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相看不厌山即人
——读李白《独坐敬亭山》

◆原文

独坐敬亭山 [1]

众鸟高飞尽,孤云 [2] 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注释

[1]敬亭山:山名。在今安徽省宣城市北。山上有敬亭,相传为谢朓赋诗之所,山以此名。山高数百丈,千岩万壑,为近郊名胜。

[2]孤云:单独漂浮的云片。

◆今译

所有的鸟儿都高飞远翔了,一片云也享清闲飘去天边。

我看不够它它看不够我的,就只有面前这座敬亭山了。

◆蓊斋语语

所有的鸟儿都飞走了,连一片云彩也飘到天边去了。有什么要紧吗?无所谓。不是还有这座敬亭山嘛!而且,这是一座多么美丽灵秀的山呀!

看呀,看呀,不动地儿地看,不错眼地看,千看万看,还是看不够呀!尤其让人感到高兴和欣慰的是,不光我看不够敬亭山,敬亭山也看不够我呀!正所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惺惺惜惺惺”。

大千世界,令我看不够者,所在多有。至于我看不够对方、对方也看不够我的,或曰,我的眼里有对方、对方眼里也有我的,就不多了。难得,实在太难得了。

照我想来,这就是李白《独坐敬亭山》时的所感与所想。

论者多谓,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二年(753 年)李白秋游宣州之时,距他被迫离开长安已有十年。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人间辛酸,看透了世态炎凉,也加深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怀才不遇的孤独寂寞之感,于是要到大自然中寻找安慰。此诗正是写照。

这样解读是有道理的。然而,“诗无达诂”。像李白这样一位狂放不羁的人物,愤懑于怀才不遇是不言而喻的,但却未必总是困顿沉浸于孤独寂寞中。

在我看来,“孤云独去闲”一句里的“闲”字,下得非常好,可谓太传神了。

第一,它执行并且很好地完成了将孤云人格化的任务。

第二,它将孤云独去后的情态描摹得极其形象,从而很好地衬托了诗人当时的心情。

第三,它使我由它想到了与之对应的“忙”,即由“云之闲”,想到“云之忙”,想到“闲云”与“忙云”。

的确,天上的云彩也是有“闲”的时候和“忙”的时候的。关于“忙云”,李贺有“黑云压城城欲摧”的诗句,我的家乡有“云彩向南水涟涟”的农谚。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年的夏天,我正跟大人在烈日下锄地,一抬头,好家伙!西北天黑云翻滚,雷闪火闪地拥上来了。

我扛起锄头快跑!那云有如万马奔腾,人还没有进村,雨就倾下来了。

及至沟满壕平,高天渐渐放晴,几朵棉絮一样的白云轻松悠闲地在天际漂浮,仿佛劳作之后的老农,在村头田边闲踱。不错,“忙云”大抵是黑色的云彩,“闲云”则洁白如絮。李白所咏的“孤云”,相信是白云无疑。

另外我还想到,诗人面对的敬亭山,在诗人的心目中是不是他自己呢?不是没这种可能。

我们试想,所谓“相看两不厌”,难道诗人不知道敬亭山没有意识,是不会也没有看他的吗?当然知道。但他偏说敬亭山看他,就像他看敬亭山一样看而不厌,显然是将他自己的意识加给了敬亭山。换言之,就是他自己看自己。

一切伟大的人物,都是有着充分自信的。比如,孔夫子感叹:“知我者其天乎!”便是老人家有充分自信的表现。李白被誉为诗仙,其诗乃当之无愧的诗歌奇峰,不要说他还有政治抱负。如果他没有自信的话,谁人配有?他有自信,理所当然。 d/nsyPFcSjiRpZj6EFLzVKl7Rp+2qKyDNzhtEd5XMB5Th+cnHdow7x1aD32iJKC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