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讲
古罗马文明在近代欧洲的遗珠
——市政体系
UNITÉ DE LA CIVILISATION ANCIENNE

古代文明的单一性—近代文明的多样性—优势—罗马帝国覆灭时的欧洲景象—市镇的优越性—帝王们政治改革的尝试—霍诺留和狄奥多西二世的行政文书—帝国之名的威严—基督教会—基督教会在5世纪经历的不同阶段—掌管市镇事务的教会人员—教会正面和负面的影响—蛮族—蛮族为近代社会带来了两种元素:个体自由和为他人奉献—总结5世纪初始阶段的各个元素。

关于我要给你们上的这门课,我有点担心它会有些问题。首先,由于我们需要把一个很大的主题限定在我们要讨论的范围内,所以篇幅上它可能会显得有点长,但内容上又会有点过于简明。有时候我可能不得不多留你们几分钟,或者有时候我只能跟大家讨论一些必要的重点内容。如果你们当中有人需要更进一步的解释,有什么疑问,或者是对我说的内容有什么看法,我希望你们可以以书面的形式告诉我。如果有人希望自己提的问题得到答复,那请在课后留下来,我会非常乐意、尽我所能地回答你们的问题。

可能还有一处不便,那就是有时候我可能没有办法对我的观点一一进行论证,原因跟刚才一样,还是因为留给我的时间太短了。有些想法和观点可能需要一些时间才能对它们进行论证。虽然很抱歉,但有时候大家还得暂且赞同我所说的话。真没想到我居然有机会向你们提出这样一种考验。

在前一讲中,我从整体上解释了文明的含义,我没有谈到任何一种特定的文明,对时间和地点也没有做任何限制,只是从一种纯哲学的角度对文明这一事实本身进行了讨论。今天我就要开始讲欧洲文明史了,在开始之前,我想先从总体上给你们介绍一下欧洲文明独特的特征。我很想向你们清楚地描述它的特征,让你们能将它跟世界上其他的文明区分开来。我会试一试。我也只是说说而已,但或许我可以非常精准地描绘出欧洲社会,让你们能一眼就认出它,就像认出一幅肖像画一样。我是不是不应该这么自信啊?

当我们去观察出现在近代欧洲以前的那些文明时,无论是亚洲文明还是其他地区的文明,甚至是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我们一定会被它们的一致性所震撼。这些文明似乎源于同一个事实,来自同一种观念;社会似乎被同一个原则支配着,而这个原则决定了制度、道德、信仰,也就是所有一切的发展。

比如,在埃及,神权观念支配了整个社会,这一点在它的习俗、纪念物以及埃及文明的遗迹上都有所体现。同样,在印度,你会发现它的社会基本上也是神权独统。在某些地区,我们能观察到另一种组织方式——种姓制度。权力这一观念充斥了整个社会并将它的规则和特点强加给了社会。在另一些地区,民主观念在社会上得到了发展,小亚细亚和叙利亚一带,伊奥尼亚(也译作“爱奥尼亚”)和腓尼基地区都曾发展过商人共和制。简而言之,我们在观察古代文明的时候,会发现它们往往在制度、观念、道德习俗等方面有同样的特点;一种独特的力量,或者说是一种具有强大优势的力量统治并决定了一切。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文明一直都保持着这种在形式和观念上的一致。如果我们追溯到更早的历史时期,就会发现各种元素曾经为了独占帝国而相互争斗。比如,在埃及、伊特鲁里亚,甚至是希腊的社会中,武士阶层曾与教士阶层对抗;在别的地方,氏族观念曾与自由结盟观念针锋相对;等等。只不过,这些争斗都只在历史上留下了模糊不清的印记。

这种斗争时不时会发生在民众的生活当中,但几乎总是很快就结束了。在这些为了独霸帝国而相互争夺的元素中,会有一种元素快速地赢得斗争并独占整个社会。战争的结束往往是因为某个元素取得了绝对的或者至少应该是重要的胜利。在人类历史中,这些元素的共存和争斗都不过是一种短暂的危机,一种偶然事件。

因此我们说,大部分的古代文明都有一种惊人的单一性。不过,这种单一性所导向的结果千差万别。在某些地方,比如在希腊,社会元素的单一性带来了极其快速的发展。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民族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拥有如此辉煌的发展。但在这惊人的发展势头过去之后,希腊突然疲态尽显,很快就衰落了,不过它衰落的速度倒是没有它发展的速度那么快。希腊文明的创造性似乎已经耗尽,但却没有任何事物能够去帮它补充能量。

1786年,休伯特·罗伯特的绘画作品《加尔省的桥》

在其他地方,比如埃及和印度,文明的单一性则导致了另一种结局:社会因此进入了一种平稳的状态。是的,这种单一性为它们带来了单调统一,国家没有被摧毁,社会照常运转,只不过一切都处于一种静止的状态,像被冻住了一样。

