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中学语文名著整本书阅读”编委会

主  编 吴欣歆

编  委 (以姓氏笔画为序)

丁亚宏 王鑫 王小东 王光坚 王彤彦 冯善亮

母红梅 师延峰 刘冰亚 关惠文 孙元菁 芦淳

李婉如 张妍 张悦 张媛 张永飞 张伟忠

易晓 易海华 罗俊 季雪娟 周刚 赵岩

胡崇海 段增勇 贾娜 高传龙 郭莉莉 黄丹帆

黄华伟 蒋晨辰 阙银杏

本书整本书阅读设计 吴欣歆 赵岩 张悦 刘冰亚 杨海威 pYV700h1oer0rxY5h5QrATXk0wRPPS8RVJ/YFb7F6VtU3doIH8aLPDystmVD4F4i



同学们,你们好!

初次看到《朝花夕拾》,我就被题目击中了。脑海里出现一幅倍速动图:清晨,一朵娇艳的小花迎风绽放;午后,小花随风飘落,行人匆匆,落在地上的小花静静地看着过往的生命;日暮,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俯下身捡起它,放在掌心,透过残缺的花蕊和凋谢的花瓣,想到它清晨挂在树梢上的模样。一朝一夕,一日一生,“朝”“夕”暗示着人生的不同阶段,我揣测,这是一本“少年回忆录”。

翻开书册,陌生感扑面而来:陌生的时代环境,陌生的遣词造句,陌生的行文风格……陌生带来隔膜、畏惧,不管它,我快速翻走了那些听不懂的话,快速翻走了那些不爱看的篇章,步履匆匆中,跟书中那些有趣的人、有趣的事儿撞了个满怀。于是,一切都鲜活起来了!

这些人这些事儿,就是我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儿!严厉的父亲阻断“我”去看五猖会,像极了我父亲武断地不许我参加某次同学聚会;迷信的阿长,像极了邻居家里那个让人又爱又恨多事儿而善良的老太太;三味书屋里的先生,让我想起年轻的瘦瘦的语文老师,他讲起课来也抑扬顿挫,沉浸其中,仿佛自己与课堂之外,不再有一个外在的世界,乃至于时常忽略了课堂上开小差的我们;范爱农,让我想起一位同学,他并没有去过日本,也没有范爱农的经历,但读书很多的他比我们成熟得早,认识得深,却常常不被理解,有不少朋友,却总会流露出一些孤独的情绪……

我在书中遇见了自己,看到了自己,它像一面镜子,照见了现在的我,让我开始琢磨明天的我会是什么样子。上学前,与百草园的蟋蟀和覆盆子告别,这样一别,我们就开始长大了。在无关紧要的小事儿中,突然感受到“看起来善良的面孔未必是存心的善良”,衍太太绝不只出现在鲁迅的生活中。爱我的家人们,常常忘记他们自己也曾是个孩子,不太能理解我的心情、爱好和愿望,一如渊博的、爱孩子的叔祖也不知道“我”心心念念着一本带插图的《山海经》。窥见我们的愿望、满足我们的愿望的“大人”,确实能让我们狂喜,充满感激!

我认为“童年”和“成长”是这本书的关键词。成长意味着不断深入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找到自己和世界更好的相处方式,成为自洽、平衡、成熟、理性的人,这是持续一生的过程。认识自己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回溯、分析早期经历。早期经历一直留存在大脑底层,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思想、行为,这种影响绵延一生。《朝花夕拾》原来的书名是《旧事重提》,鲁迅对自己早期经历的重要片断时刻进行梳理、整合,辅以成年后用理性视角进行的剖析与反思,他成长的印痕和轨迹,以及他之所以成为他的最初的理由与原因得以呈现。对他来说,童年记忆是慰藉,是蛊惑,“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让现实照进旧事,也许可以从创伤走向愈合。对鲁迅而言,童年治愈一生。

重新凝视“朝花夕拾”四个字吧,跟鲁迅一起回忆童年生活,感受“回看”的体悟和况味,你会在鲁迅的童年中读到现在的自己,未来的人生。 pYV700h1oer0rxY5h5QrATXk0wRPPS8RVJ/YFb7F6VtU3doIH8aLPDystmVD4F4i



