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章
存在感超低的皇帝

一 继承人跑路了

拓跋珪的时代结束了,但他创立的国家,在他的子孙后代手中延续继承。这场接力赛的第二棒选手是拓跋嗣。

上文说了这么多,但细心的朋友,想必发现了,刚才提出的问题还悬而未决,既然太子是拓跋嗣,为啥要处死拓跋绍的母亲呢?“子贵母死”这项制度还连坐啊……

所以这里似乎也藏着重大隐情。

拓跋嗣是个孝顺孩子,母亲刘氏被赐死时他还很小,是最需要母亲关爱的。于是拓跋嗣悲伤不已,无法自持,回宫后仍然日夜哭泣。拓跋珪听说后,又要召见他,但左右随从劝谏道:“陛下正在气头上,您现在去恐有不测,不如先出去躲一躲,等陛下消气了再回来。”

从这个建议中,我们可以间接了解拓跋珪的性格,暴躁易怒,这样的性格也为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拓跋嗣一想有理,于是就带上亲信,离家出走了,这一年,正是永兴元年(409年)。

这下问题出现了,继承人跑路了,接下来要怎么办?

江山大统,总得有人来继承,一个不行,那就只能换一个。

那太子是能轻易被换掉的吗?在封建统治下,废储君和皇后,那真算的上天大的事。不像现在,我就看不惯老婆了,说离就离,去民政局,花上几块钱就搞定了。过两天又后悔了,复婚,都是自由的,相当于花十几元,让民政局大妈为你工作了两天。

在古代,你试试看,刚有废太子的苗头,就会有一众大臣跳出来劝谏。劝谏方式更是五花八门,由低到高分别为:叩头式劝谏,哭泣式劝谏,骂人式劝谏,辞职式劝谏,自杀式劝谏(也真是拼了)。

如果你想,惹不起还躲不起吗,那你就小看了大臣们的执着。他们会追到你家,冲进你的卧室,把你从暖暖的被窝中薅起来,继续劝谏。

当初刘邦打算废掉太子刘盈时,他老婆就拜托张良,请出四个白胡子老头儿,天天堵在门口,给你念经,这谁受得了啊。而这个老年男子天团成员,个个名重当时,被称为“商山四皓”(听听这霸气的名字),你还拿他们没辙,最后结果就是刘邦放弃了。打得了天下,打不了老头儿呀。

由此我们可看出,当时的北魏,储君制度也并不完善。

所以基于此种背景,我们再联系拓跋珪打算处死贺氏的事实,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拓跋珪选中了拓跋绍当太子。

于是按照“子贵母死”制度,贺氏必须被赐死。

然而这个结论,也只是一种合理的推测。在这里不得不说明一个情况,对于历史的研究,或者说任何学术研究,在下认为是要谨慎严肃的。任何没有史料支持,凭借推测得出的结论,是不能称之为“观点”的。

至于出现推测,我想说两个原因。

1 南北朝史料的缺乏

2 写这本书的初衷,不想把它写成学术类的论文。而是想尽量用轻松明白的语言,让大家了解一段历史,和那个时代的人与事,所以我更喜欢多些分析与思考,因为人们去做某件事,背后定然有他的理由和动机,我们看到的表象,很可能不是事实。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我相信历史上,一定有坚持秉笔直书的史官,反之,那就必然有伪饰事实的史官,这就需要我们理性的看待。所以我仅是为大家提供一些看法,抛砖引玉,期待诸君有更好的思考。

以史为鉴,取其精华,帮助我们解决当下的一些问题,这也是历史的现实性意义。

二 东躲西藏的皇子

拓跋珪死后,他的儿子终于登上舞台,唱起了主角的戏码。

但若论人心向背,拓跋绍似乎不及拓跋嗣。

他在杀了父亲之后,假传圣旨,将文武百官召集在端门之前。但这位拓跋公子还算有点自知之明,他对百官说:“我有叔叔,也有兄弟,你们打算听谁的?”

但这话一出,发生了什么事,大家也就猜的七七八八了。

一时之间,满城风雨。

贺兰部贺护也到安阳城北举起烽火,贺兰部众人纷纷赶来,其他部落也迅速聚集。

拓跋绍也知道人心惶惶,怎么办呢,给钱吧,有钱能使鬼推磨么。于是,他拿出大量绸缎,赏赐百官。但从后来的事态发展来看,收了钱就干活的,都算得上好鬼,现实中的小鬼,多半是只想收钱,不想干活。

事情闹得这么大,身在外地的拓跋嗣自然也听说了,于是日夜兼程地往回赶。这期间拓跋绍也派出过杀手,打算杀了哥哥。好在拓跋嗣的亲信都比较忠诚,这其中有两个人,分别是叔孙俊和拓跋磨浑。

