有正面写吃河豚,但他观画而产生的“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的联想,却更加意味深长,真如钱钟书先生所说,让人口角生津。梅尧臣诗和苏轼诗,都说吃河豚最好的时候是二三月,其实,河豚本近海鱼,潮涨沿江而上,所以距海愈近,吃河豚愈早,江阴人在每年腊尽春来已吃河豚,过了三月,河豚也不值钱,范仲淹在江西请梅尧臣吃河豚,自然也就到了春暮。

吃河豚自然是一种难得的口福,但河豚有剧毒,梅尧臣诗已发出慨叹。宋人胡仔也曾戏作绝句:

蒌蒿短短获芽肥,正是河豚欲上时。甘美远胜西子乳,吴王当日未曾知。

胡仔说,江淮人珍爱河豚美味,在吃河豚的最佳季节,鱼腹似吴国美人西施乳,所以胡仔嘲戏说,当年吴王夫差不知道河豚“甘美远胜西子乳”,如果知道,夫差就不会沉溺于西施了。胡仔接着发感慨地说:“虽然,甚美必甚恶。河豚,味之美也,吴人嗜之而丧其躯;西施,色之美也,吴王嗜之以亡其国。兹可以为来者之戒。”

明代人李诩曾得宋人陈傅良《戒河豚赋》。这篇赋洋洋洒洒四百余言,他在记叙了“天下之以柔且甘杀人者,不有大于河豚者哉”之后,在赋的结尾这样写道:“晋灭虞以璧马兮,商君以好囚魏也;莽诈忠以盗汉兮,武贼养以媚也;眇河豚其弗戒兮,欺天下者曰得志也。吁嗟乎若子豢安兮,掷天下于一试也。”(《戒庵老人漫笔》卷三)这段话的大意是说,当年虞国国君贪图晋国的美玉、良马,而最终被晋国所灭;商鞅本魏人,有奇才,几被魏惠王所杀;逃归秦国,为秦相十年,又几乎被秦孝公所杀,再逃奔魏,魏人囚而献秦,终被车裂;东汉末年,王莽伪装忠诚、谦恭,而终于篡汉;武则天因妩媚而得宠,最后废李唐王朝为周。看不清河豚这类“甚美必有甚恶”之物,那么欺骗天下的人就会得逞;实在可悲啊,如果你要贪图这类“美无度”之物,你就不妨以天下为赌注去试试,其结果必是“祸无涯”!

可惜,似河豚一类“美无度”之物,对人类的诱惑实在太大了,许多人无法抗拒,他们对前人的告诫置若罔闻,结果酿成个人、家庭乃至家国的悲剧。“河豚”之嗜好,其中有很深刻的哲理,血的教训,前人的警戒,应当记取! InM/tls3xMwiaf73Mytom6smeoZQBk5/faWZuCHr6fqGP4ES2a0hLWANJ87+cRW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