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澳门眼科医院:何鲁与郭雷枢

一、病人何鲁

在目前可见的历史文献中,本书主人公没有中文姓名,他以粤语拼音“Hoo Loo”的名字存在,身份是农民。 [1] 他的中文名字最早可能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医史学者王吉民译作“侯路”或“侯鲁” [2] ,2020年学者苏精在《西医来华十记》中将这位病人称“何鲁”。 [3]

“Hoo Loo”究竟如何译?

18世纪末19世纪初,东印度公司在广东地区与华人做生意,在他们来往书信和档案中记录的华裔商人的名字多按粤语发音,采用罗马字符记录。为了便于交流,传教士编辑出版多种方言辞典,从中可以查询到当时用罗马字符译写的粤语姓氏。美国汉学家卫三畏(Samuel W. Williams, 1812—1884)在1841年出版的《拾级大成》、1843年《英华韵府历阶》和1856年的《英华分韵撮要》中将“Ho”译为“何”“和”“荷”和“贺”等多种姓氏。 [4] 《英华分韵撮要》是卫三畏根据通行的粤语,按音韵整理的,由此可以找到对应粤语的发音,“Ho”为“何”,意思是“Why”(为何)。 [5] 1935年,供职于私立岭南大学附属博济医院的美国籍医生嘉惠霖(William W. Cadbury, 1877—1959)为纪念该院百周年庆,著有《博济医院百年》( At the Point of a Lancet: One Hundred Years of the Canton Hospital )。书中附有一份以粤语拼音和汉文对照的毕业生名单,其中有一组“何”姓学生,他们的拼音均为“Hoh”。 [6] “Lo”在上述字典中有“鲁”和“路”的译文。

鉴于《西医来华十记》一书在国内已有较大影响,本书接受苏精的译文——“Hoo”为“何”,“Loo”为“鲁”。此外,按西方姓在后名在前的顺序,他的中文名字也很有可能是“鲁何”。查19世纪初期史料,在华西医生在记录中国学生名字时,采用的是姓前名后的顺序,比如第一位西医学徒关韬(Kwan A-to),早期留英医学博士黄宽(Wong Fun)。本书沿袭惯例以姓前名后方式,称主人公为“何鲁”。

据档案记录,何鲁来自距广州约100英里的新安县(Singan),新安即今天深圳所在地,广州到深圳的距离是150公里左右,即95英里。何鲁没有父亲,与母亲相依为命。1828年,他慕名到澳门,找到主持眼科医院的郭雷枢医生寻求治疗,最后接受了医生的建议去英国切除肿瘤。他满怀希望地远赴英伦,相信这样的选择既可宽慰年迈的母亲,又可让自己不再成为她的负担。 [7] 显然,英国医生最终未能实现何鲁的心愿。

当时,广东地区有一种观点:凡是病人进入医院后,因医生治疗死亡,医院要负责病人家属的生活。 [8] 何鲁去世后,广州商馆并没有负责资助何鲁母亲的生活。反而是澳门几位乐善好施的人士捐赠了一笔钱,交由郭雷枢打理。何鲁母亲一年来一次澳门,从郭雷枢处一次性领取利息作为津贴。领薪时,她需要在单子上签名(sign manual)。这位农村妇女应该不会写字,“名字都是由她的朋友代签”,她在自己名字旁边按上红色指印。 [9] 何鲁以自己的性命换来了母亲晚年安宁的生活,她就靠着这一小笔钱在新安维持生计。

事实上,何鲁的真实姓名和生平很难追溯了,中文名字的缺失已然说明了一个基本事实:他只是一位极不起眼的小人物,他去英国接受治疗的事件在当地华人社会中几乎不为人所知。当初出资送何鲁去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原以为此举可以“维持中国人脑海中已经产生的,对英国医学和外科学技术的信心”,结果因为手术失败而不愿再提及此事,在其档案中未见有任何后续的记录。 SRA6cEf20OVB07SlRahnxPRRQS1/QC/vmdW/PB+i38Oa5ysG/0n5Qmkfrrdcq03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