他俩假装出卖拓跋嗣,骗取了杀手的信任,杀手便让二人带路,去杀拓跋嗣,谁知刚出城门,就被反杀了。可见,做坏事也是需要脑子的,这话一点不错。

而这个叔孙俊,简直是拓跋嗣的天选救命恩人。因为在拓跋嗣称帝后不久,他的兄弟拓跋悦,怀揣匕首进宫,欲行不轨。但估计这哥们儿心理素质不够强,露出了破绽,这种反常,被叔孙俊发现,抓住他并杀掉了他。可见,做坏事不仅需要脑子,还需要强大的心理素质。

总结一下就是,想要做坏事,智商、情商、心理素质等各种能力,都必不可少。如果您具备这些能力和素质,请去做好事,一样成功,还心安理得。

反观拓跋嗣这边,他派出亲信,暗中联络故旧大臣。文武百官得知拓跋嗣归来的消息,纷纷出城迎接,而且是争先恐后(众闻之,翕然响应,争出奉迎)。我们只能说,同样是做人,差距咋那么大呢?

就这样,这场政变被迅速扼杀在摇篮中,几乎不费吹灰之力。而那位顽劣的拓跋公子,则被皇宫卫士抓住,和母亲贺氏一并被杀。

不得不说,历来政变几乎都伴随着血雨腥风。像唐朝玄武门之变,神龙政变,唐隆政变,都惊心动魄。但北魏的政变似乎毫无波澜,史书也是轻描淡写,这背后的一切惊险,谋算,也只能留给我们自己去想象了。

经过一系列的变故,永兴元年(409年),拓跋嗣终于登基称帝。

拓跋嗣算个好皇帝,对于帮他登基的人,叔孙俊,拓跋磨浑等都封官赐爵。又选了八个德高望重的老臣,让他们坐在皇城止车门右边,共同听政,人们称他们为“八公”。

拓跋嗣明睿宽毅,是个守成之主,他在北魏历史上,是个承上启下的人物。父亲拓跋珪开疆拓土,儿子拓跋焘横扫北方。夹在中间的拓跋嗣,往往容易被忽略,但他其实功不可没。尤其是北魏的一些制度,在拓跋珪时期,只具备雏形,而真正将它们完善的,其实是拓跋嗣,这些我们后文中还会介绍。

他登上皇位的几年中,没发生什么特别的事情发生,拓跋嗣就是做着皇帝每天该做的事。北击柔然了,讨伐胡人了,打打猎,观观鱼。

拓跋嗣应该是很喜欢打猎,史书记载他曾进入围养野兽的圈子打猎。在古罗山打猎时,获得猎物十万头,猎物堆积如山。很怀疑,这是把山里野兽打灭绝了吗。

除了这些,就是慰问民间疾苦。对于那些鳏居的人,赐给他们老婆。是的,你没看错,我们通常说天上掉馅饼,在北魏,天上还能掉老婆。

而这种平静一直延续到了泰常年间。

泰常元年(416年),一支北上的水师忽然打破了这长久的平静,这支水师的主帅名字叫做王仲德。

王仲德率领水师进入黄河,逼近滑台。滑台位于今河南省,地处黄河南岸,与金墉城、虎牢关、碻磝并列为四大军事重镇,为军事要冲。

此时守卫滑台的是兖州刺史,尉建。令人瞠目的是,看到东晋水师逼近,这个尉建竟然没有做出任何抵抗,直接弃城跑路。

碰上这么个主,北魏自然很郁闷;碰上这么个主,王仲德自然很兴奋。他进入滑台后,便迫不及待地开始了脱口秀表演。

“俺们本来打算用七万匹布帛,向贵国借道,谁知到你们国家的守将,看到俺就吓跑了,啊哈哈哈!”

不得不说,这番操作下来,破坏性不大,但侮辱性极强。所以说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

好脾气的拓跋嗣听到后也不禁大怒,他立刻派出两名大将,公孙表和叔孙建。两人带兵渡过黄河,杀了尉建,并向王仲德方发起质问,无缘无故,上我们这来干嘛?

王仲德也派出部下给予回应,答案比较简单:刘太尉想向贵国借道。

王仲德口中的刘太尉,名字叫做刘裕。

三 南北朝的首次碰撞——刘裕借道

刘裕,男,兴宁元年(363年)出生,字德舆,小名寄奴。生于晋陵郡丹徒县京口里(今江苏省镇江市)。职业:南朝刘宋开国皇帝。

现在如果去药房抓中药,你会发现有一味药,名字就叫刘寄奴,主治跌打损伤,外伤出血。没错,这药就是用刘裕名字命名的。

关于药名的由来,有一个传说。

凡是帝王的出生成长,大多都有些传说,这个就是刘裕众多传说中的一个。相信听完你会觉得,嗯?好像是熟悉的套路呢?

