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承上启下的隋代瓷器

隋朝的建立,结束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和割据分裂的局面,隋文帝杨坚在北周政权的基础上建立了统一政权隋朝,使得一度割据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经济得到了发展。经济的发展扩大了商品的流通,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瓷器也作为商品开始在南北方进行流通。隋代瓷器的发展,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隋朝瓷器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北方瓷器业的快速发展和崛起,且青瓷在这一时期得到长足的发展。

一、隋代瓷器的出土地区

根据已有考古发掘情况,隋代瓷器的出土地区相当广泛,有以河南安阳为中心的关东地区,以陕西西安为中心的关西地区,还有以山东济南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生产瓷器的窑厂遍布南北。南方出土瓷器的地区主要涉及湖南省、湖北省、江苏省、安徽省、四川省、广东省等,并且墓葬中出土瓷器的数量也相当丰富,例如西安的李静训墓,安阳的张盛墓、姬威墓 。隋代瓷器地域分布的广泛,生活中使用范围的扩大,都表明了当时瓷器的发展。

二、隋代制瓷工艺的发展

中国瓷器发展到隋代,制瓷的工艺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主要体现在原料加工技术工艺的提高、釉料成分与工艺的改善、造型工艺的进步、纹饰装饰的多样化、烧制技术的进步等五个方面。

(一)原料加工技术工艺的提高

通过对魏晋南北朝和隋代瓷器胎体进行比较研究发现,魏晋南北朝时期瓷胎多呈现灰白色、灰褐色、灰红色等颜色,且胎体粗糙,呈现黑点杂质,气孔较大且粗疏。而隋代瓷器胎体细密,杂质较少。究其原因,瓷器胎体上的差别主要源于当时原料加工技术工艺的不同。魏晋南北朝时期瓷器制作的胎料加工技术不够精细,并且所含杂质较多,造成的后果便是成型后的胎体在进窑烧制过程中,由于膨胀或者收缩得不均匀,而容易烧坏或者变形。隋代瓷器制作选料精细,瓷土的可塑性以及耐火性都相对增强,具备了比较好的抵抗变形能力,因此在窑里进行烧制时不易变形,提高了瓷器的成品率。

(二)釉料成分与工艺的改善

制瓷的釉料成分与工艺在隋代也得到了一定改善,并逐渐掌握了瓷釉原料中的含铁量,从而成功烧制出了青黄色、黄绿色、褐绿色等青釉瓷器,并且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掌握了釉料中铁的成分提取方法,所以烧成的色调比较稳定。隋代瓷器的上釉工艺一般是在上釉前,先施一层白净细腻的瓷土。这样做既能保证瓷面的光滑,又能掩盖因胎料中含杂质而出现的黑点等。这项工艺技术运用在青瓷上,就会使青瓷显得淡雅明亮,如果运用在白瓷上,会增加白釉的稳定性,釉色会显得更加光亮。

(三)造型工艺的进步

隋代瓷器的瓷胎一般都比较厚重,胎骨颜色上大多为灰白色,胎体表面纹路细密均匀。隋代瓷器的施釉工艺主要是蘸釉、刷釉,表面布满细碎开片纹,如果从器物的口部看到器物底部,可以看到中心轴线,并且各个部分基本上是对称的,造型规整。从生产力条件来看,在当时的手工制作环境下,已经十分难得。

隋代瓷器以手工方式进行拉坯 ,由于力度均匀,使得坯体各个部分安排平衡统一。坯体薄厚过渡均匀自然,例如尊、罐、瓶等这一类的器物从小口转向大口的部位厚度稍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瓷器制作的成品率,并且器物不易变形,这是隋代瓷器在造型工艺上的进步。

(四)纹饰装饰的多样化

隋代瓷器的装饰手法主要有模印、堆贴和刻划几类,其中以模印最为常见。隋代器物的装饰题材写实性表现较强,装饰技巧多样化,装饰题材丰富多样,花纹搭配典雅和谐,层次清晰且充满美感。相比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纹饰装饰表现,隋代显得更为活泼和自由。

隋代瓷器的装饰内容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1.几何纹饰

隋代瓷器纹饰装饰的几何纹饰主要包括阴弦纹、绳纹、席纹 、连珠纹、双圈纹等,纹饰表现承袭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图案纹饰。

2.花卉纹饰

隋代瓷器纹饰装饰的花卉纹饰主要包括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非常流行的忍冬、莲瓣、宝相花,以及梅花、树叶等图案。

