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之前,北方的诸多部落一直进行着大鱼吃小鱼的游戏,现在小鱼几乎被吃光了,塞北大地上只剩下几只大鱼。
没有了其他鱼食,这几只大鱼不可避免地开始互相撕咬。
拓跋珪的其中一个邻居,就是上文提到的慕容垂。
慕容垂,男,原名慕容霸,鲜卑族,昌黎棘城(今辽宁省义县)人,职业:后燕开国皇帝。
提起慕容垂,那可是勇猛过人,委实是南北朝“战神”般的存在。他的父亲是前燕的皇帝,慕容垂是他的第五个儿子。慕容垂十三岁时,便跟随父亲东征西讨,屡立战功,勇冠三军。
俗话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慕容垂如此优秀,自然的就遭到了哥哥的嫉恨。实际上,他的哥哥慕容儁,很早就嫉恨他了。
慕容垂本来叫做慕容霸的,当初,有一次骑马打猎,不小心从马上摔下,磕掉了颗牙齿,他的哥哥继王位后,将他名字改为“慕容𡙇[quē]”,后来改为慕容垂。(也是真够缺德的)
哥哥不像样,嫂子(皇后可足浑氏)也有样学样。她与慕容垂的妻子段氏不和睦,于是诬陷段氏行巫蛊之事,想借此事把慕容垂拉下水。但是事情出乎她的意料,段氏性子刚烈,宁死不屈,虽然被打得遍体鳞伤,却坚决不承认此事。
慕容垂得知后内心大痛,派人给段氏传话,劝她招认,那样最坏的结果,不过一死,也好过遭受酷刑。
但身陷囹圄的女子却毅然回答:“人生在世,谁又喜欢死呢?但是让我承认没做过的事,对上恐怕辱没了祖宗,对下恐怕连累大王您,这种事情,我绝对不会去做!”
作为皇后的可足浑氏,利用权势,肆无忌惮地打压陷害对手的人们,可能一生也不会理解,世上怎么会有这样的人?人首先考虑的,难道不应该是自己吗?怎么会有人为了别人,牺牲自己?
可是这个世上,永远都有为了心中的正义,牺牲自我的人,段氏就是这样的人。
最后,段氏被打死在狱中。但是拂过尘封的历史,穿过千年的光阴,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个美丽女子的身影。
有妻如此,夫复何求?
除了好妻子段氏外,要说真正让慕容垂扬名天下的,是一场家国保卫战——枋头之战。
太和四年(369年),东晋宰相桓温发起了第三次北伐,这也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次北伐,而这次北伐的对象是前燕。
桓温是当时东晋的权臣,也是南北朝“金句小王子”。他曾说过:“大丈夫不能流芳百世,难道还不能遗臭万年吗?”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这句话后来还被大词人辛弃疾写进了《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因为南北分裂的国家,都有个心病,那就是北伐!山河一统,收复中原!南北朝之后再度面临这种情况的国家,就是南宋。
桓温率领大军,从姑孰(今安徽当涂)出发,一路势如破竹,进抵枋头(连通黄河的交通枢纽),直逼前燕国都邺城(今河北邯郸市)。皇帝大惊失色,和太傅一顿商量之后,打算跑回老家龙城(今辽宁朝阳)。就在这个大厦将倾,人心离散的危机时刻,慕容垂挺身而出。
如同小说的主角总是要在关键时刻出场一般,慕容垂此次这次出场,也是拯狂澜于既倒,挽大厦于将倾。
他向皇帝提出了一个合理化建议。
“让我去打一仗吧,如果我输了,你们再跑也来得及不是?”
皇帝一想,也有道理哈,直接跑路是不太好,我也是要面子的。
“那你去吧!”
