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导读

语文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把《西游记》列入“名著导读”篇目,指定要“整本书阅读”。为何安排读《西游记》?应当如何引导孩子读这部“大书”?有关学生课外阅读“管理”,从《西游记》的教学中能得到什么启示?我想和老师、家长以及孩子们谈谈这个话题。

阅读《西游记》这类小说,要放松一点,可以用“游戏”的姿态去读,而不是一本正经,精细阅读,还总想着如何完成任务,对付考试。那就太“煞风景”了。

孩子们没有不喜欢《西游记》的,即使“不爱读书”的孩子,也可能会迷上这部书。此乃“天性”也。事实上,绝大多数孩子在幼小时候就已经通过电视剧、动画、绘本,或者白话简编本等等,熟悉并喜欢上了《西游记》。现在要求在语文课中阅读《西游记》原书,而且是“整本”读下来,是有难度的,但肯定受欢迎。

语文教材中关于《西游记》有简短的说明,介绍这本书的内容和写作背景等。我这里稍微展开来多说几句,提供给老师教学和小读者阅读参考吧。

《西游记》是有趣的“奇书”

《西游记》是一部“神魔小说”,写孙悟空等护送唐僧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历史上玄奘真有其人,在唐代贞观年间曾赴西域取经,途经一百多个国家,历时十九年,带回佛经六百五十七部。他的弟子根据他的口述经历写成《大唐西域记》一书。后来,玄奘取经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开来,逐渐加进了孙悟空等许多神奇的传说,“神魔”的色彩越来越浓。坊间也陆续出现各种相关题材的话本、戏剧等,这就是小说《西游记》的原型。至于《西游记》的作者是谁,历来无定论,近代学界考证认为是明代的吴承恩。流传下来的《西游记》版本很多,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西游记》是以明代金陵世德堂一百回本为底本,参校其他刻本整理的,比较完整稳妥,得到学界认可,也是目前最流行的版本。

《西游记》之“奇”,在于曼衍虚诞的情节和丰富怪异的想象,在文学史上可谓独树一帜。它以幻想创造出奇异的神魔世界,如天上的灵霄宝殿,地下的阴间阎罗,东海的水晶龙宫,取经途中的通天河、火焰山、狮驼洞、车迟国等等。形形色色的神佛仙道、鱼虫鸟兽、妖魔鬼怪轮番上场,真是无所不有、无所不奇,读来让人匪夷所思,惊悚连连,又趣味迭起,欲罢不能。

当然,“趣味”还来源于那引人入胜的故事。唐僧师徒取经历经的“九九八十一难”,是一个完整的大故事,其中包含着七十多个小故事,环环紧扣,曲折惊险。阅读时要投入,顺着这条情节主线,设身处地,跟随唐僧师徒去“历险”。正是这故事的悬念“控制”和引领我们进入奇异怪诞的神魔世界,得以暂时超离现实,遨游天地,放任自由。这种阅读状态很诱人,也很“治愈”的。

《西游记》之“奇”,又在于人物(神魔化的)塑造,无论神仙还是妖怪都生动有趣,给人印象深刻。特别是孙悟空,已成为一个符号式的“共名”,一提到他,几乎所有国人都立马会想到“神力无边”,小读者更是会“追星”般地津津乐道。孙悟空是英雄,神魔化了的英雄。他跳出三界,天马行空,有饱满的生命力、坚强的抗压力,蔑视权贵,桀骜叛逆,除妖伏魔,永不言败。这是个神化的“超人”,也是调皮、顽劣的猴子,却又让人感到如此亲切、可爱,既赞佩,又神往。孙悟空是自由的精灵,有“七十二般变化”,能翻“十万八千里筋斗云”,何等潇洒畅快!而这些都是人世间不可能实现的,人们喜欢孙悟空,这位梦想中的英雄“解开”了现实的束缚,“弥补”了人生的遗憾与无奈;这个精灵还可能悄悄“钻进”人的心底(潜意识),让我们对于自由的渴望得到宣泄与寄托。