3.动物纹饰

动物纹饰主要包括常见的龙纹、凤纹、蟠螭纹、天鸡、象首等纹饰。

4.人物纹饰

人物纹饰会以植物等其他花纹作陪衬装饰,一般会根据器型本身的特点安排纹饰内容和形式。相较其它纹饰而言隋代瓷器中的人物纹饰题材较少,仅见于个别器物之中,例如于 1984 年河北省内丘县邢窑出土的隋乐舞图黄釉印花人物纹扁壶便是隋代瓷器人物装饰纹样中的经典代表。

(五)烧制技术的进步

在烧制技术方面,隋代北方主要采用的是匣钵装烧法和支烧法。匣钵装烧法是将瓷器直接放到匣钵中进行裸烧,因此烧制以后器物底部无釉,这种烧制方法一般用于壶、罐、碗、瓶、盘等底部略内凹的瓷器。隋代瓷器最突出的成就就是在烧制过程中能够精准地实现对火的控制。特别是隋代白瓷,它之所以能够比魏晋南北朝时期白瓷色调稳定,纯白无瑕,就是恰好地运用了烧制过程中的氧化焰,因此烧制出来的白瓷具有象牙一般的质感,其表现出来的莹润的白色常被鉴赏家称赞为暖白色。陕西西安李静训墓和河北地区出土的隋代白瓷,以及北京故宫博物院等展出的隋代白瓷均为这一时期重要的代表作品。

隋代瓷器在硬度方面也超过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青瓷,究其主要原因同样来自烧制过程中对窑内火焰温度的掌控。另外在前面的比较中,我们发现隋代瓷器的釉色清亮纯净,很少有其他杂色,其主要原因同样是隋代烧制技术的提高。如果釉面出现杂质、杂色等问题,一部分原因来自釉料的提取技术;另一方面由于烧窑时对火焰升温的控制,如果产生烟气,就会致使烟气中的碳素沉积于坯釉,从而产生釉面的杂色以及污染后果。

隋代时期瓷器在烧制技术上的进步对于瓷器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唐代瓷器在烧制技术上的飞速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

三、隋代主要的瓷器种类

(一)青瓷

青釉瓷器的烧制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原始青瓷,隋代青瓷是在继承魏晋南北朝瓷器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通过和南北朝时期的青瓷进行比较研究,我们发现隋代北方地区烧制的青瓷,是制瓷工匠们在广泛吸收了其他工艺品的造型与纹饰特点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因此隋代青瓷的品种以及纹饰装饰都比较丰富,并且在每个具体的种类中,样式逐渐增多。例如这时期的青瓷瓷罐,可分为十二种样式,青瓷碗可以分为六种样式。

1.隋代青瓷的主要种类

青瓷是隋代瓷器最主要的代表,隋代青瓷在造型上主要沿用南北朝时期器型,主要包括罐、壶、盘、碗、杯、尊、盆、缸、盂等日常器物类型,其中以罐和壶最为常见,壶以鸡头壶与盘口壶为主,罐以“四系 罐”“六系罐”“八系罐”等为主。造型整体上以实用为主,美观大方。隋代青瓷的胎体一般都较为厚重,胎质粗松,釉色以青色、青黄色以及黄褐色等为主,南北地区略有不同。隋代南方地区的青瓷大多呈现青灰色,北方地区则主要呈现青黄色、青绿色。在装饰造型上,南方地区整体造型多修长典雅,北方地区整体造型多厚重敦实。

2.隋代青瓷的装饰方法

隋代青瓷在装饰方法上以印花、划花以及贴花等为主。印花技术常见于隋代青瓷装饰工艺,又被称为模印,其主要工艺为先以印模在瓷胎上压印出花纹,然后在花纹上施釉并入窑进行烧制,主要包括花朵纹、草叶纹、几何纹饰等,其中几何纹饰多呈塔式分布,常用于高足盘、碗的装饰等。划花主要是以尖锐的工具在瓷胎上刻划不同形式以及种类的花纹,隋代以莲纹、波浪纹、卷叶纹等较为常见,再施釉入窑烧制。贴花技术主要是指将现成的雕塑纹饰黏附于瓷器胎体之上,常用来装饰瓷器的颈部以及肩部部分。

隋代青瓷装饰花纹内容多样,花纹间交替排列,巧妙穿插,整体装饰效果恰到好处,再加上各种装饰方法的配合使用,使之呈现出独具一格的装饰美感和装饰效果。

3.隋代主要的青瓷窑

隋代的青瓷窑分布于南北两地,主要包括河南安阳窑、河北磁州窑、河北邢窑、安徽寿州窑、湖南湘阴窑、四川邛崃窑、江西洪州窑等。隋代以北朝为基础统一了全国,并在此基础上体现了浓重的南北文化交融特点,为我国以后的青瓷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1)河南安阳窑