刘裕早年微贱之时,去江边砍伐荻禾,遇到一条大蟒蛇,横在路中央,那真是头大如斗,眼若铜铃。估计换了别人,早吓得屁滚尿流了。刘裕却从容不迫,抽出弓箭,射中蟒蛇,蟒蛇被吓得屁股尿流,一溜烟消失的无影无踪。

第二天,他前去寻找,听到附近林中隐约传来杵臼之声,寻声而往,看见几个青衣童子正在树下捣药。刘裕便上前问道:“你们为何在此捣药?”青衣童子回答:“主人被刘寄奴射伤了,让我们捣药敷伤。”

刘裕又问:“既然有神通,为什么不杀了刘寄奴?”

答:“刘寄奴是人间帝王,不可杀。”

得到答案后,刘裕大吼一声:“老子就是刘寄奴!”估计这一声气势如虹,有张飞当阳桥喝退百万兵的阵仗。可怜的青衣小童子们,也被吓得屁滚尿流了。

刘裕迅速拾起草药,据为己有。在此之后,遇到战士负伤,他就用此草捣碎敷用,果然疗效显著啊。在南征北战的过程中,这味草药治愈了无数士兵,大家知道草药是刘裕发现的,为了纪念,就称之为“刘寄奴”。

刘寄奴也是唯一一味以皇帝名字命名的中药。

这个射蟒蛇的故事,听起来是不是十分耳熟?好像汉高祖斩白蛇的低配版。

这就对了,因为刘裕是汉高祖刘邦之弟、楚元王刘交的二十二世孙。所以这条蟒蛇只能被射伤,一定不能被射死,你老祖宗把蛇杀了,你也杀了,岂不是和刘邦比肩了?古人讲个故事也是有分寸的,仔细品味,处处是智慧。

然而这个身份对于刘裕,并没有什么鸟用。我们想想刘备就明白了,论辈分还是皇叔,早年只能卖草鞋。

而刘裕也是一样,他也卖过草鞋,看来卖草鞋也是老刘家祖传生存技能。然而刘裕的工作更杂,他砍柴,种地,打渔,还赌博。最惨时输的倾家荡产,被债主们绑在马桩上,差点打死。

刘裕就这样混了三十几年,生活毫无改变,甚至娶不到老婆。一般人到了这个年纪,还碌碌无为,估计就放弃挣扎了,就这么浑浑噩噩渡过一生吧,做一条咸鱼也挺好。

但刘裕不想做咸鱼,他还有梦想。

不久后,刘裕终于迎来了人生的拐点,他参加了北府军。

北府军起初是东晋时,由北方流民组成的军事组织,目的是防御异族南下,拱卫晋室。因为最初经营之地在京口,京口又称“北府”,所以叫做北府军。在东晋之后的战役中,北府军慢慢崭露头角,登上历史舞台,更是在淝水之战中表现神勇,成为中坚力量。久而久之,北府军的将领也成为不可忽视的政治角色。

刘裕崛起的起点,就是参加了这样一支军队。他作战英勇,又富有谋略,凭借自身优势,从中脱颖而出,慢慢晋升。

这其中最关键的一战,是平定了桓玄之乱。桓玄是桓温的儿子,他老爹相当皇帝,他也想当皇帝,但最后输给了刘裕。其实刘裕也想当皇帝,区别只不过是最后他当上了。

刘裕的创业史,估计可以写一本小说,然而当时的男主角,根本不被人看好,甚至处处遭人白眼。

但没有人想的到,就是这样一个,在世俗人眼中,一无是处的人,后半生像开了挂一样,扶摇直上,最后当了皇帝。

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我们这个社会的评价系统,是值得反思的。

因为大多时候,我们只看某人表现出来的外在,或者听别人的评价,而从未真正的用心感受过,身边的他/她,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泰常元年(416年),已经身为太尉的刘裕,同样有着南朝前辈们的梦想和执念,那就是北伐。

这次北伐的对象是后秦。

为啥这么执着于北伐,因为一旦成功,那可是不世之功,接下来就可以篡位了。

在这天大的功劳下,那些阻挡在中间,成天咿咿呀呀的迂腐老头儿们,谁还敢造次?

