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文台开凿 筑堰白沙

谈起金华的历史文化建筑,世人皆知八咏楼、古子城、侍王府、万佛塔等。这些古迹华丽地聚集于城市中心,展现了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令人叹服的精绝工艺和人文底蕴。可惜的是,时至今日,它们原本的社会功能已大多废弃。

人们将目光从城市中央转向南山谷地。早在婺州大地设立长山县的170多年前,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在南山的溪谷平原上悄然兴建。它表面看去不如八咏楼恢宏,但直到今天还执掌两岸百姓的生计,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一查履历,那些名声显赫的古迹竟然还是它的后辈。

●图2.1.1 原浙江省省长李丰平题写“白沙堰”石碑卓德强/摄

创开圳道,以潭筑堰

白沙溪流域自古以来就是浙江中部的主要产粮区,此间百姓多以种植水稻、小麦、油菜为生。在近代未曾兴建中小型水库之前,这里绵延数万顷的农田,完全依靠白沙溪自上而下的36座堰坝灌溉,把溪流蓄积成一湾湾滞流之水。民众遂将这一道道堰坝统称为“三十六堰”。

相传,东汉建武三年(27)辅国将军卢文台率部36人从中原宜阳退隐南山亭久,于崇山峻岭中垦辟田畴,他发现这一方拥有悠久的稻米种植历史的土地,常受水旱灾害困扰。于是,卢文台在对白沙水系和山川地貌做了大量实地调查后,运用“以潭筑堰,引水灌田”的方法,率领部将和百姓在白沙溪上筑堰,名白沙堰,后因位于高儒村旁,故名高儒堰。

卢文台首建白沙堰,再建停久堰,开启了三十六堰建设的序幕。此后200多年间,当地老百姓继续传承白沙堰的实践经验,陆续修筑堰坝引水灌溉,完成了从沙畈堰到中济堰,横跨45千米,水位落差168米,共计36座堰坝的梯级堰群,灌溉两岸肥沃良田近30万亩,是维系当地百姓生存的根基。

1960年9月,一座坝长712米,高44.6米,库容6800万立方米的中型水库——金兰水库建成,水库大坝正在第一堰的堰址上,灌区范围增加至2个县的20个乡镇。1997年,金兰水库上游20千米处建成沙畈水库,沙畈水库大坝正建在三十六堰首堰沙畈堰的古堰址之上。

●图2.1.2 “高峡出平湖”——沙畈水库 吴潮宏/摄

从第一堰到金兰水库,从沙畈堰到沙畈水库,古人和今人的治水智慧奇妙而完美地重合,筚路蓝缕、开拓创新的治水精神,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

开渎引水,泽被两岸

白沙溪三十六堰,于东汉初期首筑,三国时期陆续建成。风云变幻,时光淘洗,目前仍有21座古堰发挥着引水灌溉作用,是浙江现存最古老的堰坝引水灌溉工程。自最上游的沙畈堰到婺江交汇口附近的中济堰,36座堰如瓜藤蔓延,次第展开

沙畈堰:

沙畈堰原堰位于沙畈乡沙畈村南的龙嘴潭。由于独特的盆地地理环境,此地有数十条山脉支流汇合集雨,水资源充沛,可谓占尽天时、地利,引潭水可灌田110亩。1992年修建沙畈水库,水库大坝就建在沙畈古堰址之上。

青龙堰:

青龙堰俗称大坟头堰,位于岭脚村,堰高1米,长40米,引大公潭水,灌注溪东岭脚南皮头畈田20亩。1999年改建成“堰、桥”结合两用的混凝土结构堰。

●图2.1.3 白沙溪三十六堰分布图 崔士文/制

●图2.1.4 今天的沙畈水库大坝,正是沙畈堰的旧址 卓德强/摄

亭久堰:

亭久堰又称辅苍堰,俗称新路下堰,位于沙畈乡亭久村。引六苟潭水入小溪,流百余米筑堰引水入渠,注溪西,灌田500余亩。1975年建柴油机埠,增灌高儒、停久高沿田200亩。1979年改装电动机为二级提水,1982年改二级为一级,装机24千瓦。兴建沙畈水库后,改建为混凝土结构堰。

●图2.1.5 亭久堰 卓德强/摄

涉济堰:

涉济堰又名岭下堰,即岭下畈之进水堰。《虞氏宗谱》载:“有田百余亩,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至乾隆十五年(1750)为虞士惠名下。后筑防洪堤成,设宴庆祝。不久,洪水毁田,堰废。”现已改建为水电站。

白沙堰:

白沙堰,相传为卢文台首建,位于高儒村。有民国《汤溪县志》记载:“封昭利侯卢文台所开首堰又名高儒堰。”1975年渠首为洪水所毁,1978年重建,易名小溪里堰,原堰高1.7米,长70米。灌溉溪西停久、高儒二村田700亩。2012年5月改建成混凝土结构堰。

上水堰:

上水堰位于沙畈乡东边南。水东注,灌东边、高儒、岭脚、酒店四村农田170亩。下游为下水堰,从东边西北进水,注溪东,为上水堰补充水量。

周村堰:

周村堰位于天宁寺前横山头潭下。水东注,灌溉大麦滩、周村畈田,堰高1.2米,长80米。1977年新开溪滩田350亩,建成三级电灌机埠,后扩大灌溉,共受益850亩。2012年5月改建成混凝土结构堰。

黄坛坑口堰:

此堰位于黄坛坑口。原为小堰,由沙石临时筑堰灌溉农田。注溪西,灌田20亩。1951年赛畈村新开渠道,加大堰坝,高1.5米,长80米,增灌田200亩。

上塘堰:

上塘堰又称上水碓堰,位周村前。水东注,主要作水碓动力之用,亦灌少量溪滩田。1953年水碓毁、堰废。2011年改建为混凝土堰。

下塘堰:

下塘堰也称下水碓堰,位于周村前,与上塘堰只一潭之隔。主要为下水碓动力供水,亦灌水碓后田5亩。1975年洪水,河床改道,水碓和堰均毁。2011年改建为混凝土堰。

裴家堰:

裴家堰位于裴家潭下。灌溪西青草溪前畈田32亩。现已不存在。

青草堰:

青草堰位于沙畈乡青草潭下。堰高2米,长90米。水东注青草畈田67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造农田22亩,共灌田89亩。

崖头堰:

崖头堰在民国之前称社头堰,位于青草北、下坞潭下。水西注辽头村崖头畈田26亩。

猪头潭堰:

此堰位于辽头村猪头潭下,俗称辽头会堰。注溪西辽头村下田75亩。现已改建成桥、路、堰“三结合”的混凝土结构堰。

山脚堰:

山脚堰位于山脚村下溪沿。水西注横峦上田。1964年建公路山脚桥,堰废。

●图2.1.6 周村堰 卓德强/摄

●图2.1.7 裴家堰 卓德强/摄

●图2.1.8 猪头潭堰 卓德强/摄

●图2.1.9 金兰水库的碧波下,藏有皂里堰、上兰贝堰、磨石堰、朱村堰、溪东堰、石人山堰等6座古堰遗址,图为金兰水库一景 卓德强/摄

陈思堰:

陈思堰又称陈思坞潭堰,亦称大堰。位于山脚西陈思坞潭下。堰高1米,长90米,水西注中央滩、皂里畈、泥山坞、辽头、山脚、皂里等村田130亩。

皂里堰:

皂里堰位皂里南,皂里潭下。水东注人家畈下田10亩,有水碓一座。兴建金兰水库后,原堰和水碓都被库水淹没。

上兰贝堰:

上兰贝堰位于皂里殿口。原有水碓,灌田须经李村附近用牛拉水车提水,灌上兰贝石桥头上田25亩。现碓、堰均被金兰水库库水淹没。

磨石堰:

磨石堰位于妙康口。水东注磨石畈及石堂头上,灌田近100亩。现被金兰水库库水淹没。

朱村堰:

朱村堰位于朱村人家上“石鸡舍”,水西注,灌村下田。现被金兰水库库水淹没。

溪东堰:

溪东堰位石堂下。水东注,灌田25亩。现被金兰水库库水淹没。

石人山堰:

石人山堰位坛头殿附近。水东注,灌田上十石、下十石。现被金兰水库库水淹没。

●图2.1.10 今天的金兰水库大坝建在原第一堰堰址上,这是古人与今人治水智慧的“重合”,图为金兰水库一景 卓德强/摄

第一堰:

第一堰俗称千年堰,金兰水库大坝即建在第一堰原堰址上。原堰址位于琅琊镇山后金村,燕山下与乌龟山之间的千年角潭。这是三十六堰中规模最大的堰,据民国《汤溪县志》记载:“何以名曰第一也?盖各堰所注其田不过百亩而止,其地不过一二里而遥,独此堰灌注本县金乡水分六带周方二百余里,其田不知几十万亩,源远流长,荫多利薄,故名曰第一。”据记载,原堰高4米,全长60多米。水西注,灌溉杨塘下、直里、开化、泽口、下杨等乡村农田2.4万亩。1953年3月至1954年7月,第一堰建成双孔进水闸一座,新开渠道108米,加深总渠600米,建陡门1个,防洪堤1道。受益琅琊、古方、下杨(今并入古方乡)、金兰、镇江(二乡今合并为临江乡)等5乡(今为三乡),22个村,灌田3.2万亩,旱地改水田600亩。兴建金兰水库后,1962年11月,第一堰修建成混凝土砌石堰,堰长38米,高1.2米。引水电站尾水进水闸,至江头,分水入麻吉垄水库。自堰口至郑岗山水渠6.9千米,经拓宽加深,上游设计可通流量4立方米每秒,灌溉面积增加到4万亩。

第二堰:

第二堰位于琅琊镇琅琊徐村东琅峰山下。水东注泉口、长山等畈,并引水入清塘水库,灌田3万余亩。1928年山洪毁泉口村渠塍百余丈,于是建木枧以通其流,在渠塍基脚挖深丈余,用巨松横卧其下,并打桩固定,用百余斤棱石交互叠砌,砌一层则用丈余条石牵制,面封石板,渎内涂以水门汀(水泥)。1961年泉口村渠塍又毁于洪水,县人民政府拨款重修。1962年12月,将该堰改建成混凝土堰。堰长100米,高1.4米,顶宽1米,底宽3米。堰坝东端建排沙闸1孔,进水闸1孔,宽3米。整修引水渠5.7千米,设计可通流量3立方米每秒。灌溉面积扩大到3万余亩。1996年12月28日被批准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月7日被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堰址旁立有石碑。

●图2.1.11 第二堰 卓德强/摄

●图2.1.12 文台堰 郑过江/摄

第三堰:

第三堰又称文台堰。原位于琅琊镇新殿下南。水东流后金、马坦黛村。有内、外二堰,外堰为溪西高塍村上进水堰。内堰潭水位降低,上水困难,经常用龙骨水车或抽水机提水。1968年在东山潭修建河卵石堰坝,引第二堰水灌溉农田后,外堰逐渐失去功用。

风炉堰:

风炉堰古称常熟堰,又名风流堰,位于琅琊乡东铺村南。受益古方、临江二乡,并为墎力垄水库进水堰。原堰系篾笼大河卵石临时性建筑,屡毁屡修。1978年至1979年,建成水泥块石堰。堰长115米,高1.3米,顶宽1.3米,底宽2.3米。双孔进水闸1座,并采用干砌块石水泥沙浆勾缝,护砌渠塍5千米。设计可通流量4立方米每秒,受益田2万余亩。后经两次重修,加阔成混凝土道路,建成堰、路两用可通汽车的公路堰。

第四堰:

第四堰位于白龙桥镇卢头村东,水西注。由于河床较高,防洪堤底建有涵洞,可引水入白沙溪古道,灌田600亩。2008年改用为堰、路两用混凝土堰,可通小车,益古方、后杜、新昌桥村。

华山堰:

华山堰古称师姑堰,位白龙桥镇古方乡幽兰里西。从华山潭进水,水东注幽兰里、古方等村农田250亩,为砂卵石临时筑堰。

第五堰:

第五堰位白龙桥镇古方村东,水东注。自智显寺(寺废)进水,经天姆山至让长,灌田1000余亩。下游与第二堰、旱龙堰同灌区。堰长70米,高1米,从1960年的篾笼河卵石堰后沿用沙卵石临时堰。

洞山堰:

洞山堰位白龙桥镇新昌桥村洞山脚下。山上有一座六面体形,砖石结构的空心塔,名洞山塔,共7层,高30米,造型宏伟秀丽,建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洞山堰有内、外二堰,内堰自洞山潭进水,堰长25米,高1米,为混凝土结构,灌新昌桥、大圩村农田600亩。外堰高1米,长40米,灌古方、新昌桥农田800余亩,为沙石料临时筑堰。

●图2.1.13 洞山塔与洞山堰,一堰一塔,相应成景 卓德强/摄

旱龙堰:

旱龙堰又称岸龙堰。位于白龙桥镇新昌桥村东,水东注。1947年由金华江水利工程处设计建造篾笼河卵石堰和七座篾笼河卵石防洪丁坝防洪堤。1963年,改建混凝土堰,从此解决了屡筑、屡修、屡毁的问题。堰长140米,高1.4米,自瓦灶头进水,分一支至东里、大淤,一支至让长乡,灌田3000亩,下游与第五堰同灌区,为当时金华县内最长的混凝土堰。

万潭堰:

万潭堰又名马坛堰,位于新昌桥东。灌溉东里、大淤二村。据《万潭堰帖》载:“万潭一堰,分作十二甲各立甲长,每年以五月初一为始,十二日一轮,周而复始。”并附有分水地形布局图。1963年上游旱龙堰改建成混凝土堰后,引用旱龙堰水灌溉,万潭堰废,灌溉渠渎继续发挥其功效。

●图2.1.14 旱龙堰 吴潮宏/摄

●图2.1.15 玉山堰 卓德强/摄

玉山堰:

位于白龙桥上游玉山脚下。明嘉靖十二年(1533)曾重修一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4年改建成混凝土块石堰。1965年12月重修,堰长92米,高2米。灌溉白龙桥、叶店、东俞等村田3000亩。东俞村祠堂内保存着乾隆三十八年(1773)《玉山堰碑》石碑。

上河堰:

位于临江村东南。堰长50米,高0.5米,灌溉临江上畈农田800亩。为泥砂卵石临时堰,现改建成临江橡皮堰。

下河堰:

位于临江南东。与上河堰同一堰,而另一堰口进水。两堰口上下游相距20米,灌溉临江下畈农田600余亩,现改建成临江橡皮堰。

中济堰:

中济堰为三十六堰之末,旱时无水。水东注东俞村,灌田20余亩。1954年,上游玉山堰改建后,引玉山堰水灌溉,中济堰废,仅留一渎口。 YGaLTBvEbPTz2Fm5XgE/9c28Qz3bkllbL+X50UML8dYaQmjeSINj5V9cUDtuceB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