于是慕容垂被封为南讨大都督,率领大军,抵抗桓温。
接下来的故事,估计诸位也猜到了,慕容垂大破桓温,一站扬名,打完,收工。
估计我这么写,各位得想咬死我。但是这一仗,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厮杀,将士誓死守城的悲情,也没有横尸遍野,血洒疆场的壮烈。前期双方只是沿黄河对峙,发生了几次小规模的接触性战争,均以慕容垂胜利告终。
但是我的习惯,想尽量带着思考去看待历史。因为一切事物的表象,只是体现在表面的形式,它必然有其内在的原因,这才是事物的本质核心。我希望能透过现象,看到那个本质性的东西,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事情,它为什么是这个样子,又为什么会走向这种结局。我希望看清,也希望帮大家看清。
这次战役也是如此,其实在战争之初,桓温就已经做出了错误的决定。它和后面的事件形成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使胜利的天平倾向了慕容垂。
枋头这个地方,是黄河上一个重要的渡口,这么一说相信大家就明白了,桓温此次北伐,走的是水路。
水路进攻是有几个好处的:
1 省力,兵士不至于长途跋涉,舟车劳顿。
2 粮食运输方便
3 前燕是北方国家,不善水战,途中受到攻击的可能小。
桓温带了五万士兵,舰船大概几百艘,而这些士兵的粮草,也是水路运输。那么水运的前提是——要有水。这并非是个笑话,七月,桓温抵达枋头,但由于当年干旱,河道水量小,无法承载舰船。
这时他手下的谋士提出两个重要建议。
第一:放弃水道,轻装疾行,直扑首都邺城,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结果可能有三种。
1 对方慑于你的威名,不敢应战,弃城逃跑;
2 对方仓猝应战,那定然准备不足,正好一举消灭主力;
3 对方坚守邺城,也一定来不及坚壁清野,到时城外的庄稼和百姓正好可以供应咱们。
如果认为上一条过于冒险,请参见第二条:现在停止前进,修筑要塞,花一年时间囤积粮草,等到明年夏天再进攻,就没有忧虑了。
如果现在急于进攻,不能速战速决的话,到了秋冬,北方天冷,士兵们冬衣不足,到时候担心的就不只是粮草问题了。
如此有理有据的分析,桓温选择无视,然后依旧我行我素,我是主帅我任性啊!不就是水量不足么,岂能难得倒我?
然后他怎么办的呢?嗯,他直接开凿了一条新运河……
新运河长达三百余里(乃凿钜野三百余里以通舟运《晋书桓温传》),但也有百里之说(使穆之监凿钜野百余里《晋书毛穆之传》),引汶水汇入运河,后世称这条运河为“桓公渎”。
果然,随着秋天雨量减少,谋士担心的情况发生了,新运河运力也不行了。但桓温其实也是个聪明人,他有备用方案。他让手下开凿石门这个地方,想联通黄河,用以运粮。
就是这个方案给了慕容垂机会,他看准时机,让弟弟慕容德率领骑兵,阻挠晋军的开凿工作。自己则留在枋头,牵制桓温大部队。结果慕容德击败桓温手下,备份方案流产。
这样桓温处境就大大不妙了,不进攻吧,粮食越来越少;进攻吧,他没信心快速打败慕容垂。
就这样到了九月十九日,桓温不得已下令,烧毁舰船和辎重,全军由陆路撤回南方。
枋头之战,以慕容垂胜利告终。然而,这还没完,精彩仍在继续。
桓温退兵,众将领都争着追击,慕容垂却道:“不可”。
接着他分析:“桓温这人警惕性很高,虽然惶恐而逃,但必然有精锐殿后,此时去追,胜负难料。等他们走远,士兵定然疲惫,又归心似箭,防备必然松懈,那时再去追,可以一战而胜。”
听听这段分析,耳不耳熟?《三国演义》里,张绣要追曹操时,著名谋士贾诩的分析,是不是如出一辙。
为了保证士兵撤退的途中更累一点,更惨一点,更狼狈一点,慕容垂还放出风来:你们撤退路上的河流,水井都被下毒了,喝不喝随你。
然后可怜的晋兵,撤退一路,就打了一路的井。
慕容垂等时机成熟时,瞄准机会,率军出击,晋军溃败,阵亡三万余人。至此,这场战役才落下帷幕。
枋头大战之后,慕容垂名声大振,更受猜忌。此时有人劝慕容垂,干脆反了算了。但慕容垂却认为:“骨肉相残,带头祸乱国家,我可以去死,但却不忍心这么做。”
如果南北朝那个残酷时代,评选仁厚君主前三名,慕容垂大概可以排第二名。因为第一名,可能需要颁给苻坚先生……
此时,慕容垂的长子慕容令(段氏的儿子),为老爹提了个可行性意见。这个可行性建议还是——跑路。
慕容垂认为,甚好。
说干就干,爷俩打包行李,离开邺城,直奔龙城。结果万万没想到,慕容垂的众多儿子中有个败家子,这个败家子就是慕容麟。叫他败家子一点都不冤枉,他坑完老爹坑大哥,坑完大哥坑四哥,简直是专注挖坑二十年,堪称挖掘机专业,优秀毕业生。
这边慕容垂正在跑路中,那边慕容麟转身就告密去了,无奈之下,慕容垂只好去投奔前秦苻坚。
苻坚听说慕容垂投奔自己,十分高兴。但苻坚手下有个很牛的谋士,很不高兴。此人有多牛呢,很多人甚至认为,他可以媲美诸葛亮,如果不是生在乱世,他可能会有更大的作为。桓温北伐时也曾经与之交谈过,估计是没看上桓温,他最后选择了苻坚,熟悉历史的朋友也都知道了,这个很牛的谋士,叫王猛。
王猛看人很准,他认为慕容垂雄才大略,儿子也个个是当世人杰,必非池中之物,所以建议苻坚除掉他。苻坚不从。
王猛一看,老大下不去手是吧,行,那只能我亲自动手了!
