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快速发展不过是在近二十年中,已然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盛景。受到普遍观念的影响,国内学界对博物馆的研究基本涵盖在博物馆学、美术馆学的学科系统中,但我们在过往的艺术管理和艺术市场实践工作中,以及在对相关理论的探索中,觉察到博物馆萦绕在与此相关的艺术社会学、文化社会学、文化经济学等综合、交叉的学科之中,这些学科或相关的研究取向之如文化研究,相互之间也存在着一定联系。本书从博物馆展览出发,多维度地将这些研究方法具体应用于对博物馆的观察之中。
书中很多时候我们都在进行批评或批判,但这并不意味着消极与否定,相反,我们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和思辨我们今天的研究工作和实践。我们非常赞同安东尼·邓恩(Anthony Dunne)和菲奥娜·雷比(Fiona Raby)在《思辨一切:设计、虚构与社会梦想》中所强调的“思辨(Speculating)”。无论是针对设计领域,还是在本书中所聚焦的博物馆及艺术社会、文化产业,思辨是研究这些对象的一种态度,一种方法,是运用逻辑和理性进行辨析的过程。我们由此审视博物馆发展的过去、现状、未来以及各种可能。
博物馆最初引起我们的兴趣在于它在艺术社会中的作用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复杂,并与艺术市场紧密联系,尽管在十多年前博物馆具有艺术经济作用这一观点并不受普遍认可。博物馆在不同阶段面临的问题不尽相同,在今天艺术与科学相融,多元文化视野交织和全球流动的背景中,展览是连系不同地域文化、经济等交流的可能手段,博物馆所能触发于社会结构的作用和可能性也是极为广阔的。
博物馆的兴衰与社会经济环境、人民生活水平息息相关,当下大众参与到博物馆场域的热情高涨也促进着国内博物馆的快速成长。但国外博物馆昔年面临的公共财力缩减、私人赞助只可锦上添花却难以雪中送炭的困境,也是我国博物馆在当下经营中可能面对的境遇。我们坚持博物馆的非营利性,而这一性质并不影响博物馆通过参与市场获得自我造血的资金支持。建立在“非营利”这一基本属性之上,博物馆可尽力发挥其经济效能达到永续发展。我们由此关注到在艺术社会学和文化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之下,博物馆的展览和活动的组织运营、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等一系列品牌建设的行为,都毫无疑问显露出了其自身所具备的文化艺术经济作用,及其与相关的社会生活产生的共振影响。
海内外诸多人文社会学科的研究成果让我们对博物馆的认知更加全面,藉由此书也衷心感谢曾在我们学习和工作生涯中给予无私指导的各位师长,前辈们的研究和鼓励触发了我们对博物馆新议题的更多思索。未来我们仍将延续着这些视角,持续挖掘博物馆在社会结构中的功能和作用。
朱煜宇 韩长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