我们需要去探索古代文明史中各种元素所具有的这种排他的属性。社会只能专属于一种元素,其他元素的存在是不被允许的。任何有些许不同的元素都会被禁止、被驱逐。占主导地位的元素从来不允许其他元素出现在它身边或是在它的周边活动。

这种文明的单一性也反映在文学和其他的人类创造中。你们看过最近在欧洲很流行的印度文学作品吗?我们很容易就能发现它们的故事情节中都带有某种独特的印记,它们似乎受同一种元素的影响,表达了同一种思想。无论是宗教作品、道德著作,还是历史习俗、戏剧诗或史诗,全都被打上了同样的烙印,不仅如此,我们在一些重大事件和规章制度中也能观察到这种单调统一。甚至在希腊,在最富饶的人类智慧中心,我们也会看到它的文学和艺术呈现出这种单一性,这在希腊还是很少见的。

这与欧洲近代文明可完全不同。我们抛开细节来看看欧洲近代文明。调动一下你们的记忆,观察一下你们眼前的景象:各式各样的元素,混乱模糊、动荡不安。在这里同时存在着形形色色的社会组织思想和形式;精神世界和世俗世界的统治力量、神权统治思想、君主制度、贵族制度、民主制度,还有所有的社会阶级和阶层都相互地交织在一起。这里的自由、财富和权势是无穷无尽的。各种元素相互之间处于一种长期斗争的状态,没有任何一种元素能够成功地扼杀其他元素,独占社会。在古代欧洲,每一个伟大时代下的社会似乎都被扔进了同一个模子里:占统治地位的或者是绝对君主制,或者是神权制,再或者就是民主制,不过它们每一种都能在一定的时期里全面地占据上风。所有的制度都在近代欧洲出现过,近代欧洲做过所有社会组织形式的尝试。混合或绝对君主制、神权制、多少带有贵族色彩的共和制曾经同时存在于近代欧洲的社会中,虽然它们形式多样,但它们有某种相似的地方,就像是出自同一个家族。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1745—1750年间,乔瓦尼·保罗·帕尼尼的绘画作品《与传教士罗马废墟中的建筑随想》

欧洲的思想以及它对事物的感知也一样,种类繁多,相互竞争。各种类型的思想,神权的、君主的、贵族的、群众的,相互交织,相互争斗,相互制约,相互改变。如果我们去翻看中世纪那些最大胆独到的作品,会发现在那个时候,一种思潮只有在它光芒散尽之后才会被另一种思潮替换掉。突然之间,绝对权力的拥护者在他们不知情的情况下做了让步,他们能感觉到周围有某些思想和势力在妨碍他们,阻止他们一直走下去。对于民主主义的拥护者而言,情况也是一样的。在古代文明中,这种难以动摇的大胆和这种逻辑的盲目性无处不在。这时候人的感知也一样,变化莫测,充满矛盾:积极渴望独立的同时又很容易附庸;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忠诚,虽然这很少见,同时每个人又迫切地想要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摆脱所有的限制,独自生活而不用为任何人担心。无论是人的精神思想还是整个社会,都充斥了各式各样的元素,动荡不定。

欧洲近代的文学作品中也有同样的特征。我们不得不承认,从形式和美学上来看,近代文学可能不如古代文学。但是从深层的情感和思想上来看,它们更强大、更丰富。我们知道,人类的灵魂是朝着更多面以及更深处发展的。形式上的不完美也许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材料越是丰富,就越是难以将它们用简单的、纯粹的形式表现出来。在艺术作品中,所谓的创作之美就是格式、形式,是作品的清晰、简洁以及和谐统一。近代欧洲文明的思想和感知具有极为丰富的多样性,很难做到这种简单和清晰。

但这就是近代历史的主要特点。也许,当我们逐个去观察人类在文学、艺术或者是其他领域这样那样的发展时,会觉得它的发展跟古代文明的相比起来要逊色一些。但当我们把眼界放开一些,就能看到近代欧洲文明比其他文明要丰富得多,它带来了更多多样性的发展。而且我们要注意,它延续了15个世纪而且仍然处在一个持续发展的状态。它的前进步伐也许没有希腊那么快,但它并没有停止发展。它自己能隐约地看见前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随着它的发展越来越自由,它的速度也一天比一天快。相比之下,在其他文明当中,某种形式、某种元素的绝对地位或是绝对优势最终导致了专制。在近代欧洲,社会元素各式各样并且互不排斥,最终催生出了如今占据着主导地位的自由观念。由于各种元素还没有到达自我消亡的阶段,所以它们不得不共同生存在同一时空并相互进行着某种交换和融合。在这里,每种元素都只会去谋取它可以获得的那一部分发展;在别的地方,单一元素的绝对优势往往会导致专政。在欧洲,文明的多元化带来了自由的观念,这种观念的最终产生源于之前各种元素的不断争斗。

