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珪终于称王了,这意味着,他拿到了北方争霸赛的入场券,现在终于以一个正式选手的姿态,与各路豪杰,放手一搏。
但是如同大餐之前,需要有开胃菜一样,一个新的危机,正在路上酝酿。这场危机的始作俑者,还是刘显,而另一个主人公,则是拓跋珪的叔叔——拓跋窟咄。
事情要说回到苻坚灭代国,当时苻天王想把拓跋珪迁到长安,由于燕凤的劝说,才打消这个念头。但是总得带点“战利品”回去呀,于是拓跋窟咄就充当了那个“战利品”,而他是拓跋什翼键的小儿子。幸好,他在长安待遇不错,吃喝不愁,还读书学习。后来苻坚失败,他投靠了刘显。
刘显是个有野心的人,有野心就总想搞事情,但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要想成事,除了有野心,还得有脑子,而从刘显的种种操作来看,他显然不具备后者。
这次他又忽悠了拓跋窟咄,与拓跋珪争位,而无论从身份,或者能力来说,拓跋窟咄都具备这个资格。
大军分两路,浩浩荡荡奔拓跋珪的老巢而来。
中国有句俗话叫“屋漏偏逢连夜雨”,恰巧在这个时候,拓跋珪集团内部也出现了问题,一些臣子听到拓跋窟咄归来的消息,打算密谋反叛,迎立拓跋窟咄为王。
雪上加霜的是,贺兰染干那边也蠢蠢欲动。
内忧外患,山雨欲来风满楼。
当时的拓跋珪,只是个15岁的少年,赢了,是王;输了,是死。我们可想而知他的压力。
这时,我们的告密小能手穆崇,再次上线,将刘显的计划透露给了拓跋珪。面对这种情况,拓跋珪再一次做出了果断的决策,他又跑路了。回顾建国以前的种种过往,拓跋珪不是在逃亡,就是在逃亡的路上。这次他又跑回了贺兰部,投奔舅舅贺讷。
确认安全之后,他仔细分析了目前的形势,制定了战略部署。
“攘外必先安内”,于是,第一步棋,先除内患。通过穆崇的配合,他先处理了叛乱的臣子,但是这个处理也是有说道的。平定叛乱以后,拓跋珪只处理了其中部分人,剩下的不予追究。
好一个杀鸡儆猴,恩威并施。
这时的拓跋珪,已经按照一个领导的思维,驾驭下属了。
之后他想出了第二步棋,分化两人。因为仔细想一下就会发现,两人行动虽然一致,但目的是不同的。拓跋窟咄是来夺位的,是无法撼动的,只能你死我活,不死不休。但刘显是投机份子,是可以利诱的,所以他就是那个突破口。
于是,他派出使者,贿赂刘显。果不其然,刘显收到了财物,就退兵了,他这个举动,是纯纯的坑队友。所以,造反有风险,选队友需谨慎。
计划成功后,拓跋珪走出了第三步棋,派出使者,向后燕求援。
如果看过金庸先生的《天龙八部》,我们可能会对里面的一个角色,印象深刻,把复国随时随地挂在嘴边的慕容复。当然他是虚构人物,因为想复国,所以给他起名为“复”。他心心念念想恢复的国家,便是燕国,慕容就是燕国国姓。
南北朝时期,前前后后有五个燕国,前燕,后燕,西燕,南燕,北燕。前燕是最先建立的,也是被“灭霸”苻坚灭掉,后来苻坚失败,有个人站出来,振臂一呼,恢复了燕国,这个人叫——慕容垂。
拓跋珪派出使者向后燕求援,一是因为当时后燕已经算是北方强国,北魏当时类似于臣属国;二是拓跋珪和慕容垂算是亲戚,拓跋珪的奶奶和慕容垂的爷爷是兄妹,若论辈分,慕容垂是拓跋珪的舅爷。
慕容垂听闻后,当即派出儿子慕容麟,与拓跋珪在高柳(今山西阳高)会师,叛军听闻援军到来,全无斗志,竟然一溃而散,拓跋窟咄兵败被杀。
拓跋珪就这样,渡过了建国之初的最大危机。
有仇报仇,有怨报怨了。
这件事的始作俑者,刘显,该算算账了,而且是新仇旧账一起算。
可是刘显的独孤部,毕竟也雄霸北方几十年了,拓跋珪认为,自己如果和他硬拼,未必能占到什么便宜,搞不好再弄个两败俱伤,实在很不值得。
思来想去,拓跋珪再次想到了自己的舅爷,慕容垂。本着有困难,找舅爷的基本原则,拓跋珪又派人向慕容垂寻求帮助。
求助虽然发出了,但拓跋珪心中也是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的,这次自己并非遇到了危难,只是担心干不过刘显罢了,而慕容垂也不可能不懂这个道理,他劳师远征,赢了不过得到一些牲口土地,输了却白白损兵折将,这看起来并不是一桩划算的买卖。
就在拓跋珪忧虑之时,老天爷却送来了礼物,刘显自己开启了作死模式。
之前我们说过,拓跋什翼键的代国被灭之后,交给了两个人分管,一个是刘显的父亲,另外一个是铁弗部的刘卫辰。
眼见慕容垂的后燕日渐强大,刘卫辰也想巴结一下这位好邻居,于是他特地挑了骏马,献给后燕。本来期盼着两家就此和谐相处,携手共进,可没想到半路窜出一帮强盗,把马抢走了。
半路截胡的这位正主,不是别人,正是刘显。
慕容垂被惹怒了,他立即做出了决定,给我狠狠地打!
