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乐府

王昌龄

塞上曲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解析

“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用来训练乐工、制定乐谱和采集歌词,采集了大量民歌,后来,“乐府”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郊庙歌辞,其性质与《诗经》中“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到了唐宋时期,乐府开始失去音乐的形式,向徒诗发生转变,也就是说,这个时期的乐府诗,其实只是在乐府古题之下撰写的文人诗。

王昌龄的这首《塞上曲》就和汉乐府中战争题材的作品中一贯的反战主题,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行走在八月的边塞大道,听见空无一人的桑树林中传来的蝉鸣声。秋日已至,在边塞道上感受到了秋天的寒冷,处处都是黄芦的衰草。历来都是如此:那些远征到幽州、并州的游子,都是和这里的尘沙一起老去的。那些游侠少年,却因为对这种生活的蒙昧不知而平生向往之情,常常矜夸自己的紫骝马是多么精壮。千万不要学他们。

诗歌由征戍边塞庶几不回,而告诫少年莫夸武力,抒发非战之情。写边塞秋景,无限萧煞悲凉,写戍边征人,寄寓深切同情;劝世上少年,声声实在,句句真情。这类边塞题材的乐府诗,往往语言简赅,意思明朗,而气贯长虹,气概非凡。

塞下曲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解析

这首诗是承上一首而来。诗歌中的反战思想,也是一以贯之的。

这一首写行客,更具有清晰的画面感。在苍茫的大漠之上,一条河流蜿蜒、平静向前。一个征人牵着他的马匹,到这条河流之畔饮水。水是那么寒冷,而大漠上的风像刀一样割着面庞。平坦的沙漠之上,夕阳还没有完全落下,尚能暗暗见到临洮城。昨日在长城这里的战斗,都说是十分激烈悲壮的。而如今望去,黄色的尘沙仍然古今不变,只是那战死将士的森森白骨,静静散乱在蓬蒿之中。这些景象,经诗人用平稳苍凉的笔调写出,仿佛一切就在眼前。而唯有如此触目惊心,才能更好地表达其反战思想。

李白

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 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 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 叹息未应闲。

解析

这首诗和前面的《塞上曲》、《塞下曲》一样,也是为征戍之人而作。李白登上高楼,眺望远方,想象了这样一个关山玉门之外的边塞月夜:冷而白的月亮从关山的山脊背后忽然冒出来,在云海之中闪烁着苍茫的冷光。漫天遍野的大漠朔风,犹如虎啸狼嗥,吹遍玉门关内关外。诗人通过对边塞凄苦场景的描绘,为下文将士翘首故里编织了“思乡”的情结。

这番想象之后,诗人的思维又回到了汉代。那时,汉高祖曾在白登征战,胡人曾经一度窥视青海湾,险些掠夺此地。如今,数百年过去,明月依旧、关隘依旧,而历代的长征远戍的男儿却都一去不再生还。没完没了的战争,何时才能停息?征戍之人远望边邑,因为思念故里而脸色愁苦。征人家中的妻子家人,一定也在这清冷的茫茫月夜里或站立楼头,或折柳门前,向西眺望,思念着“我”这个也许永不能生还故里的征人,也许此时正在发出一声声揪人心肺的叹息声。

综观全诗,李白用广阔苍茫、深沉磅礴的图景抒发戍人思乡的意境,其实就是诗人博大的胸怀的自然流露,读来哀婉凄凉而又雄浑悲壮。

子夜吴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解析

《子夜吴歌》是六朝乐府吴声歌曲,也是一种乐府民歌。本诗是李白《子夜四时歌》组诗中的一首,题咏的是思妇。秋风渐寒,又是思妇开始为游子缝制冬衣的时节。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结句是写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何日能够停止战争,男子不必再出发远征。诗中千里月色、万户捣声,雄阔明丽之景与怀远之思、罢征之冀,两相结合,构成了感人至深的意境。从内容上看,正如沈德潜指出的“本闺情语而忽冀罢征”(《说诗晬语》),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能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

长干行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 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 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门前迟行迹, 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蝴蝶来,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 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解析

李白青年时代出三峡之后,曾有相当长时期漫游于汉水流域和长江中下游一带。这些地区自六朝以来,就是商业要道,因此经济发达、城市繁荣、商人们来往频繁。六朝乐府中的“吴声”、“西曲”即产生于这一地区,其中不少篇章就是表现商妇与丈夫离别的悲思的。李白是一位非常重视学习优秀文学遗产的作家,对于“吴声”、“西曲”非常熟悉;他的生活经历又使他对商妇们的思想感情有相当的了解:这些正是他写作《长干行》的基础。

这首诗通过一个女主人的口吻,写她对经商在外的丈夫的怀恋。全篇通过人物的独白,按照时间叙述,从回忆二人青梅竹马的童年生活开始,到结婚之后的离别,将妇人对丈夫过去的深情和如今的思念写得十分深刻。前面六句着笔于双方天真无邪、活泼可爱的童稚形象。表明商妇和她的丈夫在童年时代就有着亲密无间的友谊。出嫁之时,尚是十分羞涩。“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写出了这位新娘情窦初开的少女情态,十分生动。“十五”之后的四句写出了婚后的亲昵美满、如胶似漆,又表达了妻子坚贞不渝的真挚心愿,“愿同尘与灰”正是一番生死相依的誓言。“十六”四句为丈夫远行而日夜挂心,并寄以叮嘱。按年龄序数写少妇的生活历程,使人想起《孔雀东南飞》开头“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一段。这说明《长干行》在艺术上明显地受到古乐府诗歌的影响。

因为特别担心丈夫在外的安全,分别五个月中,每当听到猿猴凄惨的啼叫,心中都要十分不安。“门前”八句,写妻子在家中的守候,她时时在庭院中徘徊、踱步,一一踏过那里的青苔。每当看到苔深叶落,蝴蝶双飞,不禁为自己的青春而感触,也更盼望丈夫早日归来。末四句是全诗的归宿:只要一接到丈夫预报回家的信,哪怕远至七百里的有急流的长风沙,她也不顾一切前往接取。

这首诗是李白诗中的名篇,并且产生了很多典故,比如“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这样的成语,已成描摹幼男幼女天真无邪之情谊的佳语。从这首诗来看,李白不但善于描写壮丽的气象,也善于描写小儿女的情态。这种在儿女情事方面的长处,其实得益于李白长期身处市井生活之中,对于普通百姓的生活是十分关切并且善于观察的。 xpmXiciu7mGPSVi5PO4P97rv7Md33mQopOANCV4Ddh5Z62cQoSRJ8tbLVwq0+v4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