这才是一种真正的、巨大的优越性。如果我们再继续延伸,如果我们超越外部事实,深入事物的本质,我们就能看到,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事实上来看,这种优越性都是合情合理的。让我们先暂时把欧洲文明放一放,看看整个世界,看看世界万物的整个发展历程。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它有什么样的特点?世界的发展一定也离不开各种元素的多样性,它也同样经历着各种元素之间的争斗,就像我们在欧洲文明中看到的那样。显然,还没有某一种元素、某一种特殊的组织方式、某一种思想或者是某一种特别的势力可以将它的对手完全剔除在外,征服世界,一劳永逸地塑造世界、统治世界。各种势力、各种思想、各种制度混杂在一起,不断地相互制衡、相互斗争,有时占上风,有时失势,从来没有绝对的赢家或输家。这就是世界发展的整体情况:各种各样的形式、思想和假说,它们在相互争斗的同时又朝着某种一致性而努力,人类也倾向于用自由和劳动去促成这种一致性,虽然这个目标可能永远无法达成。所以可以说欧洲文明史忠实地反映了世界文明史整体面貌:跟世界所有事物的发展一样,欧洲文明史不是狭隘的,也不是孤立的,更不是停滞不前的。我第一次觉得欧洲文明没有了它的独特性,因为它跟世界文明一样,历经了长时间的发展,变得丰富多彩。

也许我们可以说欧洲文明其实已经走入了一种永恒的真理,它的结局自有天意。这也就合理地解释了它所具有的优越性。

我希望你们在听我的课的时候,能记住欧洲文明这种基本的、特殊的特征。我今天就只说到这儿,事实的发展会向你们说明我这么说的原因。如果我们能在欧洲文明的起源中发现我刚才提到的那些动机和因素;如果我们能在欧洲文明的开端,在罗马帝国衰亡的那一刻,在世界文明中,在欧洲文明的各个组成元素中找到那种独特的、不安定的、生命力极强的多样性,那我刚才讲的那些话也就算是得到了某种印证。我会跟大家一起去探索;我会分析罗马帝国覆灭后欧洲的面貌;我会在各种制度、信仰、思想和感知中去寻找,看看哪些元素是旧世界留给近代世界的。如果在这些元素中,我们能发现我刚才描述的那种特征,那你们应该会进一步认同我的观点。

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罗马帝国以及它是怎么形成的。

罗马以前只是一个市镇,罗马政府也只是一个可以满足市镇居民需求的一切组织机构的总和。罗马的组织机构以市镇为中心,这是它独特的地方。

但这不是罗马独有的:我们可以看到,在意大利,同一时期在罗马周边,到处都有市镇。那个时候所谓的族群,其实就是几个市镇组成的联盟,拉丁语族就是由几个拉丁语市镇组成的联盟,古意大利民族中的伊特鲁里亚人、萨谟奈人和萨宾人也是这样的。

那个时候没有乡村,换句话说,那个时候的乡村和现在的乡村完全不一样。过去的乡村必须有耕地,人口不多;乡村的主人是市镇的居民,他们前往乡下是为了看护在乡下的财产,这些人通常还拥有一定数量的奴隶。而我们现在所说的乡村,人口分散,有的人住在与世隔绝的独栋房子里,有的人则在村庄里过着群居的生活,这在古代时期的意大利是不存在的。

罗马的领土在不断扩大,它都做了些什么呢?翻看它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它或是在征服,或是在建立市镇。它与市镇为敌,又与市镇缔结联盟,在市镇中建立新的殖民据点。罗马征服世界的历史就是它征服和建立大量市镇的历史。在东方,罗马帝国势力的外扩并不完全具有这一特征:东方的人口分布与西方不同;由于受到不同的社会制度的制约,在那里,市镇人口的密度比西方要低得多。因为我们要讨论的是欧洲范围的问题,所以就不对东方的情况做更多的解释了。