然后王猛就贡献出了被称为千古第一阳谋的——金刀计。
再说金刀计之前,先简单说下,我理解的阴谋和阳谋。顾名思义,阴谋是不能拿到明面上的,见不得光的,是暗地里捅刀子,如果哪个环节被人知晓了,阴谋就会曝光,宣告失败。像反间计,下毒都属于阴谋,因为提前告诉你:饭里有毒!你还会吃吗?
阳谋刚好相反,它是摆在明面上的,即使曝光了,甚至你知道它是个圈套,也得往里钻。你可能有疑问,明知道是圈套,还往里钻,有这样的事吗?仔细想想,历史上还真有不少。
像围魏救赵,二桃杀三士,推恩令,都属于阳谋。
围魏救赵,大多的解释都是孙膑趁魏国首都空虚,趁机攻打,庞涓只能回救。其实退一步说,就算首都不空虚,庞涓能不回去吗?不能。假设眼下就能打下赵国,然后马上回兵救援,时间上完全来得及,也不行吗?不行。为啥?
国君在首都呢,你庞涓今天敢不回来,国君明天就敢猜忌你,信不信。即使国君是个心大的主,平时看庞涓不顺眼的那些人呢,终于逮到机会,在皇帝旁煽风点火了,时间久了,还能不能混。
所以有时候打仗,明面上打的是财力,打的是实力,背地里打的却是人心。
庞涓即使看出来,这是个坑,也只能往里跳。
二桃杀三士和推恩令差不多,这里我们以推恩令为例。谁都知道汉武帝算盘打得劈啪响,名义上是推恩,实际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推恩令具体操作如下:比如刘二是诸侯王,那他死后,爵位和封地均由嫡长子刘小二继承,你爹是河间王,那好你也是河间王,河北那块土地归你管。
关键刘二还有庶出儿子呢,也就是小妾的孩子,咋办?
嫡长子即使天天混吃等死,最后天上也能掉王位,庶子们,没点技能,就等着喝西北风吧。古代的分封制度,充分体现了,投胎是门技术活。
但牛人就是牛人,汉武帝把这项制度改了。
刘二是河间王,他死后,儿子刘小二仍然是河间王,爵位上没有变化。但土地你不能全部继承了,你要分给你的弟弟,刘小三,刘小四,刘小五……刘小二十。刘小三选了邯郸,就要上表朝廷,由皇帝制定他侯国的名号,他就是邯郸侯。刘小四选了沧州,他就是沧州侯,以此类推。
每个人都得到了封地,皆大欢喜啊,不欢喜的只有刘小二,好像亏了点啥呢,然而他不欢喜能怎么办呢?
造反?刘小二是光杆司令,家族的其他成员都对皇帝感恩戴德,感激涕零,是伟大的上帝,哦对不起,伟大的汉武帝让我们从一无所有,变得十分富有,和你刘小二一起造反,疯了吗不。
拒绝?用态度表达不满?更没有用,你不要是吧?来来,刘小十八,刘小十九,刘小二十,有都是人排队等着呢。
所以这招可太厉害了,汉武帝名利双收,分完收工,高枕无忧。
我想我大致说清楚了,阳谋就是,即使你看出来了,当时也无法拒绝,所以它是可以摆在明面上的。
面对慕容垂,王猛算是吃了秤砣,铁了心了,必须除掉!