导读

《朝花夕拾》一共十篇,文章都不长,最好能够完整地读下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回忆上学前后那一段童年生活,《阿长与〈山海经〉》怀念保姆长妈妈,《藤野先生》写日本留学生活以及师生情谊。这三篇语文课上都要学的,我这里先不去说,其他几篇多说一点,提示阅读时应当关注的问题,以及可能碰到的障碍。

这两篇比较难读,别一开头就给难倒了

《朝花夕拾》中有两篇读起来可能比较难一些,会有阅读障碍,那就是《狗·猫·鼠》和《〈二十四孝图〉》,这里特别要说一说的。《狗·猫·鼠》写孩子眼中的宠物与动物世界,说的是鲁迅为何会“仇猫”,也就是讨厌猫,为什么会有这个心理暗影。原来小时候鲁迅养过一只“隐鼠”,可爱的小老鼠,后来死了,他以为是被猫吃掉了,就很伤心,总想着要给老鼠报仇,而且终生都变得“仇猫”。这里写得好的是孩子的心理,非常真切感人。我一边读,一边会想到自己的童年。在大人看来不值得一提的某些琐碎的事情,在孩子的心目中可能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同学小时候可能都喜欢动物,我们读的童话中动物往往都是通人性的,动物的世界和孩子的世界似乎没有什么界限。这种混淆容易被看作幼稚,其实又可能包含有某种人性的柔弱与善良。而到了成年,这些都会被改变。鲁迅回忆自己小时候为什么会“仇猫”,写得那样感人,同学们阅读时会把兴趣放到这里,会勾起自己的回忆,这也是很自然的。

但这篇文章却不只是回忆有趣的童年经历,鲁迅在叙说自己“仇猫”心理的来由的同时,涉及和当时一些所谓“名流”的论争。文章有一半篇幅是在讽刺那些“名流”的虚伪,说他们做坏事的前后还要先啰唆许多堂而皇之的“理由”,甚至还比不上动物界“适性任情”。同学们读到这些故事之外的议论,可能有些困惑。要知道,鲁迅的文章常常这样,从事情本身延伸出去,联想或者思考某些更加深远的道理,使文章的思想性更加丰富。《狗·猫·鼠》似乎写得很随意,说到哪里是哪里,读起来会觉得“散”,抓不住我们所习惯的“中心思想”。其实这也是散文特别是随笔的一种写法,我们就顺着鲁迅的叙述和议论去读好了,不必总想着要归纳某个“主题思想”。至于文中牵涉到某些背景,可能影响阅读理解,则可以参考注释或者相关材料,多少知道鲁迅的批判所指,也就可以了。《狗·猫·鼠》是《朝花夕拾》开头第一篇,可不能因为读起来比较难,就读不下去了。

另一篇比较难的,是《〈二十四孝图〉》。这《二十四孝图》是元代开始流行的宣传儒家孝道思想的普及读物,有图有文,讲述了传说中二十四位古人如何孝敬父母的故事。孝敬父母本来是必须的,是一种基本的道德。但在封建社会,往往把这个道德要求极端发挥,变成可以牺牲子女的幸福去无条件服从父母,甚至有很多非常苛刻的毫无人性的做法,也成为要人们学习的楷模。比如鲁迅这篇作品提到的“郭巨埋儿”,说的是晋代有一孝子郭巨,家贫,有个三岁孩子,还有个老母亲。因为要侍奉老母亲,怕老母亲照顾孙子而减少她自己的进食,居然要掘个坑把孩子埋掉。另外还提到“老莱娱亲”,说老莱孝养二老双亲,自己七十岁了,为了使老父母快乐,还经常穿着彩衣,做婴儿的动作。还有,“卧冰求鲤”,讲晋代有一人叫王祥,他的母亲在冬天想吃鲜鱼,但天寒冰冻,打不到鱼呀,他就解衣卧冰求之。结果冰突然开裂,双鲤跃出,持归供母。总之都是这一类牺牲后代以孝敬父母的故事,是非人性的。“五四”时期那些改革的先驱者就激烈抨击儒家这些迂腐的思想。鲁迅这篇《〈二十四孝图〉》,和其他几篇不太一样,杂文的议论比较多,批判性很强。开头就是这样一段:

我总要上下四方寻求,得到一种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即使人死了真有灵魂,因这最恶的心,应该堕入地狱,也将决不改悔,总要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

