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张良何处吹洞箫

徐州城东有一座树木葱茏的山峦——子房山。山不高,名气却很大,因为相传它是汉代开国功臣张良吹箫散楚兵的地方。后人为纪念这位鼎鼎大名的张良张子房,便将这座小山由鸡鸣山改成了子房山。

张良作为“汉初三杰”之一,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著名谋士。暴政之下,他敢于谋刺秦始皇;功成名就之时,他又全身而退。他曾避祸于下邳,即今徐州市睢宁县古邳镇,留下“圯桥进履”的佳话。刘邦大封功臣时,张良主动选择徐州附近的留县,自称“封留侯足矣”。

子房山果真是张良一管洞箫散楚军之地?张良与徐州为何有如此多的因缘?请随笔者做一番实地探访。

藏龙卧虎古下邳

2006 年初春时节,笔者循着当年张良剌秦后逃亡的足迹,由徐州而东南,驱车 120 多公里,来到睢宁县古邳镇。该镇位于邳睢公路旁,街市上酒肆店铺林立,镇区水塘、河湾星布,颇有些苏北江南的气象。

古邳在中国历史上称为“下邳”。战国时,那个借比美的故事向齐王进谏的邹忌,即被齐威王封到下邳。秦时置下邳县。汉时封韩信为楚王,都下邳。汉魏之际,下邳又成了群雄际会之地,曹操、刘备、吕布等许多英雄豪杰都曾在此争战。古代的下邳,泗水、沂水交汇于此,颇得舟楫与灌溉之利,遂成了徐州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直至清康熙七年,鲁南发生强烈地震,州城被毁,继之又遭逢黄河决口,这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才淹没于黄水中。后人在湖边另建新镇,名之曰“古邳”。

下邳古城遗址

张良跟下邳有着解不开的情缘。《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张良是战国时韩人,姓姬,其先人曾做过五代韩王的丞相。秦灭韩后,张良立志报仇复韩,变卖全部家财“求客刺秦王”,连弟弟死了也顾不上好好下葬,便只身离家闯荡。之后结交了一位大力士,在河南博浪沙(今河南郑州北)狙击秦始皇,结果误中随行车辆。秦皇帝大怒,搜捕甚急,张良于是“更名姓,亡匿下邳”。位于昔日宋、鲁、楚三国交界处的下邳,此时已成为豪强侠士汇聚之地。张良在这里暗中联络江湖豪杰,为反秦做组织准备。项羽的叔父项伯杀了人,便曾藏匿在他那里。因了这份交情,才有了十多年后鸿门宴上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时,项伯拔剑对舞,助刘邦躲过一劫。

暴政之下敢于豪掷万千家财组织这么一场惊天动地的谋刺活动,失败后又能成功躲过官府追捕,隐匿下邳后继续从事地下反暴秦活动,胸有奇志,心有奇谋,身有奇术,张良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兼具大智大勇的旷世奇才。

更为神秘的,是隐居下邳时那段“圯桥进履”的故事。一次张良散步圯桥,一老者故意将鞋子甩到河里,然后挺不客气地喊张良:“孺子(小子),下取履!”张良本想揍他一顿,但看他年纪大,于是强忍怒火,下去把鞋捡上来,又按老人的要求,跪在地上给他穿上。如此老者挺高兴,认为张良“孺子可教”,约其五日后凌晨到此一会。张良两次均比老人去迟一步,受到呵斥。直到第三次,张良半夜即到,老人赠他一本《太公兵法》,并说“读此书则为王者师矣(可成为王者的老师)”,并称“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张良熟读书中韬略,终于辅佐刘邦灭秦统一了中国。十三年后,他随刘邦经过济北,果然在古城山下发现了一块黄石,原来黄石老人已化为一块石头。张良“取而葆祠之”,死后并葬黄石,让后人一同祭祀。虚幻的故事又给张良涂抹上一层神奇的色彩。

古邳留侯庙前石碑

司马迁在《史记·留侯世家》里,曾就此发出感叹:“学者多言无鬼神,然言有物。至如留侯所见老父予书,亦可怪矣。”意思是说,智者多半认为世界上没有鬼神,不过精怪或许还是有的。不过就算有精怪,留侯张良所见到的那个老头居然还赠给他一部奇书,这难道不是奇事一桩吗?接着,司马迁更提出存在超人类“天助”的可能:“高祖离(遭遇)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岂可谓非天乎?”意思是说,高祖刘邦一生曾多次遭遇危难,往往靠留侯的功力才化险为夷,这难道都是人力所致吗?

下邳的确是一个藏龙卧虎、孕育豪杰之乡。在这里,张良研究《太公兵法》和道家学说,从事反秦地下活动。下邳保护了张良,成就了张良,算得上是张良的发祥地。

700 多年后,大诗人李白到访下邳,留下名篇《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

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

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

报韩虽不成,天地皆振动。

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

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

唯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

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

李白终生求仙好道,跟张良竟是心心相通,难怪要发出英雄相惜之浩叹了。

人去物非叹圯桥

跟随友人引路,笔者来到镇东的河堤上。这是一条南北向的窄窄的河堤路。堤下是远行的河流和阔大的水塘,渔船横斜,河水清凌,水中晃动着密密麻麻的树木的倒影,透出一股水乡的神秀之气。同行的古邳中学的侯宜礼老师说,堤外大片的水域叫城湖,下邳古城即沉睡在湖底。张良进履的圯桥也在这条堤上。可惜旧桥已废,旧址处兴建了一座现代式样的三孔大桥,唯桥下尚存几块石碑。

圯桥原是沂水上的一座石拱桥,徐泗间称其为“圯上”,亦即“桥上”之意。唐代的梁肃在《圯桥石表铭并序》中说,“临淮之下邳有圯桥,盖汉少傅留文成侯张良受神人黄石公兵书之地”。

如今,不仅张良和黄石公已去,古圯桥也不复存在了。但,古邳人并未忘记张良,他们在圯桥东边 200 多米处,兴建了一座宏伟壮观的留侯庙。庙前为一开阔的草木丛生的果蔬林地,庙门前并列 4 块龟驮石碑。

庙内翠竹掩映,正面的大殿为“张良殿”,坐北朝南,双檐挑角,红柱青瓦,庄严肃穆。殿内有一长联,概括了张良的一生。

上联为:“义士、谋士、隐士雅号集一尊,功高振主,事就退身,论文韬武略,岂止同萧韩列位?”

