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道家文化

山东作为孔子的诞生地,并非被儒家思想所独占,也并行着土生土长的道家文化。

道家文化是一种用“道”来阐述自然、人生、社会之间关系的思想文化。“道”并非实际存在的物质,是一种“无”,没有固定的形态,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其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道家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生法,随顺自然,是诸子百家中的重要学术流派,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和某些地域占据着主要地位,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当代德育发展、人格塑造、美学设计、生态文明建设、社会治理等诸多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借鉴意义。

有学者颇有趣味地形容道家文明是“龙的文明”。道家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原生态文化。“道”即遵守自然之道,发挥人的力量,对“道”的这种信仰,有助于人类社会成长为一个有序、自由且有神圣感的社会。道家文化的创始人老子集古代先贤之智慧,创立了一种道法自然的朴素辩证思想。老子的思想不断被演化发展:其“清虚自守”的思想丰富成“老庄之学”;其“无为而治”的思想延伸成“黄老之学”;其“两不相累”的思想发展成“杨朱之学”;“效法自然”发展为“道教”;凭其思想著称的科学家形成“新道家”。不同的思想分支又形成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和学说流派,以至于对自然与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所指的道家文化包括了正统的“老庄之学”“黄老之学”“杨朱之学”“新道家”“道教”五个部分。

作为东夷地域,在原始氏族社会时期,山东就有了朴素的顺应自然发展的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稷下学宫汇集了宋钘、尹文、田骈等重要的道家继承人。秦始皇时期,齐地的方术士十分活跃。汉初兴起的黄老之学其中重要的一支来源于齐地。三国初期信奉黄老的太平教在青州、兖州广泛传播。曹魏时期玄学大家王弼对山东的玄学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全真教兴起于山东,传播至各地,碧霞祠、岱庙、太清宫、太虚宫以及崂山明霞洞等地至今仍旧香火旺盛。山东的道家文化也是底蕴深厚派别众多的。

(一)老庄之学

老庄之学又称玄学,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以自然为本,以天性为根,以清净为欲,以无为为策,以齐物而侍,以清虚自守,以逍遥生游天下。老庄之学本身包含了老子和庄子的学术思想,其后期发展分为玄学派和异端派。

老子和庄子的思想是老庄之学的重要渊源。老子为春秋时期陈国人,曾出游鲁国,指点孔子。老子思想蕴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政治上主张“无为”“不言”;权术上强调“物极必反”;修身上讲究“不与争”。庄子为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关于庄子故里有四种说法,其中两种在山东。庄子在老子思想的基础上,将“道法自然”延伸为“道我合一”,崇尚逍遥、平等。

玄学派的产生是因为“黄老之学”的统治地位受到正统儒学的威胁,道家的社会角色发生变化。传统的黄老之学已经不能满足统治者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庄子的思想开始渗入道家思想中,形成了风行魏晋的清谈玄学。其立言玄妙,行事玄远旷达。讲谈玄学者多为名士大家,山东地域的重要代表人物有山阳高平人王弼和金乡人张湛。王弼为山东曹魏时期人物,著有《老子指略》《周易略例》《道德经注》,继承了老子的辩证思想,主张以无为本。其“贵无论”的主张对宋明理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张湛是东晋哲学家,著有《列子注》。他注重解决个人的生死解脱问题,把《黄帝内经》的太虚论、《管子》的虚论与王弼的“贵无论”、郭象的“自生论”结合起来,同时把魏晋玄学关于本末有无的“本体论”与汉代的“元气宇宙构成论”结合起来,对玄学第四阶段的发展进行了总结。玄学派在魏晋时期的特殊背景下异端突起,后又迅速为理学所取代,但其在以形而上的哲学构建儒道之间关系的尝试上取得了成功,理学是在玄学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

异端派借助老庄著作中的偏异思想并扩大强调,对正统思想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其著名思想有晋代鲍敬言的“无君论”,明代李贽的“童心说”,清代袁枚的“性灵说”。

老庄之学是诸多思想的源泉,为道家文化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辩证的哲学思想在山东人身上表现为遇事沉着、冷静分析。山东人敦厚,遇事时会对事情的利弊进行冷静的分析,“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也使得山东人拥有“不以物喜”的心态。“吃亏是福”在山东文化中也是不可磨灭的。物有所失,事有所得,不计得失,因果循环,这样的思想深深地刻在山东人的骨子里。宽容、大度、憨厚、质朴,这是山东文化所蕴含的美好品质。

