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1 摄影术的发明

我们称摄影术的出现为发明。就如19世纪的其他科技一样,摄影的确是人类发明的产物。然而,从更加广阔的历史观来看,摄影又像是一次如约而至的会面。它准确无误地赶上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准时地出现在了即将发生的历史和艺术巨变的前夜。

摄影需要照相机,照相机的原理是小孔成像。全世界最早描写小孔成像现象的学者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墨子。墨子在《墨经·经说下》中详细描述了这种自然现象。此后,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南宋陆游的《老学庵笔记》、元代赵友钦的小孔成像实验,以及后续一些学者的相关文献均有涉及,但都未深入研究。尤其是与西方学术、学理的沟通,更是鲜有记载。

在西方,最早记录类似小孔成像现象的学者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Aristotle)。他在日食时观察到地面有日食的新月形痕迹,将此描述为小孔成像,而实际上这只是日光透过树缝产生的投影。

图1-1 墨子,《墨经·经说下》,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福建芝城铜活字蓝印本

11世纪,“现代光学之父”阿拉伯学者伊本·海赛姆(Abu Ali alHasan ibn al-Haytham)详细描述了小孔成像现象并将成果传播至欧洲。14至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人基于小孔成像现象发明了辅助绘画的暗箱。到17世纪时,绘画暗箱已经成为欧洲画家创作时的重要工具之一。此后,绘画暗箱不断改进,人们将玻璃版和玻璃镜头置于其中,绘画暗箱也朝着小型化的方向发展。18世纪末,与稍后摄影发明时期外形相似的绘画暗箱已经在欧洲普及。

与此同时,和照相机密切相关的化学也有了长足的进步。1725年,德国人约翰·海因里希·舒尔策(Johann Heinrich Schulze)发现了硝酸银受光变黑的现象。1777年,瑞典人卡尔·威廉·谢勒(Carl Wilhelm Schéele)撰文描述了氯化银的感光现象,并指出紫色光更易使氯化银感光。一系列的化学新发现,促使欧洲人开始尝试用“化学的方法”来固定绘画暗箱中的图像。

这些努力的背后有着更强的促进因素。当时,英、法分别完成了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大量的中产阶级涌现。推动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进程的实证主义、经验主义、理性主义以及现实主义成为整个英、法社会的思想主流。人们对真实理念和现实世界深信不疑,坚信只要始终不渝地追求客观、研究物质、挖掘真相就能创造并建立更加美好的人类文明。为此,追求眼见为实的影像成为一大批英、法中产阶级的科学理想。当时,这种行为更像是一种时尚。

图1-2 约翰·扎恩(Johann Zahn),《绘画暗箱》,1685年

图1-3 约瑟夫·尼塞福尔·尼尔普斯,《在勒格拉斯拍摄的窗外风景》,约1826年

法国人约瑟夫·尼塞福尔·尼尔普斯(Joséph Nicéphore Nièpce)就是其中一员。他与其兄生活优渥,充满理想,曾发明过多项技术。1816年,两兄弟利用氯化银在绘画暗箱里生成了影像;1822年至1826年,尼尔普斯独自潜心研究,发现沥青可以在锡版上保留影像的现象,并于1827年夏拍摄了全世界公认的第一张照片《在勒格拉斯拍摄的窗外风景》( View from the Window at Le Gras )。

为了更好地改进照片质量,尼尔普斯主动联系了巴黎的光学制造商文森特·舍瓦利耶(Vincent Chevalier),希望寻求技术帮助。后者将他介绍给了巴黎的戏剧舞台设计师、透视画馆公司的创始人路易·雅克·芒代·达盖尔(Louis-Jacques-Mandé Daguerre)。1829年,双方达成合作意向,共同推进摄影术的提升。

在巴黎,达盖尔经营着一个透视画剧场,这在19世纪早期的巴黎极为流行。透视画是一种可以以假乱真的写实图像,观众坐在类似电影院的剧场中,工作人员通过布设光线对幕布上的图像进行干预,使观众宛若身临其境。作为剧场老板和商人,达盖尔敏锐地意识到摄影的商业价值:一旦摄影术研制成功,这种可以快速制作的图像就能大量投入透视画剧场;剧场的“节目”就能时常更新,营业收入也能翻番。正是在利益的驱使下,达盖尔坚决并义无反顾地加入了摄影研究的行列。

