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白沙秀水 南山大美

白沙溪以水闻名。因溪水洁白如镜得名“白沙”,又以蜿蜒曲折似白龙,风吹细波荡漾似白鳞片片,又名“白龙溪”。 白沙溪属于钱塘江上游婺江支流,倚靠南山的高山丘陵,享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环境,两岸风景如画,春来翠绿可人,秋尽芦花飘荡。这一方山水,是白沙最鲜明的自然与人文符号。

山川地理,因水而生

金华,位于江绍(江山—绍兴)断裂带上,处金衢盆地中部。市境内的东及东北方有大盘山、会稽山,南属仙霞岭,北及西北方接龙门山及千里岗山脉。

●图1.1.1 琅峰山下 白沙欢歌 卓德强/摄

山地内侧散布着起伏相对平缓的丘陵,四周镶嵌武义盆地、永康盆地等山间小盆地,整体地势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西面开口,由盆周向盆地中心呈现中山、低山、丘陵岗地、河谷平原四级阶梯式层状分布的特点。数万年来的地质运动,造就了南北两山对峙、中部平原丘陵相间、两山夹一川的走廊式地形。“巍巍北山入云霄,苍苍南山水潺潺”,南北两山如舒展的双臂,拥抱着这片土地。

北山,由东阳大盘山经义乌迤逦而来,海拔在1000米左右,主峰大盘山(尖),位于金华、兰溪交界处,海拔1312米。

南山,金华境内西南及南部诸山的统称,是仙霞岭自西南延伸而来的余脉。南山与北山相对而立,峰峦起伏,连绵不断,较之北山更显挺拔。《金华县志》对此有描述:“(南山)自括苍山北来,凝结于此,高倍于北山,周四百余里,深邃幽远,千峰层矗,群岫萦纡,奇形异状,不可具述,乃府治之宾山也。”被括苍山山脉、仙霞岭山脉环抱的浙中丘陵盆地,自括苍山北麓凝结于金华。仙霞岭山脉从闽、赣交界的武夷山延伸入境,至武义县、婺城区南部和永康市境内,向东北延伸为大盘山和天台山脉。南山多为海拔1000米左右的山峰,位于金华婺城区西南的小金竹尖,海拔1336米,是婺城和遂昌两地的界山,也是金华市本级的最高峰。隔谷相望即为金华市本级的第二高峰小龙葱尖,海拔1324.3米。

●图1.1.2 金华城与北山远景 洪兵/摄

●图1.1.3 南山森林公园卓文/摄

南山地质构成主要以火成岩和火山凝灰岩为主。现代地质研究成果表明,古近纪以来,该地火山与岩浆活动频繁,地壳运动以块状断裂为特征,造成这两种岩石分布广泛。参照《浙江省第二次土壤普查工作分类方案》,该地区土壤分为6个土类,13个亚类,35个土属,136个土种。其中又以红壤土类分布面积最大,广布于区域内低山坡麓地带和丘陵上,土壤特征为“酸、瘦、黏”,可种植多种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同时,土层中高黏性的瓷土和高铁含量的红色粉砂岩储量丰富,为本地婺窑古瓷的发展提供了充裕的物质保障。

白沙溪发源于南山之麓。南山境内溪流水网密布,是从属于钱塘江水系的白沙溪、厚大溪与从属于瓯江水系的松阳溪、宣平溪的分水岭。山势大都缓慢延伸,陡坡、缓坡相间,山涧、河谷错落其间。由于地势南高北低,多条溪流自南向北流入衢江和金华江。水资源丰富,水流落差大,为水利发展提供了优渥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安地水库、金兰水库、莘畈水库等一大批中小型水利设施先后落成于南山之麓。

独特的丘陵盆地地形,孕育了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丛林密布、土壤肥沃的自然环境,造就了鸟语花香、马嘶鹿鸣、虎啸猿啼、野猪成群的原始天地。20世纪70年代末,就曾在金华市汤溪镇堰头村发现了恐龙化石。加之山坡及低山竹林分布广,深山多产林木、薪炭,河谷地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农业,因此该地自先秦时期就一直是先民活动的中心区域,滋养了钱塘江流域的早期农业文明。

●图1.1.4 烟雨白沙溪 卓德强/摄

在距今五六万年前,金华方域就有“建德人”居住生活。 坐拥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这里的人类从原始走向文明的脚步蹒跚却坚定。如今的地质研究表明,史前时期,杭嘉湖绍平原淹没在海水或河水中时,金衢盆地是浙江唯一的人类生活圈,目前在金衢盆地就发现了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18处。

单就南山一隅来看,从现今已发掘的距今2000年前的冷水井山遗址、龙口遗址和山下陈古遗存,距今3000年前的贞姑山遗址和老鹰山遗址,直至距今万年前的山下周遗址、青阳山遗址、三潭山遗址等可以看出,这片区域不仅是浙江最早有人类居住之地,同时也是连续“不断史”地区。 这些遗址大多坐落于海拔40米左右的临水低丘之上,这是先民为适应原始的生存模式而做出的选择,他们绝不缺乏智慧和勇气。

人类文明总是比人们想象的要久远。拨开堆积了近万年的历史沉淀,古老的营地里留有早期人类用木头柱子建造房屋的痕迹。先民在万年前已经开始走出洞穴、迈向旷野,在山坳溪滩的沙地上踏出最初的足迹。考古现场出土的各类原始陶器和石棒仍保留着最初的形状,特别是一块从山下周遗址中出土的夹炭陶片里,疑似稻谷的印痕刺激着现代人逐渐缩小的瞳孔。这动人的印痕,和其他上山文化遗存一起,将钱塘江上游乃至长江中下游人类的稻作史定格在了距今一万年前。

