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天下巨宝藏徐州?

一车车金银财宝,一箱箱珍珠玉器,一堆堆举世罕见的奇珍异宝,在全副武装的士兵的押送下,从秦都咸阳,顺着烟尘滚滚的大路往东,往东……

这是公元前 206 年,由“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亲自指挥的一次旷日持久的运宝行动。然而,这笔天下巨宝运到哪里去了?为什么此后的史书再也无人提及?如今,它们又藏在哪里?

新世纪初年一个冬日的上午,在徐州新整修的项羽戏马台前,徐州师范大学(今江苏师范大学)教授赵明奇先生向笔者谈起了这桩跟项羽有关的历史悬案。

项羽掠宝东还

翻开中国历史,公元前 206 年前后是一个烽火连天、兵荒马乱、改朝换代的重要年月。由项羽和刘邦指挥的两支破秦大军,挥师西进。项羽在巨鹿大败秦军,动摇了秦王朝的根基。京都咸阳城里,奸相赵高谋杀秦二世,立子婴为王。但没过多久,刘邦大军率先进驻咸阳附近的霸上(今陕西西安东南)。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乘坐白马拉的素车,绳子套着脖颈,封存了皇帝的玺印符节,出城投降。刘邦率军挺进咸阳,一举平秦。

这个小亭长出身的义军领袖,看到富丽堂皇的宫殿楼台,五光十色的金银财宝,婀娜多姿的后妃歌伎,禁不住“意欲留居之”。幸好经樊哙和张良及时劝谏,刘邦克制住人性的弱点,理智行事,“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然后还军霸上。并与百姓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秦朝的严刑峻法全部废除,秦民大悦。

一句话,秦王室留下的财宝,刘邦分毫未取。此事更有项羽的谋士范增的话佐证:“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刘邦的心思未逃过老谋深算的范增的眼睛。

项羽呢,坑杀秦降卒 20 万人于新安(今河南渑池县),大失天下信义。然后进入关中,驻扎新丰(今陕西临潼)。刘邦自知不是项羽的对手,登门谢罪,出席了那场剑拔弩张的鸿门宴。接着,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未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秦王室收藏的珍宝和宫中美女刘邦没碰,被项羽一古脑全掠走了。这段史实被司马迁的《史记》记载得一清二楚。

项羽率军攻伐(徐州戏马台油画作品)

此外,郦道元在《水经注·渭水》里,还提及项羽掘秦始皇骊山墓,墓中奇珍异宝“以三十万人三十日运物,不能穷”。看来,这笔财宝比之阿房宫里的也少不到哪里去。

珍宝价值连城

当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将六国贵族迁至咸阳,各国财宝尽数归秦。其中,最具传奇色彩的便是那块价值连城的和氏璧。相传春秋时,楚人卞和在山中得一璞玉,献给厉王,王使玉工辨识,说是石头,以欺君罪断和左足。后武王即位,卞和又献玉,仍以欺君罪再断其右足。及文王即位,卞和抱玉恸哭于荆山下。文王派人问他,他说:“吾非悲刖(指‘断足’)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宝玉被说成是石头),贞士而名之以诳(真诚的人被说成骗子)。”文王使人剖璞,果得宝玉,因称和氏璧。后此玉落入赵国,秦王欲以“十五城易和氏璧”,由此引出了蔺相如使秦“完璧归赵”、不辱使命的著名故事。那颗隋侯夜明珠,身价也不菲,堪与和氏璧媲美。《搜神记》上称:“隋侯行于道中,见一大蛇有伤,以药敷之。后蛇于江中衔一明珠以报隋侯,光可照壁,世称‘隋珠’,与‘卞璧’齐名。”

其实,我国古籍中经常提及一些夜间发光的珠宝璧玉。《战国策》上便有楚王“遣使献鸡骇之犀、夜光之璧于秦王”的记载。还有那绘以九州地图的禹制九鼎,是集造型、雕塑、绘画等多种艺术于一体的青铜器中的极品,世为传国礼器,传说周室东迁时曾有一鼎落入泗水,秦始皇曾派千人下泗水捞鼎,求之不得。此外,那些产于吴越之地,由欧冶子、干将、莫邪等一大批铸剑名师精心打造的一把把锋可敌国、光耀千秋的赫赫名剑,皆为稀世珍宝。

