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扬雄思想研究

一、扬雄生平及著述

扬雄,其字为“子云”,为西汉末年巴蜀人氏,在汉宣帝甘露元年(公元前53年)降生,在王莽天凤五年(公元18年)过世,终年71岁。其祖先为周王室的分支,其先祖伯桥被周王室册封于晋国之扬地,故而以“扬”为姓氏。历经几代,起起落落,扬氏最终迁徙到蜀郡的郫县。扬季为扬雄之五世祖,其世代以农桑为主业,过得并不富裕。扬雄自小酷爱学习,并且可以博览群书,沉默寡言而好沉思,自小就有清净少欲的特质。其家产并不丰厚,但却过得怡然自得,从小就有大的志向,不是圣贤之书,便不会去读,而且也不汲汲于富贵之中。

扬雄一开始是非常爱好辞赋之学的,巴蜀地区有文人司马相如,他所作的辞赋非常宏伟富丽,扬雄非常向往。同时,他又很崇拜屈原,认为屈原之文辞甚至是超过司马相如的,每次读其文章,都会有痛哭流涕。他认为君主的时运是非常重要的,如若可以得其时,就可以无不畅通,否则即不能发挥其才能。其作书,经常怀念屈原,名为《反离骚》。

扬雄四十多岁的时候,从巴蜀地区赶往京城。当时朝廷之大司马非常欣赏他的文章,故而招其为门人。后来进入朝廷,成为朝廷之御用文人,其为官之一生一共经历了四代皇帝。其学问精通儒家与道家,王充曾称赞他“鸿茂参圣之才”。

扬雄所涉猎的学术范围极其广泛,旁及天文、经学、语言学等。扬雄历经诸位帝王,最终官至大夫。其品格高洁,一生廉洁,著作等身,尝模仿《周易》《论语》而作《太玄》与《法言》,这两部著作亦可代表扬雄的主要思想。

二、扬雄对魏晋玄学的影响

魏晋玄学的主要学术特征即是统合儒、道两家,亦即是统合“名教”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调和儒道的这种理论应是开始于汉代初年学者陆贾、贾谊等,但是扬雄则是系统性建立儒道调和体系之第一人,即是太玄理论体系。这个学术体系对魏晋玄学的产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扬雄的思想亦为巴蜀地区开出重玄学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在《魏晋玄学论稿》一书中,汤用彤先生认为虽然东汉之“玄”与魏晋玄学有很大的区别,然而魏晋玄学亦不是凭空产生,其学术的端倪在扬雄之学中已然存在了。 而且自扬雄之后,汉代许多的学者对于玄远的境界都非常的钦慕,这种心态与魏晋玄学之名士有异曲同工之妙。 不难看出,汤用彤先生其实是肯定了扬雄与魏晋玄学之间存在着诸多的联系。可见,先前的学者已经看到了扬雄与魏晋玄学之间的诸多关系。笔者认为,“太玄”与“玄学”之间虽然有不同,但是“太玄”对于“玄学”思想之发生发展所产生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探究。

在扬雄的思想体系中,“玄”可以说是世界万物的根本,“玄者,幽摛万类而不见形者也” 。“太玄”一词,则属于扬雄首次创作。学者刘韶军说:“太为极,玄为道,太玄即终极之道,这是杨雄用‘太玄’命名‘玄’的原因所在。” 可以说“太”是起到了修饰“玄”的作用。扬雄所提出的“太玄”,它的意思是接近于“道”的,扬雄对于魏晋玄学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第一,就宇宙观而论,扬雄以“玄”作为万事无物之根本。这种思想的提出在当时是非常具有创新性的,其思想的高度其实已经在当时所流行的五行与象数学说之上。两汉的学说有一个变化,尤其是对于从宇宙论衍化为本体论的过渡阶段,扬雄的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从而对魏晋玄学“以无为本”之论调,起到了非常大的启发与奠基的作用。

第二,魏晋玄学的特点是兼容儒道,以《老子》《周易》《庄子》三者结合来论道,这不得不说在扬雄的思想中已经初现端倪。《老子》《周易》《庄子》之间的互释互注,就是儒道兼容的一个具体例子。但是,用《老子》来解释《易经》,其实在扬雄就早已有之。也可以说是肇起于严君平,而在扬雄处进一步发扬光大。扬雄之“太玄”论中,一个核心的要点,就是用《周易》来解释《老子》,《周易》与《老子》互释。

其实,扬雄并非完全赞同道家反对名教的理论,他对儒家之礼教是非常推崇的,“老子之道德,吾有取焉尔,及搥提仁义,绝灭礼学,吾无取耳” 。但是同时,扬雄又很赞赏老子的“守玄”之道,“是故玄知默,守道之极;爱清爱静,游神之廷,惟寂惟寞,守德之宅” 。这样的话,两种思想之间自然存在着一种矛盾和冲突。这种冲突,在魏晋玄学初期同样存在,只是到了元康,才得到了调和与缓解,在“庙堂”与“山林”之间没有区别。对于扬雄来说,其统合儒道的思想是非常明显的。学者刘韶军曾提出:“杨雄的‘太玄’是儒家思想与《老子》道论的结合,保留了儒家在道论方面与道家相比而表现出来的不足,是在融合儒家与道家基础上对儒家思想的发展。” 而扬雄这种学术的理路与其老师严君平之间有着重大的关系。儒家所提倡的“仁义”、老庄所提倡的“道德”、《周易》所言及之“利害”,在严君平的思想体系中并行不悖。严君平兼摄儒道的理念深深地影响了扬雄,并且通过扬雄又进一步影响了魏晋玄学。

在扬雄的“太玄”思想体系之中,用《老子》来解释《易经》,并且推崇道家之自然论思想,这显然是受到了严君平的影响。严君平在成都以卜筮为生,《老子》《易经》之间相互发明。而《老子》中有“道法自然”的思想,在扬雄这里,可以说是“玄法自然”。《太玄·玄挽》中有:“上索下索,遵天之度;往述来述,遵天之术。无或改造,遵天之类。挽拟之天元。” 扬雄以道家之自然论的角度对“玄”进行解析,这也体现扬雄儒道兼摄的学术特点,这对于之后魏晋玄学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第三,在学术理路上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言意之辩”“辨名析理”“一多之辩”等几个方面。

一个思想的建立,一定要依赖一种全新的哲学思维。魏晋玄学的建立,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玄学家们思维模式上的突破。一种是汤用彤先生所提出的“言意之辩”,二是冯友兰先生所提出的“辨名析理”。

扬雄在著作中,曾经有过言与意的讨论。他认为言语不可以通达于人心,而书亦不可通达其言语。只有圣人可以知道言语之中真正的解释,了解书中的真理。言语是内心之声,而书则是内心之画。声音与画之形态,君子与小人都可以看到。而声音与画的内核,才是让君子与小人同时能够动情的存在。明显可以看出,扬雄的思想是在“言尽义”论与“言不尽意”论之间的。扬雄此番言论,显然对魏晋玄学之后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除此以外,玄学家们所用的“辨名析理”的思维理念,也就是时人所说“名理之学”。其内容最重要的在于讨论君主与臣民之间各自的责任问题,是否能够名与实相符。如此,他们可以进一步讨论选拔人才的准则,这样的话就慢慢向着“辨名析理”的方向发展,最后也即成就了“名理之学”。在扬雄的思想体系中,名实之辩亦是被他所常常关注的问题。如《问神》云:“或曰:君子疾没世而无名,盍势诸名卿?可几也。曰:君子德名为几。” 《重黎》云:“名者,谓令名也。” 《孝至》云:“不为名之名,其至矣乎!为名之名,其次也。” 除此以外,扬雄其著作有《十二州箴》等,其内容多属于劝谏的言论,其规劝百官能够各自守住自己的职责,这应当也属于是“名理之学”的范围。扬雄在《法言》中有品鉴人物之论,这对后来魏晋时期品鉴人物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书虽然没有罗列出具体的标准,但汉代末年品鉴人物之学大盛,其特征是以“辨名析理”为思维导向的“名理之学”,扬雄之论显然对此有着一定的影响。

魏晋玄学中有“一多之辩”的论题,扬雄的思想对这一论题的产生也有着重要的影响。这种思想在《老子》一书中就早有萌芽,“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朴散则为器” 。道可以化生出天地万物,天地万物最后又复归于道。庄子在此基础之上,有“万物皆一”“道通其分”的论调,在有关于人生论上则有“终则复始”之论。《周易》有“生生之谓易” 之论,又生化万物的过程即是“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扬雄之《太玄》是仿照《周易》而作的,他又有“以一阳乘一统,万物资形” 之论调。不难看出,魏晋玄学中“一多”之辩与扬雄之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进一步说明,扬雄的思想直接影响了魏晋玄学的诸多理论,亦间接影响了后来唐代重玄学的形成。

综上所述,老子可以说首开重玄学之先河,严君平与扬雄可以说是巴蜀重玄学之源流,他们向下进一步促使魏晋玄学的开启、及至影响唐朝巴蜀重玄学。在浩瀚的中国道教史中,既有像老子这样的开创者,也有像严君平与扬雄一样的中继者,也有像王弼、郭象等魏晋玄学家这样的创新者,也有像李荣、杜光庭等重玄学家这样的集大成者。 PPrJ5Q+n92HjEM3NV5lPE9uwZGOxpDloPgJY4Vmr+utBwcMoUHavfbW0RQ5MbuX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