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浩,出身于北方大族,清河崔氏,父亲叫崔宏。当时拓跋绍弑父之后,曾经拿出大量布帛,收买人心,只有崔宏坚持不收。
这里要提一下士族门阀。
所谓门阀,是指以出身门第为准。即算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秩序,又是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
如果要追溯源流,可以追溯到春秋的“士”,但士族门阀在东晋形成了一个顶峰。原因是曹魏时期,曹丕代汉称帝,为了取得世家大族的支持,他采用了陈群的“九品中正制”。后来司马氏也是在士族支持下,篡夺了曹魏江山,士族地位更是一跃千里。
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世家子弟往往眼高于顶,如果一个世家子弟在街上对你颐指气使,他可能不是看不上你,而是他看不上所有人。
这样的士族门阀制度,到了两晋,已经发展成为了畸形的政治形态。
清河崔氏,就是这样的世家大族。
崔浩家学渊源,本身也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他不止精通儒家典籍,而且精通天文数术,尤其擅于占星,在古代,这实在算门了不起的技能。
起初,他就是凭借占卜这门技术,获得了拓跋嗣的垂青。
那时的崔浩,职位还是博士祭酒,相当于首席教育部长。负责给拓跋嗣讲《易经》和《尚书》,拓跋嗣于是经常向他请教天文、数术等知识。然而奇妙的是,崔浩占卜的结果大多都很准,这实在是很厉害的,从此以后,他就受到了宠信。
而在刘裕借道这件事上,在一众大臣的反对声中,崔浩越众而出,向拓跋嗣提出了几点建议。他的建议,大致分为几层:
首先,姚兴驾崩,后秦内乱,刘裕趁机发兵,是打定主意一定要灭了他们,并不是想攻击我们。
其次,如果这时我们阻拦刘裕,他一怒之下,必然攻击我们,如此等于我们替后秦挨打。到时北方柔然必然趁虚而入,我们救援北方,就会又顾不上南方。
最后崔浩给出了他的建议,这里注意,一个优秀员工,绝不是分析了重重困难,就到此为止了,一定要将具体方法,给到你的老板。从这一点说,崔浩深谙职场之道。
具体方法很简单,就是借给刘裕水道,但是我们留个心眼,派兵驻防在东部,阻断刘裕的退路。这样只有两个结果,如果刘裕成功,他一定会感谢我们;如果刘裕失败,我们阻断他的退路,趁机攻打,也能获得救援后秦的美名。
精彩,很精彩!
进可攻,退可守,无论成败都走得通,这种心机,我们往往用一个词形容——老谋深算。
崔浩为什么对自己的看法,如此有信心,因为他笃定,刘裕即使占领了北方的领土,也不会调派南方军队据守,所以不会对北魏造成威胁。
而大臣们怎么会相信一个毛头小子的话,他们继续陈述自身的看法,他们是从刘裕的心理角度,进行分析的。
“刘裕进入潼关,也定然能想到我们可能切断他退路,那样他就腹背受敌。但如果北上攻击我们,姚兴一定不会出兵相助,所以他看似要讨伐后秦,实际是打算北上攻击我们。”
拓跋嗣本来就头疼这件事,我估计他听完双方的分析,更头疼了。
因为平心而论,其实双方说的,各有各的道理。
到底听谁的意见,这是个难题。如果赌对了,那感情好,后世的评价就是,这个君主从谏如流;如果赌错了,那悲惨了,后世的评价就是,这个君主刚愎自用。
其实小时候,对于一个人为什么会刚愎自用这件事,我是很疑惑的。因为课本中,我们所看到的情况往往是:
“将军,别去,前方定然有埋伏啊!”
“闭嘴,此战定斩王小宝于马下,无需多言!”
追击中……
“竟然埋伏弓弩手,卑鄙小人,啊!”