约1638年,维维亚诺与多梅尼科合作的绘画作品《罗马圆形剧场透视图》

1640年,阿尼埃洛的绘画作品《马戏团中的罗马士兵》

如果把讨论范围限制在西方,我们就不难发现,刚刚我讲的那些情况随处可见。高卢和西班牙都有市镇,而在市镇之外的地方都被沼泽和森林覆盖。再仔细看看罗马的纪念碑和道路的特点。在罗马,有很多宽阔的道路将各个市镇连接起来,而现在众多的小路横七竖八地遍布在它的领土上,这在以前是没有的。中世纪以后,无数的小纪念碑、村庄、城堡、教堂被修建起来,散布在这个国家的各个角落,但最终被保留下来的只是部分体态庞大的建筑。这些建筑具有市镇的特点,它们是为这个市镇众多的或者说是密集的人口而建立的。从某种角度来看,罗马社会只有市镇、没有乡村是它的一个优势。显然,罗马的这种市镇特点造就了它的国家团结,成就了它的社会联系。要知道,团结和社会联系是极难建立和维系的。像罗马这样的市镇完全可以去征服世界,毕竟建立和管理罗马本身要难得多。另外,当帝国成形,当整个西方和大部分东方都被罗马统治的时候,我们会看到数量惊人的市镇和小国家为了保持独立而分裂、疏远,甚至四处逃窜。这成为帝国——一种更加集中的统治形式——之所以诞生的原因之一,它更有能力将一些支离破碎的元素聚集起来。帝国曾经试图把统一和联结带到这个分散的社会中,它在某种程度上也的确做到了。从奥古斯都到戴克里先 的统治期间,民法在罗马得到了发展;同时,一个巨大的行政专制体系被建立了起来,官员按等级次序被分配安排并组成了一张网络,遍布整个罗马世界;这些官员或是相互之间有联系,或是跟皇家朝廷有关联,他们的任务就是向社会传达统治权力的意愿,向统治权力传递来自民间的贡品并在社会上为统治权力招兵买马。

这种统治体系不仅成功地将罗马世界的所有元素整合、涵括在一起,而且还轻而易举地将专制和中央集权的思想灌输给了人民。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对神圣不可侵犯的、令人敬畏的、独一无二的帝王陛下的尊敬很快就在这个由小型共和国勉强组成的整体里,在这个由市镇组成的联盟里蔓延开来。那个时候需要建立某种能把罗马世界各个部分连接起来的纽带,这样的话,那种对于专制的信仰和专制的观念才能够轻松地融入到人的思想里。

罗马帝国在与它内部的分裂势力和蛮族的入侵进行抗争的时候,有它自己的信仰,有它自己的行政组织方式和军队管理系统。它抗争了很久,尽管一直在节节败退,但还是一直在顽强地抵抗着。后来分裂势力占了上风,无论专制统治还是强制奴役都无法再继续维持这个偌大的帝国。我们看到,4世纪的时候,整个帝国被分裂、肢解,蛮族从四面八方侵入,各行省不再做任何抵抗,也不再顾虑罗马世界的整体命运。这时候,某些帝王的脑中开始出现一个特别的想法,他们想要试试看对于广泛自由的向往,一种联盟,一种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说的代议制政府是否能够比专制政府更好地守护帝国的统一。霍诺留和狄奥多西二世 在418年向高卢行政长官发布了一则法令,主题就是打算在高卢的南部地区建立某种代议制政府,希望借此维持罗马帝国的统一。

(基佐先生朗读了这则法令)

帝王霍诺留和狄奥多西二世,于418年,对现居于阿尔勒的高卢行政长官下达指令。

“霍诺留和狄奥多西·奥古斯都,令高卢行政长官,阿戈里戈拉。”

“为了共和国更好的发展,顺应民众的意愿和要求,我们在此宣布以下措施,七行省 所有的居民都必须遵守,以保证它们能够具有永久的法律效应。鉴于各省和各市镇出于公共或私人目的,经常派遣相关负责人员或特别议员前往贵省附近,或是为了汇报,或是为了处理跟土地资产相关的事务,因此我们认为可以从今年开始,每年都定期为七省人民在阿尔勒举行一次大会,通过这个大会,我们既可以满足个人利益,又可以满足公共利益。首先,会议可以聚集各省的重要人士和省长,经过对每个议题的讨论,我们可以给出最好的意见。经过充分讨论之后决定的事情七省必须知晓,没有参加大会的行省也必须遵守同样的规章条例。此外,我们认为下令要求每年在君士坦丁大帝之城 召开大会不仅有利于公共利益,还能丰富社会联系。阿尔勒这座城市的地理位置非常好,有很多外国人来到这里,它与多个国家都有贸易往来,我们在这里能看到各种在别的地方被创造或制作出来的东西。这里充斥着在富饶的东方、芬芳的阿拉伯、精致的亚述、肥沃的非洲、美丽的西班牙和勇敢的高卢生产的最有名的物品,这些在世界各地闻名遐迩的物件在阿尔勒很常见,就仿佛它们是在阿尔勒生产的一样。罗讷河最终要汇入托斯卡纳的海洋,沿途的国家成为彼此的邻居。大地给了这座城市最好的一切,世界各地的特产通过陆运、海运、河运,靠着桨帆和马车被运输到了这里,所以,我们下令在这座城市里,在这座从某种程度上获得了上帝的眷顾、享有生活和贸易上的便利的城市里召开大会,难道不是一件普惠大众的事吗?”

