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阴阳营文化是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发掘的南京市北阴阳营遗址命名,估计年代为公元前4000——前3000年,距今已有6000——5000年的历史。
北阴阳营文化主要分布于丹阳湖北部,在薛家岗文化以东的南京、镇江地区河旁台地和丘陵上,向西到巢湖东岸与薛家岗氏族为邻,向东到太湖西部常州一带与崧泽文化相接,主要遗址还有江宁区太岗寺、卸甲甸、庙山,浦口区蒋城子,高淳区薛城、安徽滁州朱勤大山等。
主要反映在陶器上,以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为主,灰陶次之。三足器、圈足器普遍。有颇具特色的牛鼻式器、角状把手、弯曲的器足。部分陶器施加红衣。有少量彩陶,大都先抹橙色或白色陶衣,再以红彩或黑彩绘成宽带、网状、十字、圆圈等简单纹样,其中有很少的在内壁画彩。代表性器形有罐式鼎、双耳罐、三足、高柄豆、圜底钵、圈足碗等。石器大都磨制精细,多见舌形穿孔石斧,其他如环状大石斧、穿孔石锄、七孔石刀、长条拱背或带脊的石锛、楔形凿,也各具特色。玉石和玛瑙装饰品丰富,有璜、管、珠、坠饰等。
在北阴阳营遗址东部的两座灰坑中,发现了腰沿釜、鸡冠耳夹砂红陶罐等早于北阴阳营文化的遗存。东部较晚的13座墓中出土物接近于太湖地区的崧泽文化。在另一灰坑中则发现袋足、大口圜底篮纹缸等遗物,年代约与更晚的良渚文化相当。这些为探讨北阴阳营文化的来龙去脉和确立宁镇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序列,提供了重要线索。北阴阳营文化与东邻的马家浜文化后期遗存,与西边的安徽潜山薛家岗遗址,往北与江苏邳州市刘林遗址的大汶口文化遗存,都有一定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