安阳窑位于河南省安阳市,隋代时期位于相州城北的洹河之滨。对安阳窑附近的建筑、大型陶缸、瓷器、石质柱础,以及窑泥、窑穴等已出土文物进行分析,可见隋代河南安阳窑规模之盛。安阳窑所烧制的青瓷囊括了罐、碗、盘、钵、瓶、杯、青瓷俑等隋代瓷器常见的器型以及种类。所烧制器物虽胎体较厚重但胎质细腻,器物里外均施釉,以青绿色、青黄色、青灰色以及青褐色等色调为主,釉面多有细碎的片纹。在烧制工艺上安阳窑以叠烧为主,因此碗、盘底部多有支钉痕迹 ,并且能够根据器物的种类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支具进行烧制,也体现了隋代河南安阳窑烧制工艺的进步。

(2)河北磁州窑

河北磁州窑位于河北省磁县,在河南安阳窑窑址未被发现以前,被认为是隋代北方青瓷窑的代表,具有较大影响力。河北磁州窑所烧制的青瓷器物以罐、碗、钵、盂等为主 ,并有粗细之分。其中磁州窑精瓷制品胎质细腻,釉色呈淡青绿色,釉胎灰白,釉层较薄且垂流现象较少。粗瓷制品胎质粗疏,胎体内杂质较多,釉色呈现灰青色,多有流釉现象。河北磁州窑在烧制工艺上多采用叠烧法,因而器物底部也多留有支钉痕迹。

(3)河北邢窑

在中国陶瓷史上,邢窑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隋代时期,河北邢窑的规模相较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日益扩大,窑址以内丘北大丰、内丘城关、西丘、冯唐、中丰洞、临城陈刘庄、贾村以及代家庄等窑为代表。隋代时期河北邢窑所烧制的瓷器开始由青瓷逐渐转向白瓷,这时期的青瓷烧制以瓶、盆、碗、钵、盘等日用器物为主,胎色灰白,色泽青中闪黄,内壁满釉,外壁局部施釉并伴有流釉现象。

(4)安徽寿州窑

隋代安徽寿州窑主要分布于安徽省淮南市,所烧制青瓷器物以盘、瓶、碗、罐、盏等为主。隋代的寿州窑所烧制的青瓷制品胎体厚重,胎质坚硬,釉色青中带黄绿,釉面呈现出玻璃光泽,釉层厚薄不均匀,釉面有小片纹开片。另外隋代的寿州窑青瓷外壁大多施半釉,底足部分露胎,积釉处会呈现出紫翠色的窑变效果。

(5)湖南湘阴窑

湖南湘阴窑因地处湖南省湘阴县城一带而得名,湖南湘阴窑遗址于 1952 年被首次发现,也是截至目前在湖南省境内被发现的烧瓷历史最长的一处窑址。湖南湘阴窑所烧制器物以青瓷为主,整体上胎体厚重,器型主要包含盘、碗、罐、瓶、壶、灯、钵、砚等。青釉瓷器呈色翠绿晶莹,有透明或半透明状,在隋代南北各地的青瓷窑中呈色较纯正,外壁一般施半釉,流釉现象不明显。在烧制工艺上,隋代湖南湘阴窑开始使用筒形匣钵进行烧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器物在叠烧过程中造成的缺陷以及不足,使得烧制出来的器物更加完美。另外湖南湘阴窑在支烧工艺上也较为先进,出现了器垫、器托、环形支圈、齿状支圈等多种支烧工具。

(6)四川邛崃窑

四川邛崃窑窑址位于四川省邛崃市境内,是隋代重要的一处青瓷窑厂,目前已发掘瓦窑山遗址、什方堂遗址共两处。四川邛崃窑以烧制碗、盘、罐等生活实用类器具为主,青瓷器物造型整体而言较为矮小,釉色较浑浊,胎质为紫红色,因此为改变其胎色,四川邛崃窑在烧制过程中常常在器物表面施一层化妆土。隋代时期四川邛崃窑在烧制工艺上常采用叠烧法进行烧制,窑具以大小圈状锯齿支托与平底锯齿支托为主。

(7)江西洪州窑

江西洪州窑窑址位于江西省赣江西岸的丰城市曲江镇罗湖村,因此又被称为“丰城窑”“罗湖窑”。洪州窑青瓷胎质较为粗糙,因此在其瓷胎之上往往会再施一层化妆土,釉色多为青绿色,釉面晶莹,有较强的玻璃质感并伴随有细碎的片纹纹理。另外江西洪州窑窑址大量出土的装有青瓷器的匣钵窑具也进一步证实了江西洪州窑的匣钵装烧技术早在隋以前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便已产生,这也是在全国所发现的我国瓷器烧制技术中匣钵装烧工艺的最早实例。

