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意外痛失慈父

蒋百里、蒋左梅夫妇与女儿分别后先到法国考察一周,然后又到英国伦敦考察一周。1936年10月下旬,蒋百里夫妇由伦敦乘坐德国大邮轮“欧罗巴号”,横渡大西洋到美国继续访问。蒋百里夫妇始终牵挂着在德国的两个女儿。他们在纽约时特地买了唱片寄给蒋英与蒋和。12月1日,蒋百里夫妇结束欧美的游历,到达上海。12月5日,蒋百里写了一封信给蒋英、蒋和,报告归国情况让她们心安。

在异国他乡的时光里,蒋英与蒋和通过书信与父母保持联络。蒋百里也在百忙之中给她们回信。如今细细读来这些信,仍能感受到父女之间的温情、大义和感动。在信中,蒋百里是慈父,他向“小三、小五”汇报自己、蒋左梅和其他两个女儿的近况。为了保证两个女儿的学习和生活质量,他通过友人按时汇款给她们。每封信中蒋百里都不忘询问她们的学业,叮嘱她们保重身体。这是因为,蒋百里带蒋英、蒋和游德国时,曾经偶遇一位乡下的妇人告诉他:“儿女求学问固属重要,但比这个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重视合群生活的道理。青年人最忌产生忧郁或孤独的情绪,学问求好了,身子却弄虚弱了,精神也被消磨殆尽,这种有学问的人,对国家和社会有何用处?因此之故,除求学外,父母还需注意儿女们的周围环境,让她们跟多数人在一起,多过点滑冰、游泳、打球的野外生活。”蒋百里深有同感,于是转头提醒两个女儿:“这位老太太的话,就是课堂外极宝贵的学问。”在信中,蒋百里是两个女儿的知心朋友。他捡了自家院子的兰花寄给女儿,因为“人家说兰花开得好,运气也好”,以表达对她们的祝福。对女儿们的想法蒋百里均表示鼓励和赞许;看到她们德语的进步便给予赞赏。在信中,蒋百里还充当导师,指导女儿“理财”,当得知马克汇率低时,便建议她们向友人学习把英镑兑换成马克。他鼓励女儿了解时事,分享对国际形势的研判,赞赏她们的爱国心和民族大义。当时中国处于水深火热中,蒋百里始终心怀爱国心和民族情,他不仅为中国的前途命运奔走努力,还将这些思想传递给女儿。蒋和在信中表达自己的“救国”之心,蒋百里回信时大为赞赏,说她“大有英雄爱国的气概”。而面对德国为他授勋,蒋百里在信中云淡风轻地一句带过:“今天看见德国报说,德国人也给我一个勋章。真奇怪,交了勋章运!”

蒋百里与夫人回国几天后,就被蒋介石召到西安汇报考察情况。蒋百里收拾好行李启程赴西安时,特地带着爱女蒋英与蒋和在德国的照片,还有在法国观看阅兵时穿的定制军装。蒋百里一到西安就购买了印有当地风景的明信片,准备寄给两个女儿,正写着,却听到远处传来了枪声。他凭直觉判断是发生了兵变。蒋百里的直觉没错,他误撞上了兵变,即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蒋百里并没有慌,他决定放下笔出去看个究竟。没过多久,一群持枪的士兵闯进来将蒋百里和其他人都分别监禁起来。士兵挨个搜查,还把蒋百里身上带着的蒋英与蒋和的照片以及那身有意义的定制军装一并收走。蒋百里敏锐地感觉到事件的严重性和复杂性,预料到这一消息将很快传到国外。他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安危,而是担心蒋英与蒋和从国外媒体上看到自己被扣押的消息而忧心他的安危。于是,蒋百里百般努力,说服看守他的士兵,允许他写信向德国的两个爱女报平安。蒋百里因担心邮寄太慢,又打了个电报。在西安的两周里,蒋百里几乎每天写一张明信片向蒋英与蒋和报平安。这些明信片和信件也成了蒋百里亲历“西安事变”的侧记。他在信中写道:

“今天,张(学良)将军又来了,备好了一桌好酒菜,还有好烟,爸爸的胃口真好!”