说起来也是慕容垂倒霉,没过多久,王猛算计慕容垂的机会就来了,苻坚要打后燕了。原因是啥呢,就是因为上文讲的枋头之战,后燕派出慕容垂抵挡桓温的同时,还派使者向前秦求援了,当时形势危急,后燕皇帝脑袋一热,就答应如果苻坚出兵相救,事后将虎牢地区割让给前秦。
结果仗打完了,人家苻天王也出兵了,前燕皇帝却反悔了。苻天王很不爽,这不逗我玩呢吗?于是这仇就结下了。其实这些事也都算借口,我实力强了,就是想打你,有个理由不更好吗。
这下可成全了王猛,王谋士一拍大腿,机会这不就来了吗。
在战略部署之际,王猛就开始套路苻坚:“大王,您最近气色不太好啊,是不是没休息好啊?”
“可不是吗,最近总想着打仗那点事,晚上也睡不好。”
“大王打算攻打哪里来着?”
“前燕啊,王丞相,你是不是糊涂了,哈哈。”
“哎呀,那不是巧了,你看前阵子,慕容垂不是归附我们了吗,他儿子慕容令,总说没什么事做,天天白吃白喝,怪不好意思的。他对燕国,那熟的不能在熟了,正好我们让他做向导,一是他可以表表忠心,二是他也不用为白吃白喝愧疚,这不一举两得么。”
“哎呀,这办法好啊,我咋没想到呢,要不你看,还得是你呢,王丞相,就按你说的办。”
一番操作下来,慕容令就稀里糊涂的,被封为了参军,负责向导工作,先启程打探消息去了。
第一步成功了,但戏没完,还得接着演。
出征前一天,慕容垂的府邸,迎来了一位客人,王大丞相造访。慕容垂哪敢怠慢,好酒好菜招待,酒过三巡,菜过五味,看谁都是兄弟了。这时王猛从容地说:“马上就要出征了,你有没有什么东西赠我,好让我睹物思人啊。”
慕容垂估计也喝高了,气氛也烘托到那了,兄弟情深,明日出征,死生难料,再见不知是何情景。而且自己儿子还在军中,免不了想让王猛多多照顾。于是解下腰间金刀,送给了王猛。
好了,第二步也成功了,酒没必要喝了,告辞,告辞。
到了洛阳之后,王猛买通了慕容垂身边的亲信金熙,让他装作慕容垂派来的使者。
事实证明,重赏之下,必有叛徒。金熙把慕容垂的金刀交给慕容令,作为信物,然后转述了“慕容垂”的意思。
“你我父子逃到前秦,就是想逃避一死,如今王猛背地诋毁我们,苻坚表面上友善,内心却难以知晓。我听说咱那些燕国亲戚们,最近幡然悔悟,改过迁善了啊,我要回国了,已经在路上了,你也赶紧回来吧。”
慕容令也不是个莽撞的人,他看着金刀,反复思索了一夜,最终才决定逃跑。(不得不感叹,手机真是个好东西)
得知慕容令逃跑,王猛激动坏了,你小子终于上当了,赶紧上书陈奏他的罪行,慕容垂得到儿子逃跑的消息,非常害怕,于是逃跑了。
结果估计是马不够快,跑到蓝田这地方,就被追兵给押回来了。王猛计划得逞,慕容垂,你儿子临阵叛逃,你还不死。
可王猛还是疏忽了,他各个环节都料到了,就是没料到,仁厚版苻坚又上线了,他拍拍慕容垂的肩膀表示,你儿子犯罪和你没关系,咱们这感情,该啥样还啥样。
王谋士只能仰天长叹,人算不如天算啊!
我们再说慕容令,这孩子其实很有能力,但是命不好,总是被坑。他跑回前燕,慕容垂却没来,苻坚依旧厚待他,那你让燕国怎么想?真是很莫名其妙,叛逃后又逃回来了,这是来当卧底的吗?于是慕容令被发配到偏远的沙城去了。
后来慕容令在沙城,又密谋起兵,就在这时,挖坑小能手,慕容麟粉墨登场,又把大哥谋反之事捅出去了,结果慕容令兵败被杀。
这件事表面上看,是慕容垂损失了一个儿子,实际影响却是深远的。因为史载慕容令多谋略,骁勇善战,他是嫡长子,如果他能继承皇位,后燕可能依旧是北方强国。但历史没办法假设,慕容垂最有能力的儿子死了,其他儿子都不太成器,以至于没过多久,后燕就陷入分裂。
我们纵观整个金刀计,实在高明:先推荐慕容令做向导,就算慕容垂不想,他能拒绝吗,不能,因为你拒绝了,苻坚就会猜忌你,嗯?身在曹营心在汉啊?接着,向慕容垂要纪念品,也是无法拒绝的请求,堂堂丞相,马上出征,把你当做兄弟,你能不识抬举?最重要的是,儿子在人家军中呢,想不想混?