当然,有些著名的珍宝后人也曾提及,如和氏璧相传后来被秦王嬴政灭赵后获取,并用它制成御玺,玺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8 个字,由丞相李斯书写,著名玉匠孙寿镌刻。之后,又传之于汉、晋等朝。但也有人对此说存疑。总之,绝大部分珍宝从此销声匿迹,再无踪影,史书上也找不到任何记载。此事可谓我国文物流传史上最大的谜团之一。

刘邦可曾攫取

项羽“掠宝东还”去了哪里?赵明奇先生推断,只能是去了彭城,即今江苏徐州。项羽自封“西楚霸王”,都彭城。岂有将宝物送往他地之理?

不过,在此后四五年里楚汉争战频繁,刘邦曾一度攻占彭城。项羽藏在彭城的巨宝,刘邦还真的占有过。《史记·项羽本纪》载,公元前205 年春,汉王刘邦合诸侯兵 56 万人,东伐楚。“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但好日子不长久,正当刘邦与部下痛快享受的时候,“项王闻之,即令诸侯击齐,而自以精兵三万人从鲁南出湖陵(今沛县一带)”“西从萧(今安徽萧县),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这一场彭城大战刘邦败得很惨。逃跑的汉军前后相随,落入泗水被杀 10 余万人。其余的汉军“皆南走山(往山里逃),楚又追击至灵璧东睢水上。汉军却(退却),为楚军所挤,多杀,汉卒十余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围汉王三匝(将汉王包围了三圈)”。刘邦狼狈逃奔,迫于追兵紧急,甚至连亲生女儿都推下车。这样的逃亡,是不可能将刚刚到手的珍宝一同带走的。

直到公元前 202 年冬,楚汉相争落下最后一幕,楚霸王败走乌江,此时项羽连心爱的虞姬都不能带走,更谈不上带走这一大批珍宝了。

那么,这些宝物会不会在战乱中散佚民间呢?以这些奇珍异宝的级别来看,几乎无此可能。又被刘邦掠去?这种可能应该存在。胜利者有权占有一切,是中国几千年不变的老规矩。何况它们皆属国家级珍宝,只能归当政者收藏。但,史书上对此却没有明确记载。因之,赵明奇先生认为,最大的可能是依然藏于彭城。

彭城何处藏宝

假如上述推断可以成立,那么,偌大的彭城,哪里可以藏宝呢?

徐州户部山上戏马台

项羽在徐州留存下来的古迹,首推城南户部山上的戏马台。《徐州府志》载:“在城南里许,项羽因山为台,以观戏马,故名。”历代记录、歌咏戏马台的文字甚多。做过徐州太守的苏轼称:“(戏马)台高数十丈,广袤数百步,有事则可用,屯戍与城相表里。”由此可知,宋代时戏马台还可用于城防。北宋贺铸《咏戏马台》诗写道:“鸿沟一画天地开,楚王洗剑东归来。新都形胜控淮泗,笼山络谷(指平整山石,填修沟壑)营高台。”专家经过大量考证,认定今徐州城中戏马台即为当年项羽所留。水转山不转,以此为坐标,可以证明徐州城址从古至今没有移位,藏宝之处可能还在今日徐州老城内。

徐州“州境之图”(局部),看看巨宝藏哪里?

