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柏拉图的理想与理念

公元前428年,柏拉图出生在雅典一个贵族世家,是古雅典王族的后裔。苏格拉底长得丑陋无比,柏拉图却十分英俊且孔武有力,曾经两次在古希腊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摘得奖牌。

与苏格拉底的相遇改变了柏拉图的一生,他成了苏格拉底狂热的崇拜者,他曾说过这样的话:“我感谢神明,使我托生为希腊人,而不是野蛮人;自由人而不是奴隶;男人而不是女人。不过最主要的还是,我出生在苏格拉底时代。”

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不久后,柏拉图也离开了雅典,开始到处旅行。他去了埃及,对埃及人如同金字塔一般稳固的国家制度感到无比兴奋。后来有人说他去了犹太人的国家,就是今天的巴勒斯坦地区,向犹太先知们学习,然后还去过遥远的恒河之滨,就是现在的印度,跟释迦牟尼的弟子们学佛,最后才回到欧洲。也有人说他离开埃及后就扬帆北上,跨过地中海,回到了欧洲。

在异国他乡漂泊了12年后,柏拉图于公元前387年回到了故乡雅典。

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学校,学校位于雅典城附近的一片小树林里。由于这片土地与传奇英雄阿卡德摩斯有关,便取名叫阿卡德米(Academy)。他的学校特别重视数学,据说校门口还刻着一句话:不懂几何学者不得入内。

公元前367年,柏拉图到了西西里岛上的叙拉古,目的是教育年轻的国王狄奥尼索斯二世,但这小伙子显然不认为几何学对他治理国家有什么好处,所以柏拉图只好走了,回到他的阿卡德米继续教书,直至公元前348年去世。

柏拉图逝世后,他的学校继续存在了近千年,直到529年才被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关闭。

欧洲的黑暗时代随之降临。

理想之国

柏拉图的著作众多,最有名的是《理想国》,该书记载了他最重要的思想。

关于理想国,柏拉图首先认为理想国的公民应当分成三类:普通人、士兵和护国者。

普通人是些头脑最简单的人,也是数量最多的一群,他们的职责是养活士兵和护国者。理想国的所有职业中,除了作战和治国,都由他们来干,如种田、经商、手工艺之类。他们的主要特点就是爱钱,一心只想发财。

士兵是直接管理国家的人,不仅仅有士兵和军官,还包括一些辅佐国王统治国家的人,如各级官员。他们的地位比普通人高,人数比普通人少,但比护国者多。

护国者就是哲学王了。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谈得最多的就是这类人。

这三种人的身份并不是世袭的,而是全凭每个人的能力来决定。如何将这三种人分别从全体公民中甄别出来呢?答案是教育。

柏拉图的教育是分步骤、按部就班进行的。

首先要假定理想国是从一个不是理想国的地方从零开始建立的。不妨这样假设:有一天,某城邦的王死了,他是个热爱哲学的人,曾拜读过柏拉图的大作,嘱托死后由柏拉图来接掌王位,柏拉图大喜,便来到他的新王国,登基称王,史称柏拉图一世,改国名为理想之国。登基伊始,他随即着手筹建国家。

他的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是将10岁以上的公民全部送到乡下去,因为柏拉图一世国王认为10岁以上的人们已经是朽木不可雕,教育当从儿童开始。

第二步是用教育对儿童们进行“洗脑”。这是第一期的教育,分体育与音乐两部分。

在这里,一切运动都是体育,甚至包括游戏,因为它们都可以强壮身体。

音乐则包括一切非体育的教育,柏拉图的音乐教育有两个特征:一是反对强制性教育,强调要把最难学的课程也变得轻松活泼,课本则要编得“像诗歌一样优美”;二是对教育的内容要进行严格的审查,只有经过官方准许的东西才可以讲,其他一概不准,其中包括《荷马史诗》。

第二步的教育要花10多年时间,到孩子们20岁为止。

第二步结束后,要来一场大考,目的是要将所有孩子区分成两部分:通过考试的就继续学下去;通不过的就被淘汰,去做第一类公民——普通人。

这场考试是公平公正的,不管父亲是农民还是国王,会不会沦为普通人完全凭考试的结果来定。

顺利通过第一场大考的人将开始他们的第三步学习。

这次学习中要对他们的体质、思想甚至性格进行更全面、更严格的训练,为时长达10年,10年之后就进入第二轮大考,同样严格又公正。没有通过考试的人就去做第二类公民——士兵,通过了的人就可能进入最高的等级——护国者。

但通过考试仅仅代表了成为护国者的候选人。他们接下来要开始第四步学习。这个阶段主要学习的是哲学。

学习哲学的过程也有5年,目的是在哲学的思维训练中培养未来的护国者处理复杂事务的能力。

5年之后,这些身强体壮、受过良好的音乐教育,还懂哲学的人就可以做护国者或者说哲学王了吗?

不行,还早着呢!