……
惊不惊讶,诧不诧异,傻子都能看出来,属下的建议无比正确,可老板脑子就像进了水一样,就是不接纳。
可是生活中,采纳建议这件事,真的有这么简单吗?必然没有,手下有一批人为他出主意,这样的人(除了世袭制获得爵位的),往往都不是一般人,不可能犯这么明显的错误。
那真正的原因就是,现实的情况,往往是复杂的,刘裕借道就是一个好例子。
你并不会得到一个显而易见的正确答案,身边的人会为你提供无数种分析,而这些分析可能各有各的道理。一个成功者,他往往具备一种天赋,就是能从一团乱麻中,抽取出那个最正确的答案。
刘裕借道这件事,结局也很有意思,拓跋嗣最终采取了一众大臣的意见,因为他们众口一词,来势汹汹。在决策中,不被大多数人左右,坚持自己的意见是很难的,拓跋嗣就选择了听从多数人。但事实往往很打脸,因为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北魏出兵在后方干扰刘裕,与后秦遥相呼应,结果被痛打,无端损失了兵力,这个我们后文会说到。拓跋嗣也没辙,事后只能感叹一句,很多决策失败者,都会感叹的一句话:“悔不听崔先生之言啊!”
但仔细想想,这件事就更有趣了。因为大臣们的建议,其实是借鉴了历史经验之后,得出的结论啊,难道历史都是骗人的?
其实不然,因为两件看似相同的事情,它们的本质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或者说放在不同的形势下,也会出现很大的变数,而这个形势也包括人心。
崔浩就是瞅准了刘裕的心思,刘裕想灭掉后秦,占领的土地不会派兵据守。
而形势上也是和假道伐虢不同的,北魏当时的军事力量不容小觑,刘裕劳师远征,灭掉后秦已然不易,不大可能在回师的途中,还能顺手灭掉北魏,只要沿黄河做好驻防,基本可保无虞。
崔浩就是看到了这些,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我们平时都很羡慕诸葛亮,刘伯温一类的人,算无遗策,料事如神。其实,他们也是通过分析形势,才能见微知著,预判事情发展的。虽然难以成为那样的人,却不妨碍,我们沿着这条路努力。
北魏在此次支援后秦的行动中(实则更像精神援助),派出骑兵,一直在黄河沿岸,对刘裕大军进行骚扰。
刘裕的士兵在黄河南岸,用长绳牵引战船,无奈黄河风大浪急,将绳子吹断,战船就漂流到北岸。此时,北魏士兵就会瞅准时间,上来烧杀抢掠一番。刘裕派兵还击,士兵刚一上岸,北魏兵就逃跑了。敢情这是打秋风来了。
如此反反复复,终于惹恼了刘裕,他决定教训一下这帮北方佬,将他们扔到黄河里喂王八。
泰常二年(417年),四月。刘裕派出武士七百人,战车一百乘,登上黄河北岸,距离水边百余步,开始列阵。
一个威风凛凛的豪华阵法即将登场,它的名字叫做“却月阵”。
“却月”的意思是,半圆形的月亮,这么说,相信各位可以在脑海中,想象出它的形状。
背靠的黄河河岸,好似新月之弦,前面用战车排成弧形战阵,两端抱住河道,每个战车上布置七名武士,在阵中央还有一支白色羽旗。
这一番操作,把北魏士兵看呆了,草原兄弟哪见过这么讲究的打法,这是要进行杂技表演吗,一时间,竟没人上前冲击。
估计刘裕也怕草原兄弟,不懂战场艺术,阵仗没摆开就冲上来,他事先派朱超石严加戒备。白旗一举,朱超石就率领两千人飞奔入阵中。他的部队携带大型硬弩一百张。不仅有弓弩,朱超石还带了千支长槊,几十只大铁锤。每个战车上的武士也增加到二十人,车辕都装上了盾牌。战阵就此完成。
悲催的是,人家战阵都布置完毕了,北魏士兵才开始进攻。
待真正发起进攻时,北魏士兵惊奇地发现,却月阵的威力,并没有形象中的大,甚至可以说,几乎毫无杀伤力。