所以南朝的北伐和南宋的北伐,还是有些不同的。南宋的忠臣们一心想收复中原,南朝的权臣们一心想如何篡权。于是,北伐,某种程度上,变成了政治投机的资本。

而且此时后秦的皇帝,也已经不是姚兴,姚兴驾崩了,儿子姚弘继位,后秦内部变乱四起。趁此北伐中原,简直是天赐良机。

此次北伐,刘裕可谓准备的十分充分,我们来看看他的部署。大军从彭城出发(今江苏省徐州市),目标是后秦首都,长安。

刘裕分五路大军,水陆并进,进攻长安。而长安的主要门户有两个,一个是位于其东南方向的武关,另一个就是著名的潼关天险。

所以刘裕的其中一路大军,从陆路进攻武关。主力部队,进攻潼关。但潼关只是距离长安最近的,最后一道屏障,如果想从东面进攻,首先要攻打的是更东面的洛阳,而洛阳的东面,也是有屏障的。

为了更清析地了解路线,我们把洛阳城东面主要的屏障,分为三级。以洛阳为圆心,级数越小,距离洛阳越近。

一级屏障:阳城和虎牢关。二级屏障:许昌和荥阳。三级屏障:仓垣和滑台。

刘裕的前锋东路军,兵分两路,率先攻打许昌和荥阳,之后两路大军在洛阳会师;南路军直接攻打阳城,之后进逼洛阳;北路军则从水路,拿下滑台,这路军队就是王仲德统领的。

刘裕本人则率领主力大军,从淮河、泗水,挖巨野泽,进入黄河,由西向东逆流而上,会师洛阳。

这里简单说一下,淮河是东西走向的河流,泗水是南北走向。淮河走向与黄河下游是平行的,所以无法由淮河直接进入黄河。而现在黄河下游也没有水系与黄河直接相通了,包括巨野泽,已经干涸,如今地图上,是找不到这个大湖泊的。

但在以前,黄河下游还是有水量充沛的支流,可以通航的。估计刘裕就是通过泗水,挖开巨野泽,找到支流水系,可以进入黄河。

而王仲德率领的北路军,任务就是借道滑台,屯兵驻守,一则防止北魏异动,二是策应刘裕的主力军。

看一看这阵仗,这是要把后秦打残。

但是这项部署随之产生了一个问题,北路军需要向北魏借道。而且招呼肯定是要打的,你十几万大军在国界线附近,疯狂摩擦,万一擦枪走火,实在很破坏外交和平。

所以刘裕的本意确是借道,而王仲德只是加入了一段个人表演。

如今问题就抛给了拓跋嗣,借还是不借?拓跋嗣很犹豫,最头疼的是,这个时候,后秦皇帝姚泓,也派来使者,向北魏求救。

因为除了邻居关系,后秦姚兴的女儿还嫁给了拓跋嗣,论亲戚,拓跋嗣是姚泓的妹夫,救还是不救?这是个问题。

于是拓跋嗣召集百官,商量此事。

一众谋士七嘴八舌,讨论的热火朝天,终于得出了统一结论:借道,万万不可啊;后秦,万万要救啊。

他们的理由主要有两个:第一,你作为姚泓的妹夫,不能看着你大舅哥被人家暴打呀。当然这只是次要原因,因为在政治面前,姻亲关系向来都是脆弱的。

而第二个原因,源于一个根深蒂固的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叫做假道伐虢。由于我们在处理没经历过的事情时,总是希望借鉴前辈的经验,而关于借道这件事,前辈的经验是惨痛的。

春秋的这个借道故事,主人公是晋献公,就是鼎鼎大名的晋文公他老爹。虞、虢是春秋时期,两个相邻的小国,晋国想吞并这两个国家。便计划先攻打虢国。然而,晋军要开往虢国,就必须途经虞国,如果虞国和虢国联合起来,抵抗晋国,那么晋国就很难取胜。

于是晋献公就送给虞国国君大量财宝,向虞国借道。虞国有个忠臣,叫宫之奇,他极力劝说国君,这是个阴谋,甚至说出了一句著名成语——唇亡齿寒啊!

但虞国国君根本不听,因为什么也抵不过见钱眼开,宫之奇一看,好良言难劝该死的鬼啊!卷上铺盖卷就跑路了。

果然不出所料,晋献公在消灭虢国后,回师的路上,顺手就灭了虞国。是我的财宝要抢回来,不是我的财宝,也要抢回来。

因为这个故事太深入人心了,结局太惨痛了。提及借道,很难不被想起来,那既然说以史为鉴,咱不能重蹈覆辙啊。

所以北魏一众大臣,纷纷反对借道给刘裕。

但就在这时,一个谋士越众而出,提出了不同意见,此人名字叫做崔浩。 bMx++ler00JaB+ygzOy7CrcR2Sy6weCnBll9TFR24hzrUUCiiKXdCJ7UVLiu2LX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