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合陂之战仅仅过去一年多的时间,北方大地上就传出了一个噩耗。当然对于后燕来说,是噩耗;对于拓跋珪来说,是喜讯。
后燕国主慕容垂病故,卒年70岁。
拓跋珪闻讯大喜,战神舅爷终于驾鹤西去了,现在的皇帝,是他的儿子慕容宝。
对与拓跋珪来说,礼不伐丧什么都是虚的,趁火打劫才是当务之急,他当即派出十万兵马,兵分三路,南下攻打后燕。
慕容宝知道自己不是拓跋珪的对手,他选择了坚壁清野,退守大城市的办法。
不出半年时间,后燕防线全面崩溃,只剩下中山(今河北定州),邺城(今河北邯郸)和信都(今河北邢台)三座城市。
但是北魏在攻打信都时,却面临了前所未有的艰难。
北魏游牧民族,不善于攻城,后燕又坚壁清野、全城动员,誓死保卫领土。
北魏攻打许久,才将信都攻下,打开了缺口。
可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北魏内部却发生了叛乱。后院起火了,拓跋珪很无奈,思量再三后,他只得决定与慕容宝讲和。
本以为和谈会顺利进行,可是谁料到,这次慕容宝却上头了,他一反常态坚决拒绝。拓跋珪同意讲和,他却不干了。慕容宝同志很可能不知道北魏的情况,而是认为自己的守城战略发挥了效果,进入冬季,北魏军队无法再战,才不得不求和。
慕容宝决定反击,他这次的决定是十分坚定滴,他以财宝和宫女作为赏赐,招募敢死队,最后招募了一万多亡命之徒。
其后又征调全国兵力,步兵十二万,骑兵四万,压上了全部家当,全部派往柏肆(今河北曲阳)驻守。并在滹沱河北岸设营,拦阻撤退的北魏军。
后燕末年,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关键一战就此打响。
皇始二年(397年),元月初九,慕容宝以敢死队为先锋,军中有一人,自己压阵,对拓跋珪进行了合围。
敢死队冲进了北魏军帐,此时的拓跋珪还在睡觉,他一下子从梦中惊醒,一睁眼就看到一帮凶神恶煞的家伙,打算对自己不利,这场面也太刺激了。于是他连鞋都来不及穿,光脚跑到了营帐外。
跑出去之后许久,拓跋珪反应过来,好像不对劲啊,这些恶徒并没有出来追他。他定睛一看,好家伙,这些敢死队的人彼此互砍乱射呢,很可能是在抢夺战利品。拓跋珪顿时感觉受到了侮辱,能不能尊重一下我,明明应该是我更值钱才对呀!
于是他聚拢人马,反杀回去,燕军一下子被他冲散,被斩首万余人。
这一仗一直打到了拂晓,拓跋珪开始率领部众向慕容宝的大本营发起冲击。结果慕容宝的军队,士气低落,压根不堪一击。
慕容宝只能决定,退回中山。
在撤退过程中,燕军丢盔弃甲,风雪交加之时,被赶上的魏军打的大败,最后退回中山时,十七万人,只剩两万。
经此一役,后秦主力尽失,再也无力与北魏抗争,加之后来发生了内乱,不久亡国。
解决了第一个对手后,拓跋珪很快碰到了下一个对手,他的名字叫姚兴。
姚兴,男,羌族,京兆郡长安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人,职业:皇帝。国家:后秦。
一听后秦这个名字,我们应该就能想到,它是继前秦建立的。姚兴的父亲姚苌,原本是苻坚手下将领,淝水之战后自立为王,建立后秦政权。姚兴是第二位皇帝。
不得不说,姚兴执政期间,表现还算不错。他勤于正事,关心民生,兴修水利,发展经济。