还有猪八戒,虽然笨拙、懒惰、好色、贪小便宜,令人讨厌,可是本分老实,亦不失可爱。他的存在让《西游记》增添了喜剧性。八戒的毛病也多是人性弱点,读者也可能从他身上“照镜子”。很多读者不喜欢唐僧,他的迂腐、偏执和软弱让人气闷,可是不能否认唐僧有虔诚、悟道的一面,还是整个取经团队不可取代的“领袖”。沙僧则是苦行僧,朴实、坚韧,在师徒四人组中常起到润滑剂的作用。多个神魔角色之间是有性格差异与矛盾的,又彼此对照,阅读时会感到某种“张力”,更鲜明地凸显不同的品性,看到人性的多面。《西游记》虽属“神魔小说”,又让人感到“真实”,无论奇异的情节还是神仙妖魔,仿佛都有人间的影子。

《西游记》之“奇”,还在于它对传统文章中常见的说教、功利与拘谨的超越,有意以“趣味”引发阅读的愉悦。读《西游记》,要的就是这种“趣味”。对于小读者而言,阅读更是为了“好玩”,以“趣味为上”,《西游记》充分满足了孩子们阅读的欲望。

《西游记》的思想内容其实挺复杂的,佛、道、儒都有所涉猎,诸如宗教、民俗、礼仪、体制、风土、地理、天文、历法等描写,布及全书,若全都要弄懂,几乎是要熟悉半部中国古代文化史了。“读小说,长知识”很好,有兴趣的同学也可朝这方面下点功夫,但作为“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无需提过多要求。

关于《西游记》主旨的阐释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有认为该书是对当时世态讽刺揶揄的,有认为是宣扬佛法轮回的,有认为是讲“收其放心”儒家学理的,有认为是表现人性解脱的修持过程的……不同读者,特别是成年读者,阅读这部经典可能有各自不同的感悟与理解。但成年人的阅读不能取代少年儿童的阅读,应当尊重“少儿式”的阅读感受。对于中小学生来说,阅读时不必要求对此书的主题、思想、意义等做过多关注和探究。

《西游记》是古代白话小说,小读者阅读开始可能觉得有点“隔”,但读下去,慢慢习惯,就能体味到那种明快、诙谐、有韵律和节奏感的语言风格。其叙事多用简短、工整的句式,文白杂糅,散中有骈,又不时穿插趣笔,读来颇解颐消烦。欣赏《西游记》的语言艺术,初步感受古代章回小说擅长“讲故事”的魅力,也是语文课的题中应有之义。

教材中有关《西游记》阅读的提示很简单:一是建议发挥想象力,感受孙悟空师徒取经的艰险,体会各个人物(神魔)的性格、特征与命运。二是建议采取“精读”与“跳读”结合的方法。这样的设计和提示,目的在于让学生初步接触古典小说名著,进而借阅读这部书的“势头”,激发读书的兴趣,培养读书的习惯。这对于老师和家长如何指导孩子读《西游记》,是有启发的。下面,我想分四个方面展开来说说。

以读童话般的姿态来读

《西游记》是“好玩”的书,也是一部奇特的童话。中国古代的童话很少,《西游记》是其中最有名也最受读者欢迎的一部,适合少年儿童,也可当作“成人童话”。读《西游记》,要采取读童话那样的放松、游戏的姿态,全神投入去读,尽量放飞想象。著名作家和学者林庚先生说:“动物世界、儿童的游戏性、天真的童心与非逻辑的想象,这一切形成了弥漫在《西游记》中的童话的气氛。”(《西游记漫话》)这段话非常贴切地说明了《西游记》的童话特点,也启示我们,阅读此书时要摆脱功利的束缚,发挥想象力,跟着作者在幻想的世界里自由驰骋,甚至“想入非非”都是可以的。而这种放飞想象的阅读,本身就是在保护孩童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发展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能力。

稍微推展开来说,阅读文学书,特别是小说之类情节性较强的作品是要有相应的“姿态”的,那就是放松,调动感官与联想(包括直觉思维)去体验,对超离现实的想象世界不要“较真”,不要抗拒作品想象力带来的冲击与感染,也不要急于做理性的判断和逻辑分析,这些等读完全书,有了整体印象之后再说。只要不去干预,孩子们读《西游记》会无师自通,采用他们适合和喜欢的阅读姿态。

鼓励“跳读”

再说说阅读方法。现在时兴的说法是“阅读策略”,其实就是方法。读一本书,根据书的类型以及自己的兴趣或阅读目的,采取的方法是不同的。前面说读文学类书比如小说,应当放松投入,自然就会有相应的阅读办法。教材明确建议采用“精读”与“跳读”结合来读《西游记》,这值得注意。“精读”大家都很熟悉了,语文课基本上都要求“精读”。这里侧重说说“跳读”。