之前,杰出的省长佩特罗尼乌斯 就曾打算下令这么做。但是因为当时的疏忽和篡位者的上位,这个计划被打断了。我们决定重新开始实施这项规定。因此,敬爱的阿戈里戈拉和伟大的阿尔勒市,希望你们能遵守我们现在颁布的,同时也是你们的前任省长颁布过的这条法令和以下规定:

“我们会通知所有重要的公职人员或土地领主,告诉行省的所有法官,让他们每年在八月到九月之间,前往阿尔勒参加会议,召集和开会的时间可以自行决定。”

“新民族领地行省和下阿基坦行省因为地理位置偏远,所以如果它们的法官因为必要原因无法参会,可以按照规定,由议员代表参加。”

“忘记在规定时间前往指定地点参会的人要支付罚金,法官是五个金里弗儿,市镇议员和其他人为三个金里弗儿。”

“我们相信,这项措施能给各个行省的居民带去极大的便利和好处。我们,还有我们的贵族兄弟也坚信,这项举措会给阿尔勒增添光彩,让它的人民更忠诚于它。”

“发布于5月15日,阿尔勒于6月10日收到。”

然而,各行省和市镇都拒绝了这份恩惠,没有人愿意提名议员,也没有人愿意去阿尔勒。集中统一与当时的社会本质属性相对立,以各地区和市镇的利益为主的思想在全国死灰复燃,想要重建一个集体社会、一个整体国家,显然是不可能的;各个市镇都将自己封闭在已有的领地之内,不跟其他市镇有任何来往。帝国垮了,因为没有人愿意成为帝国之子,因为所有人都只想当各自市镇的子民。于是,我们看到罗马帝国在衰落的时候,它刚诞生时所拥有的那些特点再一次出现,市镇优先的思想和制度占据了主导地位。罗马世界又回到了它最原始的状态,回到了那个只有市镇的状态。帝国解体了,但市镇还在。

市政体制就是古罗马文明给近代欧洲留下来的遗产。跟刚出现的时候相比,它变得不太稳定、很脆弱,大不如前,但它的确是罗马世界仅剩的、发展成熟的一种元素。如果我说它是唯一的,好像也不太对。另一个元素,另一种观念也存活了下来,那就是帝国,帝王的名字,皇帝陛下,神圣的、帝王的绝对权力。罗马文明把这些元素传给了欧洲文明:一方面,欧洲文明里也有市政体制及与其相关的惯例、规则、范例和自由原则;另一方面,欧洲文明里也有广泛的、通用的民法和诸如绝对权力、神圣的陛下、帝王的权力这种体现了秩序和奴役思想的元素。

但是,在罗马社会中同时还形成了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社会,它依据了跟上述不同的原则和感知,给近代欧洲文明带来了另一种性质的元素,我指的是基督教会。我要说的是基督教会,不是基督教。从4世纪末5世纪初开始,基督教就不再只是一种个人信仰,而是一个组织。它被建立以后,有自己的最高行政机构、教士团体和等级制度,它根据等级的不同来决定教士的工作任务、收入以及独立活动资金的分配;大社会里有的那些联结点它也有,比如,它广泛地在全国和各行省都设立了主教会议,它有让大家来共同处理社会事务的习惯。简单来说,在这个时期,基督教不仅是一种宗教,还是一个教会团体。

我不知道如果不是教会的话,罗马帝国在衰落的过程中还会出现什么新的元素。我在这里主要关注的是人的动机,对非常规的偶然情况先不做讨论。如果基督教跟它在初始阶段的时候一样,只是一种信仰、一种感知、一种个人的信念,那它可能会抵挡不住帝国的解体和蛮族的入侵。但后来在亚洲和北非,虽然基督教已经是以组织形态存在的成熟的教会,但它还是没能抵挡住同样性质宗教的入侵。这种情况其实也很有可能发生在罗马帝国覆灭的时候。那个时候不像现在,各种精神道德思想只能通过团体组织产出并传播,没有任何一种纯粹的真理或思想能够深刻地影响人的精神世界、控制人的行为活动并决定事件的发展。在4世纪的时候,人类的思想和感知还不具备这种权威。很显然,只有当社会处于高度组织和管理的状态下,教会才能抗住这样的灾难,从风暴中脱身。我甚至可以说,在4世纪末5世纪初的时候是基督教会拯救了基督教。教会靠它的组织机构和行政人员,用它的权力与帝国内部的分裂势力和帝国外部的蛮族力量进行激烈搏斗,并最终战胜了蛮族,成为连接蛮族文明和罗马文明的纽带。要想弄清基督教对近代文明的影响以及它为近代文明带来了什么,必须观察5世纪时教会所处的状态,而不是宗教所处的状态。那么,那个时候的基督教会是什么样的呢?