即位后不久即消灭前秦残余势力,之后还攻下东晋洛阳,又使西面的n个国家(n>3),向后秦朝贡,国力强盛,威服关陇。
这几年,北魏逐渐做大,于是这两个北方大国,不可避免地发生了碰撞。
如果非要说出个打架的理由,原因主要有三个:
1 拓跋珪曾经向姚兴提亲,姚兴拒绝了;
2 北魏平阳太守又于此时进攻河东,河东是姚兴的地盘;
3 姚兴收留了一个人:赫连勃勃。
至于拓跋焘为什么对于收留赫连勃勃很不满,其实是因为这个人的父亲,他的父亲就是铁弗部的刘卫辰,赫连勃勃原名叫做刘勃勃。
刘卫辰此人狡猾多变,曾经在苻坚的前秦和拓跋什翼键的代国之间,反复横跳,毫无信义可言。最后苻坚灭代国,刘卫辰充当了向导的角色,所以拓跋珪和刘卫辰有着很深的仇怨。
姚兴却在刘卫辰战败身死后,收留了他的儿子。
而且姚兴没有想到,这个刘勃勃和他父亲一样,残忍狡诈,压根就是一头养不熟的白眼狼,当他有了自己的地盘和军队后,野心就逐渐显露了出来。
当初鲜卑部向姚兴进贡了八千匹马,刘勃勃偷袭了使者,扣留了马匹,组建了一支骑兵。有了骑兵之后,又对外宣称打猎,偷袭了自己的岳父,并杀死了他,收编了他的部队和财宝。
实力大增的刘勃勃,立即背叛了姚兴,自立为王,国号大夏。自称天王,并认为自己的威赫与天相连,改名为赫连勃勃。
由此可见,此人真是又狂妄自大,又忘恩负义。
姚兴收留了这么个主,好处一分没得到,反而为自己招来了麻烦。而此时北魏太守又进攻河东,长安震动,到了白天都要紧闭城门的地步。
姚兴很气愤,这是被人其欺负到家门口了,定然要打回去!
接下来姚兴在城西阅兵,打算攻打北魏。
天兴五年(402年)五月,姚兴正式对北魏发起了进攻。
他派遣弟弟姚平,率军四万先行出发,自己率大军在后。攻打的第一个目标是北魏的粮草聚集地——乾壁(今山西临汾附近)。
第一波攻打还算顺利,姚平花两个月左右,攻下了乾壁。
八月,拓跋珪率军渐渐逼近姚平,姚平派二百精锐骑兵前去侦查动静,反而尽数被北魏抓获了。
姚平心中感觉不妙,他认为自己不一定是拓跋珪的对手。于是他选择了撤走,撤到了柴壁(今山西襄汾县)这个地方时,却被北魏追上了,姚平无法,只好守城自保。
战场,转移到了柴璧!
姚兴得知弟弟被困柴壁后,急忙亲自率领大军前来救援。因为姚平是被北魏追着跑到这里的,粮草很成问题。姚兴打算经汾水渡口运粮支援姚平。
听说姚兴率军前来,拓跋珪开始在周围建造壁垒,作为防守。
这时北魏军中有一个人,提出了关键性建议,这个人叫安同。安同在全面分析了柴璧地形后,向拓跋珪进言。
根据安同分析,汾水东面有一处蒙坑,共长三百多里,沿途没有小路,所以姚兴肯定会由汾水西岸直接至柴壁。这样敌人里应外合,再坚固的围城工事也无济于事。
分析完形势后,安同很及时地给出了具体方法。
可以制作浮桥向西渡过汾水,并在西岸筑围拒守,这样东面敌人过不来,西面我们严防死守,姚兴就无计可施了。
拓跋珪听完后,对安同的建议很认可,还能这么玩呢,果然姜还是老的辣,狐狸还是老的精。
蒙坑这么好的天然优势,必须利用起来,争取坑死姚兴。
后续的事情,充分证明了安同的眼光。姚兴看到汾水西岸有北魏军把守,被逼无奈只能从蒙坑进军。拓跋珪率三万步骑在蒙坑据守,杀得姚兴大败,退兵四十多里。
在东面遭受了打击的姚兴,只能把目标放在了西边。他试图用一束束柏木破坏魏军的浮桥,但最后都被魏兵钩取了,没有成功。