所以,它除了最后一步,其他都是明面上的,即使你看破了,也没有好办法,这就是阳谋。
此时的慕容垂也渐渐感到了拓跋珪的威胁,于是他封拓跋珪的舅舅贺讷为“归善王”,企图干预北魏内政。
但是一件事的发生,成为了两人撕破脸皮的导火索。
登国六年(391年),拓跋珪的弟弟拓跋觚出使后燕,但被后燕扣留,索要名马。拓跋珪大怒,要马没有,要命一条,弟弟不要了,爱咋咋地。
顺便提一嘴,拓跋珪的母亲,因为担忧儿子,忧伤成疾,没多久便过世了。这是个伟大的母亲,她将所有的爱都给了儿子们后,自己悄然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北魏和后燕就像两头狮子,在北方的大地上成长着。在成长期,它们尚能和睦共处,一旦它们长成雄狮,身边的猎物不能够满足它胃口之时,最后的争斗自然不可避免。
后燕的宫殿里,慕容垂的谋士,散骑常侍高潮正在反复劝谏慕容垂。
“北魏和我们世代姻亲,艰难之时我们助其渡过难关,扣留拓跋觚,错在我方,怎可进攻他们。况且拓跋珪早年历经艰难困苦,英勇坚韧,极富谋略,而今又兵强马壮。反观太子慕容宝,虽然意志果断,但毕竟年轻气盛,如果此战失败,会有损太子声威,望陛下斟酌。”
高潮言辞激烈,惹得慕容垂大怒,当即就罢免了高潮的官职。
看到这个场面,那些想劝谏的谋士,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彼此互递个眼神,纷纷退下了。
空旷的大殿里,慕容垂仰望天空,落日西沉,残阳如血。
他长长叹了口气,高潮所担忧的,自己又何尝不知呢。我这一生南征北战,可谓九死一生,报效国家,恢复故土。指挥过无数战争,也做出过很多决策,但有两个决策,为这个还没有成熟的帝国,埋下了隐患。
一是立慕容宝为太子。慕容宝此人,慕容垂的第二任妻子(也称为段氏,但不是被打死的那位),曾经有相对客观的评价:太子雍容柔和,但缺少果断,如果赶上太平盛世时可成为仁明君主,生逢乱世,恐怕不是济世救民的雄主,陛下将大业托付给他,臣妾看不到他拥有能够昌盛国祚的美德。(太子姿质雍容,柔而不断,承平则为仁明之主,处难则非济世之雄,陛下托之以大业,妾未见克昌之美。)
太子虽非令主,我又何尝不知,但他是已故皇后的儿子啊,我又如何忍心废旧立新?
二是前期一直扶植拓跋珪,但没想到,他成长速度之快,实在令人咂舌。
终是养虎为患,但可惜老天爷却没有给我足够的时间,铲除这头猛兽。是啊,我的时间不多了。但拓跋珪,他正当壮年,如同当空的烈日,不可逼视。我历尽艰辛创立的帝国,到头来,恐怕终是为他人做了嫁衣。
世间悲凉莫过于此,英雄垂暮,天不假年。我真的没有时间了,在这之前,太子必须要以军功威服众人。
此战,在所难免!
与此同时,北魏朝堂之上,拓跋珪也召集群臣,商量对策,大家众说纷纭。这时,有一个人进入了拓跋珪的视线,长史张衮。
他上前进谏道:“后燕前两次出征,都打了胜仗,定然被冲昏了头脑,现在举全国之力来攻打我们,看来是轻视了我们啊!我们只需要示之以弱,养其骄纵之气,便可以攻克他们。”
看着眼前的谋士,拓跋珪露出了一丝神秘的微笑,一个阴谋浮现在他的心中。
既然这是不可避免的宿命,双方终将一站,我绝不逃避!
