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二

温金玉

普陀名山,观音道场,灯传千载,名播五洲,古来就有“五朝恩赐无双地,四海尊崇第一山”的美誉。回望名山历史,菩萨显应,高僧懿行,帝王崇建,名公外护,百姓巡礼,信众感通,成就了普陀山千年不熄的香火,书写了中国名山圣地的信仰史。

在大乘佛教信仰圈中,观音是最为著名的菩萨。“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可以说是真实的写照。或许中国有人不知道释迦佛,但没有人不知道观世音。观音菩萨信仰妇孺皆知,深入人心。即使在今天,观音在俗文化圈中的知名度依然是无可替代。可以说,观音影响在民间,观音文化在大众。观音以其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有求必应、随机应化的形象,在大乘佛教诸菩萨中始终占据旗手般的地位。“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观音菩萨已成为东方的慈悲女神。

佛教是一个大众信仰体系,从它产生的那天起,弘扬传播就是它生存发展的基础,无论是佛陀当年恒河两岸的弘法脚步,还是阿育王时代的推广流布,成就着十方法音宣流。天竺遥遥,难挡大唐僧侣宁向西一步死、不向东一步生的求法决心;中土浩浩,无法消减西域高僧衣衫褴褛、梯山航海的传道热情,铸造了中国佛教的庄严辉煌。那么,何以在中国佛教信仰结构中观音被赋予如此多元的文化诠释力,拥有那么强劲的信仰传播力?在绵延两千年的佛教文化演进过程中,普陀山何以会成为观音菩萨的应化之地,成为佛教中国化最具典型性的成功标志?

近日由会闲法师与景天星博士合著的《普陀山佛教史》一书即将印行流通,因缘殊胜,得以先睹华章,无尽欢喜赞叹,谨将阅后心得分享。著作以浙江佛缘与普陀山开山的历史演进作为研究线索,主要在“名山信仰”的框架下,基于历史发展的维度,引入文化政治学、佛教地理学的分析视角,重点研究和分析了作为一种外来文化,观音信仰是如何实现本土化、大众化、生活化、民俗化的转型,菩萨信仰是如何在社会教化体系结构中实现精准定位,实施其化世导俗的宗教功能。特别是如何来适应所在国的政治生态、社会需求与民俗环境,其一系列的调整、改造措施是基于一种怎样的本土化诉求。由此佛法的在地化原则与王权、僧团、信众相互的协调与努力共同构筑普陀山名山道场的历史就成为本书的叙述主线。

通读全书,感觉其学术价值及特色主要体现于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主题鲜明。全书紧紧围绕普陀山“圣山化”的实现过程展开,突破了以往研究中多从观音文化入手的瓶颈,引入“神圣空间”与“名山建设”的理念重新解析普陀山的文化构成,从确立中国佛教信仰主体性的角度来看待“一山特起万山朝”的“普陀山现象”。中国佛教不仅需要“圣言量”的经典支撑,也要有印度、中土、日本高僧的践履印痕,还要有佛教名山的相互串联,更需要传说故事的演绎、朝山进香的吸引。其间有义学沙门的经典诠释与信仰推广,有知识阶层的文化渲染与舆论导向,还有来自民间的宗教诉求与心灵祈愿。“神圣空间”的成就最终是要落地开花,普陀山就成为观音菩萨化现中土的承接方,“不肯去”成为普陀山观音信仰的一种文化标识。二是叙述方式独特。研究普陀山应有多种路径,此书的特点在于将文化的推广与信仰的可能置于中土特有的政教背景之下来叙述。可以说这样的研究范式,是开启中国佛教大门的“金钥匙”。如果说儒学的政治化是中国文化中的一大特色,那么在佛教研究中,佛法与王法的关系则是佛教东传过程中最为核心的问题之一。本书几乎每一章节都会涉及当时的宗教政策与官府的支持,毫不夸张地说,普陀山名山的最终确立是与官方的主导分不开的,“南海观音”品牌效应的扩张、“海岛佛国”文化形象的确立时时处处皆可感知到朝廷“那只看不到的手”,无论是派员扩建,还是颁赐匾额,都体现了中土政教关系的协调互动与微妙关系。三是研究方法的多元性。全书既有传统史学的线性描述,更有佛教义理的思辨解读,更以文化地理学的概念来重新诠释普陀山“圣山化”的因缘,令人信服。此外,书中大量引用正史典籍与僧史资料使得全部分析建立在丰厚的数据基础上,体现出理论的解释力。当然此书仍留有研究的空间给未来,如对横向的空间分布研究,就不及纵向的时间演变叙述仔细;还有从1949年以来七十余年普陀山当代佛教史的延续与开拓相信也应在未来的研究计划之中。会闲法师多年主持佛学院工作,并主导国际观音文化研究中心的研究规划,有着宽广的海外留学背景与扎实的博士、博士后学术训练,另一作者景天星博士长期致力于中国佛教名山的研究,是学术成果丰硕的后起之秀,祝愿他们可持续的未来研究成果。

相信此书的出版必将推动普陀山名山建设工程,拓展观音信仰与普陀山文化的深度研究,铸造灵验观音、生态观音、文化观音品牌,全力提升名山文化品位,推进普陀山佛教实现由“香火兴寺”向“文化兴教”的历史性跨越。在社会精神家园建设层面,通过文化传播的形式扩展观音精神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实现“人心和善、家庭和乐、人际和顺、社会和睦、文明和谐、世界和平”的六和愿景。清代《南海普陀山志》的编纂者裘琏曾感慨说:“池州地介江表,蜀晋稍远,亦在内地,计程可到,独洛迦孤悬海外,可谓远且险矣。然历朝来,上自帝后妃主、王侯宰官,下隶善信男女,缁流羽衣,远近累累,无不函经捧香,顿颡茧足,梯山航海,云合电奔,来朝大士。”如今观音三大节日所形成的三大香会朝山进香模式,已成为普陀山独特的文化品牌。普陀山作为全国乃至全世界观音信仰的朝圣中心,是凝聚大众人心、增进全球华人文化认同的精神家园。目前须紧紧围绕“海天佛国”名山建设,进一步深化普陀山观音文化内涵,营造观音信仰氛围,锻造观音修持法门,构建普陀山朝圣观光体系,向世界人民讲好观音的故事,讲好普陀山的故事。

遥忆1987年10月19日,赵朴初会长视察普陀山时在不肯去观音院曾题《谒金门》词一首:“不肯去,甘禁万劫风雨。此土缘深非妄许,悲心周广宇。从此名山钟毓,无尽妙华慧矩。宝筏不辞千手与,度普天儿女。”感恩观音菩萨与普陀山的缘分深深,不舍众生,不离中土。

辛丑立秋于京杭大运河之北梅馨屋 qS3XgFA3hBnHfVCQe+/e8O24Hylw3opsQ4k27WhV21GXNiQRBbziqFd/+5DJDNJ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