“在那一段短期的俘虏生活中,好似一幕喜剧,那么多的军政大员都在扮演丑角,因为他们离开了权力,回到本来生活中,便显得软弱如婴孩,只得由环境来摆布了。只有爸爸是可以冷眼看事件的人,惟有爸爸同意张的主张,给予斡旋。”

“今天飞机轧轧声,南京有人飞到西安来了……”

“今天又一声轧轧,委员长回南京去了……”

“明天还有一声轧轧,你们的爸爸将离开这座古城飞回上海……”

蒋百里的性格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蒋英。身处险境时,蒋百里仍然保持豁达、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用轻松幽默的语言化解女儿们的担忧。他说:“这一下在西安,算同蒋先生一起涉难,变了阔人了……人家还说我扈从有功,要给我勋章!你说好玩不好玩呢?”

蒋百里在信中主张斡旋促使兵变和平解决的立场,彰显了他的民族大义。后经周恩来前往西安斡旋,蒋介石同意国共合作共同抗日,“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蒋百里也平安返回上海。他再次写信给蒋英与蒋和报平安,并特地叮嘱她俩要好好保存有关“西安事变”的信件,因为“这都是围城中的纪念,不可遗失”。

1937年12月31日,蒋百里带蒋英参观巴黎卢浮宫时留影

1937年9月18日,蒋百里再次奉命出使欧洲。与第一次畅游欧洲不同,蒋百里此行负有艰巨的使命,一是说服英、美、法等国帮助中国抗日,或至少不卖军火给日本;二是说服德、意不干涉中日问题。蒋百里马不停蹄地奔走于罗马和柏林之间,与意大利政府和德国政府斡旋。刚到柏林时,他下榻在著名的阿德隆(Adlon)饭店。蒋英与蒋和听说后欣喜万分,结伴去看望父亲。蒋英与蒋和手拉手跳到父亲面前,而蒋百里当时正专注地和驻德大使程天放喝茶呢。面对突然来到的两个姑娘,他抬头看了一眼竟没敢认,又多看了几眼才认出两个宝贝女儿。时隔一年不见,两个女儿出落得越发靓丽,打扮入时,也难怪蒋百里不敢认。这一晚,父女三人畅谈一夜,有说不完的话。这次相聚让蒋英和妹妹感受到了久违的面对面的父爱;而她们的到来,也让蒋百里因肩负重任而紧张的心暂时舒缓下来。后来,蒋百里在柏林郊外租了两间房,闲暇时带两个女儿去看剧作《哈姆雷特》感受莎翁的魅力,走进博物馆了解欧洲文艺复兴文化。

相聚的时光总是短暂。蒋百里结束行程,又要启程回国了。他原本想将两个女儿都带回国,但蒋英的学习已经到了关键阶段,因此,决定让她留在德国完成学业。而蒋和则随蒋百里回国。然而,蒋英万万没想到,这次分别却成了与父亲的永别。

有天晚上,蒋英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里她戴上了自己与父亲一起在阿尔卑斯山上发现的白色奇花做的花冠,人们纷纷赞赏她像一位天女圣后,她也非常开心。可是,蒋英突然转念一想,戴白花是中国人尽孝的标志,便不由得紧张起来,使劲把花冠抛到地上。这一切仿佛不祥的预兆。不久后,蒋英惊闻慈父离世的噩耗,内心瞬间崩塌。父女三人促膝交谈的场景犹在眼前,蒋英万万不敢相信这一消息。

原来,蒋百里回国后先与女儿蒋雍到汉口小住。在那里,他因撰写并发表很多军政及国际外交方面的文章,轰动全国,不断受邀到处演讲、接受访问,宣传和阐述自己的观点。但因蒋百里早年自戕时受的枪伤留下了后遗症,体力大不如前,虽有精神支撑,但疲劳仍不可免。1938年9月10日,蒋介石向主管高等军事院校的军令部发布手令:任命蒋方震(蒋百里名方震)为陆军大学代理校长。陆军大学代理校长一职令蒋百里公务更为繁忙。因武汉会战,陆军大学由湖南桃源县迁往贵州。虽迁校事宜由时任教育部长的周亚卫负责,但蒋百里需取道长沙、衡阳,经广西桂林北上贵州遵义,一路旅途劳顿。在衡山,蒋百里与从香港赶来的夫人和两个女儿会合。然而,由于忙于奔波,11月4日,蒋百里因操劳过度在广西宜山病逝,终年56岁。国民政府追授其为陆军上将。