战车上的士兵们,射出的小箭,软弱无力,落在身上和挠痒痒没什么区别。一个想法浮现在北魏士兵心中,原来每天吃鲈鱼莼菜,和每天啃羊腿,力气确实不同啊。
想到这里,北魏士兵们顿时胆气倍增,猛烈冲锋。然而就在此时,事情反转了。一支支劲弩迎面射来,士兵们甚至来不及反应,就一批批地倒下去。
原来刚才是距离太远,没有进入弓弩的射程啊。所以朱超石故意用软弓小箭示弱,令北魏士兵放松警惕,这招又可以称作“诱敌深入”。
然而北魏士兵确实不是吃素的,他们充分发挥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前仆后继地向前冲。
但这难不倒朱超石,他的嘴角勾起一丝神秘莫测的微笑,除了弓弩,不是还有长槊和铁锤吗?于是,他即刻下令将长槊折为三四尺长,用铁锤锤击,这一下的力量,能贯穿三四人,一时间,尸体堆积如山。估计这个场面过于血腥,造成了强烈的视觉和心理震撼。一时之间,士兵们纷纷溃散。朱超石又率军乘胜追击,斩杀北魏士兵数以千计。
至此,北魏与东晋的第一次战争,宣告结束,以北魏的损兵折将告终。
什么唇亡齿寒的约定,已然被拓跋嗣抛到九霄云外,他不得不宣布,放行刘裕大军,不加阻拦。而刘裕表现的也很客气,他派人送来美酒,以示交好。
至此,拓跋嗣才相信刘裕此次的目标,确实不是北魏。
但令人遗憾的是,在此后的战争中,却月阵再也没有出现过。
至于其中原因,大抵有几个:
1 却月阵本身对地形要求极高,这次刘裕碰巧,有黄河作为靠背,可以确保左右翼和后方,不受敌方袭击。但实际两军交战,更多是平原或山地。
2 却月阵是防守型战阵,而非进攻性。刘裕此次的目的,是震慑北魏军,令其不敢轻举妄动,并不想与之交战,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类似于教训一下不听话的熊孩子,还不能打出仇来。
3 当时北魏还处于轻骑兵时代,面对之后的重甲骑兵,却月阵可能杀伤力有限。
所以,在以后的岁月里,却月阵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留给我们的只有遥隔千年的想象。
崔浩智谋过人,这在当初拓跋嗣与他的问答中,显露无疑。
当时,崔浩还在为拓跋嗣讲经。拓跋嗣很想知道刘裕伐后秦,胜算大概有多少。正好崔博士在,不问你问谁呢?
令人吃惊的是,崔浩的回到很坚定,他认为,此战必克。
在他认为,姚泓性格懦弱,兄弟间又争权夺势,离心离德。反观刘裕一方,兵强马壮,将士勇猛,简直不是一个级别的选手啊。
估计是第一个问题的分析,颇令拓跋嗣信服,他又抛出了第二个问题:“刘裕和慕容垂比,谁更厉害?”
对于各国形势,皇帝状况这些基本情况,相信崔博士早已做过深入调查,了然于胸了。崔博士不假思索,就给出了他的答案:“刘裕更牛。慕容垂复兴燕国,但他是有家族背景的,父兄已经打下基础。但刘裕出身寒微,无所凭借,如果不是本人才智过人,怎么能达到如此地步呢?”
回答老板的问题,先抛结论,之后给出具体分析过程,从他的历次回答来看,崔博士的做法,都堪称楷模,并且善于揣摩人心。
“刘裕进入函谷关后,就会面临进退两难的情况”,拓跋嗣狡黠地眨眨眼:“我派出精兵,直捣他老巢彭城,如何?”
看来明元帝对兵法还挺有研究,想玩一出声东击西。
结果崔博士给浮想联翩的明元帝,泼了一盆冷水。
“陛下不能统领六军,我们只有精兵,但无良将,我知道发您信任司徒长孙嵩,但他擅长治国,却不擅于治军,大举兴兵,却得不到实际利益,不如按兵不动。”(内心:刘裕是不出世的军事奇才,谁干的过他?长孙嵩也干不过他呀,陛下你要亲自上阵吗?)
