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丹杨大泽的历史变迁

古丹杨大泽,后世称丹杨(阳)湖,以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为核心,位于长江下游的今江苏省南京市、安徽省芜湖市、宣城市之间。这里地处长江主航道,同时又是古中江水道,因此古代形成了横江往北、中江往东、西承上游江水的三江交汇之区。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古丹杨大泽——丹阳湖,在国内外迄今为止的古地图当中,没有发现一张地图对其进行过系统、完整地标绘。也许因为她曾经由“中江”水系与太湖连为一体,有人把她与古震泽——太湖混为一体,然而,这一古代的大泽、大湖是确确实实存在的,而且比太湖要大,位列“五湖四海”中古“五湖”的第三位。丹阳湖,即远古之雷泽(后面有专门章节论述),“先秦时为薮泽”,秦汉时称“丹杨大泽”,后称“丹杨湖”,因盛长红杨树而名。也有人将其简称为丹湖、杨湖。又因盛长蒲草,围田后的水面也有称作“蒲塘”的。隋代因避讳改称丹阳湖。

《史记》中,有秦始皇“渡海渚,过丹杨(阳),达钱塘”的记载;唐《史记·河渠书集解》、明《幼学琼林》“地舆”篇中,“丹阳湖”在古“五湖”当中排名洞庭、太湖之前,位列第三。南齐谢朓、唐代李白、宋代郭祥正、张孝祥、明代陶安等诗词名家,在江东有专门以《丹阳湖》为题的诗词,杨万里、王思任、萧云从、黄钺等诸多文人也都写过与丹阳湖有关的诗文,多位文人把丹阳湖水域称之为“沧海”或“江海”。如:李白《日夕山中忽然有怀》中“欲往沧海隔”、《夜泊黄山闻殷十四吴吟》中“半酣更发江海声”、《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中“远山集翠横海岛”、《横江词》里“海神来过恶风迥”、“向余东指海云升”、杨万里《游采石》诗中“白紵乌纱江海间”等诗句。

据《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七》“太平府”条目下记载:“丹阳湖,府东南七十里,旧志云:应天、广德、徽、宁境内之水汇而为三,曰石臼、曰固城、曰丹阳,而丹阳湖最大,东西七十五里,南北九十里。”(注:太平府,府治在当涂,辖当涂、芜湖、繁昌三县,相当于今安徽省马鞍山市、芜湖市江东一带;应天,即应天府,辖今南京周边;广德——广德军、徽——徽州府、宁——宁国府,相当于今皖南。)

明《太平府志》也载:丹阳湖“在府东南……而徽、池、宁国、广德诸州邻于本府者皆以湖心为界,东西七十五里,南北九十里,实太平巨浸也。”(注:池,即皖南池州府。)《太平府志·历朝修筑湖圩事迹》记载:“三国吴永安三年,都尉严密建丹阳湖作蒲塘。……孙皓建卫元年,小历奚熙建起塘,复严密故迹。”

据《当涂县志》记载:丹阳湖“先秦时为薮泽,古中江由泽所经,即沟通吴楚的‘中江出(芜湖县)西南,东至阳羡(今江苏宜兴)入海’(见《汉书·地理志》)。迨两汉时中江淤塞,湖泊才逐渐定型……形成皖南山洪的汇聚之区、长江西水东流入震泽的通道。今丹阳、石臼、固城、南漪四湖以及当涂、宣城、芜湖、溧水、高淳等沿湖圩区,原均属古丹阳湖地。”“丹阳湖筑圩,肇自三国,唐宋为鼎盛期,……宋代沿湖有圩千余口,仅当涂就有四百七十二所。”

《溧水县志》载:石臼湖,“与今高淳县固城湖及高淳、当涂两县之间的丹阳湖同为一湖,名丹阳湖。早在秦汉时又称丹杨(阳)大泽。”

丹阳湖原为江南著名的大泽,大致成湖于两三百万年前。约在春秋前期,古丹阳大泽逐步解体,分化出丹阳、石臼、固城等湖。从明代《幼学琼林》“地舆”篇中,“丹阳湖”在五湖当中排名洞庭、太湖之前,位列第三。明《太平府志》载,丹阳湖“东西七十五里,南北九十里”,再加上古石臼湖、固城湖的情况来看,即使考虑扣除湖区周边陆地,明代的丹阳湖依然有数千平方公里,古丹杨大泽最大时水面之浩淼可想而知。

根据《安徽省第四纪晚更新世岩相古地理略图》研究分析:古丹阳湖属于第四纪河湖沉积地层,初为浅海,后来因长江及皖南青弋江、水阳江携带泥沙在这个地带堆积,年深日久,逐渐形成河漫滩地,泥沙堆积较少的地方形成了一个大湖。这个大湖,在汛期与长江浑然一体,江湖不分,水域广阔,枯水期才分离出长江与湖泊。丹阳湖,先秦时为薮泽,后来才分裂出若干子湖。

千百年来,由于不断围垦,时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丹阳子湖还剩下了357平方公里的湖面。后来,经过解放军军垦及湖周边县、市的继续围垦,丹阳湖子湖目前已经不复存在,就只剩下缩小了的石臼湖、固城湖、南漪湖及丹阳湖的沟、河水系了。 fOs8bIXJS/K9o9EAVqiYbmHpkoDZUnUF2w0zpqRiouhbkhbuZYccuhWuoAwdvAY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