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读书蔚然成风 学术日益昌隆

宋代实行“右文”国策,皇帝带头读书,再加上“一日之长取终身富贵”的科举的诱惑,使得那些想通过科举“一朝选在君王侧”的莘莘学子,更加热衷于读书。于是读书人的队伍迅速壮大起来,整个社会读书之风大盛。

宋朝君王深知读书学习的重要性,他们大多勤奋好学,喜欢读书。宋太祖就非常喜好读书,史载太祖“独喜观书,虽在军中,手不释卷。闻人间有奇书,不吝千金购之” 。太祖还说:“帝王之子,当务读经书,知治乱之大体。” 宋太宗更是以锐意文史的形象见于史册,太宗曾对臣下说:“无所爱,但喜读书” ,“朕每退朝,不废观书,意欲酌前代成败而行之,以尽损益也” 。据《宋史》记载,宋太宗在一年之内就读完了《太平御览》这部千卷大书。“道遵先志,肇振斯文”的宋真宗也爱好读书,“听政之暇,惟文史是乐,讲论经艺,以日系时” 。总之,宋代帝王嗜好读书,其文化修养之高在历代统治者中颇为罕见,这不仅有利于社会读书风气的形成,也为宋代出版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宋朝皇帝不仅自己重视读书,还倡导大臣们读书。宋太祖曾要求:“今之武臣,欲尽令读书,贵知为治之道。”宰相赵普就“初以吏道闻,寡学术,上每劝以读书,普遂手不释卷” 。宋真宗更作《劝学诗》来激励士子: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后成为当时乃至后世莘莘士子读书求学的座右铭。宋代不仅皇帝爱好读书,朝野官僚和士人也都崇尚读书。在整个社会上层倡导下,两宋三百年间,读书之风大盛。对此,宋代文献中也多有记载,绍兴地区“自宋以来,益知向学尊师择友。南渡之后,弦诵之声,比屋相闻” 。福州读书风气更盛,“城里人家半读书”。真可谓“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由此可见,宋代在全国都形成了崇尚读书的热潮。而要读书,前提必须是有书可读,这就为宋代刻书和教育事业的兴起提供了千载难逢的良机。

在皇帝的带动下,在科举的刺激下,读书在宋代蔚然成风,于是教育也日渐兴盛,官学、私学、书院等如雨后春笋建立起来。两宋中央官学名目繁多,包括国子学、太学、宗学、四门学、算学、律学、画学、书学等,宋代地方官学包括州学、军学、府学、监学。宋代统治者在重视官学的同时,对私学及书院也采取倡导、扶持的政策。因此,在宋代官学、私学并重,且相互补充。特别是从仁宗至北宋末年的三次兴学运动,极大地推动了宋代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第一次兴学运动在北宋仁宗庆历年间,史称“庆历兴学”,重点是兴建地方学校。庆历四年(1044),仁宗听从范仲淹的建议,诏诸路、府、州、军、监广泛设学,士子200人以上的,须置县学,由此地方官学大量建立,作为中央官学的太学也建立起来。并规定只有在学校学习达到一定时限者才具备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这样学校就为政府的科举取士提供了人才保障。第二次兴学运动于北宋神宗熙宁至元丰年间由王安石发起。具体措施是在太学实行“三舍法”。“三舍法”是一种考试升级制度,即通过太学外舍、内舍、上舍三个阶段学习和考试方能毕业。太学所学的内容,也就是科举所考的内容。太学“三舍法”的实施,使太学教育和科举制度真正接轨。另外,王安石还主持编撰《三经新义》作为官学统一教材。这次兴学完善了太学的教学体制,改革了科举制度,设立了专业学校,宋代的科举及官学教育制度由此确立。宋徽宗崇宁年间朝廷发起第三次兴学运动,在这次兴学运动中,政府下诏令天下广置学校,恢复“三舍法”,建立了县学、州学、太学三级学制系统,学生由县学经过考试升入州学,再由州学升入太学。从地方官学到中央官学,由此形成较为完整系统的学制。除此之外,还恢复和创立了医学、算学、书学、画学等专科学校。

宋代三次兴办官学运动表面上虽都以失败告终,但改革成效却是显著的,它极大地推动了各地官学的发展及科举制度的改革,使整个社会对学校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据不完全统计,宋代有州学234所,占宋代州数的72%。经过三次大规模的兴学,逐步形成以中央太学和国子学为中心,诸多专科学校和地方州学以及县学配套的全国性的官学系统。

与此同时,宋政府对于民间私学往往也采取因势利导、奖励扶持的政策,通过赐书、赐田、赐钱等方式对民间私学加以资助。对私人办学,官府往往刻石立碑,加以表彰并资助;对施教有方、德学双馨的名师硕儒政府还封官授职。宋政府通过各种措施促进私学的发展,使之成为官学的有益补充。对于书院宋政府更是给予大力扶持。宋初“惟前代庠序之教不修,士病无所于学,往往相与择胜地,立精舍,以为群居讲习之所,而为政者,乃或就而褒表之” ,宋朝统治者还给书院赐学田、赐匾额、赐经籍,并奖励书院创办人。可以说,两宋时期政府对书院的重视是前所未有的,而宋代教育的大兴必然促进刻书业的兴起。

两宋科举取士以及崇尚读书的社会风气使得宋代学术活动非常活跃,两宋的学术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北宋时代除去云燕十六州是在契丹的范围不计外,凡是宋家的土地,都有学术可言;到了南宋,文化便也随武备而同时南迁,长江一带,上自四川,下至闽浙,成为政治的领域,也就是文化的领域。” 宋学在学术源流上承上启下,是跨越朝代的一个庞大学术体系。而学术活动的发展则是宋代图书文化兴盛的内在动因。祝尚书先生就曾指出:“作为观念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学、史学、哲学等等,有宋一代可谓空前发达;而繁荣的文学创作,活跃的学术研究,又促进了印刷业的飞速发展,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出版文化。”

宋学在一定意义上作为一种新的文化模式,其所具有的议论、怀疑、创新和开拓的精神使宋朝的整个社会风貌为之一变。而这种社会风尚的变化,又在整个社会价值取向上鼓励更广阔的阶层崇尚文化与读书,使有志于学问的人大大超过前代,从而又促进了学术的发展。宋代学术发展和社会风尚互相影响,促使整个社会对图书的需求大大增加,自然就促进了宋代雕版印刷事业的蓬勃发展。

宋代教育发达,学术活动昌盛。文化传播的日益迅速,使得整个社会都洋溢着一种对知识渴求的热情,这一切都使读书成为新的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社会对读书的推崇是宋代出版发展的巨大动力。文化学术的发展,形成了对图书的社会需求,是出版业发展的内在动因,推动了图书出版事业的发展;而图书出版事业的发展,又给更多人从事学术文化活动带来了便利,形成更大的图书社会需求,这也是宋代雕版印刷业繁荣的一个重要原因。朱迎平先生在谈到宋代刻书兴盛的背景时曾指出:“右文崇儒,提倡佛、道,改革科举,兴办学校,整个社会读书成风,使儒、释、道经典和各类书籍的需求激增。宋初文化发展的这一大背景,为刻书产业的兴起造就了最好的机遇。” dJaHrPo4SgqIWqidhS4CT6PteYd6iI7ra+gPhTL/5oKqlHKm1UeVfmeechoBxi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