为什么这么激烈?因为鲁迅写这篇文章时,一些复古文人正在企图剿灭“五四”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白话文,鲁迅要毫不留情地回击。我们懂得了这个背景,就好理解作者为何用许多笔墨来写自己小时候读《二十四孝图》时的那种困惑与反感了。比如回忆读“郭巨埋儿”的故事时,有这么一段心理描写,也是带有讽刺与批判的:

我最初实在替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黄金一釜,这才觉得轻松。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家景正在坏下去,常听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亲竟学了郭巨,那么,该埋的不正是我么?如果一丝不走样,也掘出一釜黄金来,那自然是如天之福,但是,那时我虽然年纪小,似乎也明白天下未必有这样的巧事。

现在想起来,实在很觉得傻气。这是因为现在已经知道了这些老玩意,本来谁也不实行。

阅读《狗·猫·鼠》和《〈二十四孝图〉》,不要完全当作故事来读,要适当关注其中的批判性内容,这样,也就比较能理解,比较读得进去,而且会很有兴味。如果这两篇都有兴趣读完,说明你的理解力和阅读能力相当不错了,那么阅读整个《朝花夕拾》也就没有什么大问题了。

其余各篇都挺有趣的,提示一下吧

其他几篇相对是比较好读的。

《五猖会》这一篇比较短,也收到教材中作为“精彩选篇”。这篇作品前半部分写迎神赛会和五猖会,都是民间的风俗,现在看来离我们很遥远的。你看看鲁迅笔下的那种热闹情形:

……记得有一回,也亲见过较盛的赛会。开首是一个孩子骑马先来,称为“塘报”;过了许久,“高照”到了,长竹竿揭起一条很长的旗,一个汗流浃背的胖大汉用两手托着;他高兴的时候,就肯将竿头放在头顶或牙齿上,甚而至于鼻尖。其次是所谓“高跷”,“抬阁”,“马头”了;还有扮犯人的,红衣枷锁,内中也有孩子。我那时觉得这些都是有光荣的事业,与闻其事的即全是大有运气的人,——大概羡慕他们的出风头罢。我想,我为什么不生一场重病,使我的母亲也好到庙里去许下一个“扮犯人”的心愿的呢?……然而我到现在终于没有和赛会发生关系过。

写得多么有趣!而且这一切是通过孩子的眼光去看,通过孩子的心理去想象的。孩子多么想去看难得一见的五猖会呀!可是文章后半部分笔锋一转,写到这兴头上,父亲却如何让孩子背书。好不容易背完了,煞风景,兴味也全无了。以至鲁迅成年之后,一想起这事,“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那么有情趣的一件事,却这样结束,留给孩子很尴尬无奈的记忆。可能有些评论或者有些老师非得把这篇文章的主题说成是对于封建家长制和僵化的旧教育的批判。虽然这也可以自成一说,但我觉得也不必把“主题”提拔得这么严重。现如今的家长也完全可能会这样的,他们不一定能细致地意识到必须尽可能呵护孩子的心灵世界,照顾孩子的好奇心。这几乎是“常态”。那么我们读这篇作品,一是对诸如迎神赛会和五猖会这样的民俗多一份了解,另外对成长过程中很难避免的所谓“代隔”,也有所了解。这就够了。我觉得读《朝花夕拾》,可以放松一点,那才读得更加有味。

《无常》是写民间传说与戏剧的,其中主要写“无常”这种传说中的“鬼”。现在提到“鬼”大家都会说是迷信,不存在的。但在老辈人那里,“鬼”是一种很普遍的,似有实无,而且又时常对人产生影响,甚至让人惧怕的事物。我小时候就特别怕听却又特别喜欢听“鬼”的故事,那种刺激,那种想象,是同学们现在所不了解的。鲁迅写“无常”,其实也是写他们那个时代童年文化生活的一个部分。我们来念一段吧:

人民之于鬼物,惟独与他最为稔熟,也最为亲密,平时也常常可以遇见他。譬如城隍庙或东岳庙中,大殿后面就有一间暗室,叫作“阴司间”,在才可辨色的昏暗中,塑着各种鬼:吊死鬼,跌死鬼,虎伤鬼,科场鬼,……而一进门口所看见的长而白的东西就是他。我虽然也曾瞻仰过一回这“阴司间”,但那时胆子小,没有看明白。听说他一手还拿着铁索,因为他是勾摄生魂的使者。相传樊江东岳庙的“阴司间”的构造,本来是极其特别的:门口是一块活板,人一进门,踏着活板的这一端,塑在那一端的他便扑过来,铁索正套在你脖子上。后来吓死了一个人,钉实了,所以在我幼小的时候,这就已不能动。

