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男女关系造就的“城市中的农村”

顺着上篇文章中“城市中的农村”这个思路深入下去,我不禁认为迄今为止关于城市的论调都是自欺欺人,譬如城市乃是摒弃了过去的等级制度、全员平等的地方;譬如城市乃是自由自在、没有上下级关系的地方。这些至少都是男性本位的见解,只能套用于男性之间的关系上,却不一定能套用在女性之间或女性与男性的关系上。而且我们女性在赞同这些观点时,自身的思考也是男性本位的思考。

前不久,有人托我做一场“城市与女性”的演讲。我说,城市相对农村更能解放女性。农村确实残留着更多封建制度和家族制度,更束缚个人的自由,而女性便是首当其冲的牺牲品。因此,女性在城市能够靠自己赚钱,能够得到更大的解放和自由。换言之,城市使女性自立成为可能。

然而女性好不容易来到城市,却也可能陷入“城市中的农村”——这发生在放弃工作、靠丈夫养着、埋首于生儿育女和家务劳动之时。一旦女性变成传统的贤妻良母,她与丈夫的关系就会将她打入“农村”状态。她们不得不在背后支撑着名为“男人”的城市,或者支撑着男人的国际化,同时在此过程中失去自我,成为“妖怪”。而那种“妖怪”与男人之间的关系,就会逐渐化作“城市中的农村”。

反观那些倚靠着“农村”的男人,也不能算作真正的“城市”,他们只是长着城市的脸和农村屁股的男人。虽然表面上会有相应的变化,但豢养着“妖怪”的男人终究不是国际人士,而那些主动成为“妖怪”的女人,更是怎么挣扎都成为不了“城市”。

那么,我在自己身边看到的“城市中的农村”式的男女关系,会不会只是个例?当然不是。去农村一看,那里的男女关系是“农村中的农村”关系。即使在伦敦也一样,男女关系都是“城市中的农村”。正因为全世界的男女关系都是“城市中的农村”,联合国才会与NGO(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非政府组织)合作组织全球规模的国际妇女年(一九七五年)和世界妇女大会(同年在墨西哥城举办第一届会议),以期消灭这种落差。

日本宪法也规定了男女平等,为何还会形成男人为“城市”、女人为“农村”的关系结构呢?下一篇文章中我们将继续讨论。 csuQCyxfgukNBEUOwB8AHa7q1lf4UAPo2jowuNk6NxyKf9Gw0MsJ38NwQbmG1+M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