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2]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3]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4]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 [5] 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6]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7]
家田输税 [8] 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9]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10]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1]
[1]刈(yì):割。
[2]夜来:入夜;夜间;昨夜;昨天。此处应解为昨天。覆:遮盖。陇:通“垄”,田埂。
[3]妇姑:婆媳。荷:肩负。箪(dān)食:装在箪笥里的饭食。箪:古代用来盛饭食的容器,用竹或苇编成。童稚:儿童。壶浆:茶水、酒浆、汤饭之类。
[4]饷田:送饭到田头。丁壮:年轻力壮的男子。
[5]但:只,仅。惜:爱惜,珍惜。
[6]秉:执,持。遗穗:收麦时掉落在地上的麦穗。敝筐:破筐。
[7]相顾:相视;互看。为:因而;因此。
[8]输税:缴纳赋税。
[9]功德:功业与德行。亦指做好事、有益的事。曾不事农桑:一直没有从事农业生产。曾:一直、从来。事:从事。农桑:农耕和采桑养蚕。
[10]吏禄:官吏的俸禄。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岁晏:一年将尽的时候。
[11]愧:羞惭。尽日:终日,整天。
庄户人家空闲少,到了五月更繁忙。
昨天一场南风起,满坡小麦发了黄。
妇女担着盛饭篮,儿童提汤壶里装。
相随送饭去田头,男劳力们在南冈。
地下热气蒸腿脚,天上太阳烤脊梁。
精疲力竭忘了热,珍惜夏日白天长。
又见一位贫妇女,抱着孩子在人旁。
右手捡拾遗落穗,左胳膊上挂破筐。
眼望别人诉苦情,听者因此也悲伤。
为纳赋税卖了地,拾点麦穗充饥肠。
现今我有啥贡献,不种地也不采桑。
一年薪俸三百石,吃到年底有余粮。
想到这里很惭愧,念念一天不能忘。
据载,《观刈麦》是元和二年(807 年)作者任盩厔(今陕西省周至)县尉(主管缉捕盗贼、征收税款等事)时所写。
该诗讲述了在繁重赋税压迫下农民的艰难生活,表现了作者作为一个封建官吏难能可贵的百姓情怀和平等之心,是一首著名的讽喻诗。
正是因为白居易有着“平等之心”,或曰平等的观念,他才将自己与普通老百姓作比较,结果比出了一腔惭愧,而且念念不忘。那可是一千多年前的封建社会。“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这在封建社会里乃是天经地义的观念。换了别人是完全可以不去跟老百姓比的,理由一句话足够:根本没有可比性。即使比的话,也完全是另一种比法。君不见,时至今日,有些人不是仍然多了那么一点“贵族意识”,少了那么一点平等之心,习惯俯视人,尤其瞧不起那些身处社会底层的普通劳动者吗?人世间有着这样那样诸多的低级趣味,“贵族意识”便是其中之一。就此而言,还真应该向白居易学习。
为什么现在有些人尚不具备的平等之心,当年的白居易反而具备呢?我以为是由于白居易的心地格外善良。心地格外善良的人,极易接受“民胞物与”的理念,他们既然可以无视人与小动物之间生命以外的其他属性,而只以一个生命的眼光去平视另一个生命,那么,他们能够无视人与人之间诸如身份地位等这样那样的附加的东西,而只以一个普通人的眼光去平视另一个普通的人,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正是从这样的意义上说,格外善良的心地有其超越性。读白居易的《观刈麦》,我们在为他的平等之心而感动的时候,不要忽略其平等之心得以产生的善良的心地。后者是更带基础性的东西。