我们还是从人这个角度出发,去仔细观察基督教发展过程中发生的各种革命,从它诞生的时候开始一直到5世纪;仅仅把它当作一个社会,而不是一种宗教信仰去观察,我们会发现它主要经历了3个不同的阶段。

在刚开始萌芽的初始阶段,基督教社会是一种纯粹的信仰和共感联盟。第一批基督教教徒聚集在一起是为了分享他们共同的情感和宗教信仰。这时候还没有任何固定的教义,没有任何规章制度,也没有任何行政主体。

似乎每个社会都需要道德力量的鼓舞和引领,哪怕它是新生的、不太稳定的。在各种基督教团体中,有人布讲,有人教书,有人在精神道德层面对团体进行管理,只不过这时候还没有特定的行政管理机构和任何规章纪律。单纯由共同的信仰和情感组成联盟,这就是基督教社会最原始的样子。

1699年,诺埃尔·科佩尔的绘画作品《梭伦为雅典人的反对辩护》

随着基督教社会的快速发展,我们隐约可以看到它有了一个教义主体,一些规章制度和行政管理人员:这些行政人员中有些被称为长老,他们后来发展成了传教士;一些被称作视察员或监督员,后来发展成了主教;还有一些被称作执事,负责布施和照顾贫困之人。

我们几乎不可能明确地指出这些不同的管理人员各自的职责,因为他们之间的界限太模糊,而且经常变化。但是,教会以团体组织的形式开始活动了,于是,基督教教会的发展进入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当中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占据社会主导地位的帝国也是基督教教会的信徒;在选择教会的行政管理人员或是决定是否采纳某些规章制度甚至是教义时,信徒享有很大的发言权。在这个时候,基督教的信徒和教会管理还没有分家,两者是同时存在、紧紧相依的;基督教教徒能对社会施加影响。

到第三个阶段,我们又会发现其他元素。这时候出现了跟信徒分开来的神职人员、一个自身拥有财富的教士主体、教会自己的法律和裁判权。换句话说,这时候出现了一个完整的统治管理机构,而它本身也是一个完整的社会,一个手握一切生存资源的社会,独立于另一个受它影响的社会。这就是基督教教会发展经历的第三个阶段,也是它在5世纪初期所处的状态。这个时候的教会统治管理机构还没有完全跟群众分离开来;当时无论是在宗教还是其他方面,它这样的统治管理机构都是独一无二的;但这时候的神职人员的地位已然位于信徒之上,而且这种支配和控制不受任何监管。

除此以外,基督教的神职人员还有另一种影响力。主教和教士成为第一批市政行政人员。刚刚我们已经看到,罗马帝国最后只留下了市政体制。出于对专制和市镇没落的不满,市政行政管理人员,或者说是市政行政主体的成员们纷纷陷入到了失望和麻木不仁的情绪之中;相反,主教和教士们却斗志昂扬,主动提出担任监督和领导的职责。如果我们去指责神职人员谋权篡位其实是不对的,毕竟事物发展的本质就是这样;神职人员当时在精神上顽强又有活力,所以他们的队伍变得更加强大,势力遍布全国各地。这是宇宙的法则。

这种变化在同时期由帝王颁布的法典中也得到了印证。如果你们去翻看狄奥多西二世或查士丁尼一世 时期的法典,就会找到大量关于把市政事务下放给教士和主教来管理的条例。我给你们读几条。(基佐先生读了几条罗马法律)

查士丁尼一世

《查士丁尼法典》

L.1. 标题IV. 关于主教和民众,第26条——关于市镇的年度事务(包括市镇的一般收入、产业资金、特殊的馈赠或遗赠以及其他收入来源;包括公共工程、生活用品商店和引水渠的修缮工作,澡堂、桥梁的维护工作,城墙和塔楼的修建工作,桥梁道路的修复工作;包括处理在争夺公共和私人利益时市镇可能卷入的诉讼),本法做出以下规定:每年,主教和城里最有声望的三个人要召开会议,对完成的工作进行检查;他们要注意审核以上项目的负责人是否合理地安排了相关工作任务,要让后者汇报,证明自己已经履行了对行政管理机构的承诺,确保修缮公共建筑、澡堂、生活用品商店或是维护道路、引水渠等工作内容的资金落到实处。

第50条——关于法律规定可以拥有财产管理人的第一和第二年龄段的青年人的财产管理,如果他们的财产数额不超过500奥里斯,本法规定,不再需要省长来命名其财产管理人,因为这一行为开销太大,尤其是当上述省长不在场时。这时财产管理人的命名可由市镇的行政官员,辅以主教和其他公共事务管理人员来决定。

Ⅰ.1. 标题LV. 关于市镇守卫,第8条——所有的市镇守卫都应该对正宗的教义有所了解,本法希望他们的选拔和授职由主教、教士、贵族、领主和市政官员负责。为了使他们的威信进一步得到巩固和提升,应由市镇军事长官负责其就职仪式并发放录取通知书。

我还可以列举更多的相关法律条例,我们可以看到:从罗马的市政体系过渡到中世纪的市政体系的过程中,社会经历了一种教会的市政体系;神职人员代替了以前的市政行政官员,接管了市镇的治理工作,成为近代市政组织机构的前身。