“跳读”是略读的方法之一,写进教材是个突破。这也是传授小说阅读的一般策略,即快速浏览和通读,得其概要,大致了解情节,解开悬念,尽快知道故事与人物的结局。阅读要有较快的速度,顺势读下去,“跳”过与阅读目的关系不大,或初步印象中觉得不大精彩、不感兴趣的章节。比如,书中有些渲染打斗场面、环境气氛的诗词联语,有些“说书人”为吸引听众而夸饰的言论,可以“跳”过去;少数降妖伏魔“套路”化的重复的叙说,扫一眼就行了;碰到自己不喜欢的人物描写,也可以略过;有不认识的生字或不理解的词语,也先“跳”过去,只要不妨碍了解故事大意就不间断地读下去。

《西游记》是使用当时的白话写的,也夹杂有文言,和现今的汉语表达是“隔”的,学生阅读会有困难。加上其文辞甚繁,很多掌故、词语都可能是阅读的“拦路虎”。若步步为营,一句一句“抠”,不认识字就查字典,断断续续,读得很慢,读着读着就可能不耐烦了。主张“跳读”与“精读”结合,特别是鼓励“跳读”“猜读”,把握主干,弃其枝叶,是适合中小学生认知能力的,能让他们保持以较快的速度把这部厚书一气读完。这样的阅读对孩子来说,既喜欢,又有成就感。你看,这么一厚本古典小说都能完整读下来,了不起啊。于是就有了继续找书来读的信心和欲望。

教材对《西游记》读法的提示,肯定了“跳读”的必要性和“合法性”,这背后还有一个重要的意图,就是激发阅读兴趣,培养读书习惯。切忌把这么“好玩”的书的阅读,弄成僵硬的教学任务,败坏读书的兴致。

有人恐怕会质疑或者反对——读书怎么能“不求甚解”,怎么可以教学生“跳读”或者“猜读”?其实反躬自问,谁读书没有过“跳读”或者“猜读”?我在一些文章中提出过,要鼓励孩子“连滚带爬”地读书,那样才有兴趣,阅读面打开,阅读量上去,才有阅读能力。

其实,“跳读”是读书时常用的方法,在多数情况下,只需要浏览或检索式阅读,“跳”着读,“挑”着读,很管用。这和语文课要求的精读、细读并不矛盾,如果需要,可以结合进行。这在后文我还会谈到的。

重提“快乐阅读”

这是语文教学应当重提的基本理念之一。我们年少时谁没有想过要摆脱繁杂腻味的功课?谁没有过天马行空的美梦?读书本是快乐的事,为何现在许多孩子不喜欢?浮躁的大环境不利于孩子读书,过于死板的语文课,加上应试,也约束孩子的天性。连课外阅读也有很多“规定动作”,设身处地想想,怎么会有读书的乐趣?当然,并非说所有阅读都是快乐的,也不是所有的阅读都要摆脱实际考量,考试也是不可能完全撇开的。我说的是孩童时期,可以多读点《西游记》一类比较贴近他们“天性”的书,起码能为孩子提供多一点自由想象的空间,让他们享受那种无拘无束的阅读过程,保护和提升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都说读书重要,如果连《西游记》这样“好玩”的书都完全纳入功利的计划,那怎么可能让孩子喜欢读书?他们的好奇心都被限制了。

现在的孩子太苦了,受束缚太多,成年人把生活的困扰与紧张投射到他们身上,这对孩子们很不公平,他们可能因此而得不到健全的精神发育,想象力受到抑制,甚至错过了本应当快乐的美好童年与少年。孩子们进入青春期后,会有他们的梦想、烦恼与叛逆,《西游记》这一类文学作品,大概也能为他们找到某些宣泄的渠道吧。

通过指导和观察孩子们阅读《西游记》,我们“管理”孩子们读书的观念应当有些改变了。现在有一种现象,凡是指定给孩子阅读的书目,孩子往往不感兴趣,他们要自己选择阅读。为什么会这样?因为阅读什么、怎么去读都规定好了,甚至还没有开始读就布置一堆任务,比如要定时间表、写心得、做旁批、画思维导图之类,孩子自然会感到负担沉重。

我看到有些学校老师就用考试的目标去要求和催促学生读《西游记》,而且考试真的就出一些“没意思”的题。比如考《西游记》的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水帘洞洞口的对联是什么,取经之后沙僧被封了什么名号,以及要求思考孙悟空师徒取经的故事说明什么“人生真谛”,等等。出这样一些考题也许有其“理由”,是为了考学生有无读过《西游记》,但对于激发阅读兴趣毫无帮助,还适得其反。

