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
让人活出自我的荣格心理学

30年来,日本人不断地失去内心安全感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来找我进行心理咨询的来访者以及我教的学生,都开始这样对我说:

“我不想看见/听见那些让我心情沉重或者心累的故事。”

日本的电视剧、漫画和动画片也配合着人们的这种想法,编造出登场人物全都是温柔的好人的故事、简单易懂的惩恶扬善故事或是大团圆结局。这类让人扫几眼就能轻松看完的“轻松故事”似乎越来越多了。

这也许是因为,生活中,我们身边充斥着沉重的故事。

沉重的故事让人心里充满焦虑,所以人们尽可能地与它们保持距离,力求在自己可以控制的范围内,保持心情的“轻松”。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历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高速成长期、80年代到90年代初的泡沫经济及其崩溃,接下来便是所谓的“失去的30年”。“就职冰河期”、“3·11”日本地震、福岛核事故,以及不断发生的自然灾害……在这30年里,日本重复着各种“沉重的故事”。

现如今,大概已经没什么人会相信“明天会比今天好”这样天真的成功故事了吧?

如果说高速成长期和泡沫经济带来的是“让人获得心安的故事”,那么这30年来,日本人大概活在一个“让人失去内心安宁的故事”里。

不仅是日本,“9·11”恐怖袭击事件、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恐怖主义势力抬头、社会贫富差距加大与阶级对立等,让全世界都陷入了混乱与迷茫。随着新冠病毒及其变异毒株的扩散,世界经济陷入整体低迷的状态,人们的出行和聚会受到限制,远程工作成为新的工作方式之一,全世界的社会和经济情况都在发生巨变。

在这种情况下,2022年2月,俄罗斯与乌克兰爆发战争,造成世界性的能源恐慌和物价高企。俄罗斯与美国等西方各国的对立变得更加严重。

2022年,在日本政界颇有权势的前首相安倍晋三在演讲时被枪击导致不治身亡,这次事件也暴露了有扭曲历史观的邪教与日本权力中枢的勾结之深。

2022年秋,日元贬值不断加剧,1美元可兑换150日元。日本人似乎已经看不到世界经济的前路,今后,衰退大概也将持续。在没有进行严肃讨论并向国民做出解释的情况下,日本单方面转变了“专守防卫”政策。

不仅是在日本,世界各地都发生了紧急事态。但是发生“紧急事态”的不仅是世界,还有日本人身边的生活。

工资不涨物价涨,生活变得越来越不易;人均寿命提高,“百年人生”时代开始,少子高龄化却让退休金增长的可能性变得微乎其微。2019年,日本金融厅发表的报告甚至暗示“退休金不足的额度已达平均每人2000万日元,这部分需要每个人自己补足”。

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意外事件,住房、教育要花钱,为了应对退休生活、意外伤害和疾病,也要准备好资金。日本政府一句“投资以形成资产”说得倒是轻轻松松,但背负投资风险,真的就可以弥补退休金不足部分吗?

2022年,日本广播协会(NHK)播放的电视剧《一桥桐子的犯罪日记》(原田飞香原作)一度引起人们的热议。剧中,松坂庆子饰演的76岁的一桥桐子既没钱也没有亲人可以投靠。为了在监狱里度过余生,她不得不努力实施犯罪,以求被关进监狱。很多人看完电视剧后反馈说,桐子的想法和所作所为让人感同身受。

在今天这个时代,“食宿无忧,寿终正寝”这种原本理所当然的愿望,居然变成了一种奢望。人们要想内心安宁地生活,更是难上加难。我们的生活似乎越来越不容易了。

“自由”的牢狱

我认为,这种内心的焦虑不仅源于社会和经济情况的混乱,也是我们追求自由、改变价值观的代价。写下儿童文学中的名作《毛毛》《永远讲不完的故事》的米切尔·恩德(Michael Ende)写过一篇名叫《自由的牢狱》的短小故事,这个故事正说明了这一点。

在这个故事里,一名男子被关在了一栋有无数门扉的建筑物里。一个声音命令他“选择自己的命运”“你只能选择一扇门”“快决定你要打开哪扇门”,于是他打算从无数的门扉中选择一扇,逃离这个地方。

但是,他并不知道自己选择的门是否通向外界,也不知道门后是有什么,因此,他害怕得无法做出选择。

“这扇门的后面也许有狮子。”“那扇门的后面也许有深渊正等着我。”“但是,说不定它后面是什么了不得的宝藏呢?”就在他的纠结中,时间一点一点过去了。最后,他放弃了选择。