登国十一年(395年)5月,慕容宝与慕容麟率军八万,进攻北魏,又有领军、骑兵一万八千人作为后继部队,从国都中山(今河北定州),一路向东挺进。
军队长驱直入,一路都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北魏部众纷纷溃逃。慕容宝攻克盛乐(北魏国都)志得意满,看来拓跋珪不过是浪得虚名罢了,见我大军前来,就被吓怕了,卷铺盖逃回老家了。
大军一路向东,顺利挺进到五原(黄河以北,“几”字形的上方),收降了北魏别部的居民三万多户,收割了粮食一百多万斛。
慕容宝却不知道,他正一步步的踏入,拓跋珪为他设计的圈套中。
这时的拓跋珪在哪里呢?他率军撤到了黄河南岸,整顿队伍。九月,将军队拉到了黄河边上。慕容宝也将军队排开,要渡过黄河,与之交战。
但此时好巧不巧地刮起了暴风,慕容宝的十几艘战船,尽数被刮到了南岸。拓跋珪很兴奋,看来天上不仅能掉馅饼,还能掉舰队,这才叫天助我也。
船上三百多名全副武装的甲士,也莫名其妙的成了俘虏。拓跋珪将他们全部遣送了回去,估计是觉得反正也不中用,留着还浪费粮食。
猎物已经进入包围圈,可以收网了,拓跋珪这头猛虎,露出了狰狞的爪牙。
他派人绕到慕容宝后方,守在中山至五原的途中,等后燕的信使路过时,将他们全部抓住,带至河边,让其向着河对岸喊话。
“陛下已崩,望太子尽早还朝!”
由于慕容宝从中山出发时,慕容垂确已生病,这时听到信使传话,他心中也惊疑不已,后燕军心动摇。从这场战役后续的发展来看,慕容宝同志的性格,确如评价,犹豫不决。因为他听到消息后,还与拓跋珪的军队,隔河对峙了二十几天,很可能是没有拿定主意。
班师or作战,这是个问题。
慕容宝同志在这个事情的操作上,颇有些犹疑。按理来说,他无外乎有两条路:
1.信使被拓跋珪抓住,向着己方喊话,一定是被迫的,所以这很明显,是扰乱军心的手段,消息为真的可能性不大。这时最重要的,应该是稳定军心,组织进攻。
2.慕容垂果真病重,国内骚动不安。如果真担心有这种可能,那么应该立即回师,稳定后方。
然而慕容宝同志选了第三条路:对峙。
双方大眼瞪小眼,隔河对峙了二十多天。
但有句成语说的很好,这个成语叫“夜长梦多”。对峙的这段时间里,后燕军中就发生了叛乱,慕容麟手下打着慕容垂已死的旗号,企图拥立慕容麟继位。坑挖坑小能手再次实力坑哥,慕容垂一世英雄,摊上这么个儿子,真是到了血霉。还好事情泄露,被慕容宝得知,很快平息了内部的叛乱。
至于为何不渡河作战,一直隔河对峙,史书没有直接给出答案,我们不妨分析一下。首先拓跋珪提前抢占了有利地形,慕容宝担忧主动出击,被北魏军半渡而击,所以慕容宝可能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其次等待的过程中,他应该会同时派出信使,回燕国打探确切的消息,至于他是不是得到了什么确切消息,因为史书没有记载,我们不得而知。
我们只知道,十月二十五日,慕容宝决定班师,理由是军队内部人心不齐,仍有猜忌,将士们无心恋战。他命人烧毁战船和辎重,准备回师中山。殊不知,危险正在向他一步步逼近。
大军撤退时,黄河没有封河,慕容宝以为短时间内都不会结冰,于是没有派出侦察兵。但是,事实证明,他小看了北方的冷。
十一月初三,黄河封河。
拓跋珪立即点了两万精兵,日夜兼程,渡河追击。终于到达了那个宿命之地——参合陂。
参合陂如今的具体位置是有争议的,一说在内蒙古凉城,一说在山西阳高。
但没有争议的是,它是拓跋珪出生的地方,现在,这方水土,仍将见证他的辉煌。
慕容宝的军队驻扎在坡东,羊蟠山南面的河旁。
拓跋珪连夜部署,偷袭后燕军队,第二天早晨,后燕军继续向东撤退时,才发现漫山遍野都是北魏军。之前依计撤退,驻扎在黄河东岸,北岸的将士,也分别从各方包抄。慕容宝的后燕军如同掉进了一个口袋,唯一的东面,也被大将拓跋遵的部队扼住,后燕士兵无路可逃,乱作一团,被踩死,淹死者不计其数。四五万后燕士兵投降,慕容宝等人都是单骑逃命。
胜负已定!
此战杀死了慕容垂的一个儿子,擒获了他的侄子,文武官员几千人。投降的五万士兵,拓跋珪打算发给他们衣服,路费,让他们回家。但是这时有人建议拓跋珪不要养虎为患,于是这些士兵被拓跋珪尽数活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