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
AI时代的我们,如何安身立命?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没有精英的时代,是一个平民时代、大众时代、拼图时代。众人行,互为师。我们每人拿出自己的一块经验、体验、经历、事实等,汇聚在一起,形成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每个人都是世界的原点,无论哪里都可以是世界中心。

AI时代的安身立命,包含了我们每个人的生存价值,有深度的时代背景。现在AI的发展,比如ChatGPT、Sora的出现,已经超出了我们的预期。我们原来认为属于人的东西,现在也正被机器初步地学习。美国控制论创始人维纳在1950年出版的《人有人的用处》中提到,在未来世界中,机器可能会大规模地替代人类,因为机器的逻辑运算非常清楚。他认为人和人的不同只是编码的排列组合不同,如果出现一种机器,将人扫描后把全部编码破解出来,或许就可以复制人,人便可以通过电波以光速传送。所以,当时维纳提出了一个问题:人有什么用处?工业革命时期,人被资本家命令着去上班,但是今天的人是自觉地命令自己去上班,为什么?因为人类被欲望驱动。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人类在很大程度上还在当牛做马,为了维护这百余斤的肉体,要辛勤劳动、要持家、要养孩子,为维护一个肉体的物质需求,而耗尽了人生大部分的力量。所以,从哲学上看,人类现在还处在“前人类”状态,我们还没有达到真正的人类状态。这隐藏的含义是什么?是人类要从这种物质的压迫下解放出来,所以会有安身立命的问题,因为AI的出现必然会淘汰很大一批人,简单机械的、初步的劳动形态,将大量被机器替代。

而再智能的机器,也无法完全取代什么呢?第一是情感。但现在关于AI的一种分析认为,AI也可以习得情感的一部分。因为爱与恨都不是无缘无故的,它们分别能给我们带来正向、反向的效果,正向的我们就爱它,负向的我们就恨它,那么机器也可以通过这样的一种反应机制来学习。第二是原创。18世纪时康德提出了这个问题,他认为我们人类认识这个世界的能力一方面来自先天,比如时间、空间、因果等,另一方面则是依靠经验和学习,而超出的部分,是彼岸和未知。所以很多想象和原创,都来自我们生命深处,是难以用知性去推演的。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他认为我们人类实际上是处在悲剧之中。他觉得世界上每个人在想什么其实都是被背后的意志所推动的,而这个意志是自己本身所难以理解的,也是很难意识到的。所以叔本华认为,我们人类的本性里有三大特点:一是利己,人类为了维护自己的生存非常利己,视他人为自己的竞争对象;二是厌恶,他认为人类是厌恶这个世界的,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人最基本的感情是厌恶;三是同情,这是人类与其他动物的区别,由同情产生出一种怜悯,一些人类的美好感情就是从这里来的。所以叔本华认为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的精神内在的好坏,实际上就是看三种成分的比例是多少。

AI的出现,对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意义都不一样。我们中国人依靠传统的学习性、劳动性,一点点地消化和积累,一代代人通过拼搏,实现了国家全要素的工业化。我们虽然身披着现代的外衣,但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内心还是农民。比如爱情,人人都在谈婚姻,几个人真正在谈恋爱?现在的这批人很艰难,外部世界的变化特别大,但是我们自身的变化没跟上。所以我们呈现出了巨大的单一性,我们追求的生活、目标、价值等都高度叠合。而AI时代需要不一样的人。今天是一个追求差异性的时代,一个人最大的价值就是你和别人不同。这里的不同不是观念不同,而是过程不同。所以,新一代的人,当你离开学校的那一刻,打算走哪条路,是一个特别关键的问题。什么是安身?如果只是一个空间、一个房子,只是穿暖吃饱的话,安身并不难。但这意味着你在年轻时就变成了一个老年人。安身立命,年轻人最大的一个问题是立什么命。从时间的长河上,回顾过去、品味现在、发现未来,在未来10年里,我们中国这一代年轻人能不能问心无愧地承担起这代人应该承担的命?这是个问题。回顾从前,晚清时国家危亡,需要的是既能读书又能打仗的人才,如曾国藩、李鸿章。梁启超写的《李鸿章传》里讲到,当时的李鸿章看到了国家的文化自信,同时也看到了工业不强、兵器不强的现状,所以他的变革是从这个角度展开的。梁启超后来写了一段话,他觉得李鸿章这代人非常值得钦佩,完成了那个时代迫切需要完成的任务。但李鸿章没有意识到的是国家和国家之间的竞争最重要的是国民之间的竞争,是国民的知识、观念和精神,这个问题一直延续到今天。

所以我们回看历史,过去那一代人最大的问题首先是民族独立,所以老一辈革命家,要集合全体的力量去战斗。后来要实现工业化,我们逐步地完成了从初步工业化到改革开放四十年后的完整工业化。现在如果写“新史记”,前面这两代人,他们不惭愧,他们完成了在那个历史条件下能够做到的事情。但是今天这一代年轻人就不同了,他们要完成的是精神、文化和文明的再造与转型。所以这个时代对人的要求特别高,尤其是人对世界的认知。一个人的认知取决于他面对世界时接受了什么故事,欧洲长达千余年的基督教文明接受的是《圣经》的故事,我们接受的是另外一个故事。

我们今天要立命,最大的短板就是认知。在如今的AI时代我们的立命很难,尤其是大数据、互联网下形形色色的文化,对当代年轻人冲击很大。我有时候会站在地铁站台上,看年轻人走出地铁,他们很多人举着手机,迈出地铁的那一刻都舍不得放下。手机的背后是大数据,人人都好像被操控着,人被空前弱化,时间极大失控。人们所热爱的东西都是别人设计的,都不是自己打造的。我们接受的世界上的任何东西,如果不是经过自己的创意与劳动去努力获得的话,就会对其产生高度的依赖性,人也会陷入巨大的单一性。所以我特别期待在文化传播中,个体接受的审美疲劳,或者说边际效应早点儿出现,让人们对它有距离感。

但是现在的我们哪怕心里不情愿,还是情不自禁地深陷陈旧的意识中。AI时代我们可以看到更加炫目的存在。这个世界将来会出现一种新的统治权,而单薄的个人无形之中会把自己置于一个工蚁社会中,成为一个盲目的存在。机器不能代替的是想象、情感、原创,将来这个世界就属于有这种能力的人。正因为有这样的历史趋势,我们需要做一个“拼图”人,用自己不同的色彩、不同的过程、不同的活法,去活化这个世界,去真正体验生命的展开之美。

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我们都是人类的一分子,面对AI时代,我们更需要站在人的主体身份上思考如何面对当下和未来的生活,因此,这本小书是写给女性也是写给当下所有年轻人的。这本小书要表达的也正是以上这份心情。 Lou6sSS2a6XaGvDPsxq4me2K8hsc/5HnJcKSUtaT0rqpcHCTRM/IqROdN8UB58h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