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

作为一个报人,一个新闻工作者,按现在的说法叫“媒体人”,我在工作岗位上的日子,或编或写,编的和写的那些东西,都在报纸上。2002年年底,我退休了。退休以后,一来是“积习”难改,二来是常有朋友约稿,我就又东一筢子西一扫帚地写了十多个年头,先后写了不少文章。我一边写,一边编辑出书,直到觉得写不动了为止,总共出版了七八本书。这七八本拙著中,《蓊斋赏诗》这本书我下的功夫最大——仿佛花了一火车的心血似的。

我在《蓊斋赏诗》里共欣赏了一百篇唐诗。为求整齐划一,各篇皆以七字命题。每篇欣赏文章均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作者原诗;2.词语注释;3.原诗今译;4.欣赏文字。作文要有新意,务求言人所未言。这是我平生为文始终坚持的一个理念。不言而喻,我在《蓊斋赏诗》里的一百篇欣赏文章,也遵循了这个理念。首先是我所选择的欣赏篇目,都是自己在读过后产生了一些观点,或曰看法,并且觉得值得一写的篇目。就词语注释而言,因为我看别人的赏评文字,多嫌注释太简,以致读过之后常有似懂非懂之感,所以我作注释力求详尽,并且是以《汉语大词典》等专业工具书为据。在我看来,仅就原诗的文字而言,经我注释,初中生乃至高年级小学生都能读懂。文章的重点,当然是欣赏部分了。这部分我给起了个名字叫“蓊斋语语”,“蓊斋”也者,是我附庸风雅给书房起的“蓊郁斋”之名的简称;“语语”也者,词典有解,曰:“语其所当语。”我之所谓“当语”,自然是就我个人的欣赏感受而言。我这里所说的有自己的观点或曰看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诗中固有而别人不曾阐发——以我的视域为限——的思想内涵。其二,对别人的有关解读或思想内涵的赏评,我有不同的意见。其三,别人说某诗某联或者某句,具有启人深思的哲理,但却没有说那启人深思的哲理究何所指,以及如何启人深思,我加以阐发。其四,个别名篇,我以为存在值得质疑之点,而人们习焉未察,提出来就教于大方之家。其五,联系实际,阐发诗作的现实意义,以及抒写由诗作引发的有关世情人生等的体会与感悟。总的来说,我之所谓欣赏,侧重于对作品思想内涵及其意义的探讨、挖掘和评析。

回想撰写本书的过程,在一年半的时光里,白天写,晚上也写,常常熬到深夜。说得夸张一点,几乎无时不在琢磨。好处是虽寻寻觅觅颇苦,但每当有自己的发现和体悟的时候,则欣欣然乐不可支。有自作打油诗为证—

一年又半载,赏诗一百篇。

机杼必自出,言人未曾言。

昼思夜还想,晨昏或倒颠。

仙笑我莞尔,圣哭我泫然。

嶙峋骨更瘦,心血溢河川。

辛苦诚然是,苦中乐最甜。

《蓊斋赏诗》在几家报纸上连载或部分连载以后,我请人加以编辑和设计了封面,送印刷厂印了一些,断断续续地向我的师长、同事、同学和朋友赠送了一部分,反馈意见大都说好。其中,我很敬重的当年我在山东师范学院上学时的一位老师打电话给我,说他很喜欢《蓊斋赏诗》,“这本书有存在价值”,建议我交出版社正式出版,还说希望我再写一本哲理诗欣赏出来。忽忽然好几个年头风驰电掣一般过去了,时至今日,我除作几首打油诗外,不光哲理诗欣赏没写,其他别的什么也不曾写。不曾写固然不曾写,然而就还想写点什么而言,还真动过心,所谓“蠢蠢欲动”。遗憾的是,身体不给做主,健康与愿望犯拧,最终落得徒唤奈何,包括将《蓊斋赏诗》正式出版,都有违老师的教诲了。看来,一部作品是不是由出版社正式出版,还是有些不同的。也许,这就如同一对恋人结婚是不是去相关部门领过结婚证,或者一个孩子落地后,是不是去相关部门报了户口吧。我之所以又说起这个话题来,是因为突然又有同志向我提议,将《蓊斋赏诗》交出版社正式出版。岂不闻“听人劝,吃饱饭”乎?那么,就交出版社好了,但愿本书入得了某家出版社的眼。