多么妙趣横生!大家一定非常好奇,也非常喜欢读的。当然,这篇回忆除了孩童的经历,也还有许多议论,很多关于人生的思考,也是值得去琢磨的。

《父亲的病》回忆庸医如何耽误父亲治病,这是他少年时期一段很不幸的经历。我们知道鲁迅曾经在日本学过医学,自然是西医。他对中医是不太信服的,可能也和少年时期这段经历的阴影有关吧。但这篇作品并不是否定中医的,他批判的是不负责任的庸医。而且从中还思考中西文化的不同:

中西的思想确乎有一点不同。听说中国的孝子们,一到将要“罪孽深重祸延父母”的时候,就买几斤人参,煎汤灌下去,希望父母多喘几天气,即使半天也好。我的一位教医学的先生却教给我医生的职务道:可医的应该给他医治,不可医的应该给他死得没有痛苦。——但这先生自然是西医。

父亲的喘气颇长久,连我也听得很吃力,然而谁也不能帮助他。我有时竟至于电光一闪似的想道:“还是快一点喘完了罢……。”立刻觉得这思想就不该,就是犯了罪;但同时又觉得这思想实在是正当的,我很爱我的父亲。便是现在,也还是这样想。

读到这里,大家一定也会陷入沉思的,感觉自己一下子长大了似的。鲁迅的作品常常具有这种发人深思的力量。

《琐记》回忆离家到南京上学所接触的种种世态人情,《范爱农》怀念同乡好友。这两篇都是写得很有趣而且好读的。我就不展开来说了。

打通隔膜:原来鲁迅这么“好玩”

十篇散文可以分开来读,但彼此也有些联系,合在一起,就呈现了鲁迅对自己童年到青年生活的有些连贯的回忆图景。“这组散文是鲁迅作品中最富生活情趣的篇章,我们可借此了解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这句话是“名著导读”上的,也可以看作我们学习《朝花夕拾》的一个目标吧。我们学习这本经典,就可以了解鲁迅的少年和青年时期的经历,接触这位伟大的作家、思想家。我们容易有这样的印象:鲁迅是战斗的,批判的,总是那么严厉,文章也不好懂。学生中流传一句话: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好像都有点“怕”鲁迅。这也反映一些实际情况。那么“高级”的鲁迅就这样被颠覆了。不过不要紧,随着年龄与阅历增长,对鲁迅肯定会有更深的认识。就拿我们学过的《朝花夕拾》那些课文来说,现在重新阅读,肯定会有新的不同以往的体会。读了《朝花夕拾》,你就会发现,鲁迅原来这么富于情趣,这么“好玩”,不像我们原来印象中的那么威严、难懂、难于接近。

但是,鲁迅的文章确实和我们有些“隔”,不容易懂的。这也是我们阅读《朝花夕拾》之前,要有的思想准备。

一是语言上的“隔”。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鲁迅文章的语言和其他作家的语言很不一样,有时有点拗口,有些用词很特别,甚至不合常规,读起来不那么顺。比如,我们已经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开头一段,我来读一下吧: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用如今通常的说法是“好多年以前这园子就连同房子一起卖给姓朱的人家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就是“最后一次见到这园子也已经过去七八年了”。鲁迅的语言带有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书面语的特点,有点文白夹杂,又有点欧化,是那个从文言到白话的转型时期的特点。当然,又还有鲁迅自己的特点。他特别重视用一些连接词或者转折词,让语言多一些张力,不那么直白,反而可以更好地体现思维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有些“不合常规”的语言,细加琢磨,又别有味道。例如“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怎么会用“似乎确凿”这样“不合常规”的说法?其实这很适合回忆中的思维状态。前面一个“似乎”,那些回忆中的景象是遥远而模糊的,紧接着的“确凿”,与之并不矛盾,因为那景象那样鲜明地浮现在眼前了。

这让我又联想到鲁迅的散文诗《秋夜》开头一句:“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有些人认为啰唆,其实是有意在表达那种寂寞的心境。这种重复和单调的语感,加深了此种心境的表达。如果把这句话改为规范通行的语言:“在我的后园,可以看到墙外有两棵树,都是枣树。”虽然不重复,诗意却跑了。

让我们再举一个例子,就是《琐记》中的这一段,说鲁迅对于家乡S城的流言蜚语已经感到腻味和绝望,他想尽快走出封闭的乡镇,到外边去。当时也就是同学们这个年龄,或者稍大一点,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希望能离家到外面闯荡世界。作品是这样写的:

好。那么,走罢!