你们应该能够想象,那个时候基督教教会的权力有多大,它不仅有自己的法律,能对基督教信徒产生影响,还负责管理公民事务。也因为这样,它加速了近代文明的发展及其特点的形成。让我们试着来汇总一下基督教教会为近代文明带来的元素。

首先,在那样一个社会被物质充斥的时代,能有一种精神力量、一种纯粹的信念、一种精神上的信仰和感知给人带去影响,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如果基督教教会不曾存在的话,那么整个世界都将落入物质力量的手中。基督教教会产生了一种精神上的影响。除此以外,它维护并传播了一种规则,一种高于人类法则的法理。它宣扬这一基本的信仰是为了拯救人类;这一信仰包含了超出所有人类法则的一种法理,根据时代和习惯的不同,我们也会称之为道理或是神权,不管我们如何称呼它,它在本质上都是同一种法理。

另外,教会还做了一件大事,精神权力最终与世俗权力分道扬镳。这种分离是思想自由的源泉:它依据的原则跟最严格、最广博的自由所依据的原则是一样的。根据政教分离所依据的观点,物质力量无权干涉精神、信仰和真理;精神世界和行为世界是有区别的,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是分开的。欧洲为思想自由做了很多抗争,吃了很多苦,最终才得以让它在欧洲盛行。虽然自由常常违背宗教人员的意愿,但它其实是基督教教会考虑到当时的需要,为了抵抗野蛮粗俗而引入的,是教会以政教分离之名将它保留在了欧洲文明的摇篮里。

5世纪时的基督教会给欧洲带来了三大好处:展现精神力量,维护神圣法规,区别精神力量和世俗力量。

不过它带来的影响也不都是有益的。在5世纪的时候,教会中出现了一些不好的思想,但这些思想在欧洲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同样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那时候,统治者脱离统治对象的现象在教会内部盛行,统治者想方设法让自己独立于其统治对象,他们把律法强加在后者身上,支配后者的精神和生命却又不听取或接纳后者的想法。教会又一次尝试在社会中推行专制思想,夺取世俗权力,完成它的绝对统治。它没能达成这个目标,于是它便与世俗的统治君王结盟,支持并瓜分君王的绝对权力,弃人民的自由于不顾。

以上就是5世纪时欧洲从教会,或者说从帝国那里获得的主要的文明元素。蛮族发现并占领罗马世界时,它就处于这种状态之中。要想弄明白欧洲文明的摇篮中混杂在一起的这些元素,还需要研究一下入侵罗马的蛮族。

虽然我提到了蛮族,但你们应该也知道,我在这里要讲的不是它们的历史。我们都知道这个时期的帝国征服者们都属于日耳曼人,除了几个斯拉夫部落,比如阿兰人的部落。我们还知道,这些征服者的文明都处于同一发展阶段,但由于不同部落与罗马世界的接触程度不同,这些文明之间也存在着些许不同。这些蛮族中,哥特民族是最先进的,他们在思想道德上的发展比法兰克民族还要成熟一些。但是在这里我们没有必要去讨论这些蛮族文明在初始阶段的异同以及影响。

我们需要了解的是蛮族人生活的社会。然而,现在想要弄懂这一点可不容易。我们不用花费太多力气就能够了解到罗马市政和基督教教会的体系,因为它们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了今天:我们通过诸多的法规条例以及现存的其他事实就可以找到它们的踪迹,有很多方式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去识别和解释它们。但是,蛮族的道德习俗和社会状态已经完全消逝了,我们只能够根据那些最古老的历史建筑或是我们的想象力去对它们进行猜测。

要想真实地重现蛮族人的样貌,首先需要了解一种观念、一个事实:享受个体自由带来的愉悦、凭借武力和自由四处碰运气的那种快感和从事轻松的活动所带来的快乐,喜好挑战、意外、不平等和危险。这种观念在蛮族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是促使蛮族广大群体前进的精神动力。如今,我们处在一个规矩的社会中,很难重现4至5世纪时蛮族人的这种观念。在我看来,有一部作品很好地反映了蛮族人的这个特点:梯叶里先生的《诺曼征服英格兰史》。这是唯一一部领会并真实再现了在近似野蛮状态的社会中,人类行为的动机、偏好和冲动的作品。在别的地方我们无法看到如此精细的对于蛮族人及其生活的描写。当然,我们在库珀先生写的关于美洲野人的小说中也能窥见大概,但是在我看来,它描写的精细程度没那么高,比较简单,也不是那么真实。在美洲野人的生活中,在这种丛林生活的人际关系和情感当中,有某种东西能让人在某种程度上想到古代日耳曼人的道德风俗。也许这些画面会有一点理想化和诗意化,野蛮生活和道德风俗中不好的、残酷的一面没有被呈现出来。我所说的不好不仅是指道德风俗中不好的地方,还有蛮族人内部的、个人的缺陷。根据梯叶里先生作品里的描述,人在强烈地渴求个体自由的时候,会展现出我们无法想象的、最粗鄙、最物质的一面;任何小说作品都无法忠实还原这其中的野蛮、狂热和冷漠。但是,如果我们能看向事物的最深处,会发现纵使掺杂了野蛮的、物质的和愚蠢的自私,追求个体自由仍旧是一种高尚的、符合人类道德的思想观念;它从人类的道德本质中汲取力量,它让人感受到作为人的快乐、了解到何为个性品格,体味到人追求发展的本能。