“北方还有柔然蠢蠢欲动,我们出兵刘裕,他们就会趁虚而入。”(内心:怎地,北方不考虑了,要放弃是咋地啊?)
“刘裕成功后,回国一定篡位。关中地区,民风彪悍,他用教化的方式治理,就像用衣服包火,用罗网捕老虎一样,难以奏效。虽然会留下军队驻守,但习俗志趣不同,人心就难以信服,这就为贼寇入侵提供了条件。希望陛下打消出兵的念头,静观其变,后秦的领土,我们坐着不动,都可以得到。”(内心:还想出兵,形势看不明白是吧?)
“王猛治理国家,是苻坚的管仲;慕容恪(慕容垂的大哥)辅佐国家,是慕容家的霍光;刘裕南征北战,却是司马氏的曹操啊!”
不得不说,这番譬喻真是妥当,崔博士可真是人才。
然而对话还没有结束,拓跋嗣一看,好家伙,这不仅是谋士,敢情还是个评论家啊,和三国许劭有一拼。于是他抛出了最后一道题,一道送命题。
“那你再说说,我老爹和赫连勃勃谁厉害?”
这就相当于老板问你,企业创始人我老爹,和死对头公司的创始人,谁更厉害?但凡这种问题,一个不慎,就容易把自己送走了。
关键是这种题很难回答,你一味的给老板戴高帽,说他的好,他会觉得你这个人阿谀奉承,真虚伪。但反之,如果你一味的说他不好,他会…让你滚。
所以关于这类问题,很难有完美的答案。
直到目前为止,我也只看过一个答案,堪称巧妙。
恰巧这个故事也发生在南北朝时,就拿出来给大家说说。
大约六十年后,刘裕建立的刘宋,被萧道成灭掉了。萧道成称帝,改国号为“齐”,史称南齐。
萧道成是个书法爱好者,有一次,他和身边的一位大臣王僧虔一同下笔,写完后,萧道成笑着抛出了一道送命题:“我和你的书法比起来,谁的更好呢?”
这位王先生是何许人也呢?他是书圣王羲之的四世孙。刘裕的儿子,宋文帝刘义隆曾经夸奖过王先生的书法,认为超过了王羲之的儿子。
不知道王先生拿到这道考题时,是什么心情,这个老板的身份还特殊,这道题答不好,滚都是轻的,弄不好脑袋是要搬家的。
幸好王先生不仅书法写的好,脑子也灵光,他想了想,便贡献出了教科书级别的答案:“我的书法是臣子中的第一,您的书法是皇帝中的第一。”(臣书臣中第一,陛下书帝中第一)
此一言,足以流芳千古。
但之前我们也分析过,看似同样的事情,解法很可能不同。因为它的大背景,也就是形势,很可能不尽相同。这里王先生占了一个便宜,就是他的身份与皇帝是完全不对等的,既然背景不同,我就分别放在不同背景里说,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而崔博士面临的情况,就更难处理。拓跋珪和赫连勃勃都是开国皇帝,身份背景都差不多,无法做分类处理。但我们也说过,这个问题,答案只能有一个,那其实问题就转化成了,如何说才能说得真实,说得可信,说得动情。
崔博士的处理方式是,找到对方的缺点,不断攻击,继而得出结论。这样就显得真实,自然,可信。
“赫连勃勃当年国破家亡,孤身一人,是姚兴收留了他,他却不念旧恩,趁姚氏有难,借机获取利益。(背信弃义)又为人残暴,四邻怨恨。(暴虐凶残)像这样的小人,纵然强大,也只是暴虐一时,最后一定会被吞并。(最后定性:小人一个,不足为虑)”
这番话说的拓跋嗣心花怒放,当即赐给崔博士,御酒十斛,水晶盐一两。
通过这件事,我们可以得知:水晶盐在当时很贵。
开个玩笑,我们可以得知,如何回复老板的话,实在是很有讲究的一件事。
泰常七年(422年),宋武帝刘裕驾崩。拓跋嗣得知后,之前打消的念头,又活络起来了,他打算发兵伐宋。
崔浩仍表示反对,他的理由也很简单:礼不伐丧。
这次拓跋嗣却异常坚定,一句话就将崔浩怼了回去。
“刘裕就是趁姚兴驾崩,灭了后秦。我趁刘裕驾崩,想灭了刘宋,为什么不行?”
