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一

蒋英教授比我年长十岁。当我从莫斯科留学回来到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工作时,她在声乐系任教。我得知她曾经留学欧洲多年,在德国艺术歌曲、歌剧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深感钦佩。在日后的相处中,我也见到了蒋英老师平易近人的一面。她虽然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夫人,但从不搞特殊。不管天气如何,她每天都是骑摩托车早早地到校上班,包括我在内的中央音乐学院的师生时常会遇到她。女教授骑摩托车上班,这在当时也是一个不多见的奇观啊!

改革开放以后,文艺事业迎来新的春天。蒋英教授和其他几位老师一起创立了歌剧系,为我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歌剧人才。尤其是1983年,歌剧系毕业生排演的毕业大戏《费加罗的婚姻》 ,更是倾注着她大量心血。她响应“洋为中用”的理念,在张承谟翻译的中文版的基础上逐字逐句进行配歌打磨,使唱词更加适合中文的语境和舞台演出。我的学生吴灵芬受邀担任指挥。这出大戏公演后在当时引起轰动。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批歌剧专业人才的优秀表现,受到各方面的好评。第二年中央歌剧院就接过此剧,由我指挥演出了十几场,1995年又由吴灵芬和现在已是世界知名女指挥的张弦指挥演出了多场。于是,这部歌剧成为我国国家歌剧院“洋戏中唱”的保留剧目。

如今我也成为一名“九零后”了。我有责任带领着蒋英教授41年前培养的学生们不忘初心,继续推动“洋戏中唱”。2024年5月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在厦门和福州发起和复排上演了中文版的《费加罗的婚姻》。当年首演此剧,现今平均年龄已高达67岁的原班人马积极响应,从德国、日本以及中国各地齐聚厦门。他们克服了年龄和专业的种种困难,在近80岁高龄的吴灵芬教授的率领下,再创奇迹,演出成功,得到了观众的热烈赞扬。蒋英先生的儿子、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先生也专程赶来观看,给了我们很大的鼓励。

6月17日是中央音乐学院成立75周年的校友返校日。中文版的《费加罗的婚姻》在母校歌剧厅再次成功回闪。在俞峰院长的支持下,6月18日学院安排学习传承的青年学生组也闪亮登场。老校友们和社会媒体对于蒋英老师担任歌剧系副主任时期,各位老师对培育我国歌剧人才以及对于“洋戏中唱”做出的贡献,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和深切的怀念。

今年是蒋先生105周年诞辰,她的传记得以出版,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她对我国声乐教育事业的贡献值得在历史上留下记录,她的生平事迹值得大家学习。

是为序。

郑小瑛
2024.7.1 Z/MtWeVpPyJbzUXkplaD9fl8Nb4Q9LeVxK9KrZv5H4XcNVSvxF5Q4jq3P1Ma+bBh



序二

我敬爱的蒋英老师离开我们12年了。可是时间抵不住我对她的思念,她时常出现在我的梦中,仿佛从未离开过我一样。每当回想起她,过往的一幕幕犹如电影一样浮现在我眼前。

1976年,我第一次见到蒋老师。那时候她和其他老师一起,在忙着做开学前的教室清洁工作。她负责擦玻璃,姿势优雅得让我不自觉地多看几眼,印象深刻。不久后,我幸运地成了她的学生。对于宛如一张白纸的我,蒋老师从最简单的音符、发声方法教起,将我领进了歌剧艺术的大门,带我感受到经典歌剧的美。我逐渐爱上了歌剧。改革开放以后,在蒋老师的帮助下,我成功申请到了全额奖学金赴美留学。她帮助我这条小鱼游到了世界歌剧的大海中。我学成毕业时,蒋老师远赴美国参加我的毕业典礼,就像我的母亲一样抚摸着我的脸颊。我成为美国大剧院职业歌剧演员,登上世界歌剧艺术舞台时,我始终牢记蒋老师的教诲,努力成为华人之光。蒋老师给予我的,不仅是歌剧知识,还有精神和感情。

有人称呼我“小蒋英”。我成为不了她,但她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为了回报蒋老师对我的爱,我选择回国工作,以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她。当我有机会在舞台上扮演她时,她说我是最合适演她的人,我倍感欣慰。我在演的时候努力地接近她。如今,我沿着她的足迹,继续培养歌剧人才,或许是对她最好的纪念。

我与蒋老师的许多故事都被写进了这本书里。作者用三年时间收集资料,用两年时间撰稿和打磨,终于在蒋老师105周年诞辰时出版,特别有意义。书中用“爱”贯穿蒋老师的一生恰到好处——蒋老师热爱欧洲古典歌剧和艺术歌曲,被誉为这一领域的权威。她热爱中国民族音乐,希望取长补短,创立中国民族乐派,唱出中国文化之美。她热爱歌剧教学工作,毫无保留地将艺能艺德传承给学生,推动中国歌剧艺术发展。她与科学家钱学森书写的完美爱情,令人赞叹。

相信读者能够透过书中的文字,了解和感知真实而立体的蒋英老师。

蒋英有多重身份,如“蒋百里的三女儿”“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钱学森的夫人”“声乐教育家”等。然而,除去这些身份,她就是自己——“蒋英”。蒋英从少女时代立志献身音乐艺术,并用一生求索,从小学初涉钢琴,到留德跟从名师学习声乐,再到深耕欧洲歌剧,并成为这一领域的专家。而后,她从舞台跨越到讲台,将毕生所学传授给学生,在自己艺术生命得以延续的同时,也为国育才、为国争光。蒋英曾经说过,支撑她走过60多年艺术生涯的最重要的是“爱”。儿时的蒋英,在父母的呵护和爱的包围下幸福成长,非常可人。长大后,她热爱舞台,一站在台上,便散发出耀眼的光芒,连舞台都变成热的,美妙的歌声令观众陶醉。舞台之下,她自带光环,在人群中永远是最闪耀独特的那一个。无论镜头在哪,她都似能主动对焦、自成焦点。从教后,她用爱托举起许多具有音乐天赋的学生走上国际舞台,而她甘愿做那一束追光,一直照射着他们。蒋英与钱学森因父辈的苔岑之交而结缘,因音乐而相知,用一生诠释了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他们的爱情不仅仅是柴米油盐的平凡生活,更多的是基于共同的理想信念,那就是用个人学识建设祖国,为人民幸福奋斗终生。综观蒋英的一生,就是一曲爱的咏叹调。她既是创作者,又是吟唱者。 5Fk5Sr/I6pbheQbgMcmF6SlBdgDXjybJsa15VB186XCwllR3IzXX1SF8L/SOpWli



第一章
少女时代 幸福成长

5Fk5Sr/I6pbheQbgMcmF6SlBdgDXjybJsa15VB186XCwllR3IzXX1SF8L/SOpWl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