小时候我在农村老家,从能干动活起就年年跟大人一起收麦,也去别人的地里拾过麦穗。一般说来,因为担心拾麦者会偷,人们是不愿别人到自己地里拾麦穗的,尤其正收割着的时候。所以,《观刈麦》中贫妇人“家田输税尽”等语,很有可能是面对收麦人阻止时的乞求。不然的话,她怎么就——用我乡亲们的说法——漫洼地里诉说起自己的苦情来呢?以我的经历为据,拾麦穗所得非常有限,即使在整个收麦期间天天都拾,怕也难有十斤八斤的收获。故妇人生活困顿程度之大不难想象。
也是以我的经历为据,小麦不仅成熟期集中,而且一经成熟,一是怕刮大风,将麦粒摇落;二是怕下冰雹,把麦粒砸掉,偏偏这个时候既常刮大风,又常下冰雹;三是就算不刮大风下冰雹,倘若不及时收割,毒日头之下的麦子遇微风也会炸芒;四是为秋种倒茬。故收麦时节的确是农家最为忙累的时候,所谓“虎口夺粮”。于是,人们多是起早贪黑,甚至整夜收割。至今记得小时候跟父母一起收麦,夜深困极,酣睡麦垄,不知东方之既白。“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良有以也。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1] 。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2] 。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3]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4]
我歌月徘徊 [5] ,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 [6] ,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7]
[1]独酌:独饮。相亲:相亲近者。
[2]三人:指诗人自己、月亮和月光下诗人的影子。
[3]既:已然,确定。不解饮:不会饮酒。徒:仅;只。
[4]将:与;和。行乐:消遣娱乐;游戏取乐。及:乘;趁。
[5]徘徊:往返回旋;来回走动。
[6]交欢:一齐欢乐。
[7]无情:指月亮、影子都是没有情感的事物。游:交游。
期:邀约;约定。邈云汉:遥远的天河。
花丛中置一壶美酒,没他人我自己独饮。
举起杯来邀请月亮,对着影子凑成三人。
月是不会饮酒的了,影也只是跟随我身。
且与月亮和影作伴,求乐要趁春夜良辰。
我歌月就流连忘返,我舞影就缤纷凌乱。
清醒的时候共欢乐,沉醉以后各自分散。
永结成忘情的伙伴,再见在高邈的霄汉。
关于这首《月下独酌》,多有论者认为其既表现了李白的孤独,又表现了李白的旷达。但我认为这样的说法值得商榷。
按照我的理解,所谓旷达,就是人在遭遇挫折、困顿的时候,能够像人们通常所说的那样,看得透、想得开、放得下。一个旷达的人,必能及时调节自己的心态,顺时应变,随遇而安。
有着非凡抱负的李白当时在长安。他是带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狂喜到长安来的,但现实并不是他想象的那样。有些人对他说三道四,政治理想得不到实现,缺少知心朋友……他感到落寞、苦闷、孤独,当是情理中的事。
虽然如此,他哪里就会如同有的论者所说,似乎是经年累月一天到晚地苦闷落寞,又哪里会孤独到饮酒的时候,连个朋友都没得去邀,只能邀请月亮和自己的影子?而且“孤独到了邀月与影那还不算,甚至于以后的岁月,也休想找到共饮之人,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相约在那邈远的上天仙境再见”。于是整首《月下独酌》所表现的,无非“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情感”,“结尾两句,点尽了诗人的踽踽凉凉之感”。
显而易见,这里论者之所谓“孤独”,既指诗人独处的境遇,又指诗人孤单寂寞的内心感受。如果诗人的感受真是像论者所说,“独”固然“独”,“不独”则不过是有月亮和影子相伴,其实也还是“独”。那么,请问:一个如此被孤独笼罩、淹没的李白,还是旷达的李白吗?或曰,李白还算得上旷达吗?
