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邑县成为成都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点,源于三加二乡创联盟就在这里发起。徐耘先生是安仁古镇、明月村、邛窑、斜源小镇、晏家坝村等一系列运营项目背后的导师和操盘手。近年来,他逐渐从幕后走向前台。不过,在这里,大家都称他为“徐老师”。虽然他曾在政府部门任职多年,却没有一点官气,亲切、随和,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实干精神。
历经九年时间,自从退休以后,陆续介入城镇规划,再到公益阅读、乡创项目,徐老师都有着非常清晰的认识。“我是体制内的操盘人,所有的项目都是工作给予的平台。”平台对于徐老师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他也想要通过组织振兴的方法来建立起这个乡村振兴的平台,吸引更多的人,并且愿意为此付出无尽的努力。
同时,他深知,要做好乡村振兴这件事,仅仅是强调某一个侧面,很难给乡村注入新的活力,因为振兴的要义就是最终受益的是村民,而不是外来资本。
从乡村阅读开始,三加二读书荟就有着非常明确的目标,这也是它迅速成长的缘故。
在明月村时,“农事为先、农民为主”这8个字就是最开始在设计明月村建设的时候被徐耘提出来的,入脑入心。明月村是一个农业村,农民喜欢跟土地打交道,跟庄稼作物同生同长,这个根本永远不能变,“明月村”永远都不能“被变成”一座城镇。对于这样的想法,徐耘如此坚定,不是出于他自己个人的爱好,也不是政府“操盘手”的独断专行。他的这种执念来自农民,来自明月村2000多位原住民。一切都得为了农民,不然的话,农民不会愿意接受外面来的一切对自己的改造。
在专家们看来,今天的乡村振兴有着多种类型:为农民在农村生产生活保底的乡村建设、由地方政府打造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满足城市中产阶级梦想的乡村建设、借城市中产阶级梦想来赚钱的乡村建设等。
那么,三加二乡创联盟所提供的模式是哪一种呢?
我听到的介绍是这样的:公益+乡创。简单来说,就是既有公益活动也有乡创模块。在徐老师看来,乡村振兴的核心是让村民在乡村发展的过程中受益。在跟徐老师的交流中,他提到最多的是人、系统和机制。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乡村振兴的实施。他说:“我们要做的,就是成为乡村振兴第三方创新服务平台,集研究性策划与项目落地操盘为一体,运用‘113+3’乡创操盘法为乡村赋能,追求将乡村建成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简言之,乡创的目的是发展当地经济,产业相关性才是徐老师真正追求的。“我们做的是‘安居、乐业、家园’,要产业支撑,传统优势农业产业上加文创产业,文化的选择主要是可转化成产业的文化,是做文化产业。”在他看来,文化产业这个词的重音在“产业”上。
所有产业,如果不是和当地的文化生态契合的,都不能通过他的招商进入这里;所有的人才,如果是不服务于当地乡村振兴的,那么就没有被招商到这里的意义;所有的当地业务,如果与本地居民没有高联系,就不被主要扶持。所有来的人才都需要带着自己的投资进来,而且还需要能够真正影响到老百姓,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产业才可以。或者说,外来资本与当地的资金往来相关性就是徐老师所看重的。而新老村民合作的方式也不仅有招工,更有合作社,甚至共同成立公司,这样才能带来乡村从人民层面开始的振兴。
从此,也许可以看出在乡创实施的过程中,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的发展方式,才能让乡村变得更好,乡村也才可能走得更远。只有这一点,才能检验乡村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乡创要有多维理念,要有实现路径与落地方案。”徐老师对这一点非常自信。从现在操作的多个项目来看,虽然受乡村发展的大环境影响比较大,但还是在按照乡创的规则实施。
在徐老师看来,乡村振兴的五字箴言分别是:第一个是“人”,第二个是“系统”,第三个是“机制”,“因为做了这么多项目后,我觉得在乡村振兴的关键问题和主要矛盾方面,如果把这五个字解决好了,其他都不是大问题,所以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我经常说一句话,‘技术不是问题,系统才是关键’。”
乡创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首先是要政府部门的科学决策,然后才有乡创项目的落地实施,从而带动村民走上发家致富的道路。这个过程很繁复,首先需要地方政府部门的重视,“新村民”的引进,老村民的高度参与,从而形成一个乡创的新局面。
在徐老师的引领下,乡创做得有声有色,在川西坝子上的乡村振兴的典型村落中,都有他的身影,这固然得益于他所做的工作,也和他敏锐的观察有关。
通常,我和徐老师的交流在网上进行,一旦乡创有新的发展思路,他都会对新理念有所介绍。这也让我对当下的乡创有更多的理解。
这几年,我多次听到过徐老师对乡村阅读、乡创的分享。每一次,他的观念都给我带来新的认识,这或许就是春风化雨式的浸润。我还记得最初在做乡村阅读时,有人说不过是拿项目做事,未必就适合当下的乡村,但他们一直在做这件事,一年一年做下去,“日拱一卒,不期速成”,这与其说是一种功利,倒不如说是振兴乡村的策略。当然,在做这些时,三加二读书荟也是在谋求自身的发展。一步步走来,通过七八年的时间实践、转型,这是符合乡村发展的规律的。
当我对乡创概念不太明晰时,他就给我讲解这与乡村建设的差异。“你看,做乡村项目,就是要贴合实际,而不是按照书本上的来。”他这样告诉我。
对乡创该如何推动,徐老师一直有着清醒的认知。在做弥渡的古城村项目时,因为理念有分歧,他果断地撤出来。这或许跟徐老师的追求有关。
徐老师对乡创不仅有独特的见解,在实施的过程中,也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推进工作,而不是急于求成,盲目上马项目,而是要结合乡村的在地文化,经过深度挖掘、包装之后再推出,“这样,效果就非常明显。”
乡创的最初阶段,三加二乡创联盟就着手在村庄里入户调查,吃住都在村社,同时对村庄周边的历史文化也进行挖掘,这样的工作就是在梳理乡村的优势资源,最终呈现出村庄的新面貌。
不过,这个过程有些复杂,但在徐老师眼里,乡创把握好方向,只要努力去做,总会有成果出现。对此,他强调路径很重要。
“如果一开始想法就是错误的,在执行的过程中,很难保证项目的有效落实。”他这样说,“乡创一路走来,也是不断丰富理论,从而让项目更接地气一些。”
徐老师所说的接地气,也许就是乡村的前景更被看好。
在我采访的过程中,多位乡创项目的参与者给我提供了他们的具体实践。“我们每天都要记录下工作日志,这样就能看到工作的推进情况,也可以说是乡创历史的第一手资料,将这些汇总之后,就为后面的乡村研究院提供了新素材。这每一个环节都是环环相扣,可以看出当下乡创的真实状态。”
徐老师对社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有着自己的判断,“应当是协同主体和标配力量”。之所以得出这个结论,是因为他就当下乡村振兴的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后认为:“基于乡村振兴是国家战略,理想模式可以是党建引领、政府主导、农民主体、企业参与、社会组织协同,五大力量构成乡村振兴的中国特色的时代力量。”
在我看来,乡创的最终答案,就是建立一个理想家园。用徐老师的话来说,就是“乡村应该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成为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