但是,那里去呢?S城人的脸早经看熟,如此而已,连心肝也似乎有些了然。总得寻别一类人们去,去寻为S城人所诟病的人们,无论其为畜生或魔鬼。

注意这些用词和句式:“如此而已,连心肝也似乎有些了然”,“总得寻别一类人们去”,如果按照现在通行的语言习惯来读,这是有些拗口的。但细读一遍再一遍,会读出一般语言所没有的那种节奏、韵味。刚读有些不习惯,你会不由自主慢下来品读,不只是读懂其意思,还能体会到语言背后的情感和思想。

如此看来,鲁迅语言某种程度上的“隔”,不仅跟他所处那个特定时代语言的特点相关,更是鲁迅自己语言创造的特色,理解了这一点,才不怕这种“隔”,不会让这种“隔”妨碍自己去阅读鲁迅。鲁迅的语言是有张力、有诗意、有韵味的,要细心去读,一遍一遍读,体会那种语感。读多了,可能会感觉自己平常使用语言虽然通顺,符合规范,可是无味,没有分量。如果有了这种自省和自觉,你的语言水平也可能得到某种程度的提高了。

阅读《朝花夕拾》可能有第二个“隔”,就是文化历史常识。鲁迅这些回忆写的是一百多年前中国的社会生活,牵涉到很多历史、文化常识,如果不懂,的确会处处都是障碍。很多同学不喜欢读鲁迅文章,除了语言上的“隔”,还有这时代和知识上的“隔”。也举个例子。如《无常》开头一段:

迎神赛会这一天出巡的神,如果是掌握生杀之权的,——不,这生杀之权四个字不大妥,凡是神,在中国仿佛都有些随意杀人的权柄似的,倒不如说是职掌人民的生死大事的罢,就如城隍和东岳大帝之类,那么,他的卤簿中间就另有一群特别的脚色:鬼卒,鬼王,还有活无常。

你看,像“城隍”、“东岳大帝”、“卤簿”等等,都是民间文化和传说中的角色事物,文中还提到《玉历钞传》、《陶庵梦忆》等多种典籍,对这些多少要有所了解才能读下去。又如另外一篇《范爱农》,写到安徽巡抚恩铭、徐锡麟、秋瑾、满洲等等,都和辛亥革命前后的历史有关,如果不了解,读起来也会感到有些“隔”,甚至不懂,读不进去。碰到这种阅读障碍怎么办?不要怕,也不要偷懒,查下字典词典或者相关的历史书,大致能懂,就读下去。这样,会有意外的收获,那就是通过读《朝花夕拾》、读鲁迅作品,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近代文化、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是感性的了解。这是历史书上也不一定学得到的。如果读历史书,可能比较概括,比较理论化、知识化,而结合着鲁迅作品来读,就可以获得鲜活的历史感受。认真读《朝花夕拾》,把那些相关的人物史事都大致弄清楚,哪怕是大致,就很不简单,人文学科基本的素养都在其中了。

我们要正确认识为何读鲁迅会有些“隔”,不怕这种“隔”,还要力求打通这种“隔”,进入鲁迅的精神世界。这样,我们就提升了自己的语文水平,提升了思想水平。

顺便提一下,教材中有关《朝花夕拾》的“名著导读”这一课,其标题就是《〈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其中讲到现在是多媒体时代,许多年轻人没有耐性读经典作品,经典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要认识到,经典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读经典可以加深文化积累,可以锻炼思考能力,可以丰富人生的感受,可以涵养性情,等等。要让自己更具智慧,最好的办法就是读经典。但是由于时代的隔膜,语言的隔膜,年轻人读经典,是有困难障碍的。而且一般来说,对经典的不喜欢,也属于正常反应。于是就要消除“隔”。怎么消除与经典的“隔膜”?前面已提到一些办法了,比如细读,了解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等等。但消除对于经典的“隔”,主要还是认识问题。年轻的时候,容易被流行的甚至低俗的文化所包围,所以还是要有定力,有毅力,适当远离低俗文化,多读一些经典,尽可能让自己口味变得比较纯净和高雅,因此也就要适当读一些深一点的书。《朝花夕拾》提示我们如何消除与经典的隔膜,在今后接触其他中外经典时,也是适用的。