由于本人学疏才浅和功夫下得不够,恳请读者朋友对书中谬见及其他方面可能存在的错误不吝赐教。在撰写过程中,曾反复阅读并参考了《唐诗三百首》《唐诗鉴赏辞典》,以及《中国古代十大诗人精品全集》中几位唐朝诗人的全集中的诸多篇目,在此对各书的编著者表示由衷的感谢。

2021 年 9 月 25 日 XDepvzaPSJwJkB0vfrcqTOktuHVa373QFZa9g+eEwVEKM/U04fcZAV36oy14UCDb



欲览众小须登巅
——读杜甫《望岳》

◆原文

望 岳 [1]

岱宗 [2] 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 [3] 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4]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

◆注释

[1]岳:古代指泰山等五座名山,即所谓五岳,也泛指高山。

[2]岱宗:泰山的别名。岱,泰山;宗,长也,尊重也。旧谓泰山居五岳之首,为诸山所宗,故有岱宗之称。夫:发语词。

[3]造化:自然界的创作者,亦指自然。钟:汇聚,集中。昏晓:暗和明,也指夜和昼。古人有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

[4]曾云:积聚着的云气。曾,通“层”,重叠。决眦(zì):裂开眼眶。这里表示极目远望。入:入望,看见。

[5]会当:该当;当须。含有将然的语气。凌:升,登上。绝顶:山的最高峰。览:观看。

◆今译

泰山啊是怎样一番景象?

青徐徐横齐鲁绵延广袤。

大自然把神奇聚集这里,

山前后明暗殊直插云霄。

云蒸腾雾缭绕胸怀激荡,

极目望方得见归巢飞鸟。

终究要攀登上峰巅极顶,

俯视那四周围群山矮小。

◆蓊斋语语

据载,该诗乃杜甫于开元二十四年(736 年)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所写,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作品。用语精炼奇绝,不愧为千古绝唱。

记得若干年前,曾有一位当代诗人批评“岱宗夫如何”一句,说其什么也没有告诉读者,纯粹是多余的废话。对于这样的说法,我不是太赞同,然而也没有反驳的理由。后读萧涤非先生的解读,深为赞同:这一句是写作者乍一望见泰山的时候,高兴得不知怎么形容的那种兴奋、仰慕之情,非常传神。是前者视珍珠为鱼目,还是后者视鱼目为珍珠?好文章看不出来是好文章,乃作者与读者的双重悲哀;好文章能看出来是好文章,无疑也是水平。欣赏的乐趣,就在于能够看出来好文章是好文章。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历来最为人称道,展现了青年杜甫的境界、抱负和底气。境界意味着见识与觉悟,抱负意味着志向与目标,底气意味着实力与自信。应该说,这既是政治上的,也是文学上的,而政治上的要多于文学上的,所谓“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遗憾的是,政治抱负的实现,需要更多客观条件的允许和支撑,而杜甫并不具备。比如说,谋其政首先得在其位,可那个位子的获得,不是一厢情愿的事,即使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也罢。天宝六年(747 年),杜甫至长安参加进士考试。奸相李林甫嫉贤妒能故艰其试,致使录取率为零,杜甫当然落第。在之后的日子里,杜甫一直仕途不顺,“一览众官高”,政治之志无法实现。好在他还有文学的抱负。

就艺术创作而言,达到一般意义上的“较高水平”,靠勤奋也许就可以了,但要有出类拔萃的大成就,则必须是天才加上勤奋。假如仕途顺畅的话,杜甫也许会成为一个工于诗歌的高官,但是否能成为名垂青史的政治家,就不好说了,反正很难成为令后人仰之弥高的诗圣。反过来讲,正是由于政治抱负落空和由此造成的压抑、愤懑与贫困,才成就了杜甫在诗坛上“一览众山小”的辉煌。正所谓“公鸡头,母鸡头,不在这头在那头。两头都占固然好,无奈自古世少有。”以一个爱好文学的后辈的眼光去看,我认为这简直是天意。不然的话,中国文学之巨大的“杜甫”空白,将永远无法弥补。

有人说,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从孔夫子的“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化来的。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化”者,即有所依傍的创新。杜甫“化”得好,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765CZ3wQoBO/LOZHDCRt9KZQvPqIDz+2oIXTvlfKt8ly5KuQErofSMuDmAYaTn1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