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同学们,你们好!

《经典常谈》这个题目既严肃又亲切。“经典”让人想到是艰涩的大部头;“常谈”则带着聊天般的平易与温和。

这本书与众不同:没有生动的故事情节,没有鲜活的人物形象,没有细腻的景物描写……以往的阅读经验、阅读方法,似乎在这本书面前失灵了。很多地方读得“似懂非懂”,根本谈不上有趣儿,甚至有点儿无聊。

硬着头皮读下去。面对这些经典,作者朱自清却努力挖掘着与我们读者相关的“聊天内容”。比如“《周易》第二”开篇提到“在人家门头上,在小孩的帽饰上,我们常见到八卦那种东西”,再比如“‘三礼’第五”的开篇说“许多人家的中堂里,供奉着‘天地君亲师’的大牌位”。现在我们说一些人或者媒体传“八卦”,说朋友见面聊“八卦”,大抵是说传播小道消息,这与《周易》中用来占卜的八卦是不是有联系?鲁迅特地写到三味书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是不是有这样的意思:原来有很多供奉孔子牌位的私塾,普通百姓家里虽然不供奉孔子,但会供奉些别的——比如写着“天地君亲师”的牌位。

书里提到的很多中国古代典籍的确让我感到陌生,但也有相对熟悉的。教材中有《关雎》《蒹葭》,“《诗经》第四”介绍了《诗》的来源,春秋时赋诗用诗。“诗第十二”提到了我们熟悉的李白、杜甫和晚唐的“小李杜”;“文第十三”提到了“唐宋八大家”,原来这种说法在明代已成定论。联系已知,可能阅读的过程就不那么枯燥了。

“学术性”和“普及性”是这本书的两个突出特点。《经典常谈》与我们以往读过的书不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是学术性著作。“学术”两个字似乎在说这是大学里才做的大学问,“普及”则告诉初中的我们也可以开始接触相关内容。朱自清在“序”中说明了书中各篇排列遵循的是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这解释了我心中的疑问——为什么《诗经》没有和其他的“诗”排在一起。既然以“学术性”为突出特点,读这本书就需要关注朱自清是如何阐释学术观点的——持有什么观点,运用了什么材料,做了怎样的阐释。虽然初读起来多有晦涩之处,但慢慢读,细细想,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每个人的阅读兴趣不同,我们可以在书中找到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先阅读。如历史课上学到了“百家争鸣”,当时的诸子百家究竟是怎样的情形呢?可以找到“诸子第十”,通过阅读,了解朱自清的观点与阐释过程。语文课本中的《周亚夫军细柳》把人物塑造得那么精彩,这本书也谈到了《史记》,也可以选择先看相关联的部分。总之,选择你能读下去的部分开始阅读,在阅读中发现更多能够读下去的内容,慢慢地读完整本书。

经典是经过时间的淘洗被大家所接受和认同的优秀作品。卡尔维诺在他的著作《为什么读经典》中提到,“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这本《经典常谈》也带给了我相似的阅读体验,因为它自己也成为了某种意义上的“经典”。常来翻翻这本小书,常与经典会面,我们更能知晓自己的来处,也能为前行汲取新的力量。 I4w2e1LOnMMBZ3fn6O5QZ1xXIT8IZaYMpjTdTb+I2SBVTR424pYpmqaGa965SGb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