图1-4 纳达尔(Nadar),《路易·雅克·芒代·达盖尔的肖像》,年份不详

尼尔普斯和达盖尔合作研究了4年。1833年,尼尔普斯去世。此后,达盖尔独自完善了显影和固定影像技术,并在1838年试制成功。起初,达盖尔想将此投入商用,但问询者寥寥。于是,他四处游说,遇到了巴黎天文台台长、众议院议员多米尼克·弗朗索瓦·让·阿拉戈(Dominique François Jean Arago)。阿拉戈知识渊博,见识广,他前瞻性地认识到摄影术将是一项跨时代的革命性技术。于是,阿拉戈应允达盖尔将会积极推广它。

1839年1月,在阿拉戈的筹划下,达盖尔的摄影术被法国科学院认可,并在官方公报中刊登,这标志着摄影术的面世。1839年8月19日,在法国科学院和艺术院联席会议上,由阿拉戈陪同,达盖尔公开展示了摄影术应用的全过程,这标志着摄影术的正式发明。这一天也被全世界公认为摄影发明纪念日。

通过达盖尔式摄影法获得的图像清晰,精致典雅,令人赏心悦目。而通过另一种摄影术所获的图像则恰恰相反,英国人威廉·亨利·福克斯·塔尔博特(William Henry Fox Talbot)也在1839年前后发明并推出了负-正法摄影术,他拍摄得到的图像模糊混沌,且这一技术复杂,很难推广。然而塔尔博特的摄影术,即先拍摄一张负片,再将负片转成正片,并通过负片无限复制正片,则成为日后胶片发明的基础,并推动了20世纪后期数字技术的诞生。

图1-5 约翰·莫法特(Johna Moffat),《威廉·亨利·福克斯·塔尔博特的肖像》,1864年

塔尔博特是英国贵族,敏而好学,博闻多识,对文理科都很精通,也十分崇尚艺术。1833年,在赴意大利蜜月旅行之时,旖旎的风光激发了他的绘画热情。借助绘画暗箱,他完成了一系列并不如意的画作。回到英国后,他着手改进绘画暗箱以便将显现的图像固定下来。依靠自己在化学上的特长,他在1835年成功获得了一系列简单的负像影像。此后,在好友化学家约翰·赫舍尔(John Herschel)的帮助下,塔尔博特改进了定影技术,并在1838年前后定型。

1839年2月,当听闻该年1月法国人达盖尔已经推出摄影术时,塔尔博特立即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呈报给英国皇家学会和法国科学院,以期争夺摄影发明的归属权。但他的摄影术操作繁复、曝光时间长、图像粗糙,失去了与达盖尔式摄影法比拼的优势。直至1840年,塔尔博特持续改进技术,缩短曝光时间,这才有效改善了图像质量。1841年,他申请了专利,将通过负正法摄影术获得影像的摄影过程称为卡罗式摄影法,世人也称之为塔尔博特摄影法。

图1-6 威廉·亨利·福克斯·塔尔博特,《英格兰约克大教堂》,1845年

达盖尔式摄影法是直接在金属版上成像、洗影、定影;而卡罗式摄影法则是先通过一张纸片形成显影的负像,再通过负像反转的方法呈现正像。两者具有完全不同的显像思路,这也展现了两位发明者不同的社会地位、生活境遇和思想意识。达盖尔积极推广达盖尔式摄影法,以期将之兜售给法国政府,获得相应的回报;而塔尔博特则完全按照自己的兴趣,希望将自己的发明成果日臻完善。也正是由于塔尔博特对自己的发明成果的珍视,在专利法的保护下,卡罗式摄影法的流传相对受限。

在达盖尔、塔尔博特争夺摄影发明归属权之时,还有一位摄影发明者不应被忘却。1839年年初,在达盖尔宣布摄影面世、塔尔博特宣布负—正法摄影术面世时,法国财政部的公务员伊波利特·巴亚尔(Hippolyte Bayard)以一己之力进行了实验,并成功获得了一系列在照相机里直接成像的正像纸基照片。但因巴亚尔势单力薄、人微言轻,就在他的实验成功之时,达盖尔式摄影法已经如日中天,巴亚尔的摄影术很难与其分庭抗礼,而且受到阿拉戈的干预,巴亚尔只能委曲求全,放弃摄影发明归属权之争。为此,他还拍摄了一张《溺水者自画像》( Self portrait of drowned Person )以示愤懑。

图1-7 伊波利特·巴亚尔,《自拍肖像》,约1847年

至此,摄影术正式进入人类的文明历史。 u/H2gJMDOcPtY8rvv4+XB9B6PohTVC8jjowTZ+sZ28mHoSWfJ2/KgN41+H4B/jE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