接下去还有第五步、也是最后一步的学习,但这也是最难的一步。

这次学习的地点是社会。他们在这个社会中将成为普通人,如普通的商人、工匠或者农民。他们要学会在市场上同最狡猾的商人讨价还价,在铁匠铺里抡动沉重的大铁锤,头顶炎炎烈日在田地里摸爬滚打,为一日三餐流尽汗水。

但即使饿得头昏眼花,累得走不动路,他们也要想着自己是未来的护国者,即使在最困苦的环境下也要永远保持清醒的头脑,努力培养做一位哲学王所要具备的一切品质与技能。

也许他们中有的人会忍受不住生活的磨难,但那些经受住了这最后考验的人将是真正的、完美的护国者——哲学王。

这就是柏拉图的教育程序,在这些程序完成之后,全体公民将各得其所,成为普通人、士兵或护国者。

理想国里最重要的角色是哲学王。

哲学王并不是一个,而是若干个,所有哲学王必须生活在一起。但他们住的是小房子,吃的是最简单的食物。

哲学王有男有女,他们家庭生活的主要特点是没有固定的夫妻关系,所有男人是所有女人的丈夫,所有女人也是所有男人的妻子。

从这个角度上说,柏拉图是第一个彻底的女权主义者,也是第一个主张男女完全平等的人。

在理想国里男女的地位完全平等,一切事情,凡男人可以做的,女人同样可以,包括作战。在甄别全体公民的考试中,以及在平常的训练中,无论男女均一视同仁对待,女孩与男孩有同样的机会成为普通人、士兵或者哲学王。

理念是万物的本质

柏拉图的一个基本观点是认为可以感知的自然万物是不真实的。

因为这些自然万物有一个基本特点:有时它们看上去是美的,但有时又好像不美;有时它们看上去是正义的,但有时又好像不正义。简而言之,万物永远是矛盾的,具有自相矛盾的特性。在柏拉图看来,凡自相矛盾的东西都不是真实的,既然自然万物自相矛盾,因此就不是真实的。

自然万物不真实,什么才真实呢?就是理念。

理念,简单来说就是平常所说的概念,它是每一类事物的共性,或者用专业一点的名词来说是“共相”。

这个不难理解。但下一个问题就比较难了,就是先有理念还是先有具体的自然万物呢?例如,“是先有狗的理念还是先有个体的狗呢”?

按照柏拉图的观点,只有理念的狗、理念的猫、理念的桌椅板凳才是真实的,至于人们所看到的具体的狗、猫、桌椅板凳,都只是理念在人们眼中呈现的虚假映像,是不真实的。

在此,柏拉图提出了著名的“洞穴之喻”。

他在比喻里说,假定有这么一个洞穴,某些人生下来就被关在这个洞穴里。他们的脖子被牢牢锁住,只能朝一个方向看。在他们背后有一堆熊熊大火正在燃烧,在他们面前是一面墙,火把他们的影子投在墙上,他们终生就只看见这些影子。于是,他们会不可避免地将这些影子看作实在的东西,但对于造成这些影子的东西,无论是火还是他们自己,都毫无知觉。

柏拉图说,人,尤其是不懂哲学——具体地说就是不懂他的理念说——的人就像这些囚犯一样,那些影子就是人们所看到的个体之物。囚犯将影子看作真实,不懂理念的人将虚假的个体之物看作真实,他们对那造成个体之物的真实的理念一无所知。

这里再用一条具体的狗“小白”打个比喻:理念的狗是真正的狗,“小白”只是理念的真狗的幻象而已,当然是假狗。

如果进一步问:为什么只有理念的狗才是真实的狗呢?柏拉图说,这是因为理念的狗像其他一切的理念一样,是神创的,所以才更加完美而真实。

宇宙的创造

柏拉图的著作是以对话的形式写出来的,在他的所有对话之中,最早影响了西方世界的其实并不是《申辩篇》《斐多篇》《巴门尼德斯篇》这些极负盛名之作,而是《蒂迈欧篇》。

《蒂迈欧篇》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呢?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1.它是柏拉图的众多对话中第一篇被西方人看到的,伟大的古罗马演说家西塞罗最早把它译成了拉丁文。

2.它的内容是关于宇宙起源的,与《圣经》的说法相似,深刻并很有意思。

柏拉图认为,在这个世界被创造出来之前也存在着某些东西,这些东西混乱不堪、没有任何秩序,胡乱地运动着。

这时候来了一个神,它觉得这样混乱不好,于是就创造出有序的世界。

神创造这些东西时,用的是何种原料呢?

关于世界由什么元素构成的是古希腊哲学家们偏爱的话题,如泰勒斯说是水,赫拉克利特说是火,德谟克利特说是原子,恩培多克勒说是水火土气四大元素等。

但柏拉图认为这些一概不是宇宙真正的元素,宇宙真正的元素是两种直角三角形:一种是正方形之半,另一种是等边三角形之半。柏拉图在数之外还加上了形,数与形的结合就构成了宇宙的元素。

为什么是上述两种三角形,而不是四边形呢?

柏拉图说,因为这两种三角形乃是最美的形式,所以神才以之构建宇宙。

柏拉图还认为人有两种灵魂,分别是不朽的与可朽的。可朽的灵魂简而言之就是人各种世俗的欲望,不朽的灵魂则要神圣得多。如果一个人能够克服他可朽的灵魂,即能够将各种世俗的欲望置之度外,那么他死后就会到天上一颗属于他的星星里幸福地生活下去。如果他是个坏蛋,他来生就会变成女人,如果他继续作恶,他就会变成畜生,这样一直下去,直到他再变成好人为止。 0PEvN3GnmcWEJAqVfNMaQ3VFWdRXLnyMxC1I0sVbWn4hvKeUdlBP5YoN6rWljo1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