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唯有慈怀最感人
——读杜甫《又呈吴郞》

◆原文

又呈吴郎

堂前扑枣任 [1] 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2]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3]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4]

◆注释

[1]任:不加约束,听任。

[2]宁:岂;难道。只:适;恰;正。缘:因为。转:反而;反倒。须:应该。

[3]即:便;就。远客:远来的客人。便:已经。

[4]征求:指赋税。戎马:战乱;战争。

◆今译

堂前枣树过去任由西邻打枣,她是个无食无儿的可怜妇人。

不是因为贫困她哪里会这样?正因为她胆怵更应表示亲近。

她顾虑你不让打枣虽是多余,你已经扎上篱笆却千真万确。

听诉说她已经穷到一无所有,想到战乱不息我正泪满衣巾。

◆蓊斋语语

据载,大历二年(767 年),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府的第二年,他住在瀼西的一个草堂里。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即诗中的“吴郎”居住,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去。不料吴郎一来就插了篱笆,禁止别人打枣。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了此诗劝告吴郎。之前杜甫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所以此诗题作《又呈吴郎》。吴郎年辈比杜甫小,杜甫不题“又简吴郎”,而用敬辞“呈”字,是为了让吴郎易于接受。

在我看来,吴郎插篱笆的做法是很正常的。因为草堂和枣树是杜甫的,杜甫在让给吴郎居住的时候,显然没有就可以听任西邻妇人打枣一事向吴郎有所交代。假如有所交代的话,相信吴郎就不会插篱笆了。既然杜甫没有交代,作为草堂的借住者,吴郎就有看管草堂和枣树的责任,故他插篱笆很可能是为杜甫着想。唯其如此,我说,有的论者于字里行间隐含着对于吴郎的指责,恐怕有失公允。

世间万象,斑驳陆离。善良金贵,慈怀感人。诗圣也是诗佛,宜乎这里那里建立了杜公祠祭祀之。这是我读这首诗的最大感受。最让人感动的我以为是颔联:“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首先,杜甫体谅西邻妇人打枣不是出于贪占别人东西的欲望,而是穷得没有办法。换言之,即不得已而为,这是对于西邻妇人品德的肯定。正是基于这样的肯定,杜甫进而想到西邻妇人在打枣的时候难免心中忐忑,担心受到责备乃至于呵斥。这不是他愿意出现的结果,所以特为对西邻妇人表现得热情亲近一些,使她打枣子时没有过多的心理负担。如此这般,真可谓体贴入微了。

另外,我还觉得杜甫是很善于做劝导,也就是思想工作的。他在诗的开头先说自己过去的一贯做法:“堂前扑枣任西邻”,如何如何。接着,既站在吴郎的角度说话,指出妇人看到吴郎插了篱笆就认为是不让她打枣属于多虑,所谓“即防远客虽多事”;又站在西邻妇人的角度说话,指出篱笆既然插在那里,人家有此一虑也完全可以理解,所谓“便插疏篱却甚真”。最后,再进一步从更宽的界面和更高的视角,指出时当战乱,国家风雨飘摇,国人颠沛流离,大家同舟共济该是不言而喻的事。

像这样一件事情,换了别人很有可能只发一句指令就解决了。但杜甫偏如此苦口婆心,其源也在于他的善良——善良的人总是替别人考虑。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有言: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者。“此四子者苟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学者,殆未之有也。”如此说来,时下的文学家们,倘欲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家和创作出堪称名著的大作,首先得从提升道德与人格上着力。善良资源稀缺,法网无晒之日,是值得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JCe2BEo1iZ6Pu7wGpmEAZldvH0477Dc47AliO+efX5/NEHIrnNVzJ2gGGotB7Y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