(二)白瓷

隋代是我国白瓷技术不断发展成熟,生产规模逐渐扩大的重要阶段,隋代白瓷为以后唐代制瓷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也为后面出现的“南青北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隋代白瓷的主要种类

单从技术上来讲,白瓷主要是通过控制瓷器胎釉中的铁含量,使胎釉中铁的氧化物少于 1%或者不含铁而得到的白色的效果,以氧化火焰烧制而成,釉层呈现纯净透明的效果。冯先铭先生认为:“白瓷虽然在北朝时期已开始出现,但真正烧制成功则在隋代。” 隋代的白瓷主要是在青瓷生产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没有中国青瓷技术的发展就没有白瓷的产生,白瓷和青瓷的差别只是瓷器胎釉中含铁量多少的不同,其他的制作工序并无差异。

白瓷主要包括粗白瓷和细白瓷,区别在于粗白瓷胎体所含杂质相对来说较多一些,通常会用化妆土进行遮盖,因此胎体比较粗糙;相比而言,细白瓷胎体几乎不含杂质,比较细腻。隋代白瓷胎体主要有灰白色以及黄白色等,此外还出现了一种胎壁厚度不足一毫米的“透影白瓷”,说明隋代的白瓷工艺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不过如果从釉质上来看的话,由于釉质不够细腻,釉料纯度不高,也导致了隋代时期白瓷的工艺水平仍然无法摆脱白中泛青或泛黄的问题,且基本为玻璃釉

隋代从窑址以及墓葬中出土的白瓷种类主要有盘、杯、碗、钵、壶、盘口瓶、长颈瓶、砚台、三足炉、围棋盘以及白瓷俑等。值得一提的是隋代的白瓷俑类主要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的张盛墓,以及河南省巩义市的夹津口隋代墓葬。出土的俑主要包括侍吏佣、武士俑、镇墓兽、牛车、鸡、骆驼等,绝大多数为白胎白釉。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隋代白瓷大多为实用性为主的生活器具类白瓷,围棋盘、俑、镇墓兽等随葬类白瓷所占比例不大。隋代白瓷的烧制是隋代瓷器烧制中最重要的成就,也为唐代白瓷以及唐三彩的烧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隋代白瓷的出土情况来看,白瓷一般出土于皇族、贵族以及官僚墓葬中,在平民墓中所见甚少,可见白瓷在隋代的使用阶层并不广泛,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隋代的白瓷比较珍贵稀少。

2.隋代白瓷的装饰方法

隋代白瓷的装饰方法以雕塑、黑彩点缀以及模印为主,器物的柄、流等局部部位通常被雕刻以龙柄、象首等造型。例如河南省安阳市豫北纱厂附近张盛墓出土的象首壶,河南省巩义市夹津口墓中出土的白釉黑彩瓷牛车,反映了当时白瓷生产工艺中的黑彩点缀方法的成就。

3.隋代主要的白瓷窑

隋代白瓷烧制主要集中于北方地区,包括河北邢窑、河南巩义窑和安阳窑,以上三个瓷窑从北朝已经开始进行瓷器生产,刚开始这些窑厂以烧制青瓷为主,后来随着制瓷规模以及烧制种类的不断扩大,也开始进行白瓷的烧制,并且随着烧制技术的逐渐提高,白瓷也成为当时瓷器的主要种类。

(1)邢窑

邢窑窑址主要分布于现在河北省的邢台市区、临城县等地区,从 1981 年开始进行考古勘探及研究。窑址出土的白瓷瓷器呈色稳定,大多数器物有细小的开片,主要涉及的窑址包括临城陈刘庄窑址、邢台市顺德路窑址,以及邢窑的中心窑厂内丘窑址。

(2)巩义窑

根据已有考古资料分析,巩义市主要有三个比较集中的窑址,分别为位于白河上游的白河窑、白河中游的铁匠炉窑以及白河下游的黄冶窑。从 1998 年开始,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对白河窑遗址进行勘探和调查。隋代也是黄冶窑的初创时期。

(3)安阳窑

隋代的白瓷安阳窑遗址位于现在河南省的安阳市北郊,安阳窑在隋代也被称为相州窑。结合目前的考古资料推测,隋代的安阳窑创烧应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到了隋代开始繁荣发展,并且其烧制延续至唐代。目前考古界对于河南省安阳窑的发掘主要集中在1974 年和 2006 年,隋代安阳窑以烧制青瓷为主,伴有白瓷以及褐釉瓷。

隋代瓷器的发展阶段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过渡时期,为接下来的唐代瓷器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虽然隋代仅仅延续了三十余年,但在中国瓷器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oYdkSzn3bpszdFxPzrpNL4nR3Xt9veWyUgCxPAbOyJ/16rOVhCfHSJ0Dfwb3817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