是的,丰腴的田畴扬起最初的稻浪,已然装点了一万年的春华秋实。

●图1.1.5 白鹭春望 卓德强/摄

水文气象,因水而兴

白沙溪是婺江支流,发源于遂昌、武义界上狮子岩,小金竹尖和小龙葱尖矗立源头。

白沙溪上游奔驰于南山群山之中,水流湍急,水资源丰富。一股清泉从狮子岩飞浅而下,流经门阵,进入沙畈乡的小洋坑,流经芝肚坑至柿树岭,沿路接纳银坑溪等支流,共同汇集于沙畈水库,向北流经岭脚、周村、青草、辽头、山脚,入金兰水库,自此告别大山。溪水出金兰水库,过琅峰山下第二堰后,转而在平原地区穿乡过镇,流经低丘陵和平原地带,并形成后金、古方、寺后、让长、马海、叶店、临江等平原大畈,最后于临江后杜村汇入婺江。白沙溪流域是金华市重要粮棉产区之一。

白沙溪沿途汇入大小支流30余条,全长68.3千米,集雨面积348平方千米,其中在金华市境内长55千米,流域面积320平方千米,是金华南部仅次于婺江的重要河流。

白沙溪的源头在海拔1324.3米的小龙葱尖,源尾在海拔31米的婺江汇入口,白沙溪是连接金华的最高点与最低点的飘带。需要说明的是,正由于海拔落差大,导致水流湍急,不利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古时两岸常受洪水肆虐和旱灾之苦。

●图1.1.6 白沙溪 卓德强/摄

为了解决“水”的问题,百姓在长期生产实践中不断摸索,逐渐懂得利用水势落差,在溪流上拦水开渠灌田,这样的水利工程被称为“堰”,先后建成首含南山、尾跨古城,绵延45千米,水位落差168米,前后共计36座堰坝组成的长阶梯形堰群,成为全国稀有、浙江省最早的水利工程之一。自此,白沙溪隐去躁动,眉眼盈盈,陶罐陶盆的婺州窑里充满了稻米,飘出了金华酒的醇香,百姓迎来“每岁田禾无旱日,此乡农事有余秋”的美好。

就气候而言,白沙溪流域雨量充沛,季节变化分明,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春末夏初,静止锋在本地区徘徊,形成连续阴雨的梅雨天气,夏秋季节一般晴热少雨。白沙溪流域年平均降雨量1647毫米,年平均流量11.5立方米每秒,年径流量3.64亿立方米,春夏之交降水尤为频繁,充沛的降水保证了白沙溪长年丰富的流量。大自然是慷慨的,自古以来,两岸百姓将水用于饮用、农业、城乡建设、航运、防洪、排涝、手工业、文艺创作等方方面面,继而创造出光辉灿烂的白沙文化。

●图1.1.7 五色田园 高和平/摄

自然风貌,因水而盛

白沙溪流域是金华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复杂多样的植物群落,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是许多鸟类、两栖类动物繁殖、栖息、越冬的场所,对提高城市物种多样性有重要作用,也为城市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和良好的气候条件。

人类社会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总会采取多种措施,对水资源进行控制和调配。水是城市的一张“金名片”,而金华被誉为“用矿泉水洗澡的城市”。有数百万人口的金华市,饮用水多赖于这条长度不足70千米的河流。白沙溪地下水涵养丰富,据统计,地下深层的红层裂隙地层,地下水量达2万立方米每日,年产水量730立方米,储水丰富。

●图1.1.8 春韵 吴潮宏/摄

两座掩映在青翠山峦之间的水库——金兰水库和沙畈水库,在白沙溪上被先后建成。这是现代建设者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沙畈水库集雨面积为131平方千米,总库容0.855亿立方米,以灌溉、供水为主;金兰水库集雨面积为270平方千米,总库容0.91亿立方米,以灌溉、供水为主。作为金华数百万市民的“大水缸”,金兰水库在浙江省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评估中被评为“省优”,并连续多年通过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达标评估。一条白沙溪串起了金华城区两大饮用水水源地,为流域形成白沙文化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图1.1.9 白沙溪“喀纳斯” 许毓坚/摄

2020年,婺城南山省级自然保护区获批建立,成为浙江省面积最大的省级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位于金华西南山区白沙溪源头,总面积9532.6公顷。该保护区地处生物区系过渡地带,是浙中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地区之一,且栖息、生长着众多珍稀濒危动植物,是目前发现的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黑麂共同栖息的最北缘和永瓣藤在省内唯一分布点,具有较高的保护和研究价值 。因此,该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对保护全省生物多样性,优化、完善自然保护区分布格局,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具有重要意义。

需要说明的是,在白沙溪三十六堰灌溉工程遗产体系支撑起的1900多年的农业开发过程中,灌区规模逐渐扩大,人口和经济规模显著增长,但生态环境并未恶化,反而改善了金华地区的水资源空间分布,增强了灌区生态的稳定性。这是一代代沿岸人民书写下的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白沙答卷。

●图1.1.10 白沙溪“喀纳斯” 许毓坚/摄 Wh7s4X+v53BmNl/KCrRjlMOuNxYS/2RHzlLf96icbXpciDthtZND1T6fGlEQrvy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