(二)黄老之学

黄老之学是黄帝之学和老子之学的合称,是道学的一个分支。战国中后期到汉初,黄老思想十分流行,具有丰硕的成果。在稷下,黄老学家兼采阴阳、儒、法、墨等学派的观点,形成了较为简单的思想体系框架。黄老学派继承和发展了黄老二者“道”的思想,强调“无为”,以修行、经世、致用为主题,具有极强的目的性和操作性。黄老之学在战国中期迅速发展,到汉初成为统治思想,创“文景”盛世。

齐国稷下学宫时期是黄老思想最为活跃的时期,稷下学宫创设者之一的环渊相传即为老子之徒,继承老子的思想并进行了创造性发展,为汉初黄老之学奠定了一定基础。文子亦为老子徒弟,相传为范蠡之师,常游于滨海地区,对齐地黄老思想的继承和传播起了重要的作用。宋尹学派发挥了老子思想中知足反战的思想,主张节俭,提倡“非斗”,具有较为强烈的救世思想,是利他主义者,主要代表人物是宋钘和尹文,由于相关记载较少,其思想传承脉络不清晰,著作《宋子》和《尹文子》是研究其思想的重要依据。彭蒙、田骈、慎到三人思想相近,崇尚“贵公”“去私”,遵照事物发展客观法则来进行人的行动。与庄子并称的列子,其思想“贵虚”,《列子》一书记载了其主要思想。稷下学派为黄老之学奠定了思想基础,其“无为”的政治思想在汉初得以发扬。

黄老思想受到汉初统治者的重视,黄老之学因此成为汉初的统治思想和主要学派。汉景帝、汉文帝、吕后和窦太后都崇尚黄老之术,名相萧何、曹参也是黄老思想的重要推崇者。其以“无为”治国,成就“文景之治”的佳话至今流传。

之后黄老思想虽有所发展,但大体趋向于融入百家,其思想被百家所保留和发展。其修身治国思想在当代社会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山东人的“贵虚”和“守静”是生活的常态。清晨人们听着闹钟从容起床,大爷大妈在公园里锻炼身体,年轻人在保温杯里泡好了枸杞。修身不仅仅是在繁忙的生活中保证身体的健康,休闲的时光,山东人更愿意泡一杯茶,读一本书,品一幅画。在“虚”“静”中寻找真实的生活,轻欲少求,回归自然本性。“安土重迁”一词用在山东人身上最合适不过,对故土的情怀,对当下生活的态度,与北上广的漂泊和瞬息万变形成鲜明的对比。山东文化中的向往自然、淡泊名利、自然守静已深深地植入每个山东人的心中。

(三)杨朱之学

杨朱之学是战国时期的一种学说,以杨朱为创始人,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告子、子华子、詹子、儿说等,在对老子的思想加以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贵生”“为我”“保真”的思想,其思想在动荡的战国时代占有重要地位。《孟子·滕文公》云:“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杨朱之学诞生并发展于战国时期,在秦初与墨家文化一同散落在诸子学说中,其主要思想亦散落在诸子文集之中,如《庄子·让王》《吕氏春秋·贵生》《淮南子·精神训》等篇。其求生、好生、乐生、重生、贵生、养生、长生之道,在现代也是“求真保性”的山东人喜闻乐见的生活常态。

(四)新道家

新道家的概念是20世纪初提出的,主要是指当代新道家。起初董光壁将新道家定义为受道家思想启发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后来,陈鼓应等人将其定义为一切从事道家道教研究的专家学者。再后来,宫哲兵则认为凡是认同道、继承道家传统、在新条件下建立新体系并使之得到运用的人,都可称为新道家。

新道家主要思想是“唯道论”,认为万有唯道所生,提倡自然主义,主张自我成就。认为中国的“天道”与西方的自由可以结合,无为法则与自由宪政可契合,自由市场中蕴含着道家思想,现代科技思维方式与道家思想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等。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历史学家胡适、文学家林语堂、道学文化学者陈鼓应,以及出身于山东蓬莱的中国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宫哲兵,崂山派传人、新道学艺术的提倡者吴丹丰等。

在新道家的努力下,道商开始兴起,新道家的养生之学进一步传播,新道家艺术进一步发展,新道家也进一步贴近人们的生活。新道家的产生和发展为道家文化的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道家文化的重要渊源和发展之地,山东有责任也有义务进一步深入挖掘山东城市文化中存在的道家思想,并促进其发展壮大。