这次派出的主帅还是慕容麟,慕容麟刚出发不久,慕容垂似乎意识到,给儿子的兵太少了,这样无法打的痛快,打的彻底,打的对方爬不起来。于是他又追加了部分兵力,去帮助慕容麟。
在慕容垂的雷霆之势下,刘显简直不堪一击,如同秋风扫落叶一般,被追到了马邑西山。就在这个时候,拓跋珪来了,他率领军队与慕容麟会师,又暴揍了刘显一次。
经此一役,独孤部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而刘显狼狈地逃亡了西燕。六年后,慕容垂攻破西燕,刘显被杀。
对于这一仗的结果,慕容垂很满意,因为他的到了得到了独孤部的人口和牛羊。但他没有意识到,这一仗最大的受益者,是拓跋珪。
从今日开始,拓跋珪再也不用担心,南方对他的威胁了。
在解决了刘显之后,拓跋珪开始物色下一个目标,不久目标就确定下来了,只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将目光锁定在了曾经的避风港,舅舅家贺兰部。
可是舅舅贺讷毕竟对自己有恩,自己先动手实在有些说不过去。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对方先动手。
登国四年(389年),拓跋珪攻打高车部,纥突邻部及纥奚部。
仔细想想就会发现这次攻打,很有讲究,高车是贺兰部的邻居,纥突邻部及纥奚部相当于贺兰部的小弟,关系密切。
不能先出手的最好办法,就是引诱对方出手。
果然一切都在拓跋珪掌握之中,贺讷出手了,他派出贺兰染干率诸部前来救援。
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了,我要打一些小部落,你却来救援,明摆着与我为敌了。
可以明目张胆的收拾了。
但是想打赢贺兰部,拓跋珪觉得光靠自己还是不行地。依旧本着打不过,找舅爷的原则,拓跋珪再次发出了求救。
第二年,慕容垂又派出慕容麟,与拓跋珪一起,将贺兰部与纥突邻部及纥奚部一顿收拾。
登国六年(391年),机会再一次降临,贺兰部发生了内乱。贺兰染干果然不是好东西的本质暴露无遗,他与贺讷互相攻伐。
拓跋珪又把这事告诉了慕容垂,并且表示,那地方我熟啊,我给你当向导,咱打他们去呀!
慕容麟又出场了,这次他大胜而归,擒获了贺讷。曾经强大的贺兰部,也渐渐消失在了塞北草原上。
消灭了贺兰部后,拓跋珪将目光转向了草原上的另一股势力——柔然。
柔然是继匈奴之后,在塞北草原上兴起的部落制汗国,是东胡鲜卑的后裔,柔然这个国家,在中国历史上虽然没有什么存在感,但是生命力却极其顽强。在其后的一百多年中,柔然一直与北魏有着恩怨纠葛,甚至北魏都灭亡了,它还在顽强地坚持着。
搞定了刘显,又搞定了舅舅,拓跋珪现在威震塞北,柔然就成为了他的下一个目标。可柔然逐水草而居,过着游牧生活,拓跋珪向北追击了六百余里,还是没有追到。
众将士都打算回师,只有拓跋珪展现出了敏锐的目光与坚定的决心,他命众人杀死副马,抵三天的粮食,最后果然追上,大胜柔然。
打败柔然后,拓跋珪的仇人,还有一个——铁弗部刘卫辰。
刘卫辰与拓跋珪可以称的上世仇,因为拓跋珪爷爷的代国被灭,刘卫辰充当了一个重要角色——向导。
现在周围的部落都被拓跋珪打服了,没了后顾之忧,这个仇终于该报了。
拓跋珪直接攻打铁弗部首都,一站而胜,擒获刘卫辰的儿子,刘卫辰逃亡路上,被部下所杀。拓跋珪诛杀了他的宗族,共五千多人,将尸体尽数丢在黄河中。
至此,北方很多部落归附拓跋珪,北魏实力大增。拓跋珪终于拿到了北方争霸赛入围资格,来吧,霸业就从这里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