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和绘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互相渗透和吸收对方的精华。我们之所以能发现现代绘画和设计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原因在于现代艺术中的客观化趋向和现代主义设计的联系,以及现代主义产生的内在动因。
设计与绘画虽然都要绘制对象,但它们有根本的区别。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其对商品的依附性。设计是否成功,主要取决于它能否通过美化产品而最终实现促销的目的,但绘画由主观而产生,画家当时的主观意识几乎决定全部内容。
绘画与设计虽然同属于创造性活动,但它们具有各自的特点和使命。具体来说,绘画具有被观赏的特征,具体反映了思想意识、精神生活,具有情感宣泄和美感体现等作用,所以绘画具有非物质、非功利、非实用主义的特点。创新给予绘画生命,并且可以通过个性化体现来实现,古今中外每一位杰出的绘画大师都创作过极为个性化的作品,展现了他们自己的典型风格和特征(图15,凡·高的《星月夜》)。
图15
设计和绘画是视觉艺术的两种不同表达形式。设计不仅内在含有设计师的情感意识,而且外在也具有物化的视觉艺术形态。设计的功能不仅在于表达情感,更重要的是能有效传达含有商业意味的信息。
绘画是运用线、色彩、块面等元素,通过造型、构图等手段创造二维空间里的静态的饱含作者情感,可以让观者直观感受到的造型艺术。
色彩包含主观感受到的色彩和客观自然映象的色彩,可以引起我们感官的审美愉悦。绘画色彩像是光与影融于一片七彩斑斓,通过画家跳跃的笔触、轻盈的色彩描绘一个精神世界(图16,康定斯基的《任性》)。在物理学观点中,物体没有所谓的固有色,每一样物体都可以吸收环境色、受到反射光影响,且还会随着时间和观者的理解不断变化。
设计中很少有东西比颜色的使用更主观或更重要。改变颜色色调或饱和度,可以唤起完全不同的感觉。文化差异会加剧这些影响,一个国家令人愉快和令人振奋的色调,在另一个国家可能会变得令人沮丧。一种颜色可能会给一个人带来某种情绪反应,而又会给另外一个人带来完全相反的情绪反应,这可能归因于文化差异、先前联想,甚至这仅仅是个人喜好所造成的结果。
图16
绘画色彩是用色彩的基本规律,来研究色彩的不可重复性,强调的是感性处理,主要依靠个人感性来寻找理想画面。而设计色彩研究的是通过色彩的配置规律,来强调意象表达,从而达到培养理性思维的目的。
绘画色彩与设计色彩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表达自然的真实性,后者主要是视觉感官刺激;前者着重点是色彩关系的准确性,后者强调的是视觉感观接收的合理性。
1.色彩造型的需要
通常来讲,色彩与造型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色彩的微差、渐变等一些相应特性和元素塑造反映出的物体结构关系、空间关系和造型关系构造了色彩造型。
因此,设计师的色彩感受和敏锐性就显得尤其重要,要想最大化发挥出色彩效能,使物象关系更加和谐明晰,就要求设计师必须有洞察色相之间微弱差别、色彩明度、色彩纯度的能力。
五光十色的绘画色彩给予了造型无限种可能与创造性。
2.精神诉求的需要
色彩是绘画的生命源泉,绘画中各种不同的颜色都能带给观者不同的心灵体验。例如看到一片红,会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力量与热烈;看到一片黄,却又感受到一股温情或嗅到富贵华丽的气息……色彩总能最直观地影响人的精神诉求,并且可以在观者的大脑中进行“再加工”,既具有色彩的形象思维,又具有色彩再现的形象思维。
由此,第一阶段的色彩学习应该注重直觉的色彩思维能力,学会感受色彩,读懂色彩,掌握绘画色彩客观原理与物象的表现能力,为之后深度的色彩学习打牢基础,不断延伸对色彩的想象空间和对色彩的创造能力。
1.艺术设计的需要
素描通过用线条、明暗、形体、结构的表达形式来塑造一个物体在空间上的画面立体感,强调了物体结构和形式,从而反映了物体的体积、结构、形式、空间立体等。色彩通过用颜色的冷暖、明暗、远近等视觉感来反映物体的体积、空间位置、造型美等。
设计色彩则结合两者的理念来表达更丰富的情感,构造全新的设计理念,是一种艺术设计的过程,也是用设计色彩来展现类似于画者想表达的情绪(图17,莫奈的《睡莲》)。
图17
2.精神与物质诉求的双重需要
色彩在视觉传达中的作用力,是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色彩能够影响人们的情感和行为,是沟通和表达的重要工具。在设计中,恰当运用色彩可以增强作品的吸引力和说服力,从而在商业和艺术领域创造价值。通过学习色彩的科学原理、历史文化以及心理效应,我们不仅能够丰富个人的知识体系,还能够激发创造力,推动设计领域的持续发展。
因此,设计色彩教育不仅是为了掌握一种技能,更是为了满足人类对物质与精神双重需求的追求。它帮助我们在物质层面上创造美的作品,在精神层面上培养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这正是我们学习设计色彩的重要原因,也是推动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关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