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逃离战火赴瑞士求学

蒋英放下悲痛,用学习填满所有时间。为寻找名师学唱,她横跨西欧,奔走于德国和意大利;她涉猎广泛,学习各个时期多位音乐家的形式多样的声乐作品;她牢记父亲的嘱托,积极培养兴趣,学习摄影、滑雪、游泳、打乒乓球等。

受父亲的影响,蒋英喜欢与朋友们到处游历,增长见闻。渐渐地,蒋英的朋友圈从中国人逐渐扩展到外国人,她也逐渐适应并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在陌生的国度,蒋英还收获了真挚的友谊。一位荷兰的同学维尼·冯·杜尔成为她的闺蜜,两人形影不离,一起学唱、参加聚会,相伴用餐,一起旅行。两人连喜欢的音乐都一样,那就是理查·施特劳斯的《最后的四首歌》。有好友和音乐的陪伴,蒋英暂时忘却了失去父亲的悲痛。

蒋英已经读了三年半,还有半年就可以拿到毕业证。然而,二战的战火迫使她不得不中断学业。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纳粹统治下的德国也成为战场。柏林每天都有飞机轰炸。中国领事馆撤退后,蒋英更感到无所依靠,且与国内完全失联。战争期间食物非常匮乏,仅有的配给只有黑面包、土豆和黄油,没有蔬菜和水果。一个朋友劝蒋英逃到德国南方去。蒋英只好与同学结伴南下。一路兵荒马乱,到处都是枪炮声。蒋英和同学一路多次遇险,还受到其他国家的人欺负。她们经常饿着肚子,偶尔靠捡拾路边农地落下来的果子充饥。不幸中的万幸是,她们安全地逃到南方乡村,寄居在一农户家里。一天,一位家境不错的朋友从家里带了三个鸡蛋送给蒋英,惹得同学们直羡慕,说:“多么美的珍珠呀!”多年后,蒋英回忆和讲述起这段艰难的时光时显得云淡风轻,但其实在战争的险境下,她经历的磨难远不止这些,能够活下来已属幸运。

德国南部也不安全。当时,保持中立的瑞士成为远离二战战火的一片净土。很多著名音乐家逃到瑞士首都卢塞恩(又名琉森)。蒋英父亲的朋友向蒋英伸出援手,把她接到瑞士。在那里,蒋英寻找机会继续学习音乐。然而,1942年,因无法保证营养,蒋英身体机能下降,不幸感染肺病,不得不暂停学业,休养身体,直到1943年,身体才得以恢复。蒋英病愈后,听说匈牙利歌唱家依罗娜·杜丽戈在卢塞恩音乐学院声乐系开设大师班,便与同学一起报名参加。

1942年,在德莱林登卢塞恩音乐学院协会支持下,瑞士卢塞恩音乐学院、卢塞恩学校和教堂音乐学院以及卢塞恩爵士学校合并成立了一个音乐学院,称为卢塞恩音乐学院。这所学校提供广泛的专业乐器教学、声乐训练,教授指挥以及多个理论科目。

依罗娜·杜丽戈出生于1881年5月13日,是匈牙利古典女低音歌唱家、钢琴演奏家,也是一位声乐教师。她擅长演唱艺术歌曲和清唱剧,如亨德尔、舒伯特、马勒和柯达伊的作品,因演唱奥特玛·舍克创作的艺术歌曲而闻名,被誉为那个时代最主要的音乐会女低音。区别于民歌和流行歌曲,艺术歌曲是音乐家为室内音乐会而创作的歌曲,歌词通常是现成的诗歌,具有很强的文学性。音乐家通过为诗歌谱曲,从而使音乐与诗歌达到高度契合。艺术歌曲的伴奏由作曲家制订创作,而不是表演者即兴发挥改写而成。因此,比起其他音乐作品,其演唱难度更大。德奥艺术歌曲的代表音乐家有巴赫、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舒曼、门德尔松、勃拉姆斯、马勒、施特劳斯等。

卢塞恩吸引众多音乐家的还有国际音乐节。欧洲最早有德国拜罗伊特音乐节和奥地利萨尔茨堡音乐节两大音乐节。德国拜罗伊特音乐节是德国作曲家瓦格纳于1876年创立的,故每年都演出他的歌剧作品。奥地利萨尔茨堡是莫扎特的出生地,其音乐节创始于1920年,每年7月下旬开始为期五周的音乐和戏剧演出。二战开始后,世界饱受重创,人类被仇恨和复仇所毒害和撕裂。随着纳粹政权的崛起,德国和奥地利均受纳粹统治,包括阿图罗·托斯卡尼尼、弗里茨·布施、阿道夫·布什和布鲁诺·瓦尔特在内的几位主要表演者和指挥家等均拒绝参加传统的德国和奥地利音乐节。其他音乐家们也纷纷响应。