父亲犹如明灯,照亮蒋英的人生,指引她前行。回想起慈父对她们种种的爱,回想起不久前父亲带她们游历欧洲并生动地为她们讲解,回想起父亲对她学习的期望和鼓励,蒋英越发思念父亲,常常号啕大哭,茶饭不思,梦中也常常哭醒。她把对父亲的思念和怀念写进了《哭亡父蒋公百里》里:“爸爸,您真的去了吗?不,不,您不能去呀,小妹的唐诗还没有背完,我书架上Schiller的Anoder Gtloeke也何曾讲完了呢!呀!还有多少书,我们需要您那生动有趣的解释呢!回来!爸爸,祖国需要您,我们不幸的这一群需要您!” 蒋英还牵挂着国内的母亲和姐妹们,担心她们撑不下去,很想回国陪伴她们。

可是,蒋英耳畔又回响起父亲曾经鼓励她的话:“求学问必须有坚定的信心,才有丰富的收获。”因此,蒋英决定振作起来完成父亲遗训。蒋百里生前在每学期初都将蒋英的学费和生活费准备好邮寄给房东。蒋百里去世后,当时的教育部部长陈立夫考虑到蒋百里的声望,提出由政府资助蒋英完成学业。如此,蒋英得以继续学业。蒋英的母亲则带五妹蒋和参加战时妇女工作以补贴家用。

蒋百里的逝去,是国家之不幸、民族之损失,对于家人更是突如其来的打击。然而,斯人逝去,精神永恒。作为父亲,他留给了蒋英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一,气质。子女受之于父母的首先是身体。蒋百里堪称儒将。他的长相既有南方人的清秀,又因修军事而有军人的挺拔和气度。蒋英和她的姐妹们继承了父母的形神,样貌虽有不同,但都如出水芙蓉,气质不凡。

第二,音乐天分。蒋百里涉猎广泛、博学多才。蒋百里留学德国时,房东是业余音乐家。一有大型音乐会和歌剧,房东就会邀请蒋百里一起去欣赏。蒋百里最喜欢贝多芬,而且能哼唱他的很多作品,后来还教给蒋英,成了她的音乐启蒙老师。蒋英遗传了蒋百里的音乐天分,此后进一步走上音乐专业道路。

第三,教养。蒋百里成长于新旧交替的时代,他接受的是新式教育,对女儿的家庭教育也是新式的。正如陶菊隐先生所述,蒋百里“对儿女的家庭教育,精神教育重于课本教育,不使一切不良印象触及儿女之身。他教书不使人视为畏途,而使人听而忘倦。他一生从无疾言厉色并非由于自制力,乃天性使然。他的女儿看见过他哭,从未见过他发怒”。

第四,个性。蒋百里至善至美的个性,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蒋英和姐妹们的个性养成。在蒋英的心目中,父亲心思细腻,与母亲举案齐眉、恩爱有加,对女儿们关心爱护、宠爱加倍。成长于充满爱的家庭,蒋英始终胸怀大爱,并将这些爱播撒给身边人和学生。

蒋百里学识渊博,远到国内外历史,近到世界时事,专于军事理论,博于文学、音乐、历史;他心怀民族大义,终生为国之统一而奔走努力。他盛名远播日本和欧洲,军事造诣和外交才能令人折服。蒋英晚年接受凤凰卫视的访问时表达了对父亲无比的钦佩之情。她认为蒋百里是“中国文艺复兴式的人”,因为他能文能武,既爱文学、会写诗,也会打枪、骑马;既懂西洋文化,又通中国古书,还识拉丁文、日文、德文等多种语言。受父亲影响,蒋英一生专于音乐,对语言、历史、文学等领域也有研究。

第五,阅历。蒋百里为女儿们创造了丰富人生阅历的宝贵机会。蒋英和她的姐妹们是幸运的,童年时已能与泰戈尔这样的大文豪近距离接触。这些经历不仅使蒋英有异于常人的阅历和见闻,造就了她处变不惊的性格,还塑造了她蕙质兰心、落落大方的独特气质。

第六,人格。蒋百里人格纯粹,坚守正气、宠辱不惊,面对德国授勋一笑而过,含冤身陷囹圄而不妥协。蒋百里一生大起大落,面对不同的人生际遇,他始终积极面对,唯忧国之未来。他坚强的性格无形中影响和感染着蒋英,使她在往后的人生中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在身处二战无法饱腹的岁月里,仍能坚强前行、继续学业;在丈夫钱学森突然被美国联邦调查局带走后,能镇定应对、设法营救;在回国后经历“文化大革命”的特殊时期,也能坦然面对。正如蒋英自己所说:“什么风浪没见过。” TL+90ILUEylKzferuB1nfK3FDQBE34U5Xoypz3kD0pBUwJZlNq7kuWEeGu2j2t8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