不久之后,他越来越不在意那些门扉,在这个建筑物中度过了漫长的时光。故事的最后,男子因为放弃选择,反而逃离了这里。

简单来说,这个故事想要讨论的是:“能够自由选择事物的状态,对于人类来说意味着什么?”生存总是伴随着大大小小的选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生就是由连续不断的选择构成的。选项的数量因人而异,但是只要做出某个选择,就必然有未被选择的选项。

无论是谁,不管愿意不愿意,在整个人生历程中,人总有站在人生岔路口上的时候。选择这条路,另一条路就会被堵住——越是重大的抉择,就越难决定,这种选择让人烦恼。

《自由的牢狱》中,主人公因为不知道门后等待的是什么而踌躇不前。和他一样,现实中,人们就算做出选择,也无法保证这条路一定是正确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像《自由的牢狱》的主人公那样放弃选择,也许也是一种选择。总之,《自由的牢狱》描述的状态是:在可以自由选择的情况下,人们反而面临的选择困难。

生活在现代的我们以及我们目前所处的社会状况,似乎与《自由的牢狱》描述的主人公及其面临的状况十分相近。

例如,现代的日本女性中有越来越多的人不再选择结婚并全身心投入家庭,而是选择了继续工作、不结婚的活法。

对工作方式,有人选择一直在同一家企业里干到老,也有人选择跳槽或是自己创业开公司、开工作室。由于可以在家办公,人们不再被束缚在企业的某个固定的地方,而是能够在自己喜欢的地方工作;也有人为了干副业或是追求自己的兴趣,成了“斜杠青年”。即使上了好大学,人们也不一定能像以前的人一样进好企业工作;就算进了大企业,也不一定就捧上了“铁饭碗”。

对性别,人们的认知也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男性和女性,跨性别者(transgender)、非二元性别等性别认知,彩虹一族(LGBTQ+) 这样的性别意识,以及性别不定(questioning)等,与性别相关的多样性已经获得了广泛认同。

价值观多样化的悖论

法国哲学家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尔(Jean-François Lyotard)将这样的情况称为“宏大叙事的终结”。这句话描述的状态是:大众共有的价值观(宏大叙事)失去了力量,人们互相认可各自不同的价值观,同时摸索共存的道路。

在这样的状态下,从生活方式的选择变多来看,人们是自由的;但是关于究竟要怎样做,才能获得内心的安宁和幸福,人们失去了明确的标准。

例如,在“男主外,女主内”的价值感被普遍接受的时代,人们只要遵循这样的规则,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安宁”和“幸福”。但是在现代,这一价值观已经被动摇,失去了权威。随之,人们也开始看不清生活方式的前路了。正如《自由的牢狱》的主人公,能够自由选择的门扉越多,他就越搞不懂该选哪扇门,因此变得焦虑不安。

在我看来,这种焦虑是近年来世界各地极端保守政治思想抬头的原因之一。讽刺的是,越是自由获得保障、能够深刻理解价值观多样性的人,就越容易陷入焦虑不安。因此,他们企图找到自由的边界,否定多样性。

自由但是焦虑的时代

如前所述,现代也许可以说是一个自由但是充满焦虑不安的时代。

自由保证了人们有广泛的选项,但是自由并不保证选择的正确性,于是,做出选择后的风险和后果必须由人自己承担。人们只能自己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找到自我。在自由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面前,人们踌躇不定,变得焦虑不安。

要在这种充满焦虑不安的时代里生存,我认为,荣格心理学会有帮助——至少对我来说是有的。荣格心理学并不会教我们“正确答案”,而是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人生前进的道路。它会给予人们生活方式的意义和方向性,在注定只能一个人孤独前行的人生道路上,为我们带来内心的安宁。

说到荣格心理学,在日本,许多人大概是通过已故的河合隼雄先生知道的。河合隼雄先生是日本第一个获得荣格派分析师资格的人,此后,他一直用平易近人但又引人深思的语言,在日本传播荣格心理学。

荣格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流派,由瑞士的精神病学家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 Gustav Jung)创立,并在西欧逐渐获得发展,而日本可以说是西欧各国之外荣格心理学普及最成功的国家之一。

荣格心理学过时了吗

但是现在,在荣格心理学的发源地西欧,荣格心理学已经被其他心理学流派盖过风头,虽然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却已经风光不再。

日本大众中知名度很高的河合隼雄先生于2007年去世,之后,新的心理学流派和方法被陆续介绍和引入日本,因此在这里,荣格心理学也失去了风头。书店里陈列荣格心理学书籍的空间正在不断缩小,虽然有部分原因是网络购书的普及,但看到这情景,我仍然有些难受。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也可以将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视作是荣格心理学进入了学术的成熟期,但我能感觉到,荣格心理学似乎与现代心理学理论和心理治疗的主流产生分歧,逐渐成为少数人喜欢的“非主流”。数年前,我与业内的熟人聊起想去瑞士的荣格研究所留学,获得荣格派分析师的资格,对方却说:“这简直就和在这个时代开一家只有咖啡的咖啡馆一样落伍了,你怎么突然想学这个?”