约1730年,乔瓦尼·保罗·帕尼尼的绘画作品《有人的罗马废墟》

1636—1638年间,维维亚诺与多梅尼科合作的绘画作品《韦斯巴芗凯旋进入罗马》

这种自由的观念是通过原始的蛮族传入欧洲的,它既不存在于罗马世界,也不存在于基督教教会,甚至几乎不存在于其他的古代文明当中。如果去古代文明中寻找自由这个概念,能找到的是政治的自由、公民的自由;这些自由关注的不是个人的自由,而是人作为公民的自由。一个人一旦属于某个团体,就会忠诚于这个团体并愿意为了团体而牺牲自己。在基督教教会中也是同样的道理。教会的成员深深地依赖着教会这个团体,他们愿意服从于它的律法并扩大它的影响;又或者说宗教影响了人自身和他的灵魂,从人的内部驯服了他自由的精神思想,使他愿意顺从他所信仰的宗教。那种仅仅为了自我满足而发展起来的个体自由观念以及对自由的追逐在罗马社会和基督教社会里是没有的,是蛮族将它输入并最终留在了欧洲近代文明的摇篮当中。它在近代文明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带来了良好的影响,这使它成为我们不得不谈到的欧洲近代文明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除此以外,军事庇护也是我们从蛮族那里获得的文明元素。人与人之间、战士与战士之间建立起了一种联系,这种联系没有破坏个体自由,在某种程度上也没有完全破坏他们之间的平等关系。但是它的出现促进了一种从属关系的形成,开启了一种以贵族为主的组织方式并演变成了后来的封建制度。这种关系的基本特点是人对人的依赖,人对人的忠诚,不需要外部创造必要条件,也没有基于社会一般原则的义务。在古代的共和国中,没有人能够专门地或随意地依附于另一个人,每个人都依附于他所生活的市镇。在蛮族人中,社会关系是建立在个人与个人之间的。首先是首领与其同伴的关系,他们成伙成帮地穿梭在欧洲大陆上;然后是封建主与仆从的关系。第二种关系在近代文明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种个人对个人的奉献是从蛮族人那里传到我们中间的,蛮族人通过他们的道德风俗把这种观念带到了我们的道德风俗当中。

我想问问,在刚开始的时候我给你们描绘了一幅整体画卷,说近代文明从它萌芽开始就非常多样、动荡、混乱,我说得对不对?我们刚刚已经看到在罗马帝国覆灭的时候、欧洲文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几乎所有的元素;我们看到了3种不同的社会:市政社会——罗马帝国给我们留下的最后的遗产,基督教社会以及蛮族社会;我们看到,这些社会的组织方式千差万别,依据的观念大相径庭,给人带来的感知也迥然不同:对于绝对独立的渴望和最绝对的顺从,军事庇护和宗教统治;精神力量和世俗力量无处不在;教会的教规、罗马人的法律、蛮族人的习俗;无论到哪里,各种族、语言、社会环境、道德习俗、观念和感想都是相互混杂在一起的,或者更确切地说,是相互共存的。我认为,这恰好是一个很好的证据,验证了我想要给大家介绍的欧洲文明的整体特点。

也许这种混乱、多样性和斗争让我们付出了太多的代价,它让欧洲的进步变得迟缓,让欧洲历经了动荡和苦难。但是,我认为我们不应该对此抱有任何遗憾。对于族群也好,对于个人也罢,能够有幸拥有一种尽可能多样、完整、全面、几乎无止境的发展,已经足以弥补一切了。总的来说,这种动荡、艰难和激烈的状态比其他一些文明表现出来的那种单一要好,虽然人类在其中受了很多苦,但得到的东西更多。

我就说到这儿吧。我们现在应该已经大概知道了罗马帝国覆灭后欧洲所处的状态;我们知道了孕育欧洲文明的各种元素,它们相互激荡,相互交融。我们在后面会讲到它们是如何运作并产生影响。在下一讲中,我会试着解释这些文明元素在我们通常称为野蛮时代,也就是入侵持续带来混乱的这段时期里,都变成了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

1758年,乔瓦尼·保罗·帕尼尼的绘画作品《古罗马风景画廊》 G5uq8JLHiYZDRM+eow0wvQccSnnT1NwF2CPpx59rde6iEA3hVSqD4lWGztzv4+r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