崔浩反对的理由仍旧是,形势不同。当初姚兴驾崩,后秦陷入内乱,如今刘裕驾崩,刘宋内部却很安稳,没有可乘之机。
但这次拓跋嗣拒绝了崔浩的意见。他任命奚斤为主将,率领公孙表等,向刘宋发起进攻。
他也许不知道,这次行动,也是他皇帝生涯中,最后一次军事行动。
经过与群臣一番的商议后,拓跋嗣决定,进攻的第一目标是滑台。
于是奚斤率领步骑兵两万人,渡过黄河,在滑台的东面安营扎寨。但由于北魏骑兵不善于攻城(这个问题也明显的体现在北魏之后的南征中),导致滑台久攻不下,请求增加兵力,拓跋嗣大怒,将奚斤骂了个狗血喷头。
十月二十三日,拓跋嗣亲自率领部落联军五万人,南下声援奚斤。
十一月十一日,滑台终于被攻克,守将逃跑。奚斤乘胜进军,攻打第二个计划地区,虎牢。
虎牢位于洛阳东面,是其重要屏障,拿下虎牢,就可以直取洛阳。但没有料到,北魏军在虎牢,遇到了顽强抵抗。抵抗来自于刘宋名将——毛德祖。
泰常八年(423年),三月十五日。历时四个月后,奚斤与公孙表合兵围攻虎牢。
没有城头上的豪言壮语,也没有夕阳下的壮士悲歌,但是毛德祖和城中的战士,用行动证明了,他们的坚守。
北魏士兵对虎牢城展开了猛烈的围攻,城内的毛德祖在组织守城的同时,干了另一件事。他用切实行动告诉我们,只要敢想敢干,任何事都是有多种方法的。
他命人开始挖掘地道,地道深七丈,共有六条,起点虎牢城,终点北魏军后方。奚斤在攻打城墙的同时,却没有意识到,危险正在从后方蔓延。
前方的部队正打的热火朝天,忽然四百敢死队勇士从北魏军后方冲出,他们由参军范道基率领,从背后给予北魏军致命的打击。
范道基身先士卒,奋力冲杀,斩杀了数百名敌人,最重要的是,这一战焚毁了北魏军队的攻城武器,暂缓了对方的攻势。
过了一段时间后,困守城中的毛德祖发现了一个机会。因为奚斤分兵去攻打许昌了,这意味着外面只剩公孙表了。毛德祖抓住了这个空档,带兵出城与公孙表厮杀。
两军从早杀到晚上,可惜的是,半途奚斤回来了,公孙表大喜,两人合击毛德祖,毛德祖知道,双拳难敌四手啊,他带领士卒回城固守。
眼看北魏军,将虎牢围的铁桶一般,大有不死不休的架势。一个计谋在毛德祖心中萌生,这是个出场频率很高的计策,反间计。
奚斤这个人不了解,不熟悉,找不到破绽下手。那就从熟悉的,了解的人下手,不好意思了,公孙表。
公孙表,燕郡广阳人,最初在北方一带游学。曾在慕容宝手下效力,后来归顺北魏。曾经向拓跋珪献上《韩非书》二十卷,拓跋珪很赞赏。
毛德祖以前也曾在北方,与公孙表有旧交,于是给他写信叙旧。公孙表也不是被感情冲昏头脑的人,在双方交战的敏感时期,一个大老爷们儿,忽然给自己写信,声称叙旧,搁谁谁相信呢。
所以公孙表也留了心眼,每次接到毛德祖的信,都会呈给奚斤看。然而公孙表还是把事情想简单了,写信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毛德祖收买奚斤身边的人,向奚斤说公孙表有不轨之心。
最重要的是,毛德祖这个计谋,还有一个重要细节——故意涂改。每次写给公孙表的信件,毛德祖都会在关键位置涂改,这不得不使奚斤更加怀疑。