东西都无路可进,姚兴也没有办法。
两个月后,城中的姚平已经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了,外面进不来,只能里面往外冲了。
于是姚平率众突围,姚兴也没法靠近,只得在汾水西岸,举起烽火,卖力擂鼓作为精神支援。事实证明,精神支援的作用还是不及兵力支援来的实际。最后姚平突围失败,无奈之下只能投水自杀了。
而姚兴眼睁睁看着悲剧发生,却无力制止,坐视柴壁失守,全军都哀伤痛哭,声震山谷。
这次战争结束后,姚兴一下子变得佛系了,他多次向北魏求和,但都被拓跋珪拒绝了。此时的拓跋珪正是年富力强,如日中天之时,以如此之势,他很可能统一北方,甚至一统天下。
但是老天同样没有给他机会,谁也没有料想到,他的生命终止于39岁,死于刺杀。
而刺杀他的人,正是他的儿子。
拓跋绍,手刃亲生父亲的那一年,他刚满十六岁。
他是拓跋珪和贺氏的儿子,而这个贺氏,是拓跋珪母亲的妹妹。也就是说,拓跋珪娶了自己的姨母。
之前我们已经了解,拓跋珪的母亲是个深明大义的人,对于儿子的这个决定,她自然表示反对。她的理由是:太美丽的东西,必然有不好的地方(看来拓跋珪母亲已经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就是你姨母,人家现在有老公啊,你可不能强抢啊。
拓跋珪非常听话,他并没有强抢。因为他秘密派人把姨父干掉了,问题顺利解决,这下她没老公了。估计姨父至死,可能都不知道,自己得罪了谁呢?
于是拓跋珪纳她为妾,娶进了宫中,之后贺氏为拓跋珪生下儿子,就是拓跋绍。
拓跋绍天性顽劣残忍。如果只是顽劣,那还算好的,然而,拓跋绍还有些奇怪的癖好。
比如王小虎在街上溜达,斜刺里窜出一人,以黑纱蒙面,大喊一声:“呆!留下钱财,饶你性命!”这是碰见劫匪了。
如果斜刺里窜出一人,也不蒙面,大喊一声:“呆!留下钱财和你身上所有的衣服,饶你性命!”这是碰见拓跋绍了。
对,通过上述描述,大家可能也看出来了,拓跋公子可能是个人体学爱好者。
还是那句话,如果只爱好人体学,也就算了,关键他还是不折不扣的解剖学爱好者。某天他在街上溜达,看到孕妇,拓跋公子忽然很好奇,胎儿长什么样子,就命令手下将孕妇杀死,剖出胎儿给他看,简直活脱脱纣王的翻版。
拓跋珪得知后暴怒,将他倒掉在井口,直到快死了,才拉他上来。后来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暴力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看来不单单是慕容垂,拓跋珪家也有倒霉孩子,而且尚且不如慕容麟。纵观慕容麟的所作所为,只能算作野心家,他真的只是想当皇帝而已,所以不断的背叛,争斗。
而拓跋绍是,趁你病,要你命。
永兴元年(409年),一件事情的发生,成为了拓跋珪之死的导火索。
据史书记载,拓跋绍的生母贺氏不知为何,惹怒了拓跋珪,拓跋珪打算杀死她,因为天色太晚,先将她囚禁,打算第二天动手。
贺氏也确实不是省油的灯,当晚她买通左右,给自己的儿子送信,让他想办法救自己。
拓跋绍不愧为拓跋珪的亲儿子,他行事的作风,与拓跋珪如出一辙。问题出现了,咱就从根源上解决嘛。于是他买通了帐下侍卫,宦官和宫中人员,半夜翻墙进入天安殿,刺杀拓跋珪。
左右侍卫发现后,高声叫道:“有贼!”
