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岑参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 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 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解析

岑参是盛唐首屈一指的边塞诗人,他的优秀边塞诗大都作于天宝十三载(754)进入北庭都护、伊西节度使封常清军幕,在军中任判官的三年间。这首《走马川行》与下面的《轮台歌》、《白雪歌》,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被称为“轮台三部曲”,如同气势宏大的交响乐章,谱成了盛唐边塞诗的最强音。岑参写边塞诗,有两副笔墨:写实的与喻指的。这首诗的前半表现西域自然风光和军旅生活景况,为写实。西域自然风光最突出的特点,如“轮台九月风夜吼”三句所写,是新险奇峭;军旅生活最突出的特点,如“将军金甲夜不脱”三句所写,是紧张艰苦。这些写实的诗句给人强烈的感官刺激,令人惊心动魄。诗的后半歌颂主将,为喻指。诗人并不着意为战争留下历史的真实记录,所以,他只是用唐诗中常见的“以汉代唐”的笔法歌颂主将出征,以致我们无法确知诗中所写到底是哪一次战事,但这并不会减弱诗篇对人的精神震撼。适应着内容表达的需要,此诗三句成一小节,读之如闻千军万马急驰而来,排山倒海,势不可当!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

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 汉兵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

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

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 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云片阔, 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 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 今见功名胜古人。

解析

此诗与上诗为同一战事而作,都是送主将出征,一首未能尽意,乃有第二首。此诗的着力点,一是渲染主将出征的军威,即前十四句;二是颂扬主将勤王报主的功勋,即结末四句。诗的韵律节奏与之相适应,正如清代诗论家李锳所说:“此诗前十四句,句句用韵,两韵一换,节拍甚紧。后一韵衍作四句,以舒其气,声调悠扬有馀音矣。”(《诗法易简录》)七言歌行(即七言古体)的韵律节奏自由变换,最适于表现雄劲勃发、大气盘旋的豪情,诗人着意运用这种诗体来歌颂大将出征,真可谓把七言歌行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又如另一位清代诗论家施补华所说:“岑嘉州七古劲骨奇翼,如霜天一鹗,故施之边塞最宜。”(《岘佣说诗》)读此篇及《走马川行》,可知诗人并未亲身参加这次西征,他只是以军中文士的身份为主将唱赞歌,但他毕竟亲历了“平明吹笛大军行”的场面,感受了“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的军威,有了这样的生活经历,形诸诗篇,便成绝唱。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

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犹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 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

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解析

与《走马川行》和《轮台歌》赞颂主将的诗旨不同,《白雪歌》是记录诗人自己在轮台军中一段极富特色的生活经历,所以“纯写实”是其唯一的笔法。诗中场景,随着韵脚的转换逐次展开:开首二句用仄韵,写第一天傍晚天气乍变,风雪骤来。次二句转用平韵,写第二天清晨所见雪中奇景。因为八月树木并未凋零,所以雪压枝头才有“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景象。这两个句子成了西域风光的“名片”。接下来四句复用仄韵,诗人转身回到帐幕之中,感到无法抵御的寒冷。“瀚海”二句进入叙事,改用平韵,诗人要去参加为武判官送行的宴会,他再次走出帐幕,远望天山,似见百丈阴崖一片冰雪;抬头看天,只见阴云密布,知道这场雪还要继续下。“中军”二句又改用仄韵,渲染出宴会上热闹嘈杂的气氛,音乐充满了西域风情。一整天下来,诗人可能感到疲倦了,他独自踱出帐外,也许要舒展一下筋骨,换口新鲜空气,诗改用平韵,他看到雪还在飘洒,但是起风了,强劲的风把杆头的红旗“掣”得不能翻动,好像“冻”住了一样。末四句再改用仄韵,写第三天放晴了,送武判官上路,送者与行者一起驱马出轮台东门,向山边进发,一直把行人送上蜿蜒的山路。行者的身影渐渐消失,雪地上只见一行马踏的蹄痕。诗的叙事悄然结束,诗人心头似萦绕着一缕拂之不去的怅惘,留下了不尽的馀味。 I+bOXTJeEhriGq/tpYYSr838YbKEZqlSPNH7oR/IgB7lzqkyF8Sw9zquBenJYrB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