作为中立国,得益于和平的环境,瑞士成为音乐家躲避战争的集中地。卢塞恩国际音乐节得以创立。瓦格纳曾经在卢塞恩度过其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他曾说:“没有人能再把我带到这里来了!这是我的世界!”1938年,卢塞恩特里布森区的瓦格纳别墅花园里举办了一场庆典音乐会。这场音乐会是由指挥托斯卡尼尼和来自欧洲各地的不同乐团成员和独奏家组成的一支管弦乐队演奏的,成为卢塞恩音乐节的起源。从那以后,每年八月至九月,卢塞恩音乐节如期举行,并成为战时欧洲音乐家向外传递和平信号的灯塔,吸引着各国优秀的音乐家前来参加,因而发展成为国际音乐节。

依罗娜·杜丽戈,瑞士古典钢琴家及指挥家埃德温·费舍尔以及匈牙利小提琴家、音乐教育家卡尔·弗莱什是最早在卢塞恩音乐学院开设大师班,并为卢塞恩国际音乐节培养和选送优秀青年音乐人才的音乐家。1943年4月22日,卡尔·弗莱什经荷兰和匈牙利抵达卢塞恩,开设首场大师班,由好友依罗娜·杜丽戈教授唱歌,他与埃德温·费舍尔分别教授小提琴和钢琴。蒋英与好友海德维格·施奈德一起报名成为大师班上的一员。历经战火再次回归课堂,蒋英非常珍惜和享受。杜丽戈老师和蔼可亲,边弹奏边悉心指导学生们演唱。在众多学生中,来自东方的蒋英给她留下深刻的印象。蒋英虽然身材娇小,但声音洪亮,演唱水准丝毫不输其他同学,得到杜丽戈老师的赞许。弗莱什还曾经在瑞士某教堂听过蒋英演唱巴赫的作品,听完他对友人说:“倘无人告知此系中国人士,则余必认为她是吾欧前途不可限量之歌王。” 因为巴赫的作品综合了宗教和哲学两方面的精华,一般人很难把握其真谛。

蒋英绘制的部分乐谱

1943年,蒋英(右二)在卢塞恩音乐学院杜丽戈大师班上课

除了课堂授课,1943年7月18日至26日,依罗娜·杜丽戈还与其他音乐家如瑞士的古典钢琴家阿德里安·阿舍巴彻以及德国男中音歌唱家海因里希·施卢斯努斯一起举办舒伯特音乐周,向音乐专业人士和音乐爱好者介绍舒伯特的作品。杜丽戈与海因里希·施卢斯努斯担任主唱,塞巴斯蒂安·佩施科担任伴奏。杜丽戈演唱了舒伯特经典作品《冬之旅》套曲中的《乌鸦》《春天的梦》《路标》以及艺术歌曲《迷娘之歌Ⅰ》《迷娘之歌Ⅱ》《苏莱卡之歌之一》《苏莱卡之歌之二》和《游子夜歌》共八首作品。

《冬之旅》是舒伯特根据德国浪漫主义诗人缪勒的同名诗歌谱曲创作而成的,由24首歌曲连贯起来组成,既是一组抒情的音乐诗,也是一部音乐配成的戏剧。由于《冬之旅》所讲述的主人公是流浪汉,舒伯特的谱曲是为男高音量身创作。一般女歌手不会演唱整部作品,故杜丽戈仅选择其中的三首来演唱。《迷娘之歌》是舒伯特根据德国著名作家歌德的四首《迷娘》诗歌谱曲而成的作品。“迷娘”是《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中一个来自意大利的女孩。她被吉卜赛人拐卖到了德国,作为一名走钢丝的演员,流落在一个马戏班里,备受虐待和摧残。“迷娘”13岁时才被小说中的主人公——德国大学生威廉搭救。在威廉的照顾与培养下,迷娘慢慢长大,但她对记忆里的故国意大利仍然怀着深深的思念,因而郁郁寡欢最后早逝。舒伯特创作的四首《迷娘之歌》是其成熟时期的作品,他将音乐与诗歌的内涵相结合,运用同主音大小调、钢琴织体变化、速度表情的变化等创作手法,刻画出“迷娘”的细腻感情,耐人寻味。《苏莱卡之歌》是舒伯特晚期的作品,是他根据歌德改写马丽安纳·冯·维勒玛的诗谱曲而成的。这是一部女高音作品。舒伯特的谱曲使抒情诗意的、浪漫的曲调和歌词相得益彰。《游子夜歌》是歌德作品中的绝唱,深受德国人的喜爱,还有人将其与中国“诗仙”李白的《静夜思》相比较。舒伯特于1822年对其谱曲,该曲是其晚期的作品之一。

这套艺术歌曲的演绎难度非常大。蒋英能有机会欣赏这么多音乐家的精彩演出,倍感珍惜,在倾听杜丽戈老师的演唱时认真做着笔记。而杜丽戈老师对舒伯特作品的精准诠释帮助蒋英加深了对这些经典作品的理解。

蒋英收藏的舒伯特音乐周演出手册中杜丽戈页(铅笔处为蒋英所做的标注) 7I3IRcZ01AzSlq9V9MPIg60X3dVgoLQBmbY1hK6dHr1W00OpupSo0oDg6nWL/g5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