还有家长抱怨孩子不读书是因为学业负担过重,没有时间。但也要看到,兴趣是最好的入门老师,也是做事的动力。特别是孩子,精力无穷,只要有兴趣,就会有阅读的时间。很多孩子有拖延症,为什么?可能就是对所要做的事情不感兴趣。如果是有兴趣又可以自由发挥的事,他们会做得入迷,感到快乐,绝不会拖延的。

而阅读兴趣的培养又必须伴随某些选择的自由。应当让孩子有自己选书的权利,也可以读“闲书”。适当的引导当然必要,但如果目的性、功利性太强,那只能败坏孩子的兴致,一碰到书就头痛反感。这些道理本来不用多讲,我们当老师或者家长的“反躬自问”,自己是否喜欢读书,采用过怎样的阅读方法,也就“释然”,该放手就放手了。

《西游记》的阅读现象对我们的教学应当有特别的启发。对于小学生和初中生而言,读书兴趣的培养非常重要,这是他们想象力、好奇心最丰沛的时期,“过了这村就没有这店”了。中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安排了许多“名著导读”和“整本书阅读”,就是出于这一考虑。像《西游记》、《伊索寓言》、“哈利·波特”系列等有趣的书,孩子们阅读都会入迷,不用任何催促。何不利用这种“契机”,唤起孩子们读书的兴致与爱好?

实行“目标管理”,而不是“过程监督”

在教材中,要求读《西游记》,主要是安排课外阅读。无须像一般课文那样来讲授,也不要预先布置什么任务。可以用一节课简要介绍一下《西游记》的简况,或者先让学生读一段“精彩选篇”,以斑见豹,引发兴趣。初中语文七年级上有《孙行者一调芭蕉扇》作为《西游记》的“精彩选篇”。修订后的七年级上还会专门选用《观音赴会问原因 小圣施威降大圣》一回文字做课文。在介绍《西游记》故事梗概之后,通过细读选篇或课文,学生们兴趣被唤起,再延伸到“整本书阅读”。最好还能够帮助学生把握全书情节发展的主线。可以要求学生大致多少时间内读完这部书,比如一个月之内。实行“目标管理”,不是“过程监督”。还要认可“跳读”方法的合法性,对有些课外阅读的“不求甚解”不仅不必责怪,还当鼓励和引导。在课堂上若能举些例子说明如何采用这些方法,那就会事半功倍。

至于整本书读后是否要组织探究式讨论,可以灵活掌握。这时候就需要有“精读”了。可以让学生“读小说,讲故事”,学会复述。《西游记》中很多故事情节曲折、扣人心弦,如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车迟国斗法、女儿国遇难、真假美猴王、智取红孩儿、三调芭蕉扇等,让学生从中选择自己印象深的某一个,在班上或小组会上讲述一遍。要有讲述时间的限定和一些必要的要求。《西游记》的人物(无论神魔)描写很生动,每人的秉性、脾气、法力、命运不同,也可以组织“话说西游人物”活动,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某一人物的特点,引用一些故事和细节来印证,说说喜欢或者不喜欢的理由。更重要的是,鼓励彼此交流阅读《西游记》的方法与经验。这些活动的要旨是训练阅读方法,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设计要根据学情来定,也可以从更高层次去组织专题探究。比如,引用名家关于《西游记》的某些论点,作为“研究”《西游记》的话题,展开讨论。教材中引用了鲁迅评说《西游记》的一段话:“虽述变幻恍忽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这段论说参考了胡适《西游记考证》)这是非常贴切的评论,有助于理解《西游记》的内容与手法,虽然比较难一点,也是可以提供给学生去讨论的。那样,学生阅读《西游记》后的感悟就会上升一步,得到某些理性的省悟,语文核心素养所包含的语用、思维、审美和文化传承,就都融合其中了。

如果说,在《西游记》的“游戏”阅读之余还需要有些思想感悟,那也可以朝励志方面引导:为追求理想而奋斗前行,不畏艰难险阻,而重要的是勇气、毅力与本事。

温儒敏
2023年10月4日
(温儒敏,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统编本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 m9/DBlCXLnxv3azYdLUykGzvlo5d+LzDTSwynrXHuMU08FvIoJQlhXwWgImYET1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