拓跋珪也从梦中惊醒,黑暗中他立即去摸腰刀和弓箭,然而令他窒息的是,身边竟空无一物。一代雄主拓跋珪,竟被他的儿子,杀死在天安殿。
终年39岁。
但故事讲到这里,是有些许蹊跷的。我们刚才也说了这件事的起因,由于贺氏不知犯了什么错,拓跋珪要处死她。到底是什么天大的过错,以至于必须处死?
所以有些学者认为,拓跋珪要杀贺氏,其背后的原因,涉及了北魏的一项制度——子贵母死。
我们平时看一些古装剧,听到的词都是“母凭子贵”,儿子出息了,整个母族都跟着显贵。所以后宫女子诞下皇子都欢喜的要死。
“什么?是个皇子?啊!真是苍天有眼啊!”
然而这种景象在北魏后宫,恰好相反。
“什么?是个皇子?啊!苍天你瞎了吗!”
但所谓“子贵母死”并非是皇子显贵,母亲就要去死。而是被选择要继承大统的儿子,他的母亲才会被处死。
而这项有悖人伦的制度,几乎贯穿了北魏王朝,并且产生了深远影响,所以我们有必要正视它。
这里我们从拓跋珪的另一个儿子说起,他的长子,拓跋嗣,母为宣穆皇后刘氏。
天兴七年(403年),拓跋嗣受封齐王,六年后,拓跋珪准备立他为太子。而他的母亲刘氏,被拓跋珪按依旧法赐死。
可是在《魏书》中并没有记载这种所谓的“旧法”,在翻阅史料后,也没有查到这种制度的源流。
现在有种说法,认为拓跋珪效仿了汉武帝的做法。当年汉武帝传位给刘弗陵时,赐死了他的母亲勾戈夫人,是为了防止外戚专权。
可是这种说法似乎也站不住脚。
因为勾戈夫人被赐死时,汉武帝已经69岁了,风烛残年,而刘弗陵刚满7岁,勾戈夫人26岁,所以汉武帝死后,后宫干政是有很大可能得。
而赐死拓跋嗣的母亲刘氏时,拓跋珪39岁,正值壮年,拓跋嗣16岁,都完全可以亲政了。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拓跋珪不是算命先生,他是不会知道自己英年早逝的。按照常理来说,他驾崩时,拓跋嗣早该已经成熟,所以说“子贵母死”的制度是对立子杀母的模仿,放在拓跋珪这里,似乎解释不通。
也就是说,拓跋珪创立的“子贵母死”制度,很可能另有隐情。
我们知道,人类社会最初形成之时,是母系氏族,女性权重大于男性。北魏建国以前,正处于部落瓦解的边缘,虽然是父系社会,但女性的权利仍然不可忽视。
所以当初遭遇危难时,拓跋珪母亲贺氏,才能带着他回娘家避难,这在重视礼教的中原地区,是很难想象的。而且当初贺兰染干想杀死拓跋珪之时,也是贺氏站出来,严厉斥责了弟弟,如果代入母系氏族的关系,这些事件就都得到了合理的解释。
而且草原部落也有“母强子立”的说法。
所以可以看出,北魏的前身代国,带有浓重的母权色彩。而“子贵母死”,很有可能是拓跋珪对母权体系的一次改革,因为拓跋珪年少时期的一系列事件,都是受母亲和舅家干涉的,我想这或多或少,对年少的他形成了一种束缚感。
所以他想通过赐死刘氏,让拓跋嗣摆脱母权的干扰,同时也让“君臣父子”的汉家礼法,成为一种制度。因为从母系社会逐渐转变为父系社会,这是不同时期,生产关系的变化所决定的,是历史的必然。显然,更为进步的中华文化,已经很早就完成了这种转变。而以部落为基础建立的北魏,在此方面则是滞后的。
假如真如这般推测,那么鲜卑文化向汉族文化的靠近,在拓跋珪这里,已经迈出了第一步。
泽元说:在下认为,无论是母权,或者父权占据主要地位,都不应该成为社会发展的最终结果。一个文明进步的社会,两者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它会以一种平衡的形式呈现出来。
平等,自由,包容等等,这些,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