确实,近年来随着生物学知识的发展,在临床心理治疗的实践中,有科学依据的心理疗法不断增加。而荣格心理学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人类的内心,不仅涉及人文科学,还涉及宗教、炼金术、西方占星术等看起来充满“玄学”的领域,并十分重视从这些领域获得的认知。因此,它看起来一点也不“科学”。在重视科学依据的现代,荣格心理学似乎已经落伍了。

听到熟人说的“落伍”这个词,在前往荣格研究所留学之前,就连我自己也十分焦虑:我以自己的工作和职业生涯为代价,漂洋过海去取得荣格派分析师的资格,究竟有没有意义?

尽管怀着焦虑,荣格心理学还是让我心动——这一点绝无虚假。荣格心理学的魅力也是它的特征,是重视“个性”。对于从小不管去哪里、和谁在一起都无法融入的我来说,这一点让我产生了共鸣。它仿佛在我背后鼓励我,告诉我“这样就好”。

所以,如果我为了“受人欢迎”“有利于找工作”等眼前的利益而学习当下流行的心理治疗方法或治疗技巧,这样做对那些真正以此为志的人来说,却是不礼貌的。更重要的是,如果我这样做,不管是作为心理治疗师还是作为个人,我并不能感到自己是在脚踏实地地生活。

帮助人在焦虑的时代生存的荣格心理学

最终,我在荣格研究所留学期间的收获是:对于我是谁、我的个性是怎样的这些问题,我有了深思熟虑的机会。如果我不能认识自己,就不能理解他人,更不用说活出自我了。

通过对自身个性加深认识,我感受到自己脚下的基础更加坚实了,这也给我心理治疗师的工作带来了积极影响。

在临床心理治疗的实践中,荣格十分重视治疗师(therapist)与来访者(client)的个性。对于荣格来说,心理疗法的工作过程,是治疗师与来访者的个性相遇的契机,来访者获得治愈的基础,就隐藏在治疗师的个性中,而不是治疗师依凭的治疗方法或理论。

因此,荣格派心理疗法可以说是因人而异的,它没有明确、固定的方法。治疗师和来访者的个性相互碰撞之后,治疗师根据各个来访者的个性采取适合的方法,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荣格心理学是一种“私人定制”的灵活的心理学,它不是那种会为了治疗病人而采取积极行动的心理学,或是有某种固定方法的死板的心理学。治疗师为了让来访者允许自己待在他们身边,必须做到“不挡道”,即尊重来访者本身的个性。

我觉得,荣格心理学所拥有的灵活性,也许就是它在这个充满焦虑的时代里能够支撑人们生存的因素。

在人们的思想和社会都在发生巨变的过程中,摸索适合自己个性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在今后也许会变得越来越重要。找到自己要走的路,活出自己的个性,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件十分困难、令人焦虑的事,更何况当眼前有无数的选项时,这种困难和焦虑更会倍增。

这时,荣格心理学会引导并告诉在无路之地探索道路的人,我们每个人背负的包袱里装的是什么,我们该怎样使用它们,并从中得到什么。这正是对我们的个性加深理解、为人生赋予意义、让人生变得更丰富的一步。

荣格心理学基于荣格自身的经历,也就是说,荣格把自己作为研究对象,以自己的梦、幻象和体验作为线索,探索人类的内心。

本书将模仿荣格的方法,在书中穿插我自己的经历,并以此展开分析荣格心理学。这是一种鲁莽的尝试,但我觉得,既然荣格心理学是一种基于个人经历的心理学,那么用“我”的故事来讲述,才能更具体、更易懂地展现其本质。

读完本书时,如果读者能略微感受到了解自己个性后的愉快,感受到荣格心理学的深奥,我将不胜荣幸。我衷心希望,今后本书能给大家在这个焦虑的时代里的生活带来一些启发,我也将和大家一起踏上围绕荣格心理学展开的旅程。

另外,为保护隐私和保密,本书采用的临床心理学案例在不影响理解的情况下做了改编。 nmMP7dUOhI2w754KuOTh+iNQ3gah5wdPJQE+rc0DqQIEZlqqy3wz7bHsk3Y9p8L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