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古“中江”之水由丹阳湖经太湖入海

历史上长江在丹阳湖区域分流两支入海:一支由金陵,经瓜州,到吴淞口入海——也就是今天的长江主航道;另外一支则沿着“中江古道”,经太湖,到钱塘江入海。舜帝到南岳、大禹治水凿中江、泰伯奔吴采药衡山、伍子胥凿胥溪、秦始皇“过丹阳、达钱塘”等历史事件都发生在这一带。

《越绝书·外传·吴地记》中曾载:吴国古水道其一“出巢湖,上历地,过梅亭,入杨湖。”其中的“历地”是指历山、历阳(今马鞍山市和县)一带,“杨湖”就是丹阳(杨)湖。丹阳湖往东,顺着古中江(胥溪)古道,连通太湖,一直通向杭州湾及少量流向苏州河和黄浦江。《史记》中,秦始皇“渡海(梅)渚,过丹阳,达钱塘”,就是顺着这一长江古道。

《尚书•禹贡》也载:“三江既入。惟北江径入海。中江则合太湖以入海”。这里所称的北江,就是长江经过丹阳湖口往北流向金陵,相当于今天从吴淞口入海的长江航道;中江,系指从丹阳湖往东入太湖,再入海。

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在溧水的“溧”字下有这样的描述:“《方舆纪要》曰,今溧水在今溧阳县北四十里、即永阳江也。《祥符图经》:溧水承丹阳湖,东入长荡湖”。很显然,丹阳湖水经溧水、长荡湖,东入太湖。

《说文解字》又载:“水利攷:永阳江一名颖阳江,古名中江。按:中江者、前志丹阳郡芜湖下云‘中江出西南,东至阳羨入海’”。

《说文解字》还载:“杨州川,谓禹贡、职方三江之一也。今芜湖河东接太平府南之黄池河,又东接溧水县之固城、丹阳、石臼诸湖;未筑东坝以前,诸湖汇长荡湖而入太湖,而入於海。此正古中江之道。”

《禹贡真铨》(民国编)叙述:“三江,即扬子江、钱塘江、中江;扬子江自安徽芜湖东分一枝,南转至宣城境内又东转至江苏,从苏、常、沪三道入海,适当浙江、扬子江之中,故曰中江。”

《当涂县志》(民国编)对“中江故道”有专门的一段表述,其中有“《汉书·地理志》:中江出芜湖西南,东至阳羨入海。”“《方舆纪要》引《汉志》注云:中江在县西南,东至阳羨入海。今芜湖县河,东达黄池(属当涂),入丹阳、石臼等湖至银林堰,乃中江故道也。苏、常承中江下游,常病漂没。及五堰筑,而中江不复东……”等内容。

《当涂县志》(民国编)针对民国时期的地理现状,对“中江故道”还特意加上按语,这样表述:“中江分江起芜湖县长河,过清水河,合天城、乙太诸湖,东流入当涂境,合路西、万春诸湖东达黄池河,会宣、歙县诸水同汇丹阳、石臼、固城诸湖,历高淳至银林止,长一百六十里,即《水经》所谓东至阳羨者是也。银林即今东坝,民国二十年大水,东坝漫溢旬日,下游宜、溧等县震恐,深以东坝崩溃焉。”

《当涂县志》(民国编)记载的古谚语:“虞旧谚云‘宜兴、溧阳,终究不长,东坝一倒,依旧长江’。”以及苏南“东坝一倒,(苏州)北塔寺上漂稻草。”等民谣,又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中江故道水系通太湖达海的存在。

由于古“中江”航道在溧水、高淳一带,受古南岳衡山(今江东苏皖交界之横山,见后面文章)及皖南山脉的地下横亘凸起,水流不畅,多有泥沙淤积,因此,历史上大禹治水凿中江、伍子胥凿胥溪,都有疏浚。自汉末在丹阳湖军屯开垦以来,历代对“中江故道”或堵塞,或疏浚,多有反复。明代在丹阳湖畔的高淳县(今南京市高淳区)筑银林堰(东坝)后,中江彻底阻断,长江仅存吴淞口一个直接入海口。

改革开放以来,陆续有学者提出贯通“中江故道”的设想建议。2010年,国家在当涂(姑溪河与长江交汇处)举行了疏浚“芜申运河”(芜湖当涂——太湖上海)的奠基仪式,正式启动“中江故道”——“芜申运河”航道疏浚项目,在江苏高淳东坝等地设置船闸,保证货船通航,大大缩短了内陆地区货物到上海、宁波港口的船运距离;与此同时,近年来南京市又实施了秦淮河与石臼湖连通工程。这些当代水利项目的顺利实施,从而使古“中江”水系在新时代又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5Fk/8qrTwA81jqlnEt7smagHxLBOvZUL2RPAkF6q0peEKliB9HBrsxV5VnAIUTM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