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鞭笞之章亦颂歌
——读杜甫《石壕吏》

◆原文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1]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2]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3]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4]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5]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6]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7]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8]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9]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0]

◆注释

[1]投:投宿,即临时住宿。石壕村:在今河南陕县东南。吏:旧时官府里的小吏或差役。

[2]一何:多么。怒:气势汹汹。

[3]致词:述说。邺城:今河南安阳市。戍:防卫。

[4]附书:捎信;寄信。

[5]偷生:苟且求活。长:永久。已矣:完了;逝去。

[6]母未去:指孙子的母亲没有改嫁。完裙:完好的衣裙。

[7]妪:老年妇女,此处为老妇人自称。归:返回。

[8]急应:应急。河阳:地名,在今河南省孟州市。当时唐朝军队与叛军在此对峙。犹得:还能够。晨炊:早饭。或指清晨做饭。

[9]夜久:夜深。如:乃。幽咽:低沉轻微的哭声。

[10]登:踏上。

◆今译

天黑借宿石壕村,吏役夜里来抓人。

老汉翻墙慌忙走,老妇出门看端详。

吏役呼喝多狂怒,老妇啼哭多悲苦!

老妇诉说听得清:“三个儿子守邺城。

一个儿子捎信至,两个儿子刚战死。

生者勉强苟活着,死者永久不复返!

家里没有别人了,只剩吃奶小孙子。

妈为孙子没改嫁,衣裙不整难蔽体。

老妇虽然体力衰,让我连夜随你去。

速应河阳前线急,还能赶上做早饭。”

夜深村里没声息,乃闻低微抽泣声。

天明我又上路程,只能独与老翁辞。

◆蓊斋语语

据载,在由于统治者的昏聩荒淫而引发的安史之乱中,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 年)春于邺城包围安庆绪。由于指挥不统一,郭子仪被史思明援兵打得溃不成军。唐军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这时,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途中就所见所闻写成《三吏》《三别》。《石壕吏》是其中的一篇。杜甫被誉为“诗圣”,他的诗是公认的“诗史”。《石壕吏》乃其最为人所熟知的代表作之一。

在《石壕吏》中,作者满怀悲愤,揭露了当时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鞭挞了官吏差役的横暴,表现了鲜明的爱憎情感。

我读《石壕吏》,每每都想到我的母亲。那是 20 世纪 40 年代,也是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反动派兵匪一家,我家曾一再被“砸明火”,即遭受明火执仗的抢劫。那是我所经历的少有的惊心动魄的场景。我那时很小,于战战兢兢中将父亲翻墙出走之后母亲的勇敢、沉着与机智铭刻于脑海。

就像我的母亲在家庭和亲人面临危险与困厄的关键时刻总是不顾个人的安危挺身而出那样,在《石壕吏》中,“老妇出门看”,并非不知道自己可能被带走。就常情而言,她是不愿意自己被带走的,然而在当时的情况下,我相信她所希望的却正是自己被带走,而且知道被带走的结果极有可能是死亡。因为她很清楚,吏役既已到来,她的家在劫难逃,如果能以自己被带走换取老伴和儿媳不被带走,从而使已经严重破败的家庭不致彻底毁灭,就是理想的结果了。谢天谢地,她达到了这样的目的。所以,她在离去的时候应该是有所庆幸和欣慰的,尽管这种庆幸和欣慰令人极度心酸。总而言之,这是一位勇敢无畏、机智沉着、无私忘我的伟大女性。不管杜甫是不是自觉,反正他在以自己的“诗史”之笔真实描摹石壕村里“有吏夜捉人”的时候,于揭露当被揭露者和同情当被同情者的同时,也为伟大的中国女性高唱了一曲赞歌。

就我有限的视野而论,该诗此点未见有人言及。不知上述所议是否有当,愿方家不吝赐教。

人类的一半是女人。在人类繁衍和社会文明的进步中,妇女的伟大贡献一点也不比男人少。然而,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女性竟一直受到男性的歧视和压迫。历史教科书告诉我们,在父系氏族社会之前,曾有过一个母系氏族社会,但从没听说那个时候女性歧视和压迫男人。两相对比,男人应该感到羞愧。凡是伟大的人物,大抵都对妇女有着异于世俗的态度。我不相信对孔夫子之“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常见解读是他老人家的本意。时至今日,有些执笔为文者仍然以“爷们”为褒义词,交付褒扬赞赏的差事,以“娘们”为贬义词,交付贬斥指责的差事,看着颇感不快。至于有些自我感觉甚好的男人,依然好将“头发长见识短”一类的话头挂在嘴边,只能说明他们是见识短头发也短罢了。这是题外话,顺便说及,杜甫在天有灵,相信他会赞同。 Dkmbz8zJPlPR3U1lloZxgtg36G7lkXaPRS7A9RGTjY1EiOtH66GLZi/tXvzW2hX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