整体把握:大气、幽默与简单味

接下来,我们就来讲讲《朝花夕拾》阅读中应当主要关注什么,如何使我们的阅读效果最大化。我讲三点,是对《朝花夕拾》的整体感受和整体分析。在初中语文课上,我们学《朝花夕拾》中的三篇作品,是一篇一篇精学精讲的,而我们阅读《朝花夕拾》整本书,就要有个整体把握。

首先,阅读时要注意感受那种大气。鲁迅的文章毫不拘谨,放得开,收得拢,这是大气度。鲁迅在叙说以往生活经历时,时而沉湎回忆,时而感慨迸发,时而勾勒一幅景致,时而揣摩某种心理,时而考核故实,时而旁敲侧击……真正做到了作者所主张的“任意而说”、“无所顾忌”。然而细细琢磨,一篇仍有一篇的中心,各篇还都不脱离全书的基本线索。我把这叫作雍容大气。这是第一点。

比如《藤野先生》开头讲中国留学生油光可鉴的辫子,会馆里乌烟瘴气的跳舞,随便说到的这些怪现象,却是自己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接着写仙台的经历,藤野先生的热心和作者受到的民族歧视穿插表现,恩师的形象逐渐显示,仿佛就是闲聊,漫不经心,从容自然。这就是大气,是雍容。不像有些散文过分讲究结构篇章,反而显得拘谨、做作。鲁迅曾经和一位青年谈到怎样写文章:“要锻炼着撒开手,只要抓紧辔头,就不必怕放野马;过于拘谨,要防止走上小摆设的绝路。”(李霁野:《漫谈〈朝花夕拾〉》)

这提醒对于我们写文章应当是有帮助的。刚开始学写文章,可以有些模仿,有些章法结构的要求。但慢慢写得多了,就要注意文字背后的思维,让思维的变化去引领文章写法。只有思想放得开,不拘谨,文章才有大气度。这也是一种向往吧。

第二,幽默。同学们可能都喜欢幽默,我们乐于和幽默的人在一起。网上很多段子,也是有些幽默的。但这些幽默可能格调不一定高,就是“搞笑”而已。鲁迅的幽默是很“高级”的。阅读《朝花夕拾》,要欣赏鲁迅式的幽默。《朝花夕拾》中有很多顺手而来的讽刺,注意了,这种讽刺往往不是单刀直入,而是用多少有点开玩笑的方式去回敬论敌,这笑就像鞭子,给论敌以苦辣的抽打,叫论敌挨了打却有苦难言,这正显现了幽默的力量。《朝花夕拾》中也有许多议论,写得很幽默。比如《父亲的病》中揭露庸医行骗,开的方子用奇特的药引,“最平常的是‘蟋蟀一对’,旁注小字道:‘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鲁迅插入议论:“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这很可笑,会让人联想到封建礼教。讽刺的意味就在幽默之中加强了。

另外一种幽默比较平静和善,读来有很好的逗乐怡情的效果。如《阿长与〈山海经〉》里写善良可亲的长妈妈那些可笑的缺点,是用仿佛很“严重”的口气说的:“……满床摆着一个‘大’字,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我想,这实在是无法可想了。”但自从听了她讲长毛的故事之后,“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这幽默的表达,让人感觉到怀念的真切,连缺点都可亲。站在更高的阶段回顾过往,审视处在荒唐情境中的童年或有趣的弱点,有一些戏剧性的兴奋。我们和同学、玩伴回想往事,常有类似的情况吧。

再举个例子。《琐记》中记叙在南京的求学生活,有这么一大段:

初进去当然只能做三班生,卧室里是一桌一凳一床,床板只有两块。头二班学生就不同了,二桌二凳或三凳一床,床板多至三块。不但上讲堂时挟着一堆厚而且大的洋书,气昂昂地走着,决非只有一本“泼赖妈”和四本《左传》的三班生所敢正视;便是空着手,也一定将肘弯撑开,像一只螃蟹,低一班的在后面总不能走出他之前。这一种螃蟹式的名公巨卿,现在都阔别得很久了,前四五年,竟在教育部的破脚躺椅上,发见了这姿势,然而这位老爷却并非雷电学堂出身的,可见螃蟹态度,在中国也颇普遍。