我宁可相信李白是旷达的。李白经常饮酒,不能想象每次饮酒都有朋友作陪。这一次月下独酌,不过是若干独酌中的一次。没有他人在座,不由突发奇想,“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高唱低吟,手舞足蹈,月应影随,兴高采烈。孔夫子说:“智者乐,仁者寿。”李白是旷达的智者,《月下独酌》乃是他自寻其乐、自得其乐的典型写照。此时此刻,他的落寞、苦闷、孤独,应该已经被抛去九霄云外了。
顺便说及,有人说:伟大的人物总是孤独的。我以为此论也值得商榷。在有些时候,伟大的人物是会感到孤独的,这跟普通老百姓没有什么区别,区别在于孤独的诱因或许不同。然而要说他们总是处于孤独之中,始终不能摆脱孤独之网的笼罩,怕就是臆测了。就算他们一无所有,至少还有思想、信念、道德、正义、事业、艺术等等与之作伴。正是从这样的意义上,我说,伟大的人物即使不比普通老百姓更少些孤独之感,也不会比普通老百姓更多些孤独之感。假如有好心人以自己的揣测为据,试图打破他们的“孤独”,未必不是打扰。
比照罗丹“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的说法,我说,生活中不是缺少为乐的资源,而是缺少发现为乐资源的眼睛。倘说李白的《月下独酌》对今天的我们也有其现实启迪意义的话,我以为就是应该像李白那样,以旷达的胸怀和智慧在生活中自寻其乐和自得其乐。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1]
孤舟蓑笠翁 [2] ,独钓寒江雪。
[1]绝:尽。径:小路。踪:踪影。灭:消失;隐没。
[2]蓑笠翁:披蓑衣戴笠帽的老年人。蓑,蓑衣,用草或棕制成的披在身上可以防雨的用具。笠,笠帽,用箬竹叶或棕皮等编成,可以防晒和防雨。翁,对年长者的尊称,也泛指年老的男人。
千万座山上的鸟儿一只不落归巢了,万千道路上没有一个行人的踪影了。
一位披蓑衣戴笠帽的老翁坐着小船,独自在漫天飞雪的严寒江面上垂钓。
所谓“如椽之笔”,是人们形容笔力雄健的用语。我读柳宗元的这首《江雪》,就觉得他便是用一支如椽之笔,先一扫把天上所有的鸟儿扫尽,又一扫把地上所有路人的踪影扫光。这就是文学的力量,柳宗元文学之笔的力量。人们之所以爱文学,原因之一或许就是折服于文学的这种无与伦比的神奇力量。
凭借诗笔的这种力量,诗人将整个寰宇一下子变得空空落落,有如一张白纸,好写他最想写的文字,好画他最想画的图画了。于是,他惜墨如金地写下十个大字,异常突出地描绘了一幅出人意表、令人注目且历久不衰的图画:“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不由想起张志和的《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两者不乏相似之处,然而氛围、格调、内涵却有天壤之别。这首《渔歌子》里的渔翁,他确实是在钓鱼或打鱼,关注点全在鱼上,并且是鱼中的上品——鳜鱼,以至于斜风细雨也不在乎了。
至于《江雪》中的渔翁,他所面对的是迥异于春天斜风细雨的寒冬里的大雪纷飞。他为什么非得在这样的天气里垂钓呢?然则他必须垂钓,因为诗人要他垂钓。说得确切一点,他是诗人的寄托,诗人的化身,或曰那是诗人自己在垂钓,渔翁就是诗人。
反过来说,诗人偏要选择这样的天气才去垂钓,不然他就不会去了。渔翁,或曰诗人的关注点,根本不在鱼上,就像姜太公的垂钓于渭滨,关注点也根本不在鱼上一样。至于各自的关注点,自然又大相径庭。
原来,柳宗元的这首《江雪》,乃于谪居永州(今湖南零陵)时所作。柳宗元二十岁中进士,有理想,有抱负,有才干。他之所以被贬,是因为参加了王叔文的政治革新集团。一腔忠诚被疏远,满怀抱负不得展。他因此很憋气,很愁苦,很无助,很无奈。
此等处境下,不同的人其表现与态度往往不同。比如有的人是改变自我,柳宗元则不然。他是固守自我,不妥协,不屈服,怀抱理想,高标自赏。如此这般,便是孤傲了。所以,我说《江雪》一诗就是诗人孤傲之气的艺术化表现。从诗人的抱负和所作所为来看,他的孤傲之气也就是正气,丈夫气,浩然之气。
读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得知,柳宗元后来被召回京都,又被派往柳州当刺史,跟他一起被派外任的还有他的朋友刘禹锡,刘禹锡要去的地方是播州。在柳宗元看来,播州的环境太恶劣,不是人住的地方,而刘禹锡家里还有年迈的母亲。于是,柳宗元准备向皇帝上书,请求将自己所去的柳州同刘禹锡所去的播州调换,并且流着泪说,纵然因此再度获罪丢了性命,也无怨恨。这就是柳宗元的人品。有几个人可与比肩?
唯其如此,我想,我们在欣赏柳诗的时候,首先应景仰诗人秉持的那种正气、丈夫气和浩然之气,尤其应景仰诗人的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