下联为:“伟人、哲人、仙人芳册传千古,业赫封侯,名成迹藏,授国策兵机,足堪与刘项齐名!”

左右配殿分别名之曰“多思”与“善忍”,四周建有碑廊。

说起这个“忍”字,还要提到那位黄石公。据传,黄石公名魏辙,原为秦庄襄王臣子,因不满秦的暴政而归隐,托名黄石公著《太公兵法》,约 1336 言。他在赠书前,想必已对张良暗中考察多时,但临到赠书,却又故意以傲慢无礼的行为挫其少年锐气,无非是想试探一下张良的气量如何。万一张良是那种才干有余而气度不足的人,岂不误了他托付的灭秦大事?好在张良在气头上强忍未发,在这场考试中过了关。正如苏轼在《留侯论》中所言,“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隐忍不发不是胆怯懦弱,也不是永远按捺不发。宋儒杨龟山对此评议:“老子之学最忍,他闲时似个虚无单弱的人,到紧要处发出来令人支吾不住,如张子房是也。”不发则已,一发惊人,难怪杨氏连呼:“可畏!可畏!”

四面楚歌说洞箫

在张良的故事和传说中,最有趣的莫过于“一管洞箫散楚兵”这件事了。想想看,凭借一管洞箫吹起哀怨的楚调,竟致楚军顷刻瓦解,一夜逃散。世界战争史上像张良这样以音乐为武器致敌崩溃的,实属罕见。

徐州人关于张良吹箫散楚兵的传说很多。其中一种是,当时汉军将项羽围困于彭城九里山下。张良当夜登上鸡鸣山,命士兵做了一只特大的风筝,悬挂上箩筐,筐中坐一士兵,手持梅花笛,吹奏楚歌,其调哀怨悲凉,楚兵听了军心涣散,不战自溃。明代沈采将这段传说写进了《千金记》里,被围困的楚兵唱道:“听楚歌叫人悲伤,思亲泪汪汪,品梅花铁笛断人肠……我和伊把铁衣卸却早还乡,早离了战场。”

蔡东藩在《前汉演义》中描写得更为生动,“将近一更之初,偶闻秋风飒飒,木落有声,只见众军三个成群,五个一起,正在纳闷之际,忽听高山之上,顺风吹下数声箫韵,一曲悲歌,清和哀切,如怨如诉,透入愁怀,感动离情,泪下千行,百计难解。一声高,一声下,一声长,一声短,五音不乱,六律和鸣……愈闻而愈悲,虽铁石之肝肠,亦为之摧裂,虽冰霜之节操,亦为之改移,离散英雄之心,消磨壮烈之气”“张良自鸡鸣山,吹至九里山,沿山吹数十遍。又令汉卒学此楚声,随处歌之……吹得楚营中人人涕泣,个个心酸”“不由诸将号令,一哄都散”。

徐州城西北 5 公里处有逶迤起伏的九里山,至今流传着“九里山前古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的民谣。但,韩信设十面埋伏、围困项羽的地点在垓下,即今安徽省灵璧县境内。据《灵璧志略》载,“城东南约一里许有品箫台”,现旧址尚存,传为刘邦围攻项羽,张良吹箫催散楚兵之处。

徐州子房山上子房祠

但,不管怎么说,徐州人对张良的感情是真诚而绵长的。子房山上的子房祠建于明代。据载,明宣德初年,徐州大旱,时任总兵的陈瑄在徐州率僚祷雨,已而有应,陈以为张子房显灵所致,遂于子房山建子房祠。清嘉庆年间徐州道张鼎又重修。子房祠坐东朝西,门前有四五十级高大的台阶,入大门即为大殿,内祠张良塑像。祠东有黄石公庙。后子房祠废,改建东山寺,“文革”中被毁。1997 年重建东山寺,院内子房殿仍供奉张良。每年 5 月 18 日还有留侯庙会,人们在进香拜佛之余,还举行放风筝活动,以纪念张良让士兵坐着风筝吹箫散楚兵的奇计。前些年笔者前去拜谒,看到子房殿前香烟缭绕,拜者如仪,令人感受到徐州人对张良的那份千古不变的情愫。

子房山顶的张良雕像

2023 年秋笔者再度前往,发现一个占地约 300 公顷的山体公园正在建设,未来这里将是一个以山体为景观主体,集自然生态、历史遗迹、休闲娱乐、文化教育等功能为一体的城市公园和文化名山,堪与徐州城南的云龙山相媲美。

张良的全身雕像伫立于子房山顶茂密的树林中,凝眸远眺,似乎正透过历史风云观赏今日新徐州的繁荣昌盛景象。 Cbsb0Jjcs3pnMyISLI9yF27RE9faPuWqsRvgxYnvl/Xxw/ehgOhSiMIE4y/uANd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