于是奚斤将这件事告诉了拓跋嗣。
偏偏这个时候,拓跋嗣身边又有一人出来,说公孙表的坏话,这个人是太史令王亮。
说到底,也是公孙表这个人,自身性格有问题,内心猜忌,和同僚相处的不很融洽。有件事很能表现他的问题。
当初他与封恺交好,就为儿子求娶封恺的女儿,谁知封恺不同意,公孙表就此嫉恨封恺。等到封氏蒙难,本来拓跋嗣想原谅封氏,但公孙表出面,坚持证明封氏一族的罪过,最后拓跋嗣不得不下令诛杀了封氏。
而这个王亮与公孙表,当初在一个官署,相当于一个机关单位上班。公孙表却看不起王亮,经常侮辱他。这回王亮可算逮到机会了,有仇报仇,有怨报怨。
于是趁机上奏。
“公孙表在虎牢东边扎营,方向不利,导致敌人不能很快剿灭。”
拓跋嗣就对公孙表有些积怨。因为拓跋嗣继位之初,河西地区的胡人流民叛乱,拓跋嗣命令公孙表,与后秦的洛阳戍将约定日期,平叛胡人。但公孙表认为胡人有解散之势,他立功心切,便自作主张,率军讨伐,结果大败。
这一举动,破坏了命令,破坏了安定团结,更重要的是,破坏了拓跋嗣辛辛苦苦在胡人那里,建立起的威信。
在那时,拓跋嗣在心中就已经记了一笔账。
此时新账旧账一起算,于是,他派人深夜到公孙表的营帐,绞死了公孙表。
这时虎牢已经被围困二百多天了,由于北魏攻势太强,虎牢附近的刘宋将军,也无人敢前来救援。但是北魏却不断派来军队支援。
经过千辛万苦的努力,奚斤等人终于摧毁了虎牢的外城,但外城坍塌后,他们却傻眼了,因为发现毛德祖又构筑了三层内城。
奚斤欲哭无泪,但是没得办法,都已经打了二百多天了,成败在此一举。于是他继续率军猛攻,一口气摧毁了两座内城。
留给毛德祖的只有一个岌岌可危的内城了。但是虎牢城中的将士们始终恩义相结,同生共死。
而附近的刘宋军队,却不敢来救援。
到了这种程度,虎牢城还是攻不破,奚斤又想到了一个办法,断水。
北魏开始挖掘地道,宣泄井水。渐渐地,城中开始缺水,受伤的人连血都流不出了。
这一次,真是山穷水尽,弹尽粮绝了。
将士们想保护毛德祖突围,但是毛德祖不同意。
他说出了那句很多守城将士曾经说过的话,充满无奈,充满哀伤,也充满无尽豪情:城在人在,城亡人亡!
最后,毛德祖被北魏俘虏。
在这次南征后,拓跋嗣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接替他的,是他的儿子拓跋焘。
泽元说:明元帝拓跋嗣,《北史》中对他的评价功兼文武,窃以为算是个中肯的评价。他喜欢阅览书籍,完善官员及法律制度,重视农耕。同时,他又屡次亲自北击柔然,督战北燕,声援南征。他不像父亲拓跋珪,和儿子拓跋焘那么霸气,他多了分宽仁敦厚,用一股韧劲,一直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各项事宜。
如果不是天不假年,后世对他的评价可能会更高,可是历史没有假如,他的时代结束了。但他选了一个英明神武的继承者——拓跋焘。北魏将在他的带领下完成统一北方的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