是不是特别可笑?这就是幽默的力量。

鲁迅的幽默是有力的,自信的,是一种智慧,一种语言的风格,更是一种气质的表现。欣赏《朝花夕拾》,要格外注意这种由幽默产生的美感。读完《朝花夕拾》,鲁迅在你们心目中的形象可能有所改变:他不单是黑暗时代最勇敢的战士,不单是寂寞、忧虑、愤怒的,同时也是有温情的,淘气的,可爱的,幽默构成了鲁迅形象的一个重要侧面。在现代中国,极少有比鲁迅更有趣、更幽默的“老头”了!

第三,简单味。这个词有点生吧?是说《朝花夕拾》的风格,非常洗练、明晰,文字不多,给人的印象却很深。和文字表达也有关。鲁迅的这些文章似乎在说“闲话”,也称“漫笔”,是一种比较随意的写法,要细细品味,才更能体会到那种特别的情趣。每一篇集中勾勒一二个人或一二件事,就生动地概括了这一历史过程中的几个社会侧面,展现了作者几十年生活的踪迹。如《范爱农》写到清末浙江发生的反清的革命家徐锡麟被杀事件,心肝都被清兵炒了当菜吃了。消息传到日本,留学生开会讨论如何应对,要不要发电报:

我是主张发电的,但当我说出之后,即有一种钝滞的声音跟着起来:

“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

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别人:说这话的是谁呢,有那么冷?认识的人告诉我说:他叫范爱农,是徐伯荪的学生。

几句话,把范爱农愤世嫉俗、耿介直爽的个性写出来了。提炼典型的细节,多采用“白描”的勾勒,是形成《朝花夕拾》“简单味”风格的常用手法。这样的文章,耐读,就像线条清晰简练而富于表现力的素描,着墨不多,余韵无穷,我们不能不佩服这种洗练的功力。

这对我们的写作也有启示:写某个人物,某件事情,如何在有限的篇幅中写出其特点?一个人,很有特点,你能用三两句话把他(她)写出来吗?首先要观察,看这个人哪些点给人印象最深,最能显示其个性特征。写的时候就抓住这些特征,加以突出,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平铺直叙。当然,要达到鲁迅那样的“简单味”,可不容易。观察是一种思维能力,能抓特点,抓重点,这也是需要训练的。我们学习《朝花夕拾》时,多注意一点鲁迅行文的“简单味”,让自己的作文更加简练,不啰唆,不繁杂,不“记流水账”,这也是一个收获吧。

现代散文的翘楚

像《朝花夕拾》这样通过写个人的生活,折射时代变迁,带有浓烈的抒情叙事意味的美文,是“五四”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体式。几乎所有新文学作家都写过这类作品,我们教材中也收进了一些。鲁迅是其中的翘楚。这类文章,现在也很流行,是常见文体,大家很习惯享用了。在古代,虽然还没有“散文”这个文体概念,但散文创作是很发达的。诸如《史记》那样的史传文,贾谊《过秦论》、诸葛亮《出师表》这样的政论策论,陶渊明《桃花源记》、王勃《滕王阁序》之类记叙文,韩愈《师说》、柳宗元《捕蛇者说》一类议论文,还有杜牧《阿房宫赋》、苏轼《前赤壁赋》一类赋体文,等等,范围很广,佳作很多。大家读过这些古代名篇,都会感叹汉语之美,文章之美,但再来读鲁迅《朝花夕拾》,仍然会觉得非常新鲜,甚至是前所未有。不只是《朝花夕拾》用白话写作,也因为它好像更加贴近生活,更适合表达个人的感情。

郁达夫曾经比较古今文章的最大不同,他说:“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更是带有自叙传的色彩了。”(《〈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这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朝花夕拾》的特点,以及鲁迅这部作品对于引领现代散文创作所起到的类似源头的作用。

温儒敏
(温儒敏,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统编本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 pYV700h1oer0rxY5h5QrATXk0wRPPS8RVJ/YFb7F6VtU3doIH8aLPDystmVD4F4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