放眼观望,山东人耳熟能详的歌谣,山东人的生存之道,山东商人的致富谋略,都隐含着道家思想的智慧,其发展前景将无比美好。

(五)道教

道教虽为一种宗教,但其与道家有着深厚的渊源。道教的始祖老子,南华真人庄子,都是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道教的创建借助著作《老子》与《庄子》中讲到的很多内丹心法与神仙故事,依托齐地的神仙方术,借鉴黄老思想、阴阳五行等理论,逐渐演化而成。

山东依山傍水,大海神秘莫测,海市蜃楼虚无缥缈,海上动物千奇百怪。当地人出海探海,死生无常,对自然界尤其是大海,产生了崇高的信仰。特殊的自然环境也孕育了齐地人民丰富的想象力,敢于冒险的精神、真实的故事和人们的幻想相互交织,构成了丰富奇幻的神话传说,并广为流传。此为道教产生的神话基础。

道教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老子和庄子,但直接促成汉代道教产生的理论前提却离不开齐地的黄老道家。黄老道家与刑名法术相结合的道德法术家;黄老道家与阴阳五行家所构成的阴阳术数家;黄老道家与燕齐方士的养生之术所构成的神仙方技家,这三种文化形态是道教产生的理论前提。

秦始皇求长生,齐地方士迅速传播养生之术,汉武帝求永存,黄老思想借助方术形成了较为原始的道教。东汉时期,疾病流行,社会上出现了一批“符作造书”的方士,他们组成教团,感召人民。琅琊人于吉编写了第一部道教经典《太平经》,正一派创始人张道陵为《老子》注释了《老子想尔注》。北方张角以山东等地为中心并依托《太平经》创立了太平教,传播平均主义、善恶报应等思想。魏晋南北朝时期天下不宁,南北割据,道教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北方处于少数民族的统治下,统治阶层崇佛抑道,但世家大族仍多信奉道教。《晋书·卷八十·列传第五十》记载,王羲之所在的王氏家族“世事张氏五斗米道,又精通书道”。隋唐五代北宋时期,道教受到推崇,在李唐政权时期甚至被奉为国教,道教始祖老子被尊奉为玄元皇帝,为李唐之祖。教派主要以楼观道与上清派茅山宗为主,内丹道初具其形。北宋时期天师道开始复苏,内丹道也发展成形。虽未形成势力庞大的独立派别,但在齐鲁大地上诞生了部分著名的道教名人。如茅山派宗师王知远、王栖霞,高道王希夷、刘哲等。南宋金元时期,南北道教派别分立,山东乐陵人刘德仁所创大道教和王重阳所创全真道均在山东布教发展。明政权采取“扬正一、抑全真”的政策,导致清代道教在一定程度上衰落。

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多数道教教派起源并发展于山东。道教在山东宗教文化中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与山东自古以来注重祭祀祖先和上神有着密切的关系。道教的发展丰厚了山东的历史底蕴,也为山东留下了宝贵的财富。道教的景观成为重要的旅游景点,作家们以道教为题材创作了各种类型的道教小说,道教思想中一些修身理念也融入了人们的生活。

道家以“朴”“真”为人的本性,守“朴”归“真”而拒斥诱惑是山东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齐物思维是山东文化包容兼收的特征体现。道法自然的生态观使得山东人民保有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深山老林、名湖大川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构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画面。上风上水是绝美建筑的构图,也是因地制宜的表现。辩证无为的哲学思想影响着人们的思维。道家文化在山东有着深厚的渊源,建设丰富道家文化,对发展山东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作为道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对传承和保护道家文化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已经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标尺;道家的“本体论”和“宇宙生成论”在某种程度上十分接近现代物理学微观和宏观所揭示的真理;“为而不争”也成为商业发展的重要智慧;道家“逍遥”的人生观和“任其自然”的养生观为现代养生学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中医、药学、数学天元术至今仍实用;道家典籍中容纳了百家思想,展示了历史长河中历朝历代的思想发展历程;道家的建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也是艺术设计的参照;道家艺术的图符也成为重要的时尚元素。道家文化在新道家和山东各地人民的努力下已经融入了当代人的生活。道家文化与山东本地文化相互交织,对山东人民的性情、思维方式;山东本地建筑文学的发展等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yCRuSemzwSWuG++IsQnKmVxA+BJ5q533M8EvJtDcigxgg2w5Ym+gzQSCoUHQCP6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