当然,具体的藏宝地点已难知晓,但赵先生认为,最为可疑的藏宝地点应是“西楚王宫”。古籍关于西楚王宫也有不少记载。苏轼任徐州太守时曾大力整治城池,在东门上兴建一座巍峨壮观的黄楼,以防水患。他在应答同乡好友范纯甫的诗中写道:“重瞳(指项羽)遗迹已尘埃,唯有黄楼临泗水”。该句后边自注:“郡有厅事,俗谓之霸王厅。相传不可坐,仆拆之以盖黄楼。”原来,项羽的西楚故宫中的“霸王厅”被苏轼拆了盖黄楼了。这个黄楼后来几经兴废,古迹已荡然无存。但也不是一点蛛丝马迹找不到。20 世纪 50 年代,地处市中心的彭城路一号机关大院兴建办公楼时,发现地下有大量古建筑的残垣断壁、柱础、石案等。经考证,这里就是当年的西楚故宫和苏轼的逍遥堂及历代衙门的所在地。由于徐州地处黄泛区,古城曾遭遇多次泥沙淤埋,形成城下有城、衙下有衙的奇观,可见宝物有可能已深埋矣。这更使文物流传史上这一最大悬案谜上加谜,玄而更玄。不知可有感兴趣者前往探寻之? zFwMpkruIbtAyhKTZ/hpQ+nzXKV8O8ziCO4QykaNiOgX5tqV9B8eeHi7ovMSCpff



张良何处吹洞箫

徐州城东有一座树木葱茏的山峦——子房山。山不高,名气却很大,因为相传它是汉代开国功臣张良吹箫散楚兵的地方。后人为纪念这位鼎鼎大名的张良张子房,便将这座小山由鸡鸣山改成了子房山。

张良作为“汉初三杰”之一,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著名谋士。暴政之下,他敢于谋刺秦始皇;功成名就之时,他又全身而退。他曾避祸于下邳,即今徐州市睢宁县古邳镇,留下“圯桥进履”的佳话。刘邦大封功臣时,张良主动选择徐州附近的留县,自称“封留侯足矣”。

子房山果真是张良一管洞箫散楚军之地?张良与徐州为何有如此多的因缘?请随笔者做一番实地探访。

藏龙卧虎古下邳

2006 年初春时节,笔者循着当年张良剌秦后逃亡的足迹,由徐州而东南,驱车 120 多公里,来到睢宁县古邳镇。该镇位于邳睢公路旁,街市上酒肆店铺林立,镇区水塘、河湾星布,颇有些苏北江南的气象。

古邳在中国历史上称为“下邳”。战国时,那个借比美的故事向齐王进谏的邹忌,即被齐威王封到下邳。秦时置下邳县。汉时封韩信为楚王,都下邳。汉魏之际,下邳又成了群雄际会之地,曹操、刘备、吕布等许多英雄豪杰都曾在此争战。古代的下邳,泗水、沂水交汇于此,颇得舟楫与灌溉之利,遂成了徐州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直至清康熙七年,鲁南发生强烈地震,州城被毁,继之又遭逢黄河决口,这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才淹没于黄水中。后人在湖边另建新镇,名之曰“古邳”。

下邳古城遗址

张良跟下邳有着解不开的情缘。《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张良是战国时韩人,姓姬,其先人曾做过五代韩王的丞相。秦灭韩后,张良立志报仇复韩,变卖全部家财“求客刺秦王”,连弟弟死了也顾不上好好下葬,便只身离家闯荡。之后结交了一位大力士,在河南博浪沙(今河南郑州北)狙击秦始皇,结果误中随行车辆。秦皇帝大怒,搜捕甚急,张良于是“更名姓,亡匿下邳”。位于昔日宋、鲁、楚三国交界处的下邳,此时已成为豪强侠士汇聚之地。张良在这里暗中联络江湖豪杰,为反秦做组织准备。项羽的叔父项伯杀了人,便曾藏匿在他那里。因了这份交情,才有了十多年后鸿门宴上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时,项伯拔剑对舞,助刘邦躲过一劫。

暴政之下敢于豪掷万千家财组织这么一场惊天动地的谋刺活动,失败后又能成功躲过官府追捕,隐匿下邳后继续从事地下反暴秦活动,胸有奇志,心有奇谋,身有奇术,张良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兼具大智大勇的旷世奇才。

更为神秘的,是隐居下邳时那段“圯桥进履”的故事。一次张良散步圯桥,一老者故意将鞋子甩到河里,然后挺不客气地喊张良:“孺子(小子),下取履!”张良本想揍他一顿,但看他年纪大,于是强忍怒火,下去把鞋捡上来,又按老人的要求,跪在地上给他穿上。如此老者挺高兴,认为张良“孺子可教”,约其五日后凌晨到此一会。张良两次均比老人去迟一步,受到呵斥。直到第三次,张良半夜即到,老人赠他一本《太公兵法》,并说“读此书则为王者师矣(可成为王者的老师)”,并称“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张良熟读书中韬略,终于辅佐刘邦灭秦统一了中国。十三年后,他随刘邦经过济北,果然在古城山下发现了一块黄石,原来黄石老人已化为一块石头。张良“取而葆祠之”,死后并葬黄石,让后人一同祭祀。虚幻的故事又给张良涂抹上一层神奇的色彩。

古邳留侯庙前石碑

司马迁在《史记·留侯世家》里,曾就此发出感叹:“学者多言无鬼神,然言有物。至如留侯所见老父予书,亦可怪矣。”意思是说,智者多半认为世界上没有鬼神,不过精怪或许还是有的。不过就算有精怪,留侯张良所见到的那个老头居然还赠给他一部奇书,这难道不是奇事一桩吗?接着,司马迁更提出存在超人类“天助”的可能:“高祖离(遭遇)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岂可谓非天乎?”意思是说,高祖刘邦一生曾多次遭遇危难,往往靠留侯的功力才化险为夷,这难道都是人力所致吗?

下邳的确是一个藏龙卧虎、孕育豪杰之乡。在这里,张良研究《太公兵法》和道家学说,从事反秦地下活动。下邳保护了张良,成就了张良,算得上是张良的发祥地。

700 多年后,大诗人李白到访下邳,留下名篇《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

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

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

报韩虽不成,天地皆振动。

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

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

唯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

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

李白终生求仙好道,跟张良竟是心心相通,难怪要发出英雄相惜之浩叹了。

人去物非叹圯桥

跟随友人引路,笔者来到镇东的河堤上。这是一条南北向的窄窄的河堤路。堤下是远行的河流和阔大的水塘,渔船横斜,河水清凌,水中晃动着密密麻麻的树木的倒影,透出一股水乡的神秀之气。同行的古邳中学的侯宜礼老师说,堤外大片的水域叫城湖,下邳古城即沉睡在湖底。张良进履的圯桥也在这条堤上。可惜旧桥已废,旧址处兴建了一座现代式样的三孔大桥,唯桥下尚存几块石碑。

圯桥原是沂水上的一座石拱桥,徐泗间称其为“圯上”,亦即“桥上”之意。唐代的梁肃在《圯桥石表铭并序》中说,“临淮之下邳有圯桥,盖汉少傅留文成侯张良受神人黄石公兵书之地”。

如今,不仅张良和黄石公已去,古圯桥也不复存在了。但,古邳人并未忘记张良,他们在圯桥东边 200 多米处,兴建了一座宏伟壮观的留侯庙。庙前为一开阔的草木丛生的果蔬林地,庙门前并列 4 块龟驮石碑。

庙内翠竹掩映,正面的大殿为“张良殿”,坐北朝南,双檐挑角,红柱青瓦,庄严肃穆。殿内有一长联,概括了张良的一生。

上联为:“义士、谋士、隐士雅号集一尊,功高振主,事就退身,论文韬武略,岂止同萧韩列位?”

下联为:“伟人、哲人、仙人芳册传千古,业赫封侯,名成迹藏,授国策兵机,足堪与刘项齐名!”

左右配殿分别名之曰“多思”与“善忍”,四周建有碑廊。

说起这个“忍”字,还要提到那位黄石公。据传,黄石公名魏辙,原为秦庄襄王臣子,因不满秦的暴政而归隐,托名黄石公著《太公兵法》,约 1336 言。他在赠书前,想必已对张良暗中考察多时,但临到赠书,却又故意以傲慢无礼的行为挫其少年锐气,无非是想试探一下张良的气量如何。万一张良是那种才干有余而气度不足的人,岂不误了他托付的灭秦大事?好在张良在气头上强忍未发,在这场考试中过了关。正如苏轼在《留侯论》中所言,“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隐忍不发不是胆怯懦弱,也不是永远按捺不发。宋儒杨龟山对此评议:“老子之学最忍,他闲时似个虚无单弱的人,到紧要处发出来令人支吾不住,如张子房是也。”不发则已,一发惊人,难怪杨氏连呼:“可畏!可畏!”

四面楚歌说洞箫

在张良的故事和传说中,最有趣的莫过于“一管洞箫散楚兵”这件事了。想想看,凭借一管洞箫吹起哀怨的楚调,竟致楚军顷刻瓦解,一夜逃散。世界战争史上像张良这样以音乐为武器致敌崩溃的,实属罕见。

徐州人关于张良吹箫散楚兵的传说很多。其中一种是,当时汉军将项羽围困于彭城九里山下。张良当夜登上鸡鸣山,命士兵做了一只特大的风筝,悬挂上箩筐,筐中坐一士兵,手持梅花笛,吹奏楚歌,其调哀怨悲凉,楚兵听了军心涣散,不战自溃。明代沈采将这段传说写进了《千金记》里,被围困的楚兵唱道:“听楚歌叫人悲伤,思亲泪汪汪,品梅花铁笛断人肠……我和伊把铁衣卸却早还乡,早离了战场。”

蔡东藩在《前汉演义》中描写得更为生动,“将近一更之初,偶闻秋风飒飒,木落有声,只见众军三个成群,五个一起,正在纳闷之际,忽听高山之上,顺风吹下数声箫韵,一曲悲歌,清和哀切,如怨如诉,透入愁怀,感动离情,泪下千行,百计难解。一声高,一声下,一声长,一声短,五音不乱,六律和鸣……愈闻而愈悲,虽铁石之肝肠,亦为之摧裂,虽冰霜之节操,亦为之改移,离散英雄之心,消磨壮烈之气”“张良自鸡鸣山,吹至九里山,沿山吹数十遍。又令汉卒学此楚声,随处歌之……吹得楚营中人人涕泣,个个心酸”“不由诸将号令,一哄都散”。

徐州城西北 5 公里处有逶迤起伏的九里山,至今流传着“九里山前古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的民谣。但,韩信设十面埋伏、围困项羽的地点在垓下,即今安徽省灵璧县境内。据《灵璧志略》载,“城东南约一里许有品箫台”,现旧址尚存,传为刘邦围攻项羽,张良吹箫催散楚兵之处。

徐州子房山上子房祠

但,不管怎么说,徐州人对张良的感情是真诚而绵长的。子房山上的子房祠建于明代。据载,明宣德初年,徐州大旱,时任总兵的陈瑄在徐州率僚祷雨,已而有应,陈以为张子房显灵所致,遂于子房山建子房祠。清嘉庆年间徐州道张鼎又重修。子房祠坐东朝西,门前有四五十级高大的台阶,入大门即为大殿,内祠张良塑像。祠东有黄石公庙。后子房祠废,改建东山寺,“文革”中被毁。1997 年重建东山寺,院内子房殿仍供奉张良。每年 5 月 18 日还有留侯庙会,人们在进香拜佛之余,还举行放风筝活动,以纪念张良让士兵坐着风筝吹箫散楚兵的奇计。前些年笔者前去拜谒,看到子房殿前香烟缭绕,拜者如仪,令人感受到徐州人对张良的那份千古不变的情愫。

子房山顶的张良雕像

2023 年秋笔者再度前往,发现一个占地约 300 公顷的山体公园正在建设,未来这里将是一个以山体为景观主体,集自然生态、历史遗迹、休闲娱乐、文化教育等功能为一体的城市公园和文化名山,堪与徐州城南的云龙山相媲美。

张良的全身雕像伫立于子房山顶茂密的树林中,凝眸远眺,似乎正透过历史风云观赏今日新徐州的繁荣昌盛景象。 zFwMpkruIbtAyhKTZ/hpQ+nzXKV8O8ziCO4QykaNiOgX5tqV9B8eeHi7ovMSCpf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