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绩一直中等偏下的周翔,期末考试成绩刚一出来,就去查看了自己的成绩。虽然达到了自己的预期,但是分数不怎么好看。他顺带着又帮一些要好的同学查了一下成绩,发现有些同学的成绩比他的高出了许多。于是,他一下子就感到不平衡,他想:在学习上,我是不是就永远比不上别人?为什么我都那么努力了,但成绩还是比不上那些看上去不怎么努力的人呢?还有,我每次都考这么差,同学们会不会笑话我智商低?……这些负面的想法萦绕在他的脑中,挥之不去。
事实上,我们与身边大多数人的智商都相差无几,如果成绩长期处于中偏下水平,除了具有学习障碍的极个别人外,绝大多数人只要找到了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补习,用不了多久,成绩就会有所提高。
那么在学习中,究竟有哪些问题导致我们的成绩无法提升呢?
很多人不知道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仅仅把学习看作获取知识的途径,甘做一个“知道分子”。其实,通过学习,我们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更能增强自己做成事的能力——小则能够“齐家”,大则可以“平天下”,这才是学习的终极意义和目的。虽然要考上好的学校,好的成绩是必要条件,但从整个人生的发展来看,成绩只是一个人学习的阶段性结果和总结,它的好坏取决于这个人在这个阶段中的努力程度。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往往把成绩看得过重,好像一旦考不好,自己就失去了全部的未来。
事实确实如此吗?其实未必!据说美国微软公司的面试官们招聘员工时,并不把应征者在校时的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在他们看来,一个人的成绩只要不低于平均线,这个人就有足够的资本走进微软。他们真正关注的是应征者身上是否具有这四个素质:是否足够聪明、是否有创新的激情、是否有团队精神、专业基础怎么样。在这四个问题中,只有“是否足够聪明”看似与成绩有关,但其实衡量“聪明”与否的也不仅是成绩,更重要的是一个人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等等。所以,一个人不仅要专业基础过硬,还要具有一定的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及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并愿与他人合作,才有机会不断地挑战自我,成就自我。
成绩只是学习的阶段性结果和总结,只能代表“过去”。我们有“现在”,还有“未来”,而这个“未来”美好与否,取决于我们是否能够把握住“现在”。所以,与其陷入“不好”的成绩带给自己的负面情绪里不能自拔,不如从现在开始努力,争取拥有一个理想而美好的未来。
成绩只是学习的阶段性的结果和总结,只能代表“过去”。
一般而言,具有成长型思维的人,比具有固定型思维的人更容易获得自我提升。2017 年9 月 19 日,全球最大教育单项奖“一丹奖”公布的首届获奖者名单中,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获得“一丹教育研究奖”。她提出人的思维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成长型思维,一种是固定型思维。在她看来,具有固定型思维的人通常认为自己的能力天生如此,是一成不变的,他们一旦遭遇挫折和困难,很容易就会认为是自己的能力不行,不会思考怎样才能做得更好。与之相反,具有成长型思维的人,常常乐于接受挑战,即使遭遇了失败,也会力图下次做得更好,他们始终相信自己的能力是可以培养出来的。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过多的负面情绪已经把我们的思维固化了。负面情绪犹如一张无形的网,束缚着我们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让我们止于结果,无法集中精力认真思考结果的成因,阻碍我们的成长。
要想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就要拿出足够的改变自身的决心和力量。
一个人的思维模式,往往取决于他个人的行为模式及他日常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思维模式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要想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就要拿出足够的改变自身的决心和力量。一个人只要勇于改变,就不难拥有成长型思维。当我们不再纠结于成绩这个单一的结果时,改变就此开始;当我们尝试去分析结果背后的成因时,我们就迈出了成为成长型人才的第一步;当我们努力把握当下,认真对